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流動與圈定:一個客傢山村的旅遊發展與社區重構》試圖將一個臨廟而居的客傢山村置於流動的地域社會中,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收集,進行曆時性與其時性相結閤的考察,多麵嚮展示村落社區型塑的曆史空間以及旅遊語境下村落社區重構的現代圖景;深層次揭示旅遊發展對村落社區重構的影響,進而抓住“流動”與“圈定”這兩條綫索,深入剖析村落社區重構的動力機製與路徑依賴;並結閤參照案例,揭示鄉村旅遊社區資源固定的深層邏輯,進而從製度增權、社會評估、民生建設等方麵,尋求實現鄉村旅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作者簡介
黃平芳,贛南師範大學客傢研究中心、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博士畢業,主要從事鄉村旅遊、旅遊行為等方麵的研究。主持《鄉村旅遊地農戶農業生産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和《鄉村旅遊地農戶電商技術采納行為與扶持政策研究》等2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課題以及10餘項政府及企業委托的旅遊規劃設計項目,齣版學術專著3部,公開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地域人文生態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開山祖廟
第三節 客傢山村
第二章 土地變動與村落型塑
第一節 寺廟、宗族與土地
第二節 “吃廟”生計
第三節 “毀廟”開發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旅遊開發與鄉村都市化
第一節 旅遊開發
第二節 鄉村都市化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旅遊經營與利益糾葛
第一節 流動經營
第二節 圈定經營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權力認同與行動邏輯
第一節 村委選舉
第二節 屋傢
第三節 村民組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信仰空間與文化自覺
第一節 村落的廟宇景觀
第二節 村民的慚愧祖師信仰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靈村社區重構的動力機製
第二節 鄉村旅遊社區資源圈定的實踐邏輯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啓示與對策
第一節 製度增權:鄉村旅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路徑
第二節 社會評估:鄉村旅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引導路徑
第三節 民生建設:鄉村旅遊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陰那山誌》所見靈村村民耕種寺田及額租一覽錶
附錄二 2010年靈村農戶經營情況統計錶
附錄三 靈村農戶對旅遊開發的感知評價結果
後記
前言/序言
人類學是我們更全麵、.飽滿地探究世界的一門學科。人類學者看待世界的角度總是從“人”的視角齣發,對社區的風俗人情、人生儀禮、宗族製度、生産生計、宗教信仰等的整體麵貌進行深描,強調文化整體觀、比較觀、相對觀,全方位、多嚮度地看待世界的建構與發展,透過一些小的社區呈現“活態”、充滿立體感的社會。人類學者既關注傳統社會,也重視現代社會研究,往往通過細緻的深描去透視復雜的社會問題,它不僅主張要自上而下地看問題,更強調要眼光嚮下,主動對底層社會、弱勢群體、邊緣社區進行研究,這對我們探尋當下乃至將來社會發展的可能性提供瞭新的視角。與此同時,人類學者關注變遷,不僅關注現時的狀態,更為關注變遷的過程與趨勢,尤為關注轉型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的真正想法與需求,客觀全麵地呈現他們的日常生活,為這個浮躁的時代留下一份盡可能的真實。
這種試圖將“他者文化”全麵地、真實地呈現給讀者的努力,不僅豐富瞭讀者閱讀和想象世界的視角,同時還浸潤著文化的包容力,彰顯著文化多樣性,也即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關關與共,天下大同”。綜觀國內人類學的研究課題,不管研究主題與對象如何多樣,譬如田野調查、社區與區域研究、曆史人類學研究、應用人類學研究等,人類學在學科自身發展中總帶有濃厚的學術關懷,藉此可以讓我們與自己,與他者,乃至與世界平等、深情、深邃地交流對話.更為悲憫、淡然、包容地生活。
《山水鄉情:客傢山村的脈動與新生》 一、 世代的迴響:根植於泥土的溫情 在中國南方綿延起伏的山巒之間,散落著許多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村落。其中,客傢山村以其獨特的文化肌理和頑強的生命力,在時光的長河中保留著一份古樸而深沉的美。這裏,山巒如黛,溪水潺潺,古老的夯土民居依山而建,青石闆鋪就的小徑蜿蜒麯摺,串聯起傢傢戶戶的炊煙與笑語。 客傢,這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遷徙、聚居的民族,將他們的智慧、勤勞和堅韌融入瞭這片土地。他們以山為傢,以水為伴,創造瞭獨特的客傢建築、飲食和民俗文化。在這些山村裏,每一塊石頭,每一株草木,似乎都訴說著世代相傳的故事。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晨霧,喚醒沉睡的山村,勞作的號子聲此起彼伏。田埂上,辛勤的農民耕耘著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巷道裏,孩童們追逐嬉戲,清脆的笑聲迴蕩在寂靜的空氣中;老人們則圍坐在門前,一邊細數往事,一邊品味著手中那杯陳年的黃酒,眼神中流露齣對過往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盼。 這裏的節奏是緩慢的,是與自然同步的。人們遵循著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規律,與山林、田野、河流和諧共處。他們尊重自然,善於從大自然中汲取生存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這裏的食物,充滿瞭泥土的芬芳和陽光的味道,是原生態的饋贈;這裏的空氣,總是帶著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這裏的景色,是未經雕琢的自然畫捲,樸實而動人。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年輕一代選擇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湧嚮繁華的都市,追尋更廣闊的天地。留下的,多是年邁的老人和留守的兒童,他們依舊守護著這片承載著傢族記憶的傢園。古老的村落,如同被歲月遺忘的角落,麵臨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挑戰和發展轉型的睏境。 二、 時代的迴響:轉型與求索的序麯 當今社會,鄉村發展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在經濟全球化和城鎮化浪潮的衝擊下,許多傳統村落都麵臨著相似的挑戰:人口外流、青壯年勞動力缺失、傳統産業衰退、文化傳承斷層等。客傢山村也無法置身事外,它們如同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既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也麵臨著嚴峻的發展考驗。 然而,危機之中亦有機遇。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湧動,這股力量源於對鄉村價值的重新認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那些被遺忘的鄉土,並非落後的象徵,而是充滿潛力的寶藏。它們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淳樸的人文情懷,這些都是現代都市生活所難以復製的。 一些有識之士,懷揣著對鄉村的熱愛和責任感,開始探索讓這些古老村落煥發新生的道路。他們看到瞭客傢山村獨特的魅力,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發展,更是關於如何保護和傳承文化、如何提升村民生活品質、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深刻思考。 這個探索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需要跨越代際的理解鴻溝,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的微妙關係。如何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如何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迴得去,如何讓古老的村落在新時代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擺在他們麵前的重要課題。 這是一種對過往的迴顧,對現狀的審視,更是對未來的大膽設想。它不僅僅關乎經濟的注入,更關乎精神的喚醒,關乎社區的重塑,關乎人與土地之間曾經失落的深刻連接的重新建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村民,每一個傢庭,都將是這場深刻變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三、 社區的脈動:發展與重塑的交響 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客傢山村,我們看到瞭一幅生動的鄉村發展畫捲。這裏,不再是單調的“被動接受”或“被動消逝”,而是“主動參與”與“共同創造”的交響。 1. 激活在地文化,點亮鄉愁記憶 古老的客傢民居,不再是沉寂的遺跡,它們被精心修繕,化身為獨具特色的民宿、茶館、手工藝工作室。曾經的祠堂,搖身一變成為村史展覽館,陳列著泛黃的老照片、祖輩傳承下來的農具,訴說著村落的變遷和傢族的榮耀。客傢山歌,不再隻在老一輩人的口中流傳,它們被重新演繹,融入現代音樂元素,在節慶活動中唱響,吸引著年輕人的目光。 民宿體驗: 遊客不再僅僅是匆匆的過客,而是成為鄉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住在古樸的客傢圍屋裏,感受夜晚的寜靜,聆聽蟲鳴蛙叫。清晨,他們可以跟隨當地老人學習製作傳統的客傢釀酒,品嘗地道的客傢菜肴。午後,在竹林掩映的茶園裏,體驗采茶、製茶的樂趣,感受茶香繚繞的慢時光。 非遺傳承: 傳統的手工藝,如打鐵、竹編、藍染等,得到係統的保護和推廣。老藝人收徒傳藝,將祖輩的技藝傳承下去。同時,結閤現代設計理念,將傳統手工藝品轉化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産品,讓古老的手藝重新煥發生機。 節慶民俗: 傳統的客傢節慶,如春節的舞火龍、端午的賽龍舟、中鞦的賞月晚會等,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形式,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前來體驗,感受濃厚的鄉土人情和節日氛圍。 2. 發展綠色經濟,擁抱自然饋贈 客傢山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為其發展的核心優勢。不再依賴傳統的單一農業種植,而是轉嚮更具可持續性和附加值的綠色産業。 生態農業: 推廣有機種植、綠色養殖,生産高品質的特色農産品,如山茶油、山貨、藥材等。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農産品深加工,提升産品附加值,建立品牌效應。 鄉村旅遊: 結閤當地的山水資源、人文景觀,開發徒步、露營、觀星、攝影等體驗式旅遊項目。打造主題性的旅遊綫路,如“客傢文化尋根之旅”、“山野探險之旅”、“慢生活體驗之旅”,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 生態康養: 利用山村清新的空氣、優質的水源和寜靜的環境,發展生態康養産業。提供養生度假、健康療養等服務,吸引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都市人群。 3. 重塑社區關係,凝聚發展閤力 鄉村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如何凝聚社區力量,讓村民成為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村民參與: 建立村民議事製度,鼓勵村民在村莊規劃、項目決策、資源分配等方麵發錶意見,增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成立村民閤作社,整閤村民資源,共同開展生産經營活動,分享發展成果。 人纔迴流: 積極引導和鼓勵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迴鄉創業,為他們提供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創業培訓。通過發展有吸引力的産業,為年輕人提供施展纔華的平颱,吸引他們留在傢鄉。 社區營造: 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社區環境的維護和美化,共同打造乾淨整潔、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組織社區活動,增進村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構建和諧融洽的社區關係。 四、 未來展望:一幅流動的鄉村畫捲 《山水鄉情:客傢山村的脈動與新生》所描繪的,並非一個靜態的理想國,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持續進化的生命體。它展現的是一個客傢山村在時代的浪潮中,如何通過對自身文化和資源的深刻挖掘,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積極探索,實現從傳統走嚮現代、從沉寂走嚮繁榮的生動過程。 這裏的“流動”,不僅僅是指自然環境的四季更迭、溪水奔流,更包含著人纔的流動、文化的交流、産業的創新。這裏的“圈定”,並非簡單的邊界劃分,而是對珍貴文化和獨特資源的“圈定”與保護,是對鄉村發展方嚮的“圈定”與聚焦,更是對社區居民共同願景的“圈定”與凝聚。 它是一麯關於傳承與創新的贊歌,一首關於守護與發展的協奏麯。它告訴我們,古老的鄉村並非隻能默默消逝,它們擁有強大的生命力,隻要找對方嚮,用對方法,就能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煥發齣新的光彩。這幅流動的鄉村畫捲,正徐徐展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去感受那份深沉的鄉情,去體驗那份質樸的生命力,去共同描繪鄉村更美好的未來。 這其中,既有對曆史的迴望與緻敬,也有對當下挑戰的深刻洞察,更有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與美好期許。它是一部關於鄉村復興的史詩,一麯關於人文關懷的頌歌,一份關於探索與實踐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