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内容简介 | |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 为什么说大国崛起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道德”? 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出路? 《金融作品系列之一·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 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廓清阴谋迷雾。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 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出路。作者长期关注社会转型问题,痛击时弊,观点振聋发聩。新版更增加数十幅插图,见证金融发展的 历程;增添一篇后记,解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二分法,观点犀利。 在书《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之后,陈志武教授推出了《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如果说《金融的逻辑1》关注的焦点是“富强”,那么,《金融的逻辑2》则把焦点集中于“自由”。面对股市动荡,政府应该救市还是不救?政府应该干预金融市场吗?如何把住政府之手?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吗?为什么老百姓需要消费品,政府却一直在盖大楼?穷政府,富政府,哪个更有利于民主与法治? 为什么说《21世纪资本论》的开错了?为什么“货币战争”之类的阴谋论只能让我们自废武功? 陈志武教授认为:基于自由选择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而自由的市场与自由的金融,将会提升每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 现代经济已经从简单的“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个财富机器的效能,必须要有良好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体系,以及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作为制度基础。否则,股市就会成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所,所有的经济泡沫也终将破灭。 《财富的逻辑 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所收集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金融、法治、新闻媒体对于“致富”的基础性作用。既有理论上的分析,更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让我们透彻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
作者简介 | |
陈志武,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经济学家首肯的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The Boston Globe,Barron's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合伙人之一。 敬请关注“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 《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
目录 | |
序言 金融是什么 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1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第2章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第3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第4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第5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6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第7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第8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第9章 反思利贷与民间金融 第10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第11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12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第13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第14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第15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第16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第17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第18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19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第20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第21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第22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后的话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的出路 编辑说明 致谢 新版后记 |
精彩文摘 | |
《金融作品系列之一·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总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正在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广,也太快,对于有兴趣研究人、研究社会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还是以我们在前面谈到的“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这个话题为例,我们看到,商品交换的日益市场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钱化、财富和未来收入的快速资本化,这些都使中国的钱和金融资本越来越多。 但是,除此之外,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转型也在给中国带来很多钱。具体讲,就是原来许多通过情关系、友情关系所实现的隐性经济交易和隐性保险信贷投资交易,都逐步被显性的市场交易取而代之,被直接钱化、金融证券化了,其结果必然使中国的钱和收入大大增加,同时当然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原来由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这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靠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人类自古就难以以个体生存,人际经济交易、感情交换历来是人类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利益交换,特别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人际利益交换来大化我们的生存概率,来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包括养老)有感。但是,人际交易,尤其是跨时间或空间的人际交易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否则,交易的不使我们即使有需要,也不会去跟他人做不同时空间的价值交换,不会去互相保险、互相借贷、互相养老、互相投资。 在市场规则、信用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或者说家庭、家族就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这种个人未来生活保障体系的另称。 “养子防老”,戚间“礼尚往来”,生老病死时的相互帮助。这些都是保险、养老、信贷、投资等的具体实现形式,“血浓于水”的信念是用以强化这种体系的信用基础的文化价值。这些当然都是不能称作“利益交换”的跨时空经济交易活动,是只能做但不能这样说的经济活动,因此,这些经济交易所创造的价值从来不能以货币单位计算,没有被“钱化”,自然没有记入GDP之中。家庭、家族之内的经济交易或者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再多,这种价值交换由于没以钱来核算,人们自然不会感到“钱多了”。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原来靠血缘、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人口流动大大增加,例如在江西出生但到北京、上海、广州生活的人口比例越来越,人口流动起来后,由血缘、家族提供的经济保障和养老互助功能越来越不可靠,正式的金融交易产品必须取而代之;第二,多年来所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单纯的家庭、家族养老互助体系无法胜任,特别是人均寿命的上升,使年轻的夫妻很容易要负责上两代12位老人的生活,因此,以血缘为基础的保障体系的效果越来越低;第三,在文化价值观上,中国人越来越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独立,把未来的生活保障尽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金融品种的组合安排把未来各类经济需要事先设定好,以此大化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是只依赖家庭、家族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当然也使中国的市场交易额大大增加。 钱自然也多了。 就以中国的保险业为例,寿险、财产险、人身险、意外事故险、健康险等各类保费的总额,在2006年底为2万亿元,到2007年5月底大约是2.5万亿元,5个月增长25%。也就是说,如果是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这些保险品种都会以人格化的形式在家庭、家族以及朋友网络间实现了,隐性地实现了,那么,这2.5万亿元金融资产就不会在中国经济中出现,全社会的金融资本供给量就会少2.5万亿元,保险业的公司收入和从业者的收入也不会有,中国的钱量当然也会少许多。换言之,正是由于这些保险功能已逐步走出血缘、走出友情,由保险行业取代,中国的金融资产多了2.5万亿元,中国的货币收入也因此增加了许多。 |
陈志武【套装4册】金融的逻辑1+2 财富的逻辑1+2书籍 图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陈志武【套装4册】金融的逻辑1+2 财富的逻辑1+2书籍 图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给朋友买的书,都己收到了!
评分老师推荐,值得阅读
评分给朋友买的书,都己收到了!
评分老师推荐,值得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物流很快,书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书很好
评分给朋友买的书,都己收到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陈志武【套装4册】金融的逻辑1+2 财富的逻辑1+2书籍 图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