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海德格尔文集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 著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存在论
  • 解释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764
商品编码:12911108288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何卫平 译 定  价:55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页  数:207 装  帧:精装 ISBN:9787100122764 导言
标题“存在论”
实际性的解释学
序言
部分解释当下此在的道路
解释学
第二节传统的解释学概念
第三节作为实际性自身解释的解释学
第二章实际性的观念和“人”的概念
第四节传统中的“人”的概念
第五节人的神学的概念和“理性动物”的概念
第六节作为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今日”
第三章今日之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七节历史意识中的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八节今日哲学中的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九节增补:“辩证法”与现象学
第十节解释过程的概观
第四章关于当下解释与其对象的关联性的分析
第十一节历史意识中此在的解释
第十二节哲学中此在的解释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属于其弗莱堡早期的思想,后收入作者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第63卷,1988年出版,1999年出了英文单行本。海德格尔讲授这门课时,时年34岁。这个讲座可视为海德格尔弗莱堡早期思想的总结,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靠前个部分是将解释学理解为实际性,强调此在自己解释自己;第二个部分是将现象学的道路转向解释学,初步提出了此在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的观点,为其后来的马堡时期的思想,尤其是《存在与时间》奠定了基础。 (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何卫平 译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有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何卫平,哲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解释学之维》(人民出版社,2009年)、《高达美》(伽达默尔),台湾地区扬智出版公司,2009年。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一书2013年获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2012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海德格尔文集: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海德格尔学说的简单概览,也不是对其核心概念的碎片化罗列。它旨在深度挖掘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存在论的实际性解释学,并以此为线索,重新审视其整个思想谱系。我们并非试图构建一个封闭、完整的海德格尔体系,而是聚焦于他早期著作中,尤其是在《存在与时间》及其后续思想发展中,对于“实际性”(Wirklichkeit)这一概念的独特关照,并探讨这种关照如何构成其解释学批判的基石。 “实际性”在海德格尔那里,远非物理世界或经验现实的简单同义词。它触及的是存在者如何被“呈现”为“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理解“在”这一基本事实的切入点。本书将力图揭示,海德格尔如何从存在论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实在”的理解进行颠覆性的重构。他并非否定经验世界的存在,而是质疑那些将存在者局限于某种固定、独立、可被客观把握的“实在”本体论的立场。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预设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恰恰是遮蔽了存在本身更为本源的显现方式。 因此,理解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就意味着要进入一种对“是”的意义进行追问的深层场域。这涉及到他对“此在”(Dasein)的现象学分析,即我们人类作为“在世”存在的特殊方式。此在并非一个纯粹的主体,也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客体,而是通过其“领会”(Verstehen)和“情绪”(Befindlichkeit)的方式,主动地“打开”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安顿”自身。这种“安顿”即是实际性的生成,是存在者在他者面前得以显现为“是”的过程。 本书将深入剖析海德格尔如何区分“实际性”与“实在性”(Realität)。“实在性”倾向于将存在者视为独立于任何理解和敞开的存在物,是某种“硬邦邦”的、可以被测量和定义的实体。而海德格尔所强调的“实际性”,则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显现,它总是在此在的“领会”之中,在“日常性”(Alltäglichkeit)的交往和安排(Besorgen)中,在工具的“使用”(Zuhandenheit)和纯粹的“呈现”(Vorhandenheit)之间,被不断地揭示和遮蔽。这种区分,对于理解他为何批判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以及现代性中普遍存在的“物化”倾向至关重要。 此外,本书也将审视海德格尔在《实际性》等早期讲演和论文中,对“实际性”与“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认为,此在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性的,我们的理解和领会总是处在历史的传统之中,是被既有的解释所塑造的。因此,实际性的显现,并非一个孤立的、瞬间的事件,而是总是嵌入在历史的流变之中,受到过往的召唤和未来的期许的影响。这种历史性的维度,进一步强化了他解释学的立场:一切对存在的理解,都是一种解释,而解释本身就是一种在此在历史性中的“共鸣”和“回应”。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教条式的海德格尔解读,而是致力于展现他思想中那种不断追问、不断质疑的精神。我们将聚焦于其对“敞开”(Erschlossenheit)和“遮蔽”(Verdeckung)的辩证关系的阐释,这构成了其解释学理论的核心。实际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并非仅仅是“被打开”的状态,它同时也意味着“被遮蔽”的可能性。存在者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正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但显现本身也总是伴随着某种程度的“隐匿”。理解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就是要认识到这种“显现-隐匿”的张力,并理解这种张力如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和自身存在的感知。 本书将从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批判出发,阐述其“真理即敞开”的观点。真正的真理,并非某个陈述与事实的符合,而是存在者在其“敞开”的维度中得以显现。这种敞开,正是实际性本身。因此,实际性并非一个客观的事实,而是一种动态的“显现”过程,一种“发生”。这种理解,对于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爆炸”与“意义缺失”的现象,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当一切都被“呈现”为可供消费的“信息”或“数据”时,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对“实际存在”的真正把握? 本书还将触及海德格尔对“技术”(Technik)的早期思考,以及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实际性的感知。在技术主导的世界里,存在者往往被简化为可被计算、可被操纵的“资源”或“储备”(Bestand)。这种“规定”(Gestell)式的呈现方式,遮蔽了存在者原本的“是”的方式,将实际性还原为一种功能性的“有用性”。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正是试图在此技术化时代,重新唤醒我们对存在本身更为本源的理解,重新审视“实际性”的丰富意涵。 本书的结构将遵循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从对“实际性”概念的界定,到其在“此在”存在论中的奠基,再到其与“历史性”和“解释学”的内在关联,最后深入探讨其在现代技术语境下的批判意义。我们并非要将海德格尔的思想“现代化”或“简化”,而是希望通过对“实际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来呈现其思想的深度、复杂性及其持续的挑战性。 读者将在本书中遇到的,并非关于海德格尔的“知识点”的集合,而是一种思想的邀请:一种对我们自身存在方式,对我们如何理解“是”,以及对我们如何被世界所“呈现”的,进行反思的邀请。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实在”的观念,去重新感受那些在日常琐碎和宏大叙事中被遮蔽的存在之维度。 最终,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走进海德格尔的思想现场,去聆听他对存在之奥秘的呼唤,去体会他关于“实际性”的深沉思索,并从中获得一种理解世界与理解自身的新颖洞见。这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关于“是”的意义,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展开存在的,更为深刻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性”和“在场性”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细致入微。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了事,而是将这些概念编织进了每一个论证的纤维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这些概念是如何运作、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经验的。阅读它,就像是进入一个特殊的感官世界,在那里,事物的“显现”和“隐藏”之间的界限变得异常模糊和动态。我尝试用手头的其他哲学文本来对照印证,结果发现,作者在这里构建的理论体系是如此自洽而又宏大,以至于其他理论似乎都退居到了一个更为表层的观察位置。它要求你放下一切既定的知识预设,以一种近乎“初生儿”的视角重新审视一切。这种“清洗”思维的体验,是许多其他哲学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套文集简直是一次哲学上的“大冒险”。初翻开扉页,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思想深度给镇住了。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而是真正带领你深入到存在本身的肌理之中。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入一片茂密的迷宫,每转过一个弯,都会发现新的景观和挑战。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入微地剖析现象,时而又像疾风骤雨般猛烈地冲击既有的认知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时,总能找到日常经验的锚点,让那些高悬于空的思辨落到实处。读完几章,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偏移,过去那些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现在都变得值得反复叩问。这套书不是用来“快速消化”的快餐,而是需要你慢下来,反复咀嚼,甚至在某些段落停留数日,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慢食”哲学。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但回报也异常丰厚——那是思维被彻底重塑的快感。

评分

这套文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冥想”。它不是通过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来吸引人,而是通过持续地抛出深刻而令人不安的问题,来锁定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书中的某些段落,我已经反复阅读了不下五遍,每一次都能捕捉到先前错失的微妙层次。这种阅读的“密度”极高,几乎没有可以跳过的冗余部分。作者在构建其理论迷宫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西方哲学史的洞察力,是令人胆寒的。他似乎能够看到那些经典论述背后的隐秘结构。对于那些渴望突破现有知识框架,真正想在思想的深水区搏击一番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无疑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你感到筋疲力尽,但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感到自己真正“活过”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探索。

评分

坦白说,这套书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只是想轻松了解某个哲学流派的皮毛,这无疑会成为一个相当陡峭的门槛。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啃食那些复杂而富有张力的论证链条,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逻辑美感令人叹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论著的严谨性,又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近乎预言的口吻。这种双重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理性分析的冷峻与追问本源的热切交织在一起。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梳理作者的术语发展脉络,但这绝不是因为作者表达不清,而是因为他所探讨的领域本身就超越了日常语言的承载极限。它迫使你重新学习如何“思考”,而不是仅仅“接受信息”。读完它,你会对“理解”这个动作本身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套文集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平坦的,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布满冰裂缝的雪山。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哲学慰藉,逼迫你直面那些最根本、最让人感到不安的问题。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合上书页,久久地凝视着黑暗,脑海里嗡嗡作响的都是那些被作者抽丝剥茧般揭示出来的悖论与张力。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跳跃,但这种跳跃并非混乱,而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螺旋上升,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某个核心意图时,作者又会通过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转折,将你的立足点再次拔高。对于长期关注西方现代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里面蕴含的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继承,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它不会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度精密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解构和重构你的理解。每一次重读,都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但这种开朗往往又伴随着新的困惑,这才是真正的哲学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