内容简介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关注新媒体内容层面的生产与编辑,以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译为主线,突出重点、有取有舍,选取新鲜的案例,同时力求文字简洁,内容浓缩,易于理解与操作。内容涉及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网络新闻评论、移动终端新闻编辑等。该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教材,亦可作为业内人士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概述
第一节 我国新媒体发展现状
第二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内容生产与编辑
第三节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第二章 网络新闻采访
第一节 网络新闻采访及其功能
第二节 网络新闻采访工具
第三节 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及文本特点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用语规范
第三节 微博平台新闻写作
第四章 网络新闻编辑基础
第一节 网络新闻编辑概述
第二节 利用网页表达编辑意图与评价
第三节 网络新闻编辑方针的制订
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选择和修改
第五节 网络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第一节 网络新闻标题概述
第二节 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与构成要素
第三节 网络新闻标题的用语及句式结构
第四节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与技巧
第六章 网络新闻专题制作
第一节 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第二节 重大新闻事件与网络新闻专题
第三节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
第七章 图片、流媒体及Flash新闻编辑
第一节 网络图片新闻
第二节 图表新闻
第三节 流媒体新闻
第四节 Flash新闻
第八章 网络新闻评论
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概述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写作
第三节 网络新闻评论与舆论引导
第九章 自媒体与博客新闻、播客新闻
第一节 自媒体概述
第二节 博客新闻
第三节 播客新闻
第十章 移动终端新闻编辑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第二节 手机报及其新闻编辑
第三节 手机新闻客户端
第四节 移动短视频新闻
第五节 平板电脑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
也贯穿于各个不同层面的编辑活动,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原则、方法、手段和因素。
作为网络编辑,要能灵活而熟练地应用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为编辑工作服务。在利用网络工具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时效性
时效性一直是新闻传播机构追求的目标。传播技术的进步也是以时效性的提高为衡量标准。对于印刷报纸而言,尽管在采写环节中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时效性,但它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它要把最新采写到的新闻立即传播出去必然有很多限制。虽然有些报纸通过增加每天的出版版数来改善这一状况,然而这毕竟只是改善而不是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新闻网站的出现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网络传播的中间环节少,制作方式简单,而且它的传播形式允许它即时地更改页面上的内容——或者全部,或者部分。提高新闻网站时效性最重要的是打破过去印刷版的“张”的概念,改变过去更新内容“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新闻内容,根据事物的发展状况,进行不同频率的更新。例如,对于重大新闻,则采用不定期的更新,以保证重要新闻能随时上网。
当然,在更新新闻时,应当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例如,要考虑哪些新闻是读者真正需要的,否则,在网上放置过多无关紧要的消息,可能会干扰读者对重要新闻的注意力。还应注意让读者始终获得对新闻事件的完整印象,因此保留前续报道或适当在新报道中做些“回叙”等都是必要的。此外,最好在编排上有所分类。
2.利用超链接,为新闻信息提供更多更好的背景资料
传统印刷报纸的编辑理论中,就十分强调背景资料的作用,它可以为读者释疑解惑,开阔视野,加深其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但是印刷报纸的版面空间本来就十分有限,再配发资料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其效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网络传播借用的是被称为“海量存贮”的网络,容量不再成为一种限制因素,所以新闻网站应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一优势。
新闻网站配发资料的方式,一种是在文章后汇集相关新闻,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另一种是利用“超链接”功能,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关键字,建立与有关信息的联系——可以链接到某个站点,也可以只是一个专门的背景介绍。
在这里,对于超链接使用的“度”的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些探讨。
“超链接”方式,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互联网得以普及应用的一个功臣。它使得网络上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但它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人们的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以上到下、从左到右,封闭地完成一个阅读行为,而是可能在任何地方被“超链接”出去,到另一个站点或页面,而在新的站点或页面,又可能会有很多引起读者兴奋的关键字,这些关键字同样还有超链接,如此下去,读者的阅读行为离他的既定目标就会越来越远。
超链接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加强信息之间的联系,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体会到,原来的意图并没有以最佳的方式实现。它干扰了正常的阅读过程,使读者耗费大量时间去漫游既定目标之外的世界。这不仅浪费时间,也使信息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被消耗,因此,它往往没有达到提高信息利用率的目的,反而造成了信息的过载与浪费。
3.利用新闻专题方式来处理重要新闻
传统印刷报纸中,稿件或报道的组织与配合是十分重要的编辑手段,它强调稿件或报道的群体优势。在印刷版上的稿件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分别进行集合的。一种是空间上的分类,即在版面上将有联系的稿件放在一起,成为同题集中或形成专栏;另一种是时间上的延续,如采用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的方式,使对同一主题的事件报道通过时间的延续得以加强。而新闻网站则可以将两种手段综合使用,使稿件的群体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一般网络报纸编辑们仍称这种方式为专题报道。
4.使用交互手段来发挥受众的能动性,并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
信息传播要得到好的效果,就要改变过去的单向交流方式。网络传播的技术手段给双向传播提供了可能。“双向”在目前网络报纸的实践中至少应该有两种含义:
(1)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应有更多自主权——目前通过网页设计可部分实现这种想法,可效果并不理想,但随着微博、新闻APP、微信等工具,受众在依据自身需求订制新闻信息方面具有更多自主权;
(2)读者与编者之间或读者与读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从技术上基本可以实现,但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第一,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用网上问卷的方式,调查读者对这一事件的意见与想法;
第二,建立常规性的读者问卷,了解近期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建议与需求;
第三,设立论坛,让读者就某些议题进行讨论。与问卷形式相比,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让读者与读者进行思想与意见的交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第四,设计读者信箱,欢迎读者针对网站建设提出宝贵建议。
此外,网上的读者民意测验虽然十分方便、快捷,但其说服力受到了一定影响。读者是否参与投票至少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他的性格——他是否喜欢参与发表意见;
第二,他是否读到这条新闻;
第三,他在阅读过程中是否看到了投票这种方式;
第四,这件事对他的重要程度——这决定他认为是否值得投票。
因此,这种网上民意测验如果要能真正反映民意,还需要进行技术上与程序上的改进。
5.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备的数据库
传统报纸一天的版面只能提供当天的信息,如果要查询以前的报纸,则需要在报纸堆中爬上爬下,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要完整保存所有报纸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新闻网站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
所以大部分有条件的媒体都在新闻网站中增加了全文检索功能,即把若干年的报纸全文制作成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对于在传播学领域从事“内容分析”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更是一个福音。当然,目前一些数据库的制作还不够完善,如有的网站只能提供按“关键字”查询等简单功能,而那样的检索方式效率仍旧不高。
……
前言/序言
关于新媒体,从概念到特征,有很多说法,也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我们认为,新媒体是指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它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以新技术为载体,以互动性为核心,以平台化为特色,以人性化为导向。
以新技术为载体,是指新媒体的应用与运营以新技术为基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明与普及,不仅为新媒体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新媒体的运作提供了信息载体,使得信息能以超时空、多媒体、高保真的形式传播出去。可以说,新媒体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新技术提供的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双向互动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传统媒体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信息的单向流动,而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这一局限。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传播参与者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进行信息交流,媒体以往的告知功能变成如今的沟通功能。这种沟通不仅体现在媒体与用户之间,还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说,新媒体的这一特征,不仅对传统媒体,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搭建起一个综合性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这个平台之上土逐渐走向融合。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二者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而新媒体以其包容性的技术优势,接纳与汇聚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属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只有在适应新媒体环境、与新媒体的新技术形式相互渗透之后,才能获得二次发展。如今数字化报纸、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等融合性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便是明证。而新媒体脱胎于旧的媒介形态的特征,为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
人性化是所有媒介的发展方向:口语媒介转瞬即逝、不易储存,于是有了文字媒介;文字媒介无法大规模复制,于是出现了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难以克服时空的障碍,电子媒介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每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必然是对以前媒介功能的补充与完善。新技术是其出现的基础,而人性化导向意味着技术围绕人们的需求而展开。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渴望发声、渴望分享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渴望互动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渴望以一个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与传播更多的个性化信息的需求。而在不远的将来,新媒体将带来真正的去中介化——人们在经历了部落社会的无中介、脱部落社会的中介化之后,正在迎来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去中介化。届时,人们将欢欣鼓舞地迎接一个所有人都与其他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时代。
编写这套新媒体系列丛书,我们希望达到如下目标:
1.在指导思想上,本套丛书的编写着眼于新世纪合格的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人才培养逐步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需要。因此,它在编写组成员的构成、编写大纲的拟定、资料的取舍、内容的写作,乃至行文等方面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目标而展开。这是本套丛书编写的基本方针,也是编写的基础和前提。
2.本套新媒体丛书将“技术”“传播”“运营”和“管理”四个层面作为着力点,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多种新媒体形态——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广播电视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和以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户外新型媒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丛书中的每本书在研究内容上既相互关联,又厘清彼此间的研究边界而不至于重复。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 [Producing 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 Content]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 [Producing 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 Content]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 [Producing 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 Content]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