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文集:乡间路上的谈话》虽名为“谈话”,其实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海德格尔虚构(写作)的三个谈话。在一个谈话中,海德格尔构造了三个人物,分别是“研究者”、“学者”和“向导”,让他们三者展开一次谈话(其中“向导”显然可视为海德格尔本人) ,对话场景是乡间路上。第二个谈话在一个“老师”与一个“敲钟人”之间展开(其中“敲钟人”可视为海德格尔本人),对话场景也在乡间路上。第三个谈话则是在一位“年轻人”与一位“年长者”之间进行的对话(其中“年轻人”可视为海德格尔本人),谈话场景改为俄罗斯战俘营。
海德格尔以三个谈话/对话(特别首次对话),为我们展现了他此时已经成形的存在历史之思,其关键问题在于一种非形而上学-后哲学的思想的规定和使命。什么叫思想?海德格尔以“思想”区别于哲学和科学思维,区别于表象性思维、对象性思维、技术-计算性思维。哲学并不“思”,科学并不“思”。海德格尔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后哲学的“思想”做了双重的规定:“镇静”(Gelassenheit)和“虚怀”(Offenheit)——两者也被译为“泰然任之”和“虚怀敞开”。
对“思想”与“哲学/科学”的这样一种分辨至为重要。它本身构成对思想的辩护,也构成对技术时代的人类此在的非技术维度的保护——除非我们认为,如今正在不断加速的人类生活的全面技术化是完全可以接受和可以不加反思的。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目录
[接近]:一位研究者、一位学者
和一位向导之间的一次乡间路上的谈话
老师在钟楼楼梯口碰到敲钟人
在俄罗斯战俘营里一个年轻人与一个
年长者之间的夜谈
编者后记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文集:乡间路上的谈话》:
学者:我不想太多地要求一种对人的境域性本质的澄清;根本上我之所以敢于触及它,只是因为我指望从这种提示中获得一种在我们的道路方向上的更大的清晰性。对我来说重要之事只是,我们自始就已经达成了一致理解,知道当我们听从您的回答,参与到不一意愿中去的时候我们往哪里思出去。现在我担心,通过对人之境域性本质的过于热切的探讨,我们只是在讨论道路的方向,而不再勇往直前。
向导:我觉得,这种担心是无根据的。
研究者:如果您是对的,那么,通过人的境域本质的考察,我们必定已经在您的回答指引给我们的道路上前进了。现在也可以再次自相矛盾地说,对此我想做下面的评论:人的境域性本质,也就是人在观入某个境域之际超逾对象以及他自己关于对象的表象,91这种人与境域的关系包含着作为关系环节的境域,让我重复一遍,这整个关系本身或许就是我们现在的谈话所要思入其中的境域。
学者:我根本不觉得您的表述有什么自相矛盾,相反,我认为,尽管有种种烦琐,但却是一个出色的表述。
向导:它十分确切,给出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更清晰地界定我们谈话的方向和对象。
学者:鉴于我们现在探讨的人的本质问题,我们可以说:作为animal rationale[理性动物].人是思想的动物。但只要境域性的东西,即与境域的关联,标志着人之本质,而思想是人的突出标志,那么,思想就可以说必定体现着境域性的东西的本质。真正说来,思想无非是境域也即视界之表象和投置①,在此境域也即视界内,对象之外观和本质(柏拉图称之为事物之理念)得以为我们所视见。
研究者:所以,我们关于思想之本质的对话的问题,就是关于我们本身所是的动物的标志性特征的问题。
学者:那么,我们的谈话其实是在讨论人的本质。
研究者:制订和解答关于人的问题,乃是哲学人类学的任务,在今天,人人都会合理地把它视为一切哲学的基础。
学者:我觉得,我们的道路好像突然间变得亮堂堂了。
研究者:而且,差不多让我吃惊的是,我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对思想之本质的追问的这样一个简单而清晰的境域固定起来,因而为自己省去许多曲折弯路。
学者:倘若我们及时弄清楚了关于思想之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就会马上与今天人类的学说和理论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话,更快地使我们的谈话得出实际的结论。值得注意的只是,我们可能已经笨拙地忽视了这种显然的和简单的正确做法。
向导:简单也有其特有的情况。也许没有什么东西像简单那样,在一种单纯的简单性假象后面隐藏着如此顽固而诱人的力量。
研究者:以至于看起来最简单的东西事实上是最混乱的。
学者:而且,呈现为解不开的纠结的东西,就是简单本身。
研究者:但眼下,在我们现在已经达到的问题提法中,哪怕怀着最佳的意愿,我也发现不了任何混乱和模糊的东西。不妨重复一下我们反复讲的断言,我们是在沉思思想的本质。我们想要参与到不一意愿中去,因为据说我们所探索的思想之本质要在不一意愿的区域里寻找。我们问,我们在这样一种做法中预见到了什么。我们探索不一意愿置身于其中的境域,试图由此来规定,思想之本质在何种视界内向我们显现出来。只要人是思想的动物,人的本质就表现为我们追问的唯一的和清晰的境域。我问道,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提问方式吗?对我们的问题的解答可能会带来一些更大的困难。然而,正如人们通常讲的,提问得当,答案差不多已经有了。
向导:对我们来说,人的本质就是我们在沉思思想之本质时的境域。但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那样,作为思想动物的人的本质,本身恰恰是通过与境域的关联、也即通过境域性特征才得以彰显出来的。服务于我们关于境域的沉思的东西,亦即人的本质,本身就带有境域性的东西。着眼于人类的本质向外看,并且与这种本质一道,我们动用一个境域,这个境域围绕着境域性的东西的本质并且本身是由境域性的东西来规定的。
……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于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了80余卷(按计划将编成102卷)。已出版者包含了海德格尔著作(含讲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余下未出版者多为书信、札记等(全集第4部分,第82卷始)。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出版工作的顺利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海德格尔翻译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势,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种文字的全集版翻译,据说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译也已经启动。相比之下,汉语的海德格尔翻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不能与亚洲邻居的日、韩两国比较,严肃的译著至今只有十几种而已。这种状况是令人羞愧的。
为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反复酝酿,我们计划根据《海德格尔全集》版,编辑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收录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我们依然认为这一部分是《海德格尔全集》中最值得关注的,包含了作者已经稳定下来的思想),而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我们假定,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否认其他卷本(讲座稿和手稿)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愿意认为,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于对《海德格尔全集》的系统译介。但我们选译的30卷至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也或可为将来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所选30种著作中,约半数已有成熟的或比较成熟的中文译本,少数几种已经译出了初稿,其余约十余种则有待新译。已出版的译著在编入《海德格尔文集》时,将根据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订,因为其中有几种原先只是根据单行本译出的,也有几种在译文品质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于是多人参与的多卷本(30卷)译事,又由于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语文表达方面的奇异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译文风格上是难求统一的,甚至在基本词语的译名方面也不可能强行规范划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可能为进一步的义理辨析和讨论留下空间。我们唯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体例方面的统一,以便至少让人有一套书的整体感。
按照我们的计划,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每年出版5种左右,约五六年内完成全部3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希望藉此为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讨论平台,也愿学术界有识之士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批评、建议,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大型的学术翻译事业。
海德格尔文集:乡间路上的谈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