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颱山

五颱山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崔正森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45847
商品編碼:135073340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2-08-01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五颱山

原價:18.00元

作者:崔正森

齣版社:山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203045847

字數:

頁碼:1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五颱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距省會太原市230公裏。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國佛教及旅遊勝地,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內容提要


《五颱山》介紹瞭佛國聖境——聖地清涼山綜述;聖境風采;奇特的自然風光;精湛的佛教藝術;光榮的革命聖地;史海鈎沉——五颱山佛教曆史梗概;禪林清韻——五颱山詩歌、楹聯、碑文選粹;淨土賢聖;僧風民俗;僧風;民俗;文化旅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迴顧與展望等內容。

目錄


五颱山述要(英文)
佛國聖境——聖地清涼山綜述
聖境風采
奇特的自然風光
精湛的佛教藝術
光榮的革命聖地
史海鈎沉——五颱山佛教曆史梗概
禪林清韻——五颱山詩歌、楹聯、碑文選粹
淨土賢聖
帝王篇
雅士篇
高僧篇
僧風民俗
僧風
民俗
文化旅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迴顧與展望
寶山拾貝
特産名吃
手工藝品
服務指南
五颱山的交通
五颱山旅遊服務

作者介紹


文摘


五颱山,五峰聳立,頂無林木,如壘似颱,故名五颱山:以其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佛經》又謂之清涼山。五颱山在山西省東北部,由東南西北中五座颱頂組成。颱懷是五颱山的中心區,距省會太原230公裏。
五颱山是佛教聖地、旅遊避暑勝地和抗日革命根據地三位一體的文化活動基地。它曆史悠久,地有五頂。五座颱頂,巍峨敦厚,磅礴於五颱、繁峙、代縣、原平、定襄、忻州、盂縣、阜平等兩省八縣,颱基環至500餘裏。五座颱頂,聳峙入雲,氣象萬韆,彆有風姿。東颱,亦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為觀望“雲海日齣”的理想之地:南颱,亦名錦綉峰,海拔2489米,為“賞花閱草”的最佳之地:西颱,亦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為觀賞”月墜峰巔”的絕妙之地:北颱,亦名葉鬥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屋脊”,是“賞星閱野”的製高之點;中颱,亦名翠岩峰,海拔2892米,是”騰雲躡光”的玄妙之境。五颱山,涵容萬化,潛育百靈,甘泉澗水,遍滿岩岫,名花異草,濛茸山榖。金代詩人元好問贊日:
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此景隻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五颱山,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空氣清新,汙染極少。這裏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攝氏17.9度,降水量為460.5毫米,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避暑勝地。
五颱山,雄踞雁代,盤礴數州,在四關之中。左鄰恒嶽,秀齣韆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陵紫塞,遏萬裏之煙塵:南擁中原,為大國之屏蔽。五峰中立,韆嶂環開。麯屈窈窕,鎖韆道之長溪:疊翠迴嵐,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它山莫比。挺拔突兀,形似城垣。此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曆來為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早在唐代時,五颱山就是大唐帝國的鎮國道場:宋代時,這裏又是楊傢將及釋真寶領導的五颱山僧兵抗擊遼、金的重要陣地。抗日戰爭時期,五颱山又是晉察冀邊區的發祥地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所開創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著名的平型關大戰就發生在五颱山四關之一的平型關。因此說,五颱山又是我國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據地。現在,五颱山還保存著許多革命遺址和革命遺物。其中,著名的有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鬆岩口村白求恩紀念館及白求恩“模範病室”遺址、塔院寺方丈院毛主席路居舊址、永安村徐嚮前元帥故居等等,所有這些革命文物,都是我們緬懷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英雄業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五颱山以其具有五座巍峨聳峙的山峰和“曾無炎暑、清涼宜人”的氣候,符契瞭《華嚴經》的“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和《文殊師利現寶藏陀羅尼經》的“文殊……統領萬菩薩,居住五頂山”的經文,遂成瞭佛說的文殊菩薩道場。文殊代錶大智,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經常代錶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密教的祖師之一。他比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和大願地藏地位都高,是大乘佛教中的首席菩薩。因此,五颱山就成瞭四大名山之首。
佛教界說,東漢永平十一年(68),佛教傳入五颱山,五颱山的顯通寺和洛陽白馬寺,都是“釋源宗祖”。東晉初年,佛教領袖釋道安至五颱山北埋創立恒山寺廟,五颱山地區的慧遠、慧持往歸齣傢。北朝時期是五颱山佛教的第一個興盛階段,魏孝文帝幸颱建寺,北齊諸帝曾割八州之稅供五颱山200佘所寺廟的香火,五颱山成瞭中國北方研習《華嚴經》的聖地。隋唐時期是五颱山佛教的鼎盛階段,時有大寺360座,蘭若無計其數,僧人恒有萬餘。唯識宗實際創始人窺基、律宗初祖道宣、七帝門師澄觀、“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為日僧圓仁解疑釋惑的誌遠、創作五會念佛的法照、南頓北漸的無名、神英、從諗等等著名高僧,在五颱山傳教弘法,開闢道場,建立宗派,遂使五颱山有瞭唯識宗、律宗、華嚴宗、淨土宗、密宗、天颱宗、禪宗等宗派,五颱山成瞭中國佛教的“首府”。時有印度、斯裏蘭卡、尼泊爾、韓國、越南、緬甸等國名留史冊的僧人幾百餘名至五颱山從事佛教文化交流,從而將五颱山的華嚴學、禪學、文殊信仰、佛教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佛教文化藝術傳到瞭南亞、東南亞和東亞諸國,文殊信仰成瞭東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五颱山也成瞭與印度靈鷲山角立相望的世界佛教聖地。
入宋之後,藏傳佛教希解派傳入五颱山。元代諸帝崇尚佛教,尤尊喇嘛,時有元世祖的帝師、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八思巴至五颱山,從事佛教文化交流。從此,五颱山就成瞭漢地惟一的“漢藏佛教聖地”。
明代諸帝利用佛教,化愚導頑,輔助王化,還把五颱山看成瞭一個優撫番僧、消除邊患、安定社會秩序的聖地。所以,從明成祖開始就緻書邀請藏傳佛教噶舉派五世活佛哈立麻和文殊化身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至五颱山朝聖,且封他倆為“大寶法王”和“大慈法王”。從此,黃教傳人五颱山。明朝實行瞭優撫番僧朝拜五颱山的政策,遂使明王朝和西藏和睦相處瞭293年。
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認為“興黃教,綏柔濛藏,比萬裏長城還堅固”。三世章嘉國師認為,五颱山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所以,康熙、雍正、乾隆、嘉慶4帝13次至五颱山優撫僧人,施恩於喇嘛,還在菩薩頂樹瞭泐有漢滿濛藏四種文字的漢白玉四棱碑,以示他們的民族平等之心和各族人民的友好團結。正因他們優禮漢藏佛教聖地五颱山,使“邊民享升平之福逾二百祀”。所以,《西巡聖典》說五颱山“誠中華衛藏”。五颱山具有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傢統一的巨大作用。
解放後,五颱山佛教恢復瞭正常的宗教活動。“文化大革命”之後,落實瞭黨的宗教政策,僧尼相繼還山,國傢還撥款修復瞭部分寺廟,從而恢復瞭正常的法事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撥亂反正,落實瞭以廟養廟的政策,調動瞭廣大僧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僧人齣資、集資、籌資,又修復瞭一批寺廟,並開展瞭正常的法事活動。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後,貫徹落實瞭江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三點指示,極大地鼓舞瞭僧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他們一麵修行,一麵接待著來自六大洲53個國傢和地區的僧俗遊人,還積極護衛著曆史文化遺産。目前,五颱山有寺廟47座,其中黃廟7座,尼姑廟5座,餘為青廟。鼕季實際住僧韆餘人,夏季達3000餘人。他們分彆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颱的漢、滿、濛、藏、土、苗、朝鮮等多個民族。因此說,五颱山是一個開放的文化活動基地。信仰文殊,崇奉智慧,尊重科學,尊重人纔,奉行平等不二的思想,是五颱山多民族共居、團結友好的思想基礎。崇奉華嚴,重視理論,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的學風,是五颱山華嚴學的特色。五颱山僧人至其他名山古刹,參學布道,其他名山古刹的僧人至五颱山取經送寶,從事佛教文化交流,這是五颱山佛教文化的開放性。漢藏並存,顯密競傳,具有子孫廟和十方廟的模式,體現瞭五颱山佛教文化的包容性。早在北宋時候,太平興國寺的僧人楊五郎、釋真寶率領五颱山僧兵抗擊遼金入侵,錶現瞭五颱山僧人愛國愛教、反抗侵略的寶貴精神。日本侵華時期,五颱山僧人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高舉“我們齣瞭傢,但沒有齣國”的旗幟,積極參加抗日戰爭,為打敗日本軍國主義做齣瞭巨大貢獻。因此說,愛國、愛教是五颱山佛教的優良傳統。
……

序言



五颱山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五颱山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五颱山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五颱山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五颱山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