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工程技术手册

屋面工程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春林 著
图书标签:
  • 屋面工程
  • 建筑工程
  • 建筑技术
  • 防水工程
  • 屋面材料
  • 屋面施工
  • 屋面设计
  • 建筑规范
  • 工程手册
  • 屋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21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19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10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屋面工程技术手册》一书以《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等一系列有关屋面工程技术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在详细介绍屋面工程材料、屋面防排水、屋面保温隔热等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上,围绕建筑防水屋面、保温屋面、种植屋面、坡屋面、金属屋面和采光顶等各种类型屋面的不同设计施工要求,分别就材料选择、设计原则、施工方法以及屋面渗漏治理等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屋面工程技术手册》一书可供从事屋面工程设计、材料选购、施工、工程质量验收和监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概 论
1.1 屋顶和屋面的概念
1.2 屋面的类型和基本构造层次
1.3 屋面工程的概念
第二章 屋面工程的主要材料
2.1 工程技术规范对屋面工程材料的要求
2.2 屋面防水材料
2.3 屋面保温隔热材料
第三章 屋面工程的设计
3.1 屋面工程的类别及设计施工的基本规定
3.2 屋面工程的设计要点
第四章 屋面防水
4.1 卷材防水屋面
4.2 单层防水卷材屋面
4.3 涂膜防水屋面
4.4 复合防水屋面
4.5 屋面接缝密封防水
第五章 屋面排水
5.1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和组成
5.2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
5.3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安装施工
第六章 屋面保温
6.1 屋面保温隔热层
6.2 倒置式屋面
6.3 喷涂硬泡聚氨酯防水保温屋面
6.4 泡沫混凝土保温屋面
第七章 种植屋面
7.1 种植屋面的类型
7.2 种植屋面的构造层次和组成材料
7.3 种植屋面的设计
7.4 种植屋面的施工
第八章 坡屋面
8.1 坡屋面工程的设计
8.2 坡屋面工程对材料的要求
8.3 坡屋面工程的施工
第九章 金属屋面和采光顶
9.1 金属屋面和采光顶概述
9.2 金属屋面和采光顶的常用材料
9.3 金属屋面和采光顶的设计
9.4 金属屋面和采光顶的加工制作
9.5 金属屋面和采光顶的安装施工
第十章 屋面渗漏修缮技术
10.1 屋面渗漏水产生的部位及原因
10.2 屋面渗漏的修缮
附录 屋面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条文说明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GB50345—201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207—201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693—2011 《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JGJ/T53—2011 《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JGJ155—2013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230—2010 《倒置式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255—2012 《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T316—2013 《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等一系列有关屋面工程技术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相继发布,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规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建筑防水编辑部组织相关人员,依据这一系列新发布和修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专家对屋面工程研究的新成果,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屋面工程技术手册》一书。
本手册在详细介绍屋面工程材料、屋面工程设计,屋面防排水和保温工程的基础上,围绕建筑平屋面、坡屋面、单层卷材防水屋面、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金属屋面以及采光顶等各种类型屋面,就材料的选择、设计原则、施工方法以及屋面渗漏治理等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内容系统全面、新颖翔实,适合从事屋面工程设计,材料选购、施工、工程质量验收、工程监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笔者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专著、论述、相关的标准、标准图集、产品资料、工具书等,并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对有关的作者、编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衷心希望能继续得到各位同仁广泛的帮助和指正。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沈春林、李芳、朱晓华、苏立荣、王玉峰、康杰分、高岩、刘爱燕、吕传奎、霍祖政、何宾、刘中富、宋红恩、骆翔宇、林德殿、王荣博、陈乐舟、刘冠麟、宫安、马静、冯永等,并由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防水保温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苏州中材非矿院有限公司防水材料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春林同志任主编并定稿总成。由于编者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不够全面,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沈春林
2018.3
《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指南》 前言 建筑给排水系统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施工和运行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舒适、卫生以及节约水资源和能源。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给排水工程的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标准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为广大给排水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易于查阅的参考工具书,《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指南》应运而生。 本书旨在系统地介绍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设备选型、系统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和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力求内容涵盖面广、技术前沿、案例丰富、实用性强。本书并非对现有规范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其精髓的提炼和实际应用指导的强化,力求帮助读者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一批在给排水工程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专家组成,他们将多年的工作经验、科研成果和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融入到本书的编写中。力求以清晰的语言、直观的图表和典型的工程实例,将复杂的给排水技术知识通俗易懂地呈现给读者。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将从宏观角度介绍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建筑中的地位。我们将探讨给排水系统在保障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维护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本章还将简要概述给排水工程的主要技术领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1.1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定义与重要性 给水系统:满足生活、生产、消防等用水需求。 排水系统:收集、输送、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等。 重要性:保障人类健康、生活便利、财产安全、环境保护。 1.2 给排水工程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与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AI在给排水系统的应用。 绿色化与节能化:节水技术、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标准化与模块化:预制化构件、集成化设备的推广。 精细化管理与智慧运维。 1.3 本书结构与阅读建议 本书的章节划分与逻辑关系。 如何有效利用本书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第二章 给水系统设计 本章将深入阐述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要点,包括水源选择、水质要求、给水方式、管材管件、水泵选型、水箱设计、水处理工艺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医院、工业建筑)的给水系统设计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经济、高效的设计。 2.1 给水水源与水质要求 市政供水:特点、优缺点、接入要求。 自备水源:井水、地表水、雨水收集等。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工业用水、消防用水的水质要求。 2.2 给水方式 直接供水:适用范围、系统压力要求。 二次供水:储水设施(水箱、水池)的设计、消毒要求。 分区供水:解决高层建筑供水压力问题。 增压供水:恒压供水、变频供水系统。 2.3 给水管道系统设计 管材选择:金属管(镀锌钢管、铜管、不锈钢管)、塑料管(UPVC、PPR、HDPE、PE-RT)、复合管等。 管径计算:流量计算、流速控制、水头损失计算。 系统布置:水平管道、垂直管道、支架与固定。 阀门与附件:阀门类型、功能、安装要求。 防冻与防结露措施。 2.4 水泵与水箱设计 水泵选型:流量、扬程、效率、噪声、能耗。 水泵布置与运行方式:并联、串联、备用。 水箱设计:容积计算、材质选择、结构形式、溢流管、排污管。 水箱清洁与消毒。 2.5 热水供应系统 热水需求分析:人均用水量、使用时间和温度。 集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储水式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选型。 集中式热水供应系统:锅炉、热泵、换热站。 热水管道设计:保温、流速、回水系统。 2.6 节水器具与技术 各类节水器具(水龙头、马桶、淋浴器)的性能指标。 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设计。 中水(灰水)利用系统设计。 第三章 排水系统设计 本章将详细介绍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组成、管材管径计算、通气系统、隔油与隔污处理、雨水排放等内容。我们将强调排水系统的顺畅性、可靠性、防臭气能力以及环境保护要求。 3.1 排水系统组成与原则 生活污水、生产废水、雨水、化粪池污水等的区分。 排水坡度与流速控制:防止堵塞与沉淀。 防臭气设计:水封、通气系统。 横管、立管、支管的布置。 3.2 排水管材与管径计算 排水管材选择:铸铁管、PVC管、HDPE管等。 管径计算方法:流量计算、水力计算(满流、不满流)。 排水立管流量计算。 排水横管与支管的连接。 3.3 通气系统设计 通气目的:平衡内外气压、排除臭气、防止水封破坏。 通气管类型:专门通气管、器具通气管、环形通气管。 通气管设置要求:伸顶高度、避风、防堵塞。 高层建筑通气系统特殊设计。 3.4 隔油、隔污与沉淀池设计 厨房、食堂等场所的隔油池设计。 洗车行、机械修理厂等场所的隔油、隔砂池设计。 化粪池设计:结构形式、容积计算、清掏要求。 微生物处理(如厌氧池)的原理与应用。 3.5 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屋面雨水收集与排放:雨水口、雨水管、雨水检查井。 地面雨水排放:雨水沟、雨水井、雨水管网。 雨水调蓄与利用: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 防洪措施。 3.6 特殊排水系统 医院、实验室等特殊场所的污水处理。 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工艺。 污泥处理与处置。 第四章 消防给水系统 本章聚焦于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包括消防水源、消防水泵、消防水池、消防管道、消防栓、喷淋系统、灭火系统等。我们将依据最新的消防规范,详细介绍各类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设计要点,确保建筑的消防安全。 4.1 消防水源 市政消防给水:水压、流量要求。 消防水池:容积计算、设置要求。 消防水泵:类型、流量、扬程、启动方式。 高位消防水箱:作用、容积、设置。 4.2 消防给水管道系统 管道材质与连接:承压要求、耐腐蚀性。 管道布置:水平管道、垂直管道、水流方向。 消防管道的强度与严密性试验。 管道支架与固定。 4.3 室内消防栓系统 消防栓箱:类型、安装高度、布置间距。 消防水枪、水带:规格、连接。 水枪充实水柱计算。 4.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系统分类:湿式、干式、预作用、雨淋系统。 喷头选型与布置:类型、流量系数、作用面积。 水流指示器、报警阀组、水流监测。 水泵接合器。 4.5 其他消防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如二氧化碳、惰性气体)。 泡沫灭火系统。 细水雾灭火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 4.6 消防给水系统调试与验收 系统水压试验、严密性试验。 水泵性能测试。 系统联动功能测试。 第五章 建筑中水(Reclaimed Water)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本章将重点介绍建筑中水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这对于实现建筑节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探讨其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等。 5.1 中水系统概述 中水来源:淋浴、洗涤、盥洗废水等。 中水处理工艺:物理处理(过滤、沉淀)、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消毒处理(紫外线、臭氧)。 中水回用范围:冲厕、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生产工艺用水(非饮用)。 5.2 中水处理设备选型与设计 隔油池、沉淀池的设计。 过滤器:砂滤器、微滤器、超滤器。 生化反应器:MBR、SBR等。 消毒设备:紫外线消毒器、臭氧发生器。 中水储水与输配系统。 5.3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雨水收集范围:屋面、地面。 雨水收集构件:雨水口、雨水槽、雨水管。 雨水弃流与过滤。 雨水储水构筑物(雨水罐、雨水池)。 雨水回用:景观用水、绿化灌溉、冲厕。 5.4 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 水质监测与控制。 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 卫生安全评估。 第六章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章将阐述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和质量控制要点,包括管道安装、设备安装、系统连接、试压试漏、隐蔽工程验收等,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6.1 管道安装技术 管道预制与加工。 管道坡度控制与测量。 管道支架与吊架的设置。 管道连接:焊接、粘接、螺纹连接、卡套连接。 管道防腐与保温。 6.2 设备安装技术 水泵、水箱、阀门等设备的搬运、就位与固定。 设备基础的制作。 电气连接与仪表安装。 设备与管道的连接。 6.3 系统连接与调试 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的检查。 系统冲洗:清除管道内的杂物。 系统水压试验:检测管道的承压能力和严密性。 系统试运行: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系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6.4 质量控制要点 材料进场检验。 施工过程控制: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查。 隐蔽工程验收:管道、阀门、防水层等。 成品保护。 第三方检测。 第七章 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 本章将提供给排水系统运行维护的指导,包括日常巡检、设备保养、水质监测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旨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7.1 日常运行与巡检 给水系统巡检:压力、流量、水温、设备运行声音。 排水系统巡检:排水通畅性、异味、渗漏。 消防系统巡检:水压、设备状态。 7.2 设备保养与维护 水泵的维护:润滑、密封、轴承。 水箱的清洗与消毒。 阀门的检查与维护。 过滤器的清洗与更换。 7.3 水质监测与控制 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项目与频率。 中水水质监测。 泳池水质监测。 7.4 常见故障与排除 给水系统压力不足。 管道堵塞与漏水。 水泵故障。 排水系统异味。 消防系统故障。 第八章 智能化与绿色给排水技术 本章将介绍给排水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如智能化控制、节能降耗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等,为读者提供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8.1 智能化给排水系统 楼宇自控(BAS)在给排水系统的应用。 物联网(IoT)技术与远程监控。 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性维护。 智能水表与用水计量。 8.2 节能降耗技术 变频恒压供水技术。 热水回收与循环利用。 低能耗水泵与设备的选型。 8.3 新型材料与工艺 高性能管道材料。 智能水处理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 附录 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列表。 常用计算公式汇总。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指南》力求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案头的常备工具书,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精髓,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建设更安全、更舒适、更可持续的建筑环境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家居细节非常关注的业主,对于家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希望做到尽善尽美。《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让我对屋顶这个“家最上面的皮肤”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屋顶要防水,但不知道防水到底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漏水。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屋顶的排水坡度、泛水处理、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的铺设方法。它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屋顶的保温隔热效果,比如为什么夏天屋顶会很热,冬天又会很冷,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来改善这些问题。书中关于屋面材料的介绍,比如各种瓦片的耐候性、隔音性、以及美观性,都给了我很多选择上的参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屋面维护保养的章节,它列举了许多日常检查和维护的要点,让我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屋顶漏水原因分析和处理的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自己家遇到的问题。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屋顶的“健康”有了更强的掌控感,能够更理性地去选择装修公司和施工人员,也能更清楚地和他们沟通我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屋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更是提升居住舒适度和房屋价值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最近正好在琢磨自家老房子的屋顶漏水问题,听邻居推荐了这本《屋面工程技术手册》,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来。我不是专业人士,之前对屋面工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却非常清晰。它从最基础的屋面结构分类讲起,比如坡屋顶、平屋顶的优缺点,各种材料的特性,比如沥青瓦、金属瓦、陶瓦等等,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介绍,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和表格,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概了解其原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讲了理论,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防水层的铺设方法、排水系统的设计要点、保温隔热层的施工技巧等等。特别是关于屋面漏水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章节,真是太实用啦!它列举了十几种常见的漏水情况,并一一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详细讲解了每种解决方案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我对照着家里的漏水点,发现好几种情况都和书里描述的一模一样,感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知识,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屋面工程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那些真实的项目案例,让我对屋面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家的屋顶问题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感觉自己一下子专业了很多,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施工队忽悠了,能够和他们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甚至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维修工作了。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老房主,对房子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这次翻看《屋面工程技术手册》,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以前只知道屋顶很重要,漏水了就找人修,但具体怎么修,为什么会漏,一概不知。这本书让我对屋面工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从最基础的屋顶构造讲起,比如为什么要做坡度,为什么要有防水层,为什么材料的密度和透水性很重要。书中关于不同气候条件下屋面设计的考量,比如在多雨地区如何设计排水系统,在寒冷地区如何做好保温隔热,让我觉得非常受启发。我特别注意到关于屋面材料耐久性的部分,比如不同类型的瓦片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安装和维护来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这对我这种长期持有房产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屋面防水和排水的先进技术和材料,比如各种高分子防水卷材、密封胶的应用,以及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理念。这些内容让我对现代屋面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屋面翻新和改造的案例,对于我这种可能需要对老房子进行升级改造的人来说,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思路和技术参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屋面维修,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评估,甚至去参与到屋面工程的决策中去了,这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评分

最近我正在为一个大学的建筑设计课程准备教学资料,寻找能够系统性介绍屋面工程的权威书籍。《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屋面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从屋面结构的基本原理,到不同类型屋面的构造特点,再到各种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本书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全面的介绍。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讲解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公式和计算方法,这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严谨和科学。例如,在讲解排水坡度的计算时,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公式推导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同时,书中还对各种屋面防水、保温、隔热、通风等关键技术的原理和施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供了大量的节点构造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涵盖了屋面工程的最新发展趋势,比如绿色屋面、光伏屋面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这本书不仅内容详实,而且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非常适合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我感觉有了这本书,我的教学工作将会更加得心应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建筑工程师,正在积极地积累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遇到的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书之一。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和系统的方式,将屋面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材料的选用,再到施工工艺的细节,最后到后期维护保养,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屋面工程的每一个重要维度。我特别欣赏它在材料部分所做的详尽阐述,不仅仅是列出各种材料的名称,而是对它们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耐久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评价,并且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给出了明确的材料选择建议。这对于我们进行方案设计和成本控制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此外,书中对于各种屋面构造的处理,例如泛水处理、排水坡度设计、节点构造等,都提供了详细的图示和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对一些常见的屋面病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其成因、诊断方法以及修复技术,这对于我们后期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和问题处理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专业而又不失严谨,逻辑性强,语言精练,而且信息量巨大,绝对是屋面工程领域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我感觉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评分

我是一名屋面材料的经销商,常年与各种屋面材料打交道,但说实话,对很多产品的技术细节和应用原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它对于各种屋面材料的性能指标,比如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耐候性、阻燃等级等,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和数据支持,并且还列举了不同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它们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防水材料部分,书中对不同类型防水卷材的铺贴方式、搭接要求、搭接缝的处理工艺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甚至还对一些特殊节点部位的防水处理给出了详细的图解。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防水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大量的技术细节。这本书还对屋面系统的整体性进行了强调,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构造设计,将防水、保温、隔热、排水以及结构等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高效的屋面系统。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单一材料的性能,更要关注整个屋面系统的协同作用。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获取,更是帮助我提升了对产品的专业认知和销售能力,让我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评分

作为一个专注于屋面工程的施工项目经理,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实际的操作问题。《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工作中的“宝典”。它以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将复杂的屋面施工工艺进行了清晰的呈现。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屋面(比如混凝土坡屋面、木结构屋面、金属屋面等)的施工顺序、关键节点处理、以及常见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施工工艺时,能够提供详细的图纸和施工流程,这对于指导现场施工人员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书中还重点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比如防水层的搭接宽度、粘结牢固度、排水坡度的复核等等,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工程的成败。我还在书中学习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材料的验收和储存,如何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以及如何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关于安全施工的部分,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的安全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这让我能够更好地保障施工队伍的安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完全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让我感觉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所收获,并且能够立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专员,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进行材料成本预算和施工费用估算的专业书籍。《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在这一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书中对各种屋面材料的市场价格、不同规格型号的价格差异,以及各种施工工艺的工时消耗和人工费用,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对屋面工程的各项成本进行估算,从而更好地进行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控制。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屋面构造的造价分析,比如平屋顶和坡屋顶在材料、人工、工期等方面的造价差异,以及不同防水、保温材料的成本效益比。这些信息对于我在项目初期进行方案比选和成本优化时,非常有价值。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屋面工程变更和潜在的超支风险进行了提示,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我进行风险管理也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材料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介绍,也帮助我理解了短期成本和长期维护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成本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成本信息和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屋面工程的成本管理,为项目的成功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评分

最近一直在研究绿色建筑和节能住宅的课题,对屋面工程的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感兴趣。《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在这一方面的内容令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屋面功能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屋面设计和材料选择,来提升建筑的整体能效。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绿色屋面技术,比如种植屋面(绿色屋顶)的优势和施工要点,如何通过绿化植物来降低建筑物的热岛效应,以及如何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节约水资源。我还了解到,通过合理设计屋面的保温隔热层,可以显著减少建筑的采暖和制冷能耗。书中对不同保温材料的性能对比,以及保温层的最优厚度设计,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反射屋面和浅色屋面材料的应用,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屋顶表面温度,从而减少建筑的制冷负荷。我还对书中关于屋面材料的可回收性和环保性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推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屋面工程不仅仅是建筑的“保护伞”,更是一个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重要载体。我感觉这本书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建筑材料研发的工程师,对各种新型屋面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屋面工程技术手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现有屋面材料及其发展趋势的窗口。书中对于各种传统材料的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也对一些新兴材料,比如纳米涂层、自修复材料、以及智能屋面系统等,进行了介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耐久性提升和环保性能优化的部分,例如如何通过改性技术来提高材料的耐候性,如何开发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屋面材料,以及如何提高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率。这些都是我们研发部门目前正在重点攻克的方向。书中对不同材料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有详尽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在研发过程中设定目标和进行性能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对屋面系统的整体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比如如何将屋面材料与保温、防水、结构等其他构件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整体性能。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前沿,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让我对未来的屋面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