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温格)你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比赛……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个足球经理,你都是伟大的。
☆ 温格是一个纯粹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
1996年10月1日,温格正式就任阿森纳队主教练,成为英格兰足球*级联赛历史上第二位外籍主教练。
2018年5月13日,温格执教阿森纳的最后一场比赛。
对很多阿森纳的球迷来说,自从他们看球起,就只有一个主教练——阿尔塞纳·温格。
1235场比赛,17座冠军奖杯,700场胜利。当曼联队的弗格森退休之后,温格成为英国足坛“最后一只恐龙”。他的执教生涯有许多辉煌:至今无人打破的不败夺冠纪录,两次双冠王,七次足总杯;也有许多落寞:八年无冠,对曼联、曼城、切尔西的一次次“惨案”,*一次无法参加欧洲冠军联赛,等等。
无论成与败,温格总是坚持自己对比赛的理解,认为球队应该用“美丽的比赛”来取悦球迷,尽管他自己也并不能总是做到这一点,但这点不同,足以将他和许多足坛名帅区别开来。
当温格最后一个主场比赛日来临,有很多球迷从世界各地赶来为这位老人送行,有的来自南非和中东,有的来自欧洲大陆,当然,也有来自中国的球迷。平时这些球迷可能热衷于在网络上批评自己球队的“不思进取”,可能在关于阿森纳的各种段子面前苦笑,可能也喊过“温格下课”的口号,而今天,只有敬意和一丝感伤,为了阿森纳,为了温格,也为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时在场上,温格依然专注于比赛,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内容简介
作者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描述了温格执教阿森纳的二十余年的故事,他采访过众多和温格相关的人:球员、对手、工作人员、助理教练、董事会成员,以及同行记者,从一开始,他就关注温格带来的变革,成百上千场比赛新闻发布会、各种专访和电话沟通,跟随球队前往客场比赛,约翰·克罗斯竭尽所能向读者还原一个丰富的温格,以及他二十年年来对俱乐部做出的贡献,对球员产生的激励。
温格1996年来到阿森纳时,他在俱乐部的球迷中鲜为人知,很多人怀疑他能否重现前任主教练格雷汉姆的辉煌。但是很快他就改变了球队的比赛方式,他融合了亚当斯、基翁、迪克森、西曼等著名的英格兰后防中坚力量,从国外引进了极具创造力的进攻球员,博格坎普、亨利和皮雷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与此同时,他还促成了饮食、身体和心理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了球员们的职业精神,许多球员认为这些延长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温格赢得了许许多多的奖杯,带领球队在2003/04赛季以不败战绩夺得双冠王。当球队从海布里来到酋长球场,温格不得不在财政紧张的情况帮助球队渡过难关。尽管面对金元足球的巨大压力,他仍然设法年复一年让俱乐部参加欧冠比赛,与此同时,坚持自己的比赛哲学,尽管这让他受到了许多批评。八年无冠之后,温格重新带领球队获得足总杯。
2018年5月13日,温格即将完成自己作为主教练进行的最后一场比赛,二十二年的旅程走到终点,看《温格:阿森纳时代》,重温过去的时光。
作者简介
约翰·克罗斯,英国《每日镜报》首席足球记者,跟踪采访阿森纳和温格二十多年,全面见证教授的枪手生涯,在温格最后一次主场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他代表记者协会向温格赠送红酒作为礼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所有的阿森纳记忆里,只有温格这一个主教练。
——尼克·霍恩比,体育作家
温格永远是伟大的。
——皮尔斯·摩根,体育记者
温格留下的财富是不可侵犯的。
——亨利,阿森纳队史进球纪录保持者
目录
八千里路云和月(代序)
前言
第一章 这个名字的意义
第二章 法国革命
第三章 适应的英国人
第四章 荣耀之战
第五章 无敌之师
第六章 欧洲赛场上的惨败
第七章 调情
第八章 无果的岁月
第九章 弃船
第十章 老对手
第十一章 与新闻界的关系
第十二章 聪明的人
第十三章 球迷的不安
第十四章 新的曙光
第十五章 2014年足总杯的胜利
第十六章 训练与战术
第十七章 2014年夏天
第十八章 最终审判
后记
温格执教阿森纳大事记
前言/序言
每双眼睛里,都会有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个阿森纳球迷心目中,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温格。
尼克·霍恩比依然居住在北伦敦,寓所距离海布里和酋长球场都非常近。他说温格离去消息传来的那个周五早上,家里好几部手机同时收到各种新闻提示发出的声音,让他意识到有关温格的大事件发生了。
“哪怕是美国朝鲜出大新闻了,也不可能有五六部手机同时提示……”
这位《极度狂热》的作者,早已是欧美闻名的大作家。他的孩子以及好几位朋友的孩子,都在海布里附近念书。孩子们进学校,手机都放在他家厨房。孩子们都是阿森纳球迷,手机上都有接收阿森纳重要新闻的提示设定。
“在他们所有的阿森纳记忆里,只有温格这一个主教练,”霍恩比在他伤感而无奈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英雄,曾经是法布雷加斯、是范佩西,亨利、维埃拉对他们而言,都有些久远。而英雄们个个离去,离开了他们,也离开了温格……”
霍恩比对温格没有那么强烈的依恋,这可能就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他们本质上怀疑一切权威、怀疑任何集权。在霍恩比的表述中,身边的这些阿森纳球迷孩子,对温格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认同。“他们早已意识到,这个俱乐部,已经没法和曼联曼城这样的‘大俱乐部’竞争了。延续下去,不会有什么改变。而孩子们对于改变的畏惧,并不像成年人那么强烈。”
不知这是孩子们的态度,抑或是霍恩比自以为是的自道。距离酋长球场越近、在酋长球场看球越多的阿森纳球迷,在温格离去的消息传来后,反应却越为平淡。霍恩比谈到亨利在35岁归来的那个进球时,会强调说:“虽然海布里的国王短暂归来,但我忘不了那场对利兹联队的比赛,是场面丑陋至极的比赛……”他去看了本赛季联赛杯决赛,比赛不到60分钟他就离开了温布利球场。三天之后,作为几十年的季票球迷,他也去酋长球场看阿森纳在联赛中再战曼城,不到60分钟再度离场,“即便我从来都不是一个90分钟结束前就离场的球迷……”
霍恩比说他期待改变,还说他身边那些孩子们,也期待改变:有些东西已经死去,再也不会复生。他承认:“再也不会有一个更好的阿森纳主教练,也不会有谁(比温格)更聪明、更受人喜爱。”但他期待改变。
更好的未来?阿森纳在温格离开后,得到的可能是霍恩比所说的“梦想的自由”,能想象未来的自由,因为这种想象的可能性,在过去几个赛季变得越来越稀有。
霍恩比在八十年代写《极度狂热》的时候,还没有英超,阿森纳是英甲强队,状况不会比今天的阿森纳好多少。他用一种球迷心路历程的笔记体方式,记述了自己在海布里的少年时代,足球和他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破碎家庭环境里,支撑他生活信念的重心。他的少年、青年时代成长,和格雷汉姆的“1∶0主义”阿森纳同步,那不是美妙潇洒,具备想象力的艺术足球,但那是在压抑沉闷环境里,奋力向上、雄性十足的足球,虽然丑陋,但决绝
坚毅。
所以对和自己气质更接近的温格,霍恩比却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热情。他也变得更加愤世嫉俗,更加怀疑一切。
人生的成长,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轨迹,都会从青葱热情,走向表面世故、内心孤独的停滞?
我的同事周亚波先生,标准的九零后。之前在英国念过书,阿森纳球迷,打理过阿森纳一些新闻账号。温格将离职的消息传出后,他立即办好自己的英国签证、订好机票,似乎是和女朋友一道,然后早早请假,做好安排,确保自己在温格最后一个主场比赛日置身酋长球场。
临走前那天,他在肆客足球的排班,是当天的新闻,要到晚上很晚才下班。周亚波专门将他喷印的一条横幅展示给我看,歌词大意是“从北京到伦敦,5302英里,专程来说thankyou”。我觉得横幅写得有些过长,字数偏多,要是举起来的话,不论镜头还是肉眼,怕都看不清楚。可是时间已经很紧张,亚波来不及再做修改。
亚波后来成功地让大家看到了他……我不知道是因为这条横幅真的那么吸引人,还是其他原因。酋长球场的这一个下午,国际球迷非常多,来自世界各地为温格送别的球迷都很多。我读到《泰晤士报》同行的现场手记,马修·赛义德就采访了好几个从中东、从南非来的球迷。他们是来送别温格,也是来送别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
5302英里,超过了8000公里。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想过去一趟伦敦吗?我确实想过,但时间有限,纷扰太多,我做不到像亚波这样,一有想法就立即行动。我很羡慕他的果断,也欣赏他这一行的经历。不过我如果要去,应该不会举横幅,只会去静静地看一场比赛,看这位长者的最后主场。
这个下午,据说北伦敦的阳光特别明媚。各种送别举动当中,温格冷静而克制。他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比赛上,哪怕对手都不是那么集中注意力于比赛。那皱起的眉头,比二十二年前苍老了太多,那紧咬的指甲,似乎是每个上半场都会出现的动作。这个球场在送别他,他却并不为之感伤,或者太在意这样的过程。
温格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不会掩饰对这个球场的感情,对这个俱乐部的热爱。他会转化到球迷的身份来看这一切,“或许以后我能有机会到北看台看球了,如果你们能给我弄张票,这样我也能在看台上去吼下一位主教练……”这是温格在酋长送别他的这个下午,说出的最有趣的一句话。
两支球队列队欢迎温格登场。他拿着话筒致意全场球迷,但有同行说,当时球场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太好。这些大型球场总会有些音效传播问题,不过温格的第一句话,每个人都听得很清楚——他开口祝福的,是正在和病魔斗争的同行弗格森。
属于他的这个下午,温格并不愿意成为关注焦点。他安静而来,对于离去,他可能更习惯安静地走开。他留下了绝不安静的二十二年,你我们生命中不可复现的二十二年。
他的离去,是很多人对自我青春流逝的凭吊,因为温格定义了很多人的青春。眼见一段历史消失,会牵扯起许多自我况味,于是顾影自怜,看他人人生时,带入自我生事之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就
是类似道理。
温格是至善之人,这是我们可以长久对来者讲述的。我们也许不会都知道,他到底有多善,可我们在这二十二年的岁月里,一直体验着他的善。
与人善,他指挥过的球员、合作过的同事、对立过的对手和尔虞我诈的媒体,都会承认其善。基翁说温格是对他最和善开明的教练,哪怕批评他近十年的老队长亚当斯,都从不讳言这一点。
与世善。阿森纳在乌克兰的一些善举,就能体现温格的社会价值和世界观。他惊异于英国脱欧,他沉溺于足球,但对社会时事从不隔膜。他是欧洲一体化的长期拥护者。天下大同这样的知识分子情结,在他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与己善。寻找到阿森纳这样一个和他理念吻合的俱乐部,然后投入自己的一切,这是善群,更是修己。他的坚持,很长时间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他能赢得如此广博的尊敬,不仅因为奖杯数目的多寡,更因为这种内心的坚韧。只有尊重自我、坚持自我的人,才能如此。这样的善,是那些诋毁者,如索内斯们所不具备的。
我和温格见面过许多次,在鸟巢外场组织温格青少年训练营时,领教过他的平易和幽默;在雷丁客场的主席包厢里,我惊讶地见到,赛前15分钟,他还和阿森纳董事们一起喝咖啡,他一点都不忌讳地告诉我:“我赛前也会紧张,我在更衣室,会让球员们紧张……”;在科尔尼基地、在清华大学、在上海交大,我和这位长者有过多次采访交谈。温格于我,就是一面父辈的旗帜。一个真正具备人格魅力的人。
《卫报》首席足球记者丹尼尔·泰勒撰写了一篇关于安切洛蒂是温格合适接任者的评论。泰勒是2016年英国新闻奖得主,以揭发足球业内性侵丑闻成名。我不知道这篇重要评论,是否有独特消息来源。但谁接任温格,我兴趣不是特别大。
差不多一年前,约翰·克罗斯先生,将他的《温格:阿森纳时代》英文PDF发给我,算是阿森纳球迷同行之间的一次互通交流。我一直忍着忍着,没有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我心里的规划,真是要等温格退休后,再回头看克罗斯的记述,来重温这过去的时光。我当时想到的,只是温格会从阿森纳“退休”,而不是阿森纳俱乐部让温格这样离开。
克罗斯的记述,详细而精彩,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体育记者,一位在欧洲享有盛誉的专栏作家。这本书的中文版上市,时间也很合适,哪怕对这种合适,我们都有些各不相同的感喟。
阿尔塞纳走了,阿森纳还在。八千公里的世界,会变得很不同,不论你是否拥抱这变化。
颜强
温格:阿森纳时代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