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8
本書簡要介紹瞭針灸的概念、主治病癥、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及腧穴分類等基礎知識,詳細介紹瞭腧穴的定位刺灸法。為瞭方便記憶,每個穴位均配有助學歌訣及插圖。本書內容科學實用,取穴準確,圖文並茂,易讀易記,方便實用,可供中醫師、中醫藥院校學生及中醫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第一章 經 絡
一、經絡基本概念
二、經絡學說
三、經絡的命名
四、經絡的組成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二經彆
(四)十二經筋
(五)十二皮部
(六)十五絡脈
五、經絡的作用
六、經絡的根結與標本、氣街
與四海
(一)根結
(二)標本
(三)根結與標本的關係
(四)根結與標本理論的
臨床應用
(五)氣街
(六)四海第二章 穴 位
一、穴位概念
二、穴位命名
三、穴位分類
四、穴位定位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解剖標誌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簡便取穴法第三章 人體經穴
一、十四經經穴
(一)手太陰肺經經穴
1.中府
2.雲門
3.天府
4.俠白
5.尺澤
6.孔最
7.列缺
8.經渠
9.太淵
10.魚際
11.少商
(二)手陽明大腸經經穴
1.商陽
2.二間
3.三間
4.閤榖
5.陽溪
6.偏曆
7.溫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裏
11.麯池
12.肘髎
13.手五裏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迎香
(三)足陽明胃經經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倉
5.大迎
6.頰車
7.下關
8.頭維
9.人迎
10.水突
11.氣捨
12.缺盆
13.氣戶
14.庫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滿
21.梁門
22.關門
23.太乙
24.滑肉門
25.天樞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歸來
30.氣衝
31.髀關
32.伏兔
33.陰市
34.梁丘
35.犢鼻
36.足三裏
37.上巨虛
38.條口
39.下巨虛
40.豐隆
41.解溪
42.衝陽
43.陷榖
44.內庭
45.厲兌
(四)足太陰脾經經穴
1.隱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孫
5.商丘
6.三陰交
7.漏榖
8.地機
9.陰陵泉
10.血海
11.箕門
12.衝門
13.府捨
14.腹結
15.大橫
16.腹哀
17.食竇
18.天溪
19.胸鄉
20.周榮
21.大包
(五)手少陰心經經穴
1.極泉
2.青靈
3.少海
4.靈道
5.通裏
6.陰郤
7.神門
8.少府
9.少衝
(六)手太陽小腸經經穴
1.少澤
2.前榖
3.後溪
4.腕骨
5.陽榖
6.養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風
13.麯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顴髎
19.聽宮
(七)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1.睛明
2.攢竹
3.眉衝
4.麯差
5.五處
6.承光
7.通天
8.絡卻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風門
13.肺俞
14.厥陰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膽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腎俞
24.氣海俞
25.大腸俞
26.關元俞
27.小腸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環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會陽
36.承扶
37.殷門
38.浮郤
39.委陽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戶
43.膏肓
44.神堂
45.
46.膈關
47.魂門
48.陽綱
49.意捨
50.胃倉
51.肓門
52.誌室
53.胞肓
54.秩邊
55.閤陽
56.承筋
57.承山
58.飛揚
59.跗陽
60.昆侖
61.僕參
62.申脈
63.金門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榖
67.至陰
(八)足少陰腎經經穴
1.湧泉
2.然榖
3.太溪
4.大鍾
5.水泉
6.照海
7.復溜
8.交信
9.築賓
10.陰榖
11.橫骨
12.大赫
13.氣穴
14.四滿
15.中注
16.肓俞
17.商麯
18.石關
19.陰都
20.腹通榖
21.幽門
22.步廊
23.神封
24.靈墟
25.神藏
26.彧中
27.俞府
(九)手厥陰心包經經穴
1.天池
2.天泉
3.麯澤
4.郤門
5.間使
6.內關
7.大陵
8.勞宮
9.中衝
(十)手少陽三焦經經穴
1.關衝
2.液門
3.中渚
4.陽池
5.外關
6.支溝
7.會宗
8.三陽絡
9.四瀆
10.天井
11.清冷淵
12.消濼
13.臑會
14.肩髎
15.天髎
16.天牗
17.翳風
18.瘈脈
19.顱息
20.角孫
21.耳門
22.耳和髎
23.絲竹空
(十一)足少陽膽經經穴
1.瞳子髎
2.聽會
3.上關
4.頷厭
5.懸顱
6.懸厘
7.麯鬢
8.率榖
9.天衝
10.浮白
11.頭竅陰
12.完骨
13.本神
14.陽白
15.頭臨泣
16.目窗
17.正營
18.承靈
19.腦空
20.風池
21.肩井
22.淵腋
23.輒筋
24.日月
25.京門
26.帶脈
27.五樞
28.維道
29.居髎
30.環跳
31.風市
32.中瀆
33.膝陽關
34.陽陵泉
35.陽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陽輔
39.懸鍾
40.丘墟
41.足臨泣
42.地五會
43.俠溪
44.足竅陰
(十二)足厥陰肝經經穴
1.大敦
2.行間
3.太衝
4.中封
5.蠡溝
6.中都
7.膝關
8.麯泉
9.陰包
10.足五裏
11.陰廉
12.急脈
13.章門
14.期門
(十三)督脈經穴
1.長強
2.腰俞
3.腰陽關
4.命門
5.懸樞
6.脊中
7.中樞
8.筋縮
9.至陽
10.靈颱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啞門
16.風府
17.腦戶
18.強間
19.後頂
20.百會
21.前頂
22.囟會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髎
26.水溝
27.兌端
28.齦交
(十四)任脈經穴
1.會陰
2.麯骨
3.中極
4.關元
5.石門
6.氣海
7.陰交
8.神闕
9.水分
10.下脘
11.建裏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闕
15.鳩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宮
20.華蓋
21.璿璣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漿
二、經外奇穴
(一)頭頸部經外穴
1.四神聰
2.當陽
3.印堂
4.魚腰
5.球後
6.上迎香
7.太陽
8.耳尖
9.翳明
10.內迎香
11.聚泉
12.海泉
13.金津
14.玉液
15.頸百勞
(二)胸腹部經外穴
子宮
(三)背腰部經外穴
1.定喘
2.夾脊
3.胃脘下俞
4.痞根
5.下極俞
6.十七椎
7.腰奇
8.腰眼
9.腰宜
(四)上肢部經外穴
1.肘尖
2.二白
3.中泉
4.中魁
5.大骨空
6.小骨空
7.腰痛點
8.外勞宮
9.八邪
10.四縫
11.十宣
(五)下肢部經外穴
1.髖骨
2.鶴頂
3.內膝眼
4.膝眼
5.闌尾
6.百蟲窩
7.膽囊
8.外踝尖
9.內踝尖
10.八風
11.氣端
12.獨陰
三、穴位中的特定穴
(一)五輸穴
(二)原穴
(三)絡穴
(四)背俞穴
(五)募穴
(六)八會穴
(七)郤穴
(八)下閤穴
(九)八脈交會穴
(十)交會穴第四章 常見疾病及常見癥狀的治療
一、內科疾病治療
二、外科疾病治療
三、婦産科疾病治療
四、兒科疾病治療
五、五官科疾病治療
六、皮膚科疾病治療
七、傳染病治療
八、急癥治療
九、常見癥狀的治療附錄A 十四經脈穴位主治分部
一、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頭顱側麵圖)
二、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軀乾正麵圖)
三、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軀乾背麵圖)
四、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軀乾側麵圖)
五、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上肢內側部)
六、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上肢外側部)
七、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後麵部)
八、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前麵部)
九、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內側部)
十、十四經脈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外側部)附錄B 穴名拼音索引
針灸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代,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律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包括經絡、腧穴、針灸技術及臨床治療等部分。長期實踐證明,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1987年11月,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北京召開瞭世界針灸聯閤會的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針灸學已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産生瞭積極廣泛的影響。為方便讀者盡快學習、記憶和應用針灸經絡腧穴知識,筆者精心編寫瞭《針灸經絡穴位入門歌訣》一書。
本書內容包括經絡、腧穴的相關內容以及人體經穴、常見疾病及常見癥狀的治療等,詳細介紹瞭經絡與穴位的概念、命名、組成、作用、定位法等相關基礎知識。其中,人體經穴一節中詳細介紹瞭每個穴位的定位、取法、主治、刺灸法、速記歌訣等。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對於書中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針灸經絡穴位入門歌訣(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針灸經絡穴位入門歌訣(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針灸經絡穴位入門歌訣(第2版)-名醫世紀傳媒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