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工作业安装图册
原价:45.00元
作者:王晋生,叶志琼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08333670
字数:671000
页码:4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满足已经通过进网作业电工培训考核,并领取了许可证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社会电工进行日常电工进网作业安装工作的需要,并同时与《电工进网作业考核培训教材》、《电工进网作业手册》相配套使用,现根据国家经贸委令第13号《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和《进网作业电工考核大纲》的要求,结合《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和新版电力标准、规程、规定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实践经验,从进网作业电工、用户电工应掌握的10kV及以下的电工安装作业安全、作业技能、作业技巧和作业规定等出发,重点以电工安装图表和数据的形式,组织编制了《电工作业安装图册》一书,是提高全国电工电气作业'敬业爱岗、学习业务、增强技能、争当能手'的一本必备安装书籍。
本图册共6章,主要介绍了灯具安装、室内外布线、低压电器、防雷与接地装置、柴油发电机组、电动机和不间断电源装置、仪表仪器工器具等电工安装图表和数据。
本图册可作为从事电气安装、运行、检修、维护和管理工作,具有进网作业电工许可证,工业企业低压电工、农村低压电工、建筑电气安装电工、小区物业电工、企业变电值班员、企业供用电人员、社会维修电工、乡镇供电营业所电工、乡镇电工和村电工等电气作业安装必备工具书,也可作为供用电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相关师生参考工具书。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灯具的安装
第一节 普通灯具
第二节 特殊灯具
第三节 应急疏散灯具
第四节 防爆灯具
第五节 建筑物景观灯、障碍灯和庭院灯安装
第六节 开关、插座及风扇安装
第二章 室内外布线
第一节 内线工程与简易布线
第二节 电缆桥架布线
第三节 封闭母线、插接式母线
第四节 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
第五节 钢索配线
第六节 安全型滑接式输电导管
第三章 低压电器
第一节 低压电器安装测试要求
第二节 低压断路器
第三节 低压隔离开关、负荷开关及熔断器
第四节 住宅电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及消防电气设备
第五节 低压接触器及电动机启动器
第六节 低压熔断器
第七节 控制器、继电器、按钮及行程开关
第八节 电阻器和电磁铁
第四章 防雷与接地装置
第一节 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及验收
第二节 防雷装置安装
第三节 接地装置
第四节 等电位连接
第五章 柴油发电机组、电动机和不间断电源装置
第一节 柴油发电机组
第二节 电动机
第三节 不间断电源装置
第六章 仪表仪器工器具
第一节 电气测量指示仪表
第二节 安装式数字电表
第三节 便推式电式仪表
第四节 常用工器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层次分明,查找起来极为便捷。不像有些标准,需要你前后翻阅很多章节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将交通流、几何设计、安全评估和景观协调等几个关键维度,划分成了独立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板块。我特别赞赏它在附录部分收录的常用表格和公式索引,这极大地提高了现场查阅的效率,避免了在施工现场或紧急设计会议中手忙脚乱地翻找。对于一个项目经理来说,能够迅速定位到某个关键参数的依据,意味着项目进度的保障。另外,书中对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设计调整也做了专门的说明,比如冰雪地区的防滑带宽度、山区道路的坡度控制等,体现了对地域差异的尊重与考量。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标准化的城市环境,在地方性或特殊条件的项目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手册对于任何一个涉足城市规划或交通工程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翻阅,发现它在处理复杂路口交通流组织方面,提供了一套系统且严谨的理论框架。书中对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的几何设计参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视距要求到转弯半径的选取,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实的交通工程学原理之上。尤其是关于渠化设计的章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多种可行方案及其适用场景,这对于我们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千变万化的现场条件,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指导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交通安全因素的强调,许多设计细节的处理,比如导流岛的尺寸、人行横道的退让距离,都体现出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安全的高度重视,这在以往一些较为陈旧的规范中往往被简化处理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对于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帮助是毋庸置疑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遇到难题时,耐心细致地为你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可持续性”和“人性化”方面的理念渗透得非常到位。在当今社会强调绿色出行和慢行系统的背景下,这本书没有将机动车流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它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规范非机动车道与步行空间的连续性、舒适性以及与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无缝衔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标线和宽度规定,而是上升到了城市微观空间品质提升的高度。例如,对植被缓冲带的设置要求,不仅考虑了视觉上的美化,更重要的是对行人噪音隔离的实际作用。这种将交通工程学与城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相结合的尝试,是这本书超越传统规范,成为一本真正指导“好城市”建设的指南的关键所在。它教导我们,设计一个路口,最终目的不是让车跑得快,而是让所有使用者都感到安全、舒适和便捷。
评分坦率地说,我希望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的探讨能更加深入和前沿。虽然它对传统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要素覆盖得非常全面,堪称教科书级别,但在面对超大城市群中的复杂枢纽,比如多层立体交叉与地面交通的融合问题时,感觉描述略显保守和笼统。例如,在处理复杂匝道汇入流的干扰效应以及动态交通信息诱导系统与实体几何设计的协同优化上,目前的章节似乎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更深层次的量化分析模型支持。当然,标准制定必然需要兼顾普适性和落地性,过分追求尖端技术可能会牺牲稳定性。但对于追求极致通行效率的工程师而言,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自适应交叉口控制策略与几何形态的匹配研究。这本书无疑是坚实的地基,但我更期待看到它未来版本能在这“地基”之上,架设起更具前瞻性的技术“上层建筑”。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设计规程时,我的感觉是它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可操作性。很多工程规范读起来干巴巴的,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冰冷的数字,但这本书在关键节点上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解说明,使得原本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论述信号配时与交叉口能力分析的部分,它不仅给出了计算模型,还结合了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这对于我们进行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效率评估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交通模式,比如公共交通优先(TSP)系统在交叉口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指引,这显示了其内容的先进性。对于初入行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它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交通动力学原理转化为实用的设计准则,大大缩短了他们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摸索期。它对标准的恪守令人信赖,而对创新设计的包容性又令人鼓舞。
评分??
评分包装太过简单,最外面的两本书都皱啦,不爽。
评分挺好的额!
评分正版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包装太过简单,最外面的两本书都皱啦,不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挺好的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