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0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毛姆被公认的杰作,也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本书问世至今,曾三次被搬上大荧幕,并入选了“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小就过着不幸的生活。他父母双亡,先天跛足,童年时代也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当他步入社会,又经受了理想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备受煎熬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在更加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决前行。在历经各种磨难之后,菲利普终于摆脱了之前禁锢自己思想和精神的种种枷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小说作品,语言风格简洁而规整,叙事方式冷静且蕴含精妙的构思,常常以看似普通的对话,潜藏他个人对人生、对理想深刻的认知。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离经叛道,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一心想要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内心的平和之感。其代表作有《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和《刀锋》。
黄水乞,著名翻译家,厦门大学国贸系教授。主要译作有《人生的枷锁》《呼啸山庄》《雾都孤儿》等。
现代作家中对我影响大的就是萨默塞特·毛姆,对于他的直言不讳,毫无虚饰的讲故事的能力我无限钦佩。
——乔治.奥威尔
毛姆的风格非常坦荡,不搞任何的玄虚,这是需要底气才能做到的。
——王安忆
拂晓,天阴沉沉的,乌云密布,阴冷的空气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来临。女用人走进屋里,一个小孩正在里头酣睡。她拉开窗帘,机械地望了一眼对面的房子──一幢有门廊的灰泥房子,然后走到小孩床边。
“菲利普,醒醒。”她说。
她掀开被窝,把他抱起来,带他下楼。孩子依然睡眼惺忪。
“你母亲找你。”她说。
她打开楼下一个房间的门,把小孩放到一张床上,床上正躺着一个妇人。她就是孩子的母亲。她伸开双臂,小孩紧紧地依偎在她身边。他没有问为什么被喊醒。妇人吻着他的眼睛,用一双瘦削、纤细的手隔着他那件白法兰绒睡衣抚摩着他温暖的身躯,将他搂得更紧了。
“宝宝,你还困吗?”她说。
她的声音很弱,好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似的。小孩没有回答,但惬意地笑了。在这又大又暖和的床上,还有柔软的双臂抱着他,他感到很高兴。他蜷着身子,紧贴着母亲,想把自己缩得更小一点,并且睡意矇眬地吻了她一下。不一会儿,他合上眼,又睡着了。大夫走过来,站在床边。
“嗳,请先不要把他抱走。”她呻吟道。
医生严肃地看着她,没有答话。妇人知道孩子不允许在这儿久待,就又吻了他一下。她的手顺着他的身躯抚摩下来,一直摸到他的脚;她把他的右脚握在手里,抚弄着那五个小脚趾;然后,又慢慢地把手伸到左脚上。她呜咽起来了。
“怎么啦?”大夫说,“你累啦?”
她摇摇头,说不出话来,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掉。大夫俯下身子:
“我来把他抱走。”
她太虚弱了,无力违拗大夫的意愿,只得让他抱走了。大夫将他交给保姆:“你最好把他放回他的床上去。”
“好的,先生。”
小男孩被抱走了,他还睡着。这时,孩子的母亲伤心地哽咽起来。
“他以后会怎么样呢?可怜的孩子。”
产褥护士想安慰她,但不久,由于她精疲力竭,哭声停止了。
大夫走到房间另一端的一张桌子旁,桌上躺着一个死产的婴儿,用一条毛巾蒙着。他掀开毛巾看了看。大夫和妇人那张床中间隔着屏风,但妇人猜出了他正在干什么。
“是女的还是男的?”她低声问护士。
“又是个男孩。”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如果再加个序,就更长了,我确实难为情。对一个作家来说,最感到棘手的,莫过于评论自己的作品。关于这一点,法国著名小说家罗杰.马丁.杜.加德叙述过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普鲁斯特要求法国某家杂志发表一篇对自己的大部头小说加以评论的重要文章。他想,评论作品,除了作者自己,别人很难写得出色。于是,他便决定亲自动笔,请一位年轻的文人朋友署名,然后寄给编辑。青年人照此办理了。几天之后,编辑把青年人找去,对他说:“我必须谢绝您的文章,假如我发表了一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如此粗糙而又冷漠的评论,他将永远不会饶恕我。”尽管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是敏感的,对不当之评论也易于被激怒,但毕竟还不至于自我陶醉。他们知道,纵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写出的作品也往往与原先的意图差之千里。一旦深思熟虑之后,他们那种由不能完整地表达原意所引起的烦恼,就远远地超过对某些自鸣得意的章节所表露的喜悦。作家总企求于艺术表现的娴熟,结果他们发现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
关于这部书本身,我一概不说。但我乐于告诉读者的是:一部不朽的小说,如同其他小说一样,究竟是如何写成的。如果读者对此不感兴趣,只好祈求原谅了。我二十三岁那年完成了这部书的初稿,那时我在圣托马斯医学院已经五年了。取得了医学学位后,我到塞维利亚,决心靠写作谋生。当时虽然手稿尚存,但自原稿校正以后,我一直未再过目。无疑,那是很不成熟的。我把它寄给费希尔?昂温,他出版过我的处女作( 还是个医科学生时,我就出版过一部名为《兰贝思的丽莎》的小说,颇为成功)。由于我索取一百镑的稿酬,他拒绝了,我只好提交给别的出版社。结果呢,哪怕我的索价再低,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接受。为此我一度很消沉,岂知现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时若它们中的一家出版社首肯( 书名《斯蒂芬?凯里的艺术气质》),那将由于我的年轻幼稚而失去一个未能充分利用的题材;我离上述“充分利用”的事件的距离并不太远,然而我却缺少后来用以充实此书的种种经历。我甚至不明白,写自己所熟悉的比自己不熟悉的来得容易。譬如,我写主人公到鲁昂学法文( 我只是偶然知道这个地方),而不是到海德堡去学德文( 我自己曾到过那里)。
本书不是一部自传,而是自传体的小说。事实与虚构紧密交织,感情是自己的,发生的事件却未必皆与我相关。其中有的并不是我的生活经历,而是综合了周围人的生活,然后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这部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它问世时( 世界正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人们太关注自己的遭遇及战争的恐惧了,以至顾不上关心小说人物的历险记),我发现自己已经永远摆脱了一度折磨过我的痛苦和不幸的回忆。这部书受到了好评,西奥多·德莱塞给《新共和》写了一篇评论,他还不曾写过像这样充满智慧和同情的评论。但它会不会昙花一现,几个月后便被人永远遗忘,像许多小说所经历的那样呢?事有凑巧。几个年头过去了,出于偶然的机缘,这部小说竟引起了许多美国著名作家的关注。他们在报上经常提到它,渐渐地
这部小说又引起公众的注意。多亏这些作家使这部书得以新生,同时我必须为这部小说获得的与日俱增的成功而感谢他们。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人生的枷锁(精装版 全两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人生的枷锁(精装版 全两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人生的枷锁(精装版 全两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