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近代土质学(第二版)

[按需印刷] 近代土质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国瑞 著
图书标签:
  • 土质学
  • 近代土质学
  • 土壤学
  • 土壤物理
  • 土壤化学
  • 土壤生物
  • 农业科学
  • 环境科学
  • 按需印刷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0907
商品编码:13197201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32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7-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者到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购买
近代土质学(第二版)
定价 14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
开本 16开
作者 高国瑞 著
装帧 精装
页数 292
字数 410000
ISBN编码 9787030370907


内容介绍
《近代土质学(第2版)》是当前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土质学理论和土力学性状机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把土的成分、结构理论和工程性质形成理论应用到我国区域性土(黄土、膨胀土和红土)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结合起来的一门现实学科;是把现代测试技术和物理化学等跨学科理论相结合起来的新作并且在测试技术上有新发展的著作。


作者介绍
高国瑞,1927年8月1日生。江苏昆山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曾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成都地质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是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江苏省国际科技中心理事。195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0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科研及教学工作。1978年率先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黄土、红土、膨胀土和海洋土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以“土结构理论”为中心的“近代土质学”理论,为发展“近代土质学”奠定了基础。199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版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近代土质学的产生和任务
1.2 近代土质学的内容
1.3 近代土质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
1.3.1 近代土质学与土力学
1.3.2 近代土质学与普通土质学、工程岩土学或土体工程地质学
1.3.3 近代土质学本身的特点

第2章 土的晶体化学
2.1 原子结构
2.2 原子间的结合(主键)
2.2.1 键
2.2.2 共价键
2.2.3 离子键
2.2.4 金属键
2.2.5 土矿物中的键
2.3 分子间的结合(次键)
2.3.1 范德华力
2.3.2 氢键
2.4 晶体
2.4.1 晶体的结构
2.4.2 晶体的形成
2.4.3 晶体其他特征
2.4.4 米勒指数系统
2.5 类质同晶
2.6 硅酸盐晶体
2.7 表面现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的物质成分
3.1 原生碎屑矿物
3.1.1 石英
3.1.2 长石
3.1.3 云母
3.1.4 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3.2 次生黏土矿物
3.2.1 晶体的基本单元(硅氧晶片和八面体晶片)
3.2.2 晶片内同晶置换
3.2.3 晶片的符号
3.2.4 晶片的结合
3.2.5 晶体结构变形
3.2.6 基本晶层间的相互作用
3.3 黏土矿物分类
3.3.1 高岭石一蛇纹石族矿物
3.3.2 蒙皂石族矿物
3.3.3 云母族矿物
3.3.4 绿泥石矿物
3.3.5 纤维棒石矿物
3.3.6 混层(间)矿物
3.3.7 土中的黏土矿物
3.4 非晶质黏土矿物
3.4.1 水铝英石
3.4.2 氧化铁
3.4.3 氧化铝
3.4.4 氧化硅
3.5 可溶性盐类
3.6 有机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水-电解质系统
4.1 土中水
4.1.1 水分子的模式
4.1.2 冰的结构
4.1.3 水结构的讨论
……
第5章 土的形成过程
第6章 土的结构和分类
第7章 确定土成分和组构的技术和方法
第8章 土结构变形和强度机制
第9章 中国各类区域性土的成分、结构和工程性质
第10章 中国区域性土的分布和形成

《土壤科学基础(第二版)》:一部全面深入的土壤科学著作 《土壤科学基础(第二版)》是一部旨在系统、深入地阐释土壤科学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权威著作。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更新,吸收了土壤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土壤的、既权威又前沿的知识体系。全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适合高等院校土壤科学、农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也可作为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以及对土壤科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土壤世界的必备参考。 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十五章,每一章都围绕土壤科学的不同维度展开,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土壤这一复杂而充满活力的自然体的全貌。 第一章:土壤科学概论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先界定了土壤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同时,阐述了土壤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例如作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交汇点,以及它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功能中的核心地位。本章还将对土壤科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梳理其学科演进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贡献者。 第二章:土壤矿物学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矿物组成。本章将深入剖析土壤矿物的种类、结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和转化过程。重点介绍土壤中主要的硅酸盐矿物(如斜长石、石英、云母、黏土矿物等)和非硅酸盐矿物(如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等)的晶体结构特征、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土壤中关键的黏土矿物(如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蛭石、有机质-黏土络合物等)进行详细介绍,阐明其在土壤胶体化学、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结构形成和水分保持等方面的独特性质和重要意义。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驱动力。本章将系统阐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结构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动态。详细介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的分解、腐殖化和矿化过程,深入探讨腐殖质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其在土壤结构形成、养分供应、阳离子交换、水分保持和缓冲能力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四章: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土壤中最具活性的组成部分,其粒径极小,比表面积极大,表现出显著的物理化学性质。本章将聚焦土壤的无机胶体(主要是黏土矿物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有机胶体(腐殖质)的结构、性质和行为。深入解析表面电荷、电位、比表面积、吸附能力(特别是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和阴离子交换容量AEC)以及土壤胶体的聚集和分散机制。重点阐述土壤胶体在土壤结构形成、养分有效性、污染物吸附和环境行为中的核心作用。 第五章: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植物生长、水分运动、气体交换以及农业机械的作业。本章将全面介绍土壤的质地(粒径分布)、土壤结构(团聚体形态、稳定性和孔隙度)、土壤密度(容重、真密度)、土壤孔隙(大、中、小孔隙的分布和特征)、土壤水分(持水量、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饱和度)以及土壤温度等关键物理性质。详细阐述这些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并对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以及耕作性能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耕作和管理措施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第六章: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的化学性质是土壤肥力、植物营养和环境过程的基础。本章将深入探讨土壤溶液的组成与性质,包括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离子强度等。详细分析土壤中的阳离子(如Ca2+, Mg2+, K+, Na+, NH4+, H+, Al3+等)和阴离子(如HCO3-, CO32-, SO42-, Cl-, NO3-, PO43-等)的来源、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土壤的缓冲性能(酸性缓冲、碱性缓冲、氧化还原缓冲)及其对土壤环境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的化学过程。 第七章:土壤生物及其功能 土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孕育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生物群落。本章将系统介绍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土壤动物(原生动物、线虫、螨类、环节动物、昆虫等)以及土壤植物(根系)的组成、多样性、分布和生态功能。重点阐述土壤生物在有机物质分解、养分循环(特别是氮、磷、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结构形成、生物固氮、植物生长促进以及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八章:土壤水分 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章将深入研究土壤水的各种形态(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土壤水的运动(渗透、蒸发、蒸腾、毛管上升)及其影响因素。详细阐述土壤水分的测量方法、水分参数(如持水量、萎蔫系数)的确定,以及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养分运输和土壤生物活动的影响。 第九章: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土壤生物呼吸、植物根系吸收氧气以及土壤中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的重要介质。本章将分析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孔隙中的气体交换机制、土壤通气性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讨论土壤水分、土壤结构、温度和生物活动对土壤空气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氧气亏缺(还原环境)对土壤化学过程和生物活动的重要性。 第十章:土壤肥力与养分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适宜环境的能力的总称。本章将深入解析土壤肥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以及影响土壤肥力的各种因素。重点研究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常量、微量)在土壤中的来源、存在形态、有效性、迁移转化和吸收机制。详细阐述土壤养分循环,特别是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土壤肥力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第十一章:土壤地理分布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性。本章将介绍世界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阐述不同气候带、不同母质、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土壤(如红壤、黄壤、黑土、褐土、棕壤、栗钙土、荒漠土、沼泽土等)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生态特性。本章还将介绍土壤普查和土壤制图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壤退化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章将详细阐述水土流失(风蚀、水蚀)的类型、成因、危害及其影响因素(如降雨、地形、土壤性质、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重点介绍土壤侵蚀的预测和评价方法,以及一系列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拦沟工程)、农艺措施(如等高耕作、覆盖种植)和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 第十三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种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如重金属、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形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详细阐述土壤污染的监测、评价方法,并重点介绍各种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如固化/稳定化、土壤淋洗)、化学修复(如氧化还原修复)和生物修复(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保护 土壤退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包括板结、沙化、盐渍化、酸化、养分淋失、有机质下降等。本章将系统分析各种土壤退化的原因、过程、机制及其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的土壤保护策略,涵盖可持续土地利用、优化农业实践、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土壤肥力管理、推广保护性耕作等。 第十五章: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方法与进展 本章将聚焦土壤科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壤信息获取与应用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组学研究、土壤碳封存与气候变化、土壤修复技术的新发展、智慧农业与精准土壤管理等。展望土壤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其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内容详实: 从土壤的形成、组成、性质到土壤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本书涵盖了土壤科学的各个重要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框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本书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应用技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产和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前沿性与权威性兼备: 本书紧密跟踪土壤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引入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同时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图表和照片,直观地展示土壤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便捷性。 语言流畅,表述清晰: 作者语言精练,逻辑性强,使得复杂的土壤科学概念和原理能够被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结语: 《土壤科学基础(第二版)》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扇通往理解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认识到土壤的价值,掌握土壤的科学知识,并为从事与土壤相关的研究、教学、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它将激发读者对土壤科学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并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环境挑战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地质科学发展动态的科普作者,我一直致力于将复杂的地质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因此,对于《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样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我通常会先了解其核心内容和可能覆盖的领域,以判断其是否具有科普改编的潜力。从书名来看,“土质学”必然涉及到对地表物质组成、形成过程、性质以及其所承担的地质作用的深入研究。我推测,这本书可能详细阐述了诸如土壤、淤泥、砂砾石等不同类型“土质”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多种地质营力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尤其是我对“近代”这个词非常感兴趣,它意味着这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地球表面的近期演变,这恰恰是与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关系最密切的部分。我想书中可能会包含大量关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成果,例如冰川作用、河流湖泊沉积、风成地貌等,这些都是塑造我们今天地貌的关键因素。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示意图,或者是一些有趣的野外考察案例,那么将其转化为科普内容将是易如反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身边的地质现象,从而更好地向公众介绍地球的“年轻时代”所发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

评分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尤其对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和城镇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常常在思考,古人在没有现代先进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建造那些宏伟的建筑,又是如何规划他们的城市?在很多古籍中,我能读到关于“土”、“夯土”、“营建”等词汇,这都与“土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本书,虽然听起来很现代,但我猜测它里面一定蕴含着许多与古代工程技术相关的知识。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土质的力学性能的描述,是否能解释古人为何选择特定的土来夯筑城墙或宫殿?书中关于土质的稳定性分析,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建筑为何能经久不衰?我尤其好奇,古代的工匠们是否已经通过经验总结,掌握了一些关于土质性质的基本规律,尽管他们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古代工程实例的分析,并从近代土质学的角度去解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土质对古代农业发展、水源利用等方面影响的论述,因为这些都与古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评分

作为一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者,我对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有着持续的关注。《近土质学》(第二版)这个书名,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土质”正是构成地表形态的基本物质基础,而“近代”则意味着它关注的是当下正在发生或近期发生的演变过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阐述不同地貌单元(如山地、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岸等)的土质组成特点,以及这些土质是如何受到特定的地质营力(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例如,在河流三角洲地带,土质的主要成分可能以细砂、粉砂和黏土为主,其沉积速率和方式直接影响着三角洲的扩展;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力作用下的沙质土质则构成了独特的风成地貌。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关于土质物源分析、沉积环境重建的方法和案例,这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演变、古气候重建以及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如果书中能够探讨土质的演变与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具体的地理区域进行分析,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地表过程的认识。第二版的更新,我相信它一定包含了近年来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这对于我了解学科前沿非常有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充满好奇。尤其是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质现象,比如土壤的形成、河流的变迁、山体的侵蚀等等,这些都属于近代地质学的范畴。我最近听说了《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本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但“土质学”这个名字就吸引了我。我理解的“土质”应该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它们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层,也塑造了地表的各种形态。这本书的第二版,我想它肯定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认识上,肯定有新的突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土质,它们的形成条件、分布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地质作用,比如一些疏松的土质是否更容易发生滑坡?一些含有特定矿物质的土质是否对植物生长有特殊的意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典型土质地貌案例,那将是极大的吸引力。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专业术语,但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它如何随着时间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

评分

我是一名在地质勘探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对于野外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地层和岩性,尤其是那些相对年轻的地层,有着切身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坚硬的基岩,而是各种松散的沉积物,它们的性质变化多端,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对《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感到非常兴奋。《近土质学》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是要研究这些在近代(通常指第四纪)形成的地质体,它们的组成、结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我尤其关心书中关于“土质的分类与工程性质”的内容,例如,如何准确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土层?它们的渗透性、压缩性、强度等关键工程参数如何确定?这些直接关系到我们进行地基设计、边坡支护、隧道开挖等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图表、案例分析,甚至是一些现场勘测和室内试验的指导,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毕竟,理论知识最终要服务于实践,而一本内容详实、贴近实际的专业书籍,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第二版的更新,意味着它可能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行业发展的人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样一个长期在野外进行地质调查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翻开目录,立刻就被“第四纪地质基础”、“第四纪地貌”、“第四纪沉积环境”、“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古地理”这些章节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区的近代地质演变,尤其是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或者找矿等应用领域,第四纪的沉积和地貌是绕不开的基石。这本书能在第二版里系统地梳理这些内容,并且还加入了“第四纪气候变化”、“第四纪地质灾害”等更具时效性的章节,真是太好了。我尤其期待它在“第四纪沉积物的识别与分析”这部分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案例,毕竟在野外,仅凭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准确地判断沉积物的类型、来源和成因,往往是最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依靠经验,但如果有一本权威的参考书,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系统地观察、记录和初步分析,那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而且,书中提到的“按需印刷”,让我这种可能不会频繁使用但需要时又必须拥有的读者,也能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这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福音,让一些经典或专业性强的书籍得以延续。我已经在构思,下次野外考察,一定要把这本书带上,遇到不确定的地方,随时翻阅,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们在复杂的第四纪地层和地貌中找到规律,理解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

评分

我是一名在山区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常年与各种崩塌、滑坡、泥石流打交道。在我看来,土质的性质和稳定性是决定这些灾害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宝典”。我深知,不同类型的土质,其抗剪强度、塑性、渗透性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山体边坡的稳定性。例如,某些黏性土在饱水后强度急剧下降,极易诱发滑坡;而某些松散的砂土,如果缺乏有效的固结,在强降雨作用下则容易形成泥石流。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主要土质的识别方法,尤其是在野外现场条件下,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土质类型。同时,书中关于“土质的工程地质特性”的论述,必然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土质分类、性质参数取值、以及如何评价土质稳定性等方面的详细指导。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分析,从土质的角度解读灾害的成因,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那将对我实际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第二版的更新,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最新的地质灾害研究进展,以及更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技术,这对于我们不断提升防治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土”,比如建筑工地上堆积的黄土,田野里耕作的黑土,以及河边湿润的泥土。我一直想知道,这些“土”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性质?《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求知欲。《近土质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但我相信它一定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关于“土”的学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土质类型,比如砂土、黏土、粉土、泥炭土等等,并解释它们的组成成分、颗粒大小、结构特点。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这些不同土质的形成过程,是来自岩石的风化,还是生物的堆积?它们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质感和承载能力?而且,“近代”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讲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球,这些土质是怎样在这个相对较短的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如果书中能配上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不同土质的显微结构,或者一些典型的土质地貌,那将更是锦上添花。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对我们脚下的土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这个看似平凡的“土”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地球科学奥秘。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地质学,尤其是近代地质学这部分内容,说实话,一开始觉得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老师推荐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其结构和一些关键章节的引言,就让我感受到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系统性。它不像一些入门书籍那样过于简化,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概念,比如“土质学”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它涵盖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其地质作用。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土质的形成与演化”有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土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漫长地质时间的改造和演变而来。这对于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例如滑坡、泥石流等,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可能涉及一些现代的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虽然我还没看到具体内容,但相信作为一本“第二版”的书籍,肯定会包含一些更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并提及最新研究进展的书,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我计划按照书中的章节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习,争取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地质学的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主要关注地表物质循环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于《近土质学》(第二版)这样一本专著,我充满了期待,因为它直接触及了环境地质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土质。在我的认知里,土质不仅仅是地层的组成部分,更是各种地球化学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污染物吸附、降解、迁移的关键介质。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土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对污染物赋存和迁移的影响。例如,不同含量的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pH值等都会显著影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在土质中的行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土质与水文地质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例如土质的渗透性如何影响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以及如何影响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扩散。此外,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土质的修复技术,例如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并且能够分析不同土质条件下修复效果的差异,那将对我今后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思路。第二版的更新,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近些年来在环境地球化学、土壤修复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于我紧跟学科前沿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