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公告第1587号批准、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勘察;
5 设计;
6 施工;
7 维护管理。
附录A 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子;
附录B 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
附录C 现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D 自由膨胀率试验;
附录E 50kPa压力下的膨胀率试验;
附录F 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及膨胀力试验;
附录G 收缩试验;
附录H 中国部分地区的蒸发力及降水量表;
附录J 使用要求严格的地面构造。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说实话,在翻阅《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之前,我对膨胀土的认识仅限于“会胀缩”这个基本概念,觉得它的危害就是让房子开裂。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膨胀土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物理变化,还有化学反应,以及土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关系。书中对膨胀土的分类、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方法、以及不同分类膨胀土对建筑物的潜在影响,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膨胀土含水率与膨胀应力关系的部分,书中通过图表和公式,清晰地展示了当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膨胀土会产生多大的膨胀力,以及这种力如何作用于建筑物基础。这让我对膨胀土的“威力”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需要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书中关于场地选址与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也非常实用,它指导我们在设计初期就应充分考虑膨胀土的分布和特性,避免将重要建筑物建在膨胀土最活跃的区域,或者通过合理的场地平整和排水设计来降低风险。关于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工业建筑、桥梁等)在膨胀土地区的设计考量,书中也给出了差异化的建议,体现了其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季节性冻土与膨胀土共同作用的分析,这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常见,书中结合了冻胀和膨胀的双重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原则,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北方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提供方法,更是在传递一种对工程细节的严谨态度和对未知风险的敬畏之心。
评分阅读《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工程原理的再认识。我一直认为,工程的本质就是与自然力量的抗争,而膨胀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狡猾”对手之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如何以科学、系统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挑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章节。它不仅指出了监测的必要性,还详细介绍了监测的内容、方法、频率以及数据分析的原则。书中列举了多种监测手段,如沉降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并且对各种监测设备的选型和使用进行了指导。这对于我后期对已建成的膨胀土地区建筑物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中还强调了监测数据的反馈机制,即通过监测结果来及时调整运营管理策略,甚至进行加固维修,从而最大程度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在膨胀土工程中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和施工层面,更将目光投向了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长期维护和管理指南。
评分我是一名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程师,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地质条件,但膨胀土总是我心里的一块“硬骨头”。《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就像是我手中的“定海神针”,让我在面对膨胀土工程时,心里有了底。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东西,而是充满了工程实践的智慧。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地下水位控制的章节,这里面详尽地介绍了如何进行场地排水设计,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系统的设置,以及如何根据膨胀土的渗透性和场地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书中还对截水沟、排水沟的坡度、尺寸、材料以及施工要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小地下水位波动,从而控制膨胀土的变形至关重要。我曾亲眼见过因为排水不当,导致地下水位升高,从而引发严重膨胀变形的工程事故,所以,看到规范中有如此细致的排水设计指导,我感到非常欣慰。此外,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强调了桩基的设计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钻孔、清孔、泥浆护壁、混凝土灌注、桩顶标高等都给出了详细的验收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特别是对于桩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书中也考虑到了膨胀土可能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经验,是对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工程咨询行业的人士,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当遇到膨胀土地区项目时,《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就成了我案头必备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炼,但又极其详尽,每一项技术要求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和验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特殊工程(如水利工程、边坡工程)的设计考虑。它不仅涵盖了常规的建筑工程,还将膨胀土的特性延伸到了更复杂的工程领域。例如,在水利工程方面,书中对膨胀土地区水库大坝的防渗处理、渠道的衬砌设计以及闸门启闭设备的安装都提出了特殊的建议,以防止膨胀土对水工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在边坡工程方面,书中则详细阐述了如何对膨胀土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及采用何种支护方式(如锚固、挡墙、挂网喷浆等)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的工程,而是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指导,展现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权威性。它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膨胀土对工程的影响,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我必须说,《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它不是那种只能摆在书架上供人瞻仰的理论著作,而是可以拿到工地,指导实际施工的实用手册。我是一个对工程细节要求极高的人,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对于膨胀土地区场地平整的要求,不仅规定了坡度,还详细说明了土方回填的压实度、分层厚度等关键参数,并且对不同土质的回填方式给出了建议。这对于保证场地稳定性,减少后续工程中的沉降和变形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地下管线埋设的章节,这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设置管沟、管材的选择、接口的密封处理等,以防止地下水通过管线渗入膨胀土,或者膨胀土对管线产生挤压变形。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图表,帮助工程师们进行量化设计。例如,关于膨胀土对地下储罐或构筑物的侧向压力计算,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这对于我进行一些特殊构筑物的设计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膨胀土地区冬季施工的注意事项也做了特别的强调,包括如何防止冻胀对新填土层或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以及在低温条件下如何保证材料的性能。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入的指导,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返修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他多年的阅历和智慧,向我传授着如何在膨胀土地区建造安全房屋的秘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景观绿化和道路工程的章节。虽然它们看似与主体建筑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合理的景观绿化和道路排水设计,对于控制场地内的水分平衡,减少膨胀土的膨胀变形至关重要。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在膨胀土地区选择适宜的植被,以及如何进行树木的种植和养护,以避免因植物根系吸水或蒸腾作用引起的地基不稳定。对于道路工程,书中则强调了路基的压实度、排水层的设置、以及路面结构的强度设计,以确保道路在膨胀土地区也能保持稳定和耐久。我曾见过不少因为道路排水不畅,导致路面开裂、塌陷,甚至影响周边建筑物的案例,所以,书中关于道路工程的细致指导,让我对膨胀土地区整体环境的营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膨胀土工程的考虑范围从单一的建筑物扩展到了整个场地环境,形成了一个更加 holistic 的工程理念。
评分对于很多身处膨胀土地区的设计师来说,《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简直是“圣经”一样的存在。在过去,我们在设计膨胀土地区的项目时,往往是凭经验和有限的资料来判断,风险很大。这本书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的不确定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建筑物结构抗裂设计的建议。它不仅从基础部分入手,还延伸到了上部结构的构件设计,比如梁、板、柱、墙的配筋、截面尺寸的确定,都充分考虑了膨胀土可能引起的附加应力。书中还强调了结构整体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置沉降缝、伸缩缝等来控制裂缝的开展。对于一些高层建筑,书中还给出了利用桩基将荷载传递到深层稳定土层的详细设计原则,以及如何进行桩身受力分析,防止桩身开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建筑物的防水和排水设计。它不仅仅是强调外墙防水,还深入到基础的防水处理,比如基础周边设置排水层,以及对基础混凝土的抗渗要求。书中提供的各种防水材料的选择指南和施工工艺,都非常有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覆盖了从勘察、设计、施工到验收的各个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框架,让我在面对膨胀土项目时,能够胸有成竹,少走弯路。
评分对于初涉膨胀土工程领域的我来说,《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简直是一本“百科全书”。我之前对膨胀土的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它会导致建筑物开裂,但具体的原因、如何预防、如何处理,都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出现,像一盏明灯,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书中对膨胀土膨胀变形机理的解释,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生动的示意图,让我对膨胀土的“脾气”有了全面的认识。它详细阐述了膨胀土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对膨胀性的影响,以及含水率、温度、应力等外界因素如何触发膨胀变形。我尤其欣赏关于膨胀土地区基础形式选择的章节,书中列举了多种适用于膨胀土地区的基础形式,如桩基础、筏板基础、箱型基础、以及特殊的改良土基础等,并且根据膨胀土的活性等级、承载力等因素,给出了不同基础形式的适用性和设计要点。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经济、最安全的基础方案。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建筑荷载传递路径的分析,也让我对如何减小膨胀土对建筑物的压力有了新的理解。它强调了将荷载直接传递到稳定土层,或者通过改变荷载传递方式来分散荷载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内容系统性很强,从地质勘察到场地处理,再到基础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维护,都面面俱到,让我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思路。
评分这部《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如同一本厚重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许多之前模糊不清的建筑难题。作为一个长期在膨胀土地区从事项目管理的人,我深切体会到膨胀土带来的挑战——那些看似稳定的土地,在水分变化时却像拥有生命一般,时而隆起,时而沉降,让多少建筑梦碎。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将无数工程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炼成一条条具体、可操作的技术要求。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地基处理部分的阐述,它详细列举了多种适合膨胀土的桩基、换填、改良等方法,并且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设计参数、施工要点都有详尽的说明。比如,对于浅层膨胀土,书中提供了如何通过换填性能良好的土料并进行压实来提高承载力和减少膨胀变形的详细指导,包括换填层的厚度、宽度以及土料的选择标准。对于深层或高活性膨胀土,则详细阐述了桩基的设计原则,如桩长、桩径、桩距的确定,以及桩端持力层的选择,同时还强调了桩侧摩阻力的计算需要考虑膨胀土的特性,防止桩身受到的侧向压力过大而开裂。书中还对非粘性土与膨胀土的交界处理、不同类型膨胀土(如钙质膨胀土、钠质膨胀土)的特性差异及其对应的工程措施做了细致区分,这些都是我以往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点,但通过这本书,我得到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更难得的是,书中对膨胀土地区建筑物裂缝的预防和处理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引,从结构设计到材料选择,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项目质量控制的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像是一本宝典,指导我如何在充满变数的膨胀土上建造出安全、稳定、耐久的建筑。
评分拿到《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专业”和“严谨”。作为一名对建筑材料有深入研究的人,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建筑材料选择和性能要求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强调了普通建筑材料的通用要求,更重要的是针对膨胀土的特性,提出了特殊的材料选择和性能指标。比如,在混凝土方面,书中对掺加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以改善混凝土抗膨胀性能提出了建议,并且对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抗冻等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钢筋,书中也考虑到了膨胀土可能引起的腐蚀问题,对钢筋的防腐蚀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保温隔热材料选择的章节,它不仅考虑了保温隔热性能,还强调了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避免因为吸湿膨胀而影响保温效果。此外,书中对膨胀土地区地基改良材料(如水泥、石灰、粉煤灰等)的质量要求和配合比设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为我进行材料采购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明确的标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材料科学与膨胀土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材料选择依据,从而确保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正版,可以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发货慢,破物流更是慢死了,客服说2天,结果7天才到,还是同城啊。点货发现少三本,又去问,说两本没货了退款,另一本补寄,真是无语。客服服务态度是唯一亮点。
评分正版,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