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兆麟先生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傢、民族學傢、民俗學傢及博物大傢,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曾參加我國首次民族調查,參與多次民族普查,掌握瞭大量一手民族考察資料,齣版一係列相關學術論著。80年代調入中國曆史博物館工作後,他參與瞭一係列重大考古文物調查,擁有豐富的考古調查實踐經驗。《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是宋先生從事民族考古60年的學術迴顧,以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生動再現瞭他所參與的曆次民族調查及考古實踐。
目錄
一 故鄉的無名河
二 傢世變遷
三 小孩最愛過節
四 鬼子的哀鳴
五 叔叔抗戰歸來
六 八路窩子
七 進城讀書
八 訂婚風波
九 北大生活.
十 廣西民族調查
十一 洛陽王灣考古
十二 “雙肩挑”襲來
十三 調往博物館
十四 奔赴大興安嶺
十五 林海狩獵
十六 版納訪古
十七 小涼山
十八 兩次“四清”
十九 動亂歲月
二十 乾校當豬倌
二十一 無據的審查
二十二 西北參觀
二十三 中年喪偶
二十四 再訪濾沽湖
二十五 坐皮筏過江
二十六 途中遇“鬼”
二十七 雪山骨摺
二十八 杭州考古會議
二十九 黔東南行旅
三十 籌建民族博物館
三十一 在威尼斯開會
三十二 東北行
三十三 颱灣遊記
三十四 深圳民俗村
三十五 三峽民俗調研
三十六 黎寨踐行記
三十七 毛道河邊骨裂
三十八 西北選購民族文物
三十九 日韓學術交流
四十 必要的撰寫工作
四十一 參與非遺保護
四十二 整體保護古村落
四十三 捐贈文物紀實
四十四 民族考古比較研究
後記
精彩書摘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
每每想起童年往事,總忘不瞭當地的山、水和孩童時代的故事。
(一)村名來曆
我齣生於遼寜省遼陽市北郊半拉山子村。為什麼叫這麼一個村名呢?因為村南有一座山,我們叫南山,又叫半拉山,村子以山為名。這裏還有一個曆史傳說呢!
相傳宋代楊二郎曾在此抵抗金兵,金兵就駐守在一座山上。楊二郎久攻不下,他一揮鋼鞭,把該山劈為兩半,一半留在此地,山的東麵像被刀削似的,西麵為緩坡,故名半拉山,因以村名。另一半飛到邊外去瞭,聽說那裏也有一座半拉山。
上述傳說可能寄托一定的愛國之心,但並不可信,一來楊二郎並沒有在遼東抗過金兵,二來即使傳說可信,他的鋼鞭也沒有劈山之力。
據觀察,半拉山是石灰岩結構,是遠古造山運動的産物。又有一條小溪從山南繞過山東側流嚮西北,說明河水對山的衝擊也不小。記得小時候經常到南山前頭的河裏洗澡,發現河石上有魚化石。1955年我還從岩石上敲下兩塊魚化石。後來在北京大學上樂森尋教授講授的古生物學課,我還把兩塊標本送給樂教授,他很高興,說:“這是很完整的魚化石,說明當時當地河水不小呀!”這些話更加深瞭我對半拉山成因的認知。
由於山體為石灰岩,山上沒長過大樹,但遍山長有灌木和雜草,主要是酸棗樹和野榆樹。春天人們都到山上采榆樹葉,迴來做湯。鞦天則上山采酸棗,酸棗果實很小。南山也是村民玩的地方。大概1935年夏天,叔叔宋潔涵迴鄉,曾領大哥宋祥麟爬南山玩,哥哥還在山頂上拉瞭泡屎,叔叔誇奬他說:“這孩子從小就在山上撒野,將來一定錯不瞭。”當時東北已淪為日本人的天下,叔叔又常發錶反日言論,日本人想抓他。據說他是跳窗戶逃走的,自此一彆就是十多年。
半拉山的妙用是可采石料,一是蓋房子用石料打地基,二是能燒石灰,一燒就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把整個半拉山都燒光瞭。
20世紀40年代,山上還缺乏人工建築,僅在山頂上有一個鐵製的測量架,是日僞時建築的。它已經隨著日本人的垮颱而消失。但是南山上的燒石灰活動卻越搞越多,先是日本搞瞭兩座石灰窯,運走瞭很多石灰資源。新中國成立後又建造許多石灰窯,把巍峨的半拉山炸平瞭,有些地方炸成大坑,形成水池。人們徵服瞭半拉山,這似乎是徵服自然的勝利,但是自然又報復瞭村民,炸藥味、石灰末淹沒瞭良田,侵蝕瞭莊稼,汙染瞭河水,嚴重地破壞瞭村落的生態。更為嚴重的是,還誘發瞭疾病,使肺癌多發。
由於半拉山被夷為平地,該村的象徵毀瞭。過去人們很遠就能看見半拉山,但是現在半拉山沒有瞭,村落標誌也沒有瞭。這是很可惜的,盡管還有東山、西山,但遠不如南山具有象徵意義。
(二)無名河
半拉山子村呈長條形,東西長,南北窄,有兩條河把村子分為三個小村。一條河為東溝,溝東為東溝村,溝西為中街村。另一條河為無名河,河東為中街村,河西為河西村。東溝村較小,僅十幾戶。東邊就是東山瞭,相當於遼東丘陵西部邊緣,附近有瀋傢峪、魏傢溝等村。東山地區多喬木,灌木也不少,每年鞦後開山時,大傢都去東山采榛子,過後就封山瞭。大傢都約定俗成,傢傢遵守,所以生態較好,野豬、狼群經常齣沒。有一次幾個孩子淘氣,把五六隻狼崽子抓來,扣在一個大缸內。這下可壞瞭,夜裏大狼進村,又抓雞又吃豬,尋找狼崽,弄得雞犬不寜,民眾不安。結果孩子隻能把狼崽放瞭,但都弄瞎瞭眼睛。後來這些狼長大瞭,都一個咬住另一個狼尾巴,排成一列,孩子們都知道怎麼迴事。東溝水流量較小,是從東山上流下的溪水,夏鞦多水,鼕天乾涸。在東溝村北有一個水塘,旁邊有一水井和小龍王廟。有一次求雨就到瞭東溝村,還把水井淘乾瞭,民眾以為水井乾瞭,龍王就會降下喜雨。東溝的水流入村中,水上還搭一個石橋,橋北有一個大水泡子。在水泡子東南角還有一個石砌的水簸箕,夏天有不少婦女在此洗衣服,小孩子在此打水仗,後來水簸箕也沒有水瞭。
村中最大的河,因無名字,一般都稱它為無名河,一年到頭不斷流。它發源於古燕州城北麵的雞冠山,經海傢屯、硃傢店而抵半拉山。河底為細沙,水較深,我們去對麵耕作,必須中蹚水過河。記得我小時候,村民都在清晨去河裏汲水,認為河水香甜。入夏以後,河水變濁,就改吃井水瞭。雨季河水較大,有時發大水,把河西的高粱都淹瞭半截,僅有高梁穗在洪水中搖動。
靜靜的無名河,勾起我不少迴憶。在我的孩童年代,有趣的去處有兩個:一是半拉山,一是無名河。在河裏的遊戲可多著呢!有堆沙、抓魚、掏蟹,鼕天是滑冰。
無名河內有不少魚、蟹、蛙,捉魚是最好玩的。通常是洪水過後,魚喜歡在岸邊的樹根下窩藏,這時用手摸魚即可。鯽魚最好摸,手一碰上它,它就挨在泥上一動不動,隨便就可以捉住。鯰魚很滑、好動,隻有捉著魚頭纔行。螃蟹都藏於土洞內,手要從洞上邊伸進去,抓住螃蟹蓋可順利拿齣來,絕不能讓蟹爪子夾住。至於釣魚、網魚也是常有的,多半在水涼之時。還有一種是以簾子漂魚。魚有逆流而行的習性,用高梁稈或柳條編一個簸箕形漁具,兩側和後邊略高,前麵拴兩條繩子,由兩個人水中挽拉,另一個人在水上扶著簾子,讓其逆水在水麵上行駛,遊魚會衝到簾子上。扶簾者右手握著柳條,見魚就抽打,一天也能捕幾斤魚,這種魚都是白漂魚。
……
前言/序言
人類必須不斷總結過去,繼承優秀的文化,摒棄落後的文化,繼往開來,纔能不斷進步,走嚮未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國人極其重視自己的曆史。國傢有自己的曆史記載,如《史記》、《漢書》等;一個傢族也有自己的曆史記載,如數以萬計的族譜;現代又興起瞭個人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本來是一介草民,種過地,放過牛,也做過中學生,念過大學。工作後搞過考古,進行過不少民族調查,許多歲月是在邊疆民族地區度過的,見到過不少鮮為人知的文化現象,大大地開闊瞭一個考古研究者的視野,有感而發,寫瞭數以百計的論文,也齣版過若乾專著,比較重要的有《中國原始社會史》、《中國遠古文化》、《中國生育·性·巫術》、《巫覡》、《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廿四節氣》、《耳蘇人象形文字和圖經》和《邊地民族考察記》叢書。參與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晚年下鄉調查已不可能,但就近還有可以調查的場所:舊貨市場、私人收藏傢等。加上自己對文物或物質文化的濃厚興趣,我又開始一個新的學習領域,到舊貨市場學習,對收藏傢進行研究。這裏水很深,一是真假混雜,必須辨僞;二是有不少新問題,需要認真研究。有的專傢愛發狂語,說“那些全是假的”,一言以蔽之。事實沒那麼簡單,它要比想象的錯綜復雜。我雖然同文物打瞭一輩子交道,但是在上述社會現象麵前,我還是小學生,不能說接觸的文物全是假的,也不能說全是真的,關鍵是觀察、學習,而且要長期如此。同時,在學習中尋找真的。萬綠叢中一點紅,其中總會有好的東西,事實也是如此,如紅山文化的女神陶像、漢代的琴瑟、唐代的金銀器、遼代的雕版和活字等。起初我是從學術研究角度分析這些文物,後來也做一點收藏,如漢代的漆瑟、唐代的銀佛像、宋代的古箏、元代的緙毛唐卡,等等。這些收藏品為研究而來,不以營利為目的,有些是搶救而得來的,最後陸續捐贈給國傢性質的博物館。
我的經曆是平凡的,不值一提;但我所經曆的時代是不平凡的,而且經曆過、目睹過許許多多有意義的事情。應該說,民族社會是動態物,是會變化的,尤其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我看到和經曆的事情,前人看過而鮮有記錄,後來者肯定是難以目睹瞭。因此,它又激勵著我去寫一本迴憶錄性質的著作。
第一,我生於貧睏的農村,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但是時代的變遷,又使我受過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位有益於社會的知識分子。迴憶錄首先記述瞭上述經曆。
第二,我雖然是學考古的,但又大量從事民族調查,其中有不少探險性,看到和經曆過不少鮮為人知的民族風俗,迴憶錄必然能講述和介紹很多早已消失的往昔曆史。
第三,我從年輕時代起,就專職搜集民族文物,幾十年未變。退休後又與舊貨市場、收藏傢的藏品打交道,所以物質文化或文物是我研究的基本課題。其中又以民俗文物為主,所不同的是,它與非物質文化是結閤在一起的,也就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兩者互補,缺一不可,其中的物質文化還是整個文化的載體。現在有的人把整個文化撕裂,置物質文化而不顧,隻呼籲保護非物質文化,或者隻搞文物而放棄非物質文化,這些都是違反常規的,也不會有生命力的。
總之,《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不僅是我個人的曆史記錄,也是社會變遷的一個記憶,它將展示不少真實的史實。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說過:“一切理論都是暫時的,唯有事實的總匯纔具有永久的價值。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學生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