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G103~10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

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G103~10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结构设计
  • 图集
  • 国标
  • 民用建筑
  • G103
  • G104
  • 2009年
  • 深度图样
  • 标准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4319
商品编码:1235664670

具体描述











深入解析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实践应用:一本集理论与实操于一体的权威参考 本书并非是对特定国家标准图集G103~104《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的直接复述或替代,而是旨在为民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套更为广阔的理论框架、深入的实践洞察以及前瞻性的技术指导。它着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引导读者理解结构设计的本质,掌握关键技术,并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设计挑战。 一、 理论基础与核心原理的再审视:夯实设计根基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根基在于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将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所依赖的一系列核心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基础: 详细阐述各种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砌体、木材等)的力学性能、本构关系及其在结构中的受力行为。深入探讨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基本概念,以及静力平衡、动力平衡、刚度、强度、稳定性等结构力学基本原理。通过丰富的例证和解析,帮助读者透彻理解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与破坏机制。 结构可靠度理论与概率分析: 介绍结构设计中的可靠度指标、分项系数以及荷载组合的概率统计方法。解释如何通过科学的概率模型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确保在各种不利工况下,结构仍能满足预期的使用功能和安全要求。阐述基于可靠度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结构构件的重要程度和失效后果,制定差异化的安全标准。 荷载的分类、取值与组合: 全面介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类荷载,包括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温度荷载等。详细阐述各荷载的取值原则、计算方法和相关规范要求。重点讲解不同荷载组合下的最不利情况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荷载效应的组合来确定结构的内力与变形。 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 深入探讨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包括自振周期、模态振型、阻尼比等。详细阐述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重点解析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核心要点,包括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确定,以及构件和连接的抗震构造措施。强调理解地震波的特性以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机理,是实现安全抗震设计的关键。 岩土工程与基础设计: 阐述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如何根据场地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基础形式,如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联合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解析基础承载力、沉降计算的理论方法,以及地基与基础相互作用的分析。强调基础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保证上部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 二、 关键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与技术要点:精益求精的实践指南 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本书将聚焦于民用建筑中常见的关键结构构件,深入解析其设计方法、构造要求与技术要点,指导读者进行精细化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 详细讲解梁、柱、节点等框架构件的配筋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重点阐述节点域的抗剪与抗震设计,以及如何保证框架整体的延性与抗侧移能力。探讨框架结构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适用于何种建筑类型。 剪力墙结构设计: 深入剖析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讲解剪力墙的墙肢截面设计、暗柱、暗梁的配筋要求,以及洞口、边缘构件的加强措施。重点关注剪力墙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抗剪强度和抗震性能。 砖混结构设计: 针对我国广泛应用的砖混结构,详细介绍砌体墙的承载力计算、配筋构造(构造柱、圈梁、配筋砌块)、楼板和屋面板的设计。强调砖混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加强构造措施来提高其安全性。 钢结构设计: 阐述钢结构构件(梁、柱、支撑、连接)的设计原则,包括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可靠性。介绍不同连接形式(焊缝、螺栓连接)的设计要点,以及钢结构在防火、防腐方面的特殊要求。讨论钢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优势,如轻质、高强、施工快捷等。 板式楼盖与筒体结构设计: 详细介绍各种类型楼盖(钢筋混凝土板、预应力板、组合楼板)的设计方法,包括受弯、受剪计算和裂缝控制。针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深入讲解筒体结构(剪力墙筒、框架筒、筒中筒)的力学特性、整体稳定性分析以及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分配。 基础设计详述: 进一步细化各类基础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的承载力计算、沉降预测、配筋设计,以及防水、防腐等措施。强调基础设计与地质条件的紧密配合。 三、 设计深度与图纸表达:从图纸到现实的转化 结构设计深度图样是连接设计理念与工程实践的桥梁。本书将重点探讨设计深度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图纸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 设计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解释不同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对设计深度的要求差异。强调设计深度不仅在于详尽的计算,更在于对结构体系、构件连接、构造措施等关键细节的清晰勾勒,以及对潜在设计风险的预判与规避。 图纸的规范化表达: 详细介绍结构施工图纸的构成要素,包括总说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图、结构构件配筋图、节点详图等。阐述各种图纸符号、标注、尺寸、标高的规范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清晰、准确的图纸表达,避免施工中的理解偏差和错误。 关键节点与构造详图: 重点讲解梁端、柱顶、墙端、节点连接、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等关键部位的构造详图绘制。阐述这些详图对于保证结构整体性、延性以及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施工图设计中的特殊考虑: 探讨在施工图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如施工缝处理、模板支撑、预埋件、后置锚固、构件安装等,以及如何在图纸中予以体现。 四、 现代结构设计技术与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的视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现代结构设计技术不断涌现。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并理解这些前沿技术: BIM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如何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从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到施工管理与后期维护,BIM如何提升设计效率、协同工作能力,以及实现可视化、参数化设计。 高性能材料与结构体系: 探讨新型建筑材料(如高强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构性能提升和设计可能。介绍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结构体系创新。 结构的智能化与韧性设计: 展望智能结构(如隔震、减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结构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性。探讨韧性设计的理念,即结构在经历极端事件后,能够快速恢复功能,减少损失。 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评估: 介绍结构健康监测技术(SHM)的原理与应用,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应变、振动等参数,及时发现结构损伤,为结构的安全评估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五、 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经验的传承与智慧的分享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设计能力的关键。本书将结合大量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设计变更与施工配合: 探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更情况,以及如何与施工单位有效沟通,及时、准确地传递设计意图,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强调结构设计是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卡。详细阐述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在施工阶段如何配合进行质量检查和安全监督,确保结构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计算软件的应用与局限性: 介绍常用的结构设计软件,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工程中的适用性。同时,提醒读者软件计算结果并非最终定论,应结合工程经验和规范要求进行判断与修正。 复杂结构与非常规设计的应对: 针对大跨度、异形、超高层等复杂结构,或在特殊场地条件下的非常规设计,提供分析思路和设计策略。 本书旨在成为民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一本内容详实、观点独到、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综合性参考书。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深刻剖析、关键构件的精细讲解、图纸表达的规范引导以及前沿技术的展望,帮助读者构建起全面、扎实的结构设计知识体系,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美观的民用建筑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G103~10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体系性”。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结构构件的设计规范和图样往往感到零散和难以系统化。而这本图集,将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构件和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深度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展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荷载组合下的结构构件详图的绘制,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荷载传递的路径以及构件是如何响应这些荷载的。2009年的版本,虽然可能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与最新规范略有差异,但它所建立起来的结构设计思维和对基本构造的要求,仍然是学习的基础。我会在学习新的设计规范时,回过头来参考这本图集,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它就像一个“骨架”,帮助我搭建起对结构设计整体性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繁杂的结构设计知识,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我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初次接触《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工具性”。作为一名在项目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我非常看重资料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极具价值的工具书。它将抽象的设计规范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图纸,为我们的项目执行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我常常在审核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量计算时,会参考这本书。尤其是对于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构件,例如常见的楼板配筋、梁柱节点构造等,书中提供的详图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理解上的偏差。2009年的版本,虽然不是最新,但对于许多正在进行中的或者已经建成的项目,以及一些需要按照旧规范进行改造的项目,其参考价值依然非常高。它就像一个“说明书”,帮助我们理解设计图纸背后的意图,确保工程能够准确、高效地进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设计“图纸”转化为项目管理中可执行的“操作指南”,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评分

我是一名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结构工程师,对《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来说,一本好的图集不仅仅是参考资料,更是我们设计思维的拓展和规范理解的实践。G103~104系列,尤其是2009年的合订本,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图样,涵盖了从基础、主体结构到围护结构等各个方面。我常常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遇到一些标准构件的设计时,会翻阅这本书,从中获取最直接、最准确的图示和构造要求。这本图集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抽象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纸语言,让结构设计的“深度”得以可视化。例如,在进行梁、柱、墙等构件的配筋设计时,我会参考其中的详图,确保配筋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可行性。2009年的版本,虽然已经过去一些年,但其中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和许多基本构造方法,在现行的设计规范中依然有传承和体现,因此,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复核和理解一些历史项目的设计时。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效率,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我对结构设计规范的理解,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完成每一项设计任务。

评分

对于《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实用”。作为一个常年在一线施工的班组长,我最关心的是图纸是否清晰、易懂,能否指导我们准确地完成施工任务。这本书的图样非常详尽,对于每一个构件的尺寸、钢筋的型号、间距、弯钩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标注,这对于我们现场施工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到施工现场,对照图纸进行作业,遇到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翻看这本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2009年的版本,对于我们参与的许多老项目或者一些按照旧标准设计的项目,仍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它帮助我们减少了误解和错误,提高了施工效率,也保证了工程质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设计图纸,转化为我们施工人员能够理解和执行的“操作手册”,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助手。

评分

拿到《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实在”。不像有些图书,华而不实,内容空洞,这本图集给我的印象是满满的干货。我是一位工程施工一线的技术员,平时最看重的是图纸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很多时候,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图纸不清晰、不规范,到了现场也难以落地。这本G103~104的合订本,从目录看,涵盖了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结构设计深度图样的详细绘制,这正是我们施工人员最需要参考的。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节点的处理方式,比如楼梯、阳台、外墙连接等,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图示和尺寸标注,这对于减少施工中的争议和返工非常有帮助。而且,2009年的出版时间,对于我参与的很多老项目改造和一些中小型项目来说,依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都是基于过去标准的设计,这本图集正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我还会仔细研究其中不同构件的配筋方式,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安全。有时候,看到一些巧妙的设计处理,也会给我带来一些施工上的启发,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施工,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本“施工宝典”,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案头必备。

评分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细节”。作为一个在建筑工程领域工作了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基础的桩基、承台,到上部的梁、板、柱、墙,再到各种连接节点,无一不精,无一不细。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特殊部位的处理,比如楼梯休息平台、阳台与主体的连接、女儿墙的处理等等,都给出了详细的图示和尺寸标注,这对于我们施工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2009年的出版时间,虽然不是最新,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对于很多仍在执行这个时期规范的项目,或者作为学习和对比的参考,都非常有价值。我常常会把这本书作为我的“枕边书”,在遇到一些不太确定的设计细节时,翻出来对照一下,总能找到清晰的答案。它帮助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也提高了施工效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导我们如何进行精确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设计规范,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图纸语言,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

评分

拿到《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G103~10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性和实操性。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我深知图集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构件到主体结构,再到连接节点,层层递进,非常系统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钢筋构造的详图特别感兴趣,清晰的配筋示意图和标注,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执行设计要求,减少施工中的盲点。2009年的版本,对于很多仍在执行或者参考早期规范的项目来说,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是了解行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图”,更传递了一种“设计方法”和“工程思维”。我会在工作中将它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时,它能提供非常直接的指导。通过这本书,我也能更好地与设计单位沟通,确保设计意图能够准确地在施工中得到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评分

拿到《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G103~10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权威性”。作为一名长期与设计图纸打交道的工程技术人员,我知道国家标准的图集具有至高无上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版,代表了当时国家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我仔细翻阅了其中关于剪力墙、框架梁、楼板等关键结构构件的详图,其严谨的配筋方式、详细的构造措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的版本,虽然时间上已经过去了一些年,但它所体现的“国标”属性,使得它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或者进行项目复核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安全网”,确保我们的设计和施工都能够符合国家最基本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纸,更是一种对工程质量的承诺和保障。

评分

对于《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本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厚重感”。作为一名曾经的结构设计初学者,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回想起刚入行那会儿,对于“设计深度”的概念总是模模糊糊,对图纸的理解也常常陷入困境。直到接触了类似《正版国标图集标准图G103~104 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这样的资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的每一个图例,每一处标注,都凝聚了设计师的心血和对规范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画”出来,更是“设计”出来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尺寸,都承载着工程的荷载、受力以及安全要求。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复杂结构部位,比如框架梁柱节点、剪力墙边缘构件等处理的详尽图示,这对我这种需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的工种来说,简直是福音。2009年的版本,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其在行业内的通用性和参考价值依然很高,对于一些老旧工程的维护和改造,以及对经典设计方法的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结构设计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计算,更是对力学原理的实践应用,是通过图纸语言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

评分

拿到这本《民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图样(2009年合订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厚实沉甸甸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感觉就像捧着一本沉甸甸的知识宝库。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一本好的图集对于工程实践的重要性。以往工作中,我也接触过不少同类型的资料,但这次的G103~104系列,尤其是2009年的合订本,给我的感觉是相当扎实的。翻阅其中的章节,我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细致考量,从基础构件到复杂的节点构造,都力求做到全面而详尽。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指导实际工作、减少设计偏差、提高工作效率的得力助手。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纸的集合,更是一种对设计理念和工程规范的具象化呈现。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剪力墙、楼板、梁柱节点等关键部分的详图,那精细的配筋示意和构造要求,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而且,2009年的版本,对于那些还在执行或参考这个时期规范的工程项目,或者作为追溯历史设计思路的参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还会时不时地对照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从中汲取灵感,寻找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思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设计规范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图纸语言,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和应用的门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