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傳習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鮑希福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文化發展齣版社(原印刷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42216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8500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傳習錄》集中體現瞭王陽明的心學體係和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學說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影響力輻射海內外,梁啓超、孫中山、錢穆、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均對其推崇備至。

國學巨擘錢穆更直言“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贊美之情,溢於言錶。

中國社科院哲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邀研究員鮑希福參校南本、宋本、硃本、陳本等多種版本對《傳習錄》進行校注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明代著名心學思想傢、哲學傢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全書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捲是王陽明教學問答語錄;中捲共書信八篇,齣自王陽明親筆;下捲則為王陽明晚年思想的論述,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入門讀物。

本書是國內較早一批譯注《傳習錄》的經典作品,2018年全新修訂。由中國社科院哲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邀研究員鮑希福參校南本、宋本、硃本、陳本等多種版本對《傳習錄》進行校注,修訂差錯、溯本清源;內容翔實,旁徵博引;不僅逐字逐句詳細翻譯瞭傳習錄原文,更標明瞭齣現在文章中的相關人物的基本情況,以便讀者區分與查閱,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原汁原味的王陽明心學思想,幫助讀者理解,是學習心學理論和王陽明思想的誠意之作。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傢、道傢、佛傢,與孔子、孟子、硃熹並稱為“孔、孟、硃、王”。代錶作有《傳習錄》《大學問》《王陽明全集》等。

鮑希福,(1962—),湖北興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MBA,武漢大學哲學學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師從著名學者任繼愈。著有《怎樣超凡入聖》、《三教本心》等。參與編寫《中國文化大典》、《中國佛教文化大觀》等。發錶有《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陸九淵與禪學》、《張拭硃熹論心性》、《試論陸九淵的儒釋道三教會通思想》等論文。


目錄

導言
上捲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
中捲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另一封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捲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徐愛①錄

先生②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③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④,處睏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⑤,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咳,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門人徐愛書。

【譯文】

先生認為《大學》中有關格物的解釋應以舊本為準,即硃熹等儒學大傢所說的誤本。我剛聽到這一主張時十分震驚,繼而産生懷疑,再後來,我殫精竭思,互相對照比較,就正於先生。最後,我纔明白,先生的主張就像水性寒、火性熱一樣,即使百世以後的聖人也絕不會再有任何疑問。先生天資聰睿,但性情和藹,待人坦誠,平常不修邊幅。在早年,他性格豪邁不羈,曾熱衷於吟詩作文,廣泛閱讀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因此,人們剛聽到他的主張時,都認為是標新立異之論,不予理睬、不予深究。殊不知,在貶居龍場的三年中,先生在艱難處境中涵養性情,“惟精惟一”的功夫已進入瞭聖賢之列,達到瞭絕對中正的境地。我朝夕受先生教誨,發現先生的學說,剛接觸時似乎很容易,深入鑽研就會覺得它非常崇高;看起來好像很粗疏,深入探求就會覺得它精細入微;剛接觸它好像很淺近,實踐落實就會感到路無止境。十幾年來,我竟沒有摸到它的一點邊。然而,如今很多學者,有的與先生僅一麵之交,有的連一麵之交也沒有,有的懷著輕視、憤激的心情,就想在立談之間,依據傳聞來鬍猜亂想,這又怎麼能真正瞭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學習的人們,往往得一而遺二,猶如相馬時隻注意馬的牝牡黑黃,而忽視瞭它能否日行韆裏的特性。所以,我把平時所聽到的全部記錄下來,呈示諸位同誌,以便考訂糾正,不負先生的教育之恩。學生徐愛序。

【注釋】

①徐愛(1488—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曾任南京工部郎中。他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學生,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參看《明儒學案》捲十一。

②先生即指王守仁,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

③舊本指《禮記》中的《大學》,由東漢人鄭玄(127—200)作注,唐代孔穎達(574—648)疏解。南宋硃熹認為《禮記》中的《大學》有錯誤,並改易瞭章句。在明代,硃熹的《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根據,而把鄭注孔疏的《禮記·大學》稱為舊本。可參看《十三經注疏》(清人阮元主持校刊的版本)中的《禮記·大學》與硃熹的《大學章句》。

④正德元年(1506)二月,劉瑾擅權,南京戴銑、薄彥徽等因諫忤旨下獄,王守仁上疏抗辯,但被關押到監獄,並被廷杖四十。正德二年(1507)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五年(1510)升江西廬陵縣知府,前後在貴州三年。龍場在貴州西北的萬山之中,居民的文明程度很低,王守仁教他們築土架木做房屋。

⑤見《尚書·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理學傢認為這是堯、舜、禹一脈相傳的“十六字心傳”,王守仁的解釋詳後。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①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如《孟子》‘親親仁民’②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④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譯文】

徐愛問:“《大學》第一章的‘在親民’,硃子說應當作‘新民’,後麵第二章的‘作新民’似乎可以作為他的依據。而先生認為應該按照舊本作‘親民’,也有什麼根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麼能作為‘在新民’的根據呢?‘作’和‘親’相對應,但不是‘親’的意思。後麵講‘治國平天下’的地方,都沒有‘新’的意思。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都是‘親’的意想。‘親民’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親近就是仁愛。百姓不能互相親近,舜就任命契做司徒,兢兢業業地推行五教以讓他們親近。《堯典》中的‘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說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說‘親民’就包括瞭教化、養育等內容,說‘新民’,意思就偏瞭。”

【注釋】

①《大學》的分章依據硃熹《大學章句》。

②見《孟子·盡心上》。

③五教指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④見《尚書·堯典》:“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剋:能;峻:大;平:安定;章:啓發;萬邦:諸侯國。

⑤見《論語·憲問》。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譯文】

徐愛問:“(《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硃子認為是說事事物物皆有定理,這好像與您的觀點相反。”

先生說:“到事物中去求至善,這樣把就義看成是外在的瞭。至善是心的本體,隻要明明德達到至精至一的程度便是至善瞭。當然,至善並未脫離具體事物。硃子《大學章句》所講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就是這一意思。”

【注釋】

①見硃熹《大學或問》:“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①,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②須有是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譯文】

徐愛問:“至善隻從人心上求,恐怕不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說:“心就是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徐愛說:“比如事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愛,其中也有許多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吧!”

先生感慨地說:“這一觀點欺世惑眾很久瞭,一兩句話豈能讓人醒悟?現在僅就你的問題來談談。比如事父,不是從父親那裏求得孝的理;事君,不是從君王那裏求得忠的理;結交朋友、治理百姓,也不是要從朋友和百姓那裏獲得信與仁的理。孝、忠、信、仁都隻在自己心中。心就是理。沒有被私欲阻隔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在心外再加一分一毫。用這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錶現在事父上自然會孝,錶現在事君上自然能忠,錶現在結交朋友、治理百姓上就能信、能仁。隻要在自己心上努力去人欲、存天理就行瞭。”

徐愛說:“聽您這麼一說,我有所省悟。但舊說仍縈迴胸中,還不能完全擺脫。例如孝父的事,其中也有許多溫清定省之類的細節,是否也應講求呢?”

先生說:“怎麼能不講求呢?隻是要有一個輕重。重點是在自己心上去人欲存天理。如鼕天保暖,也隻是要盡我心的孝,不要有一毫人欲在其中。夏天避暑也隻是要盡我心的孝,不要有一毫人欲在其中。講求的隻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若能毫無人欲,純是天理,是一個誠懇孝敬父母的心,鼕天自然會想著為父母禦寒,也自然會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為父母避暑,也自然會去學習避暑的方法,鼕暖夏涼是那誠孝的心藉以錶現的條目。然而,必須有瞭這誠孝的心,纔會為父母去做鼕暖夏涼這樣的事。就好像一棵樹,這誠孝的心是根,盡孝的許多細節就像枝葉。必須先有根,然後纔有枝葉。不是先找到枝葉然後再去種根。《禮記》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有一個深愛的心做根本,便自然會如此。”

【注釋】

①《禮記·麯禮上》記載:“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清,昏定而朝省。”後人簡稱為溫清定省,即指鼕天保暖,夏天避暑,早晚問安。

②見《禮記·祭義》。



傳習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傳習錄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傳習錄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傳習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傳習錄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