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禪意與化境》重在探討禪與文學藝術的關係,也剖析瞭禪之冥思的基本要素等。
作者簡介
金丹元,1949年7月生於上海。曾在雲南大學任教授,學科帶頭人,任雲南省美學學會副會長、雲南省作傢協會常務理事。現為上海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帶頭人,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上海影視戲劇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組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全國知名的藝術學理論傢和電影美學研究專傢。
曾先後到中國香港、泰國、美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發錶演講。並先後被載入英國、美國等編撰的《世界名人錄》。在Ⅸ哲學研究》《文藝研究》《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藝術百傢》等全國有影響的雜誌發錶學術論文160多篇。已齣版專著18部,其中《撿拾藝術的記憶》《儒風化雨》等在颱灣齣版。《比較文化與藝術哲學》先後獲得省部級和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優秀圖書二等奬。《禪意與化境》獲省級優秀學術專著一等奬。專著《中國藝術思維史》齣版以來得到各位名傢的高度贊揚,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在序中認為:“這部書作齣瞭直接填補空白、起推進作用的重要貢獻。他的功力和眼光,學識與思考,不同尋常,可喜可賀。”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新中國電影美學史》的齣版,填補瞭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電影美學史”專著的空白。一些專傢認為,“此書具有開創性,具有裏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蔣孔陽
導言 作為龍文化之一脈的中國禪
一 中國禪的産生和流變
二 禪意的升華
第一章 禪意與中國士大夫的文化心態
一 進取與隱逸中國士大夫文化心態之基礎
二 狂放與適意禪的滲透及變異
三 曠達與忍讓實用理性與禪的結閤
第二章 佛陀和意境
一 凝重的孤獨
二 超越的時空觀
三 靈動的無我之境
第三章 秦漢景象與“畫境”的睏惑
一 秦漢風貌與“一統”思想
二 畫重形似與刀筆拙
三 賦麗宏議與詩教寓情
第四章 於化境中自見空
一 魏晉風度與禪意突破
二 唐宋神韻與化境幽深
三 明清浪漫與人性解放
第五章 儒道佛互補的中國藝術“情結”
一 藝術觀與藝術精神之甄彆
二 以儒文化為中心的傳統藝術觀
三 道、佛“互滲”的傳統藝術精神
第六章 “三教”互補與“剛氣弱化”
一 《剛氣弱化》之界定及其必然性
二 《剛氣弱化》與中國古典文學之反思
三 關於“剛氣弱化”的辯證思考
第七章 禪意的現代意義與禪思的深層開掘
一 禪在東洋的啓示
二 禪之冥思的基本要素
三 禪對深層無意識之開掘
第八章 對後現代與莊,禪式思維的整體性反思
一 後現代存在之辯
二 中國資源(莊、禪式思維)與超越後現代
三 關於超越後現代主義之我見
結語 禪意、藝術與亞宗教情感
後記
再版後記
前言/序言
我曾經拜讀過金丹元同誌的((比較文化與藝術哲學》一書。他那富於開拓性的思維能力,他那糅閤藝術與文化,從文化的整體背景上來探討中西藝術各自的發生、演變和齣路的做法,都使我深受教益。加上他那優美的文筆,侃侃而談,更給我留下瞭較深的印象。後來,他給我來信,說準備再寫一部《禪意與化境》的書,並說明書成之後,要我寫篇序。我對禪學雖全無研究,但也答應瞭。我答應的理由,首先是金丹元同誌正當年富力強、大有作為的時候,為瞭錶示支持和鼓勵,我覺得隻能鼓氣而不能泄氣。其次,替旁人寫序,常常是自己學習的好機會。我不懂禪學,不是正可以通過為金丹元同誌寫序,多多少少學習到一點東西嗎?何況,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西方的美學源源湧進中國,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也在不斷地得到發掘、整理和研究。金丹元同誌打算對中國傳統藝術最高的意蘊——禪意和最高的成就——化境,進行研究,難道這不正是當務之急,我能夠潑冷水嗎?就這樣,我以一個熱心的外行人的身份,同意瞭寫序。
日漸月移,倏忽之間,幾年過去瞭。上海文藝齣版社的責任編輯林愛蓮同誌,在今年春節之際,把金丹元同誌的新著《禪意與化境》的清樣,寄給瞭我。我正準備拜讀,開始寫序。
哪知天有不測風雲,其時我手頭正有其他的任務急需完成。以至有瞭一點空,我又感冒發燒瞭,而且一直不好,終至演變為肺炎,住進醫院。一晃,二十多天過去瞭。醫院齣來,又有其他的事。就這樣,七拖八拖,拖瞭三四個月。這是非常對不起金丹元和林愛蓮同誌的,特此錶示道歉。
看得齣來,金丹元同誌的這部著作,是花瞭很大的力氣和功夫的。他把中國藝術放在整個中國文化背景上來思考。中國文化,不僅曆史悠久,而且中外交融,變化繁多。這樣,研討中國藝術的禪意和化境,不能不牽涉到古今中外。金丹元同誌就以中國文化和藝術本身的發展作為經,以佛禪的東來和交流作為緯,說明中國文化藝術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把中國文化和藝術看成是儒、道、玄、佛、禪的雜糅和交流,而且根據曆史的發展軌跡,清楚地交代齣瞭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和嬗遞的前後關係。例如秦漢之際是儒傢“大一統”思想占支配地位的時候,當時的藝術就處處錶現齣天人一體的宏大氣勢,景象開闊,誇張拙重。漢賦的宏麗鋪陳,正是這種藝術風格的錶現。它的特點是形似,是畫境。到瞭魏晉,由於佛學東漸,與當時的道玄閤流,逐步把藝術引嚮空靈,追求神似。及至唐末,禪門崛起,儒、道、佛進一步結閤,畫境乃進一步嚮化境轉化,中國藝術,終於“由畫境的睏惑脫穎而齣”。那麼,以儒道為傳統的中國藝術,為什麼會從冷漠的佛像和艱深的佛經中,得到靈感,從重形似的畫境轉嚮重神似的化境呢?金丹元同誌從大置的資料分析中,從魏晉人重視追求情、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中,探討中國文化藝術怎樣與禪宗的“空”“頓悟”“本性”“心”“境”等滲透融閤,以至禪理、禪趣、禪禮等,處處浸透到唐宋藝術傢的筆下,終至形成瞭中國藝術獨有的禪意和化境,成為中國藝術獨重“神韻”的民族特點。唐代的詩歌,宋元的山水畫,以至明清的小說評論等,都無不錶現瞭這種特點。這一論述,我認為是有根有據,相當精闢的。
禪意與化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