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谈书法

欧阳中石谈书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欧阳中石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5716
商品编码:13210483169
出版时间:2015-01-0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欧阳中石谈书法

定价:38.0元

作者:欧阳中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0245716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欧阳中石谈书法》书中的主要内容是欧阳先生对书法的理解,他在书法上特别强调书法的文化属性,认为离开文化则书法无从谈起。欧阳先生有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彩,切时如需”,这十六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先生毕生对书法文化的思考。

内容提要


《欧阳中石谈书法》中“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彩,切时如需”这十六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先生毕生对书法文化的思考,而这本书就从欧阳先生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和论述。
部分:作字行文。这句话主要是欧阳先生对书法家基本文化素养的强调。作字是书法家的本行,而行文则要求书法家不能仅仅满足于抄写别人的诗词文章,还应该有写作文章、创作诗词等基本传统文化素养。
第二部分:文以载道。“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书法家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承担。
第三部分:书以焕彩。此处涉及欧阳先生对书法审美功能的强调。以文载道,这是就内涵来说,但是就表现来讲,必须要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使之更能悦人耳目,这也是书法的价值所在,而这一章节只要是讲述书法的深层价值。
第四部分:切时如需。这里涉及书法的社会功能。很多人强调书法的自娱功能,但是对书法的社会功能不甚看重,甚至有鄙夷之意。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文化,必然有社会传播的功能。
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体现了欧阳先生对于书法上的极其深厚的造诣。

目录


作者介绍


欧阳中石:1928年生。1950年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转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专攻中国逻辑学史。后任北京师范学院逻辑学副教授兼书法艺术专业主讲。1985年起,在首都师范大学主持书法艺术教育专业并创建书法高等学历教育体系。欧阳中石先生在书法、逻辑、音韵、戏剧、国学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书法诸体兼精,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从唐碑入手转临北魏诸墓志,后涉足篆、隶、甲骨、金文。多作行书,宗法二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既有帖学之流美,又具碑学之壮大,被誉为当代艺术大师。曾于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等重大奖项。

文摘


前 言

说起书法,很多人会问,书法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
首先,我来谈一谈关于汉字书写的问题。我觉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汉文就是把字集中起来表达文义,就是把这些结晶组合起来形成的串珠,而书写有它独特的意义,它是在这一串一串的串珠外面加上的一层光环。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是原始的,我们可以用语言的声音直接交流,传达意义,既方便又真实。但是,声音也有它的局限,就是受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听觉感受的限制,所以声音不能保留下来。社会在发展,现在已经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把声音录制下来让它长久保存,也可以远距离地传播出去。在古代时因为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声音没有办法保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便创造了到今天我们依然使用的汉字,把语言形象地记载了下来,让相隔很长时间之后的人能够看到这个形象,理解它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我们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用描摹事物形体的办法来交流思想,后又用书写的办法形成了汉字。我们的汉字以形为主,经过演绎发展,经过历史上多次磨合后,从古代的甲骨、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行书,使它们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使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我们的祖先很了不起地创造了汉字汉文,我们的汉文在记录语言上是那么的简练,我们现在读的古文,不是当时人们语言的记录,而是人们语言的一种加工后的浓缩。
随着文化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用文字把时代的进程记录下来。除了表达方便,而且还得让它们美观,于是,中国古时就兴起了书写的艺术。书写的痕迹是书的作品,怎么样能写得好是书写的理论。从古到今遗留下来的书画上可以看出,书写这门艺术已经是一门很完备很深厚的学问,我们把这门学问笼统地称为“书法”。开始,这个“写”字和 “画”字意思是一样的。过去我们要想表达一个意思、一个概念、一个判断,比如说,为了表达“一头牛”的意思,又不方便真牵一头牛到这儿来,于是古代人就想了个办法,用画的办法把牛的意思表现出来,这种办法也就是将事物的一种形状、一个形象写在人面前,大家就可以看明白了。
这种用形意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成果。当然,这一步步地转化字体,后转化成今天的样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现在,大家都认可都接受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变成一种艺术手法。
我觉得我的书法写得不够好,有很多艺术家、书法家可以把书法运用得很有生机,这是他们了不起的一面。把一个字写出来,把一段文字写出来,而且要写得有美感。我们都喜欢美的事物,都喜欢时时刻刻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所以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艺术能帮助人达到这个目的。
那么,艺术是什么?有一位我的山东老乡——艺术家李苦禅先生说过:“我想起这个艺术是什么,搞了一辈子还不是很清楚,好好地琢磨才懂得,艺术就是造谣言。”为什么艺术是造谣言呢?因为艺术都是假的,但却是以假为真、以假求真。观众明明知道是假的,却愿意去看它,愿意去相信它。我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太有道理了。画一幅山水画,不是真山不是真水;画朵花,不是真花,不是真草,但它却可以和鲜花媲美;画个人,画个女同志,很美。人们就想,见到的人有的眼美,有的嘴美,有的鼻子美,他把它们画在一块儿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美人,这是艺术的手法。艺术的手法就是把真的用假的表现出来,而胜过真的美,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大家看得很高兴。逐渐地,在人们的思想里面,真的、假的在艺术问题上不是犯错误,而是非常好玩,成了大家可以生活得更幸福的一种做法。比方说,我们看一幅画画得很好看,便说:“你画的画多好啊!和真的似的。”什么叫好画,得像真的才是好画。“哎呀!你看这个山水多漂亮啊,和画一样!”真的要像假的好看,假的要像真的好看。到底是谁真,到底是谁好看、谁不好看,两头互相说得有理,这就是真实与艺术之间的巧妙结合。
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祖先创造了字,创造了文,创造了书法这样的艺术,就成了生活中一直伴随着我们发展的一整套艺术。而且这门艺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和筛选,许多好的内容被肯定下来,也有一些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抛弃,这就是自然的淘汰。中华历史的长河给我们明明白白摆开了全部遗产中的遗产,供我们选择。我们在历史上选定一条,哪个不好,哪个好,是共同认定的美。我们对美的理解有过许多变化,有过许多理解上的不同。但是,从总的方面讲,没有原则上的不同,先民们在先秦时代认为美的到今天我们也认为美,并且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我还想再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学习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论语》里面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在历史上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解释。一直流传的是“学而时习”的“习”当练习讲,意思是说学了之后要经常练习它,就是高兴的。如果我们运用到今天,学习后经常练习就会高兴了吗?当然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一练习就不高兴,我不用功。我一年级学了 “2+3=5”,到二年级还要练习“2+3=5”,上高中还是“2+3=5”,上大学快毕业了还是“2+3=5”,这种学问是多无聊呀。如果真当练习讲,就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所以这个“习”字好不当练习讲,不然讲不通。我们常讲一句话,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游泳特别厉害,所以说这个人惯习水性,这个“习”是说他很精通水性,很会游泳。“习”当“精”讲,当“会”讲就很好了。“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会了之后更要精通,用句俗话说就是说,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不亦说乎?”这句话讲得清楚,谁都能接受。
按上面的意思,是不是说谁年龄大谁写的字就好?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有的人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而有的人天生写的字就很难看,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始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练习写得非常漂亮,当然这是经过苦练得来的。其实不光书法是这样,学其他功课也是这样。我算过一笔账,学的时间越少学会的越多越好;学的时间越长学会的越多,这也不赔;但学的时间越多学会得越少这就大大赔本了。为什么古代人说举一反三?为什么有闻一知十?大概人们的能力是可以达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所以说,我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如果哪一天得法了,就很快会了,很快就能写好了。古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随着学习进度很自然地写字,自然而然地字也写好了。也许我们已经好多年没考虑过这问题,因此觉得再学也学不好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子的。如果大家想学好,也就花个一两个月的时间;学一两年,就很了不起了。这就需要得法,不得法就不行。
我还想说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书写已经跟我们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常说书法作品,是一种有意义、有形象、有颜色、有趣味、有感情的传播符号,它只是没有声音而已。我们走到任何地方,它都在那展现着,告诉我们这是哪里,我们每天在干什么。一张课程表上有文字,它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上什么课;一个店有门面,店面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店的名字和经营的范围;一个家庭里挂一副对联,也在告诉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我想说,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文字的,只要有文字就应该说有书写问题存在。时代在进步,以前有印刷术,现在又有了电脑,可以不写字了,一印刷一敲打就可以有字出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书写它可以使我们的字发挥出它应有的光彩,所以我曾说过这样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有人说,电脑、碑刻也能有文以载道的功能啊,那为什么还有各种书法呢?还要写字呢?我们说书写使我们的“文以载道”的“文”能够焕发出更好的光彩。像音乐一样,有了声音,有了节奏,有了旋律;像舞蹈一样有了许多形象,更感人,更有力量,这是我们的汉文一个特有的特点,所以我说,除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还应该“以书焕采”,焕发它们的光彩,并要“切时如需”,一定要追随着时代,为时代服务,这就是我们搞书法的目的。在创作作品时,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教学生时,也这样要求学生。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化才能变得更丰满。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将这四句话梳理成文。我也很乐意和书友交流自己的心得,因此将自己多年的学书心得,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本书共四章:章为“作字行文”,分为两篇:“作字篇”是讲书法的学习方法问题,“行文篇”是讲关于书法文化的问题;第二章“文以载道”,讲的是书法、文章如何载道、传道的问题;第三章“以书焕采”,讲的是书法美学问题;第四章是“切时如需”,讲的是书法与当今社会、时代的关系。

大哉,汉字!
书法是什么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
那么,谈到书法,我们先要探讨一下汉字。
人和人要交流思想,方便的工具当然是语言了。但语言受到时空的限制,很难流传下去。近距离可以,远距离就不行了。再者,语音的多变也为理解事物带来一些麻烦。比如一本书,普通话念“shu”,湖北人念“虚”(音),美国人念“book”,拉丁文又是另外一种读法。如果是同一种音,“shu”既可指书本的“书”,也可指输赢的“输”,这就有些麻烦了,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这涉及到语言学的问题,也就是语言学里面说的“所指”和“能指”,“所指”是一种概念,而“能指”则是一种音响形象。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读音,因此,用语言来描述事物有困难。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有没有一种东西或符号,能够把一个事物清楚地讲出来,任何人一看见这个符号就知道是某种事物,而且,它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能将自己的思想长久地流传下去?
有没有这样的办法呢?当然有,这时汉字就应时而生。
开始的时候,汉字以象形为主,等于是画了一张画。一张画要能说清问题当然好,如果一张画出来不能表达想要的思想,我们就用两张画,两张不行就画三张,而且,我们还可以用画出来的画表明某种意义。这样一来,汉字便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方便的工具。
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汉字是一种可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的载体,它是将大家共识的形象变成一个符号记录下来,这种符号跳出了语音的樊笼,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口音,所看到的形象是一样的。发明了文字之后,交流思想就摆脱了语音上的阻碍。所以我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发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汉字能够时空、民族、国度的限制。比如,我们祖先写一个日字 ,东方人认识,西方人也认识。
那么,在用汉字描绘客观事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做的呢?打个比方,我们看到一只鸟,可以描摹它的形象,可以画两只眼睛、一双翅膀的生物在天空中飞翔 ,那么,观众一看,就明白它所呈现的意义。再比如,要描述“牛”的含义,可以画一个四条腿的动物。牛有四条腿,马也有四条腿。那牛和马有什么区别呢,到底是马还是牛呢?这就需要将马横过来看 ,牛竖着看 。牛和羊的正面也很相似,又要如何区分它们呢?牛的角是向上长的,羊的角是向下弯的 。那么,一偏一正区分了牛和马,一上一下区分了马和羊。
这是具象事物的表现方式,那么抽象事物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比如,要表现“立”和“走”的意思,那怎么办呢?那时候还是文明蒙昧时期,没有录像工具。我们的祖先就想了办法,画了两只脚,两只脚并着在一块,是站立 。两个人一前一后,就是走路 ,这样的表达方式,别人一看就懂。我们的祖先也能用形象的办法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用根本的主调“以形为主”,在象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丰富。我们常说“六书”,但不管几书,都是为了形成文,形成字。文是指“花纹”,字就是几个花纹凑成一个内容。比方说,画一个女性,别着个簪子,表示已嫁人,并且是有了孩子的女性,那么只要点俩乳房,“母”字就出来了,这是我们汉字的智慧的地方。中国的汉字需要深层次理解,它有内容。一个日,一个月,两个字凑一起,太阳能发光,月亮能反光,就是“明”字,这些汉字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体现,需要我们一点点地理解。
我沿着这个思路一想,想到画法,所以我们就有了象形文字。画一个事物,是中华文字一个了不起的现象,是把许多“形”集合起来,组成一个字,以一个新的意义去理解。我们常说的“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我们想想,其中有意思的,一个是形,一个是意。用形表意,意呢,可以会,可以理解,可以去体会,把两个不同的形象放在一起,让它俩“说话”,就可以组成一个新字。比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又比如干涉的涉,其中有象形的成分,把不同的形组合到一块儿,就表示了一个字:止是个脚丫,一前一后,放在一块儿,并在那里;如果把它区分开来,一前一后,就成了走道了,是个“步”字,不是一步两步的“步”,而是往前走的“步”,这个“步”字走在哪儿呢?中间是个水,两个脚丫子,跨过这条河,在水里边过去,就是跋涉的“涉”。你看这个意思,形与意,一会意,就体现出来了。
中国的许多字,都是从人开始的。好多形象,都是画的人:“大”是一个四仰八叉的人;子也是;兒子的“兒”也是,现在简化成“儿”字也是;颜色的色上面,也是一个“人”字,都是从人开始的,然后,再从人身上着眼,口、目、耳、手、足等人身上的各个部件,再发展到人可以看到的一切事物,也都画出个形象。所以,我作个简单的总结,中国的文字的出现,它标志着社会的成熟,特别是其中的象形和会意,说明人发展了抽象的思维,把一些有形的变成了意义深刻的。所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当然,尽管解释多种多样,它们所指涉的意义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艺术的结晶。具体形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它,这就是象形字。抽象概念,我们可以采取类比的办法,不至于产生误解,这就是会意字。汉字流传了这么多年,真是居功至伟,我们一定要尊重它、珍惜它。
还有一个问题,我想把文字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说明。我们的汉字,曾经把它分成若干个部,每一部找一个代表,比如“木”字边,“艹”字头,这叫部首。我们看它有多少个部首呢,汉字的部首一共有两百多个,这等于说,我们的祖先把汉字做了一个分类。分类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康德把认识分为十个范畴,这是了不起的贡献;门捷列夫制成了化学周期表,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我们的祖先把汉字分为两百多个部首,也是了不起的贡献。可见,我们祖先很早就有分类的意识,这是我们感到自豪的地方。
刚才讲的是单个的汉字。我们讲话的时候,不可能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肯定是两个字或者多个字一起说的,这里就涉及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汉文。多个汉字连在一起就成为汉文。单独一个字的意思很明朗,两个字可能会更加明朗,三个字、四个字、一串字,那么意思就更明白无误了。中国文化里,有三个字的成语,四个字的成语,词汇非常丰富,所以说,我们的祖先在如何使人互相交流的问题上是想尽了办法。
那么,中国的汉文有什么魅力呢?我打个比方,《书经》里面有句话:“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太阳你什么时候能够掉下来,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这句话的由来是这样的,当时暴君夏桀自诩为太阳,认为他将与太阳永存,人民对他非常痛恨,都盼着他早点死去,甚至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于是诅咒道:“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这句话说得太简练了。这里有个问题,老百姓当初就是这么说的吗?显然不是,他们哪里有这样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后人写成文字后的表达方式,字繁而文简。我再打个比方,有句话“是可忍孰不可忍”,它的意思是:如果这个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呢。再比如,我们要表明一个意思:我们不能这样待着,要和宝贵的时间一起往前走。那么,用一个成语“与时俱进”就准确无误地表达了。现在,如果我们写书法作品,里面写着“你的,我的,我们的……”这就没法看了。所以,用简洁的文字能够表达清晰的意义,这就是汉字的特点和贡献。
自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汉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和汉字再也分不开了,我们一起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所以说,我们的汉字太了不起了,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
总的来说,交流思想,语言当然可以。语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文字来解决。真正流传的都是文字,而文字也代表了文化的开始。


一字通百文
汉字分为两百多个部首,原来甚至分到五百个,后来归纳成两百多个部首。在每一个部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有一个核心,这一部里面的所有字都可以和这个核心联系起来。它是核心,也是代表,所以又叫作“首”。
我们以带“木”字边的为例。如果往上生长,有根,那它是一棵树。我们现在写成楷书了,和树有关系的有“楼”“梅”“桂”“根”“梢”这些字,还可以用树做“椅”“柜”,它们都是从这个“木”旁派生出来,所以,我们一看到“桌”“椅”,便会联想到它们与木头有关。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联想到什么呢?这个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还可以分析“析”字。左边是个“木”字,右边是个“斤”字,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析”。在古代,“斤”是斧头的意思,斧头要和木头在一块,它准是把木头劈开。
我们前面知道好多与木头有关的事物,也有与木头有关的各种形态,我们来看“本”字。很清楚,它有一画在下面,这个地方是根,也就是根本所在。如果这一画在上面,就是“未”字,这一画再往上去,就是个“末”字。它们都是从木头开始的,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原来很多汉字都互相关联着,那我们就可以说,认识一个字,就可以认识一片字,认识一个“木”后,凡是带“木”字旁的,我都能差不多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我不敢说百分之百地知道,但是知道个百分之五十也是不得了的事了。
带“木”的是这样,带“水”的也是这样。比如,我们找一个字,“波”字。波者,水之皮也。我们还可以认识“湖”“海”“江”“河”等字。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可以将汉字分为几大类。一种是它是什么物,另外一种是它为什么动。带“木”“口”字旁的是这样,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偏旁,这种逻辑关系太清楚了。我们知道分类,并将这种分类知识告诉学生,他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汉字了,认识一个字,依此类推,就认识了多个字;认识一类字,就等于认识许多类字。我们只需要掌握几千个字,就已经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了。
将思维打开了,认识汉字就不 欧阳中石谈书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欧阳中石谈书法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欧阳中石谈书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欧阳中石谈书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欧阳中石谈书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