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世锦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6579
商品编码:14501544179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2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经过七年的回落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开始触底,未来走势和前景如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如何使老经济释放出新动能,中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在哪里?本书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的系列研究第五辑,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回答。
  课题组提出,2017年如果中国经济触底得以确认,经济增长将会转入L型底边所构成的、十年以上的中速增长期,以往七年以结构转型变量为主的波动将会趋于平稳,新平台上以存货和设备投资变动为主的短周期波动将取而代之,经济运行呈现大L型加小W型的态势,增长动能大部分来自于老经济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课题组强调,大都市圈是中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已有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要做必要调整。
  本书各章探讨了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新趋势、新特征,适当调整了未来十年增长前景预测,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研判展望了各领域2017年发展态势,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导言 老经济与新动能 刘世锦
中国经济将可能呈现大L型加小W型态势
老经济、新动能与供给侧改革
大都市圈是中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
综合
第yi章 开启L型增长下半场  陈昌盛 何建武
2016年经济运行由降转稳态势更趋明显
2017年有条件实现6.5%左右的增长
经济转型从“降速”向“提质”阶段过渡
主要政策建议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展望
需求
第二章 城镇住宅:调控的长效机制需着眼供求两端  许伟
2016年以来住宅市场运行呈现量价齐升、结构分化的特征
住宅开发投资增速反弹,土地购置同比转正
住宅供求总体矛盾并不突出
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供需两端并重
政策建议
第三章基础设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可持续运营能力 邵挺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增长潜力
2017年中国基础设施发展展望
基础设施投资的趋势变化
面临挑战
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 汽车:市场增速将明显回落王青
2016年汽车市场高增长主要由刺激政策引发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需求增长前景(2017—2026年)
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中孕育着新动能
第五章 出口:结构调整进行时 吕刚
2016年中国出口主要特征
出口产业的结构呈现升级势头
2017年展望:出口低迷仍将持续
供给
第六章 人力资本:L型增长和机器换人不断发展背景下的就业 许召元 胡翠
2016年经济趋稳背景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未来十年就业基本态势
提升就业岗位的社会保障水平应对灵活就业的新趋势
第七章 高技术产业的特征、趋势与展望:跨国比较的视角  石光
典型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规律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高技术产业未来趋势展望
第八章 全要素生产率:引导新技术发挥更大作用何建武
2016年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回顾
2017—2026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展望
全球TFP增速下滑的原因分析
第九章汇率:稳定因素逐步增多
2016年人民币汇率总体延续贬值态势
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背后的内外部动因
2017年人民币贬值压力预计有所缓解
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潜力
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产业
第十章 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发展新动能 伍振军 周群力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突出问题
“三个资源配置扭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降成本提效率遇到瓶颈
2017—2026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展望
2017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第十一章 制造业新动能:“老树发新芽”仍是主旋律 郭巍 宋紫峰
2016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回顾
我国制造业发展未来十年展望
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多种模式
深化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
第十二章 服务业:追赶型增长潜力可观 刘涛
2016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回顾
未来十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展望
2017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趋势
充分释放服务业“追赶型增长”的潜力
第十三章 抑制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2016年货币金融运行回顾
中国金融未来十年发展展望
2017年金融发展展望
资产泡沫的形成、演化与应对
区域和城市
第十四章 区域发展:区域差距波动区域新动能初现 刘云中 何建武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运行
2016年中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差距近年来出现波动
区域经济增长展望
未来5年区域经济增长的预计
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展望
第十五章 城镇化:从单中心城镇化到多中心都市圈化 卓贤
2016年的城镇化:结构调整中的较快推进
对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展望
资源环境
第十六章 能源供需和碳排放:逐步开启脱钩进程 陈健鹏
能源供需形势分析
节能与碳减排形势分析
第十七章 水资源:创新机制与制度落实 张亮
2015—2016年我国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的基本状况
未来十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态势预测
2017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态势及管理政策
加强再生水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第十八章 土地资源:改革制度破除约束 张亮 程郁
2015—2016年土地利用及土地市场的总体状况
未来十年土地利用及市场趋势预测
2017年我国土地利用政策及市场趋势预测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连通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以土地发展权促进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九章 环境:环境治理进入转折期 陈健鹏
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质量形势分析
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深入推进
环境监管体制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路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

  导言 老经济与新动能
  刘世锦
  本书为“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长期研究项目成果的第五辑。从长期增长过程看,过去以及今后若干年处在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增长速度的回落,以及其后增长结构、动力、体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不仅是转向新的增长均衡点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且由于既有的经济理论对这一转型过程未能提出像样的解释。在以往几年的研究中,我们试图描述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包括对经济走势的预测,更重要的是尝试对转型过程给出解释。为此,我们采取了为期十年的中长期观察框架加短期分析的方法。这类研究具有相当强的“实战性”,其结果需要接受实际过程的验证。尽管具体的预测数字易于吸引眼球,但我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分析逻辑。预测数字偶然对了,逻辑不对,甚至没有清晰的分析框架与逻辑,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在2016年的研究中,我们对经济走势给出的基本判断是,经过六年多的回落后,中国经济已经接近底部,不应对增长前景过于悲观。从过去一年的实际情况看,这一判断初步得到证实。主要证据是,需求侧的三只“靴子”中,出口和基础设施已经触底,房地产投资在一线城市房价上升带动下一度回升,但不具可持续性。从供给侧看,在去产能的推动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50多个月后由负转正,工业企业利润恢复正增长,有一定幅度回升。供求两方面都出现了非常接近底部或开始触底的迹象。
  依照惯例,本书首先对各领域今后十年的发展态势做一展望,在此基础上,回顾过去一年的进展,对新的一年做出预测性分析。基本判断是,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实现转型触底是大概率事件。2017年将是触底的验证期,增长呈现新平台上的短周期波动,即大L型加小W型的态势。新增长阶段的发展动力,大部分来自于已有的或“老”的经济领域,关键是老经济要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做好这种加法的关键在于实质性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将可能呈现大L型加小W型态势
  如前所述,中国经济已经接近或开始触底。在今后一段时间,需求侧的房地产投资和供给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变量。随着一线城市楼市降温,房地产投资将会回归常规轨道,出现低速、零增长抑或负增长。对于已经越过房地产投资历史需求峰值的经济来说,房地产投资呈负增长并非不合逻辑。事实上,在2015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只是2016年一季度后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改变了房地产既有的增长轨道。即使出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依然是一个很大的规模。房地产投资回归常态将会拉低整个投资增速,但出口形势好转所带动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加码,将会形成对冲力量。设备投资近期已呈触底回升态势,尚有一定扩张空间,需要观察其高点及其回落幅度和长期内有可能保持均衡水平。
  供给侧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必要的回调当属意料之中。问题在于,去产能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些行业,比如煤炭行业,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大幅回升并不是由于“去产能”已经到位,较大程度上是由于“限产量”。价格升高是否会使这些被限产能重新释放,进而再次压低价格,使供给侧调整增加了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包括煤炭、钢铁、石油等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在这一轮周期的zui低点,应该已经过去了。
  如果以上所说的调整出现,在2017年年中左右,经济可能会遇到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只要探底幅度不明显低于前期,就可以考虑经济运行进入新平台的可能性。当然,这样的验证不一定只有一次,次数增加有助于提高触底成功的可信度。如果触底得以确认,经济增长将会转入L型底边构成的新增长平台,以往七年以结构转型变量为主的波动将会趋于平稳,新平台上以存货和设备投资变动为主的短周期波动将取而代之,经济运行将呈现大L型加小W型的变动态势。
  对L型走势尚有诸多不同看法,有必要加以讨论。
  一种观点以为,既是触底,必有反弹,而且期待出现大的V型或U型反转,甚至重返以往高增长的轨道。这种观点混淆了已有平台上的波动与增长阶段之间的转换。我们所说的触底,是指由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平台转到未来的中速增长平台,是不同增长平台之间的切换。触底意味着进入了新的中速增长平台,稳住了,不再继续下滑了。在新的平台上也会有短期波动,但与以往高增长轨道为基准的大力度反弹或反转不是一回事。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只是暂时企稳,时间长一点,还会斜坡式下滑。我们所说的触底,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找到一个较长时期的新均衡点。在经济结构意义上,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从日本的经验看,这一中速平台维持了近二十年。如果情况正常,中国应当具有至少十年以上中速增长的潜力。
  还有一种观点把经济在“L”型底边运行视为一种低迷状态,持不乐观的看法,期待着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或大力度改革后,能够走出这种状态。这种观点是未能把增长转型理解为不同增长平台之间转换的另一版本。进入“L”型底边运行意味着进入了中速增长平台,是一个自然、正常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说,这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试图通过深化改革重返高增长轨道,是对增长和改革关系的误解。改革到位,将激励转型升级和创新,为较长时期的中速增长提供动力;改革不到位、徘徊甚至倒退,中速增长也支撑不了,还可能落入某种类型的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开始触底与实现触底并得到验证并不是一回事。在这个特定时期,从目前的环境条件看,将面临超过以往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首先,全球化进程遭遇的困难抑或某种倒退会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有其深层原因,构成了中国外贸减速的外部因素之一。“特朗普冲击”和欧洲若干国家大选后的政策走向含有不少未知因素。有利条件是,从经济周期和增长动力转换看,全球经济有望进入缓慢增长轨道。
  其次,中国经济中的金融风险并未明显减退。与供给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库存相比,去杠杆力度较小,事实上,过去一年全社会的杠杆率还在上升。当经济接近底部时,有些过去尚能扛得住的风险就可能抗不住了。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高增长化解或推后某些风险的特点在中速增长期将不复存在。好消息是,随着经济触底,PPI回升、企业盈利水平改善,抬高了预防金融风险洪水袭击的堤坝,为化解潜在风险提供了缓冲,尽管能否利用这一有利因素仍是一个问题。
  再次,宏观政策能否得当使用仍有挑战。已经明确的是,需求刺激政策对增长阶段转换中的减速并不有效,不适当的使用还会对转型过程带来负面冲击。这正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原因。然而,为了达成某些短期目标,需求侧刺激政策的诱惑始终存在。特别是经济受到意外冲击而出现下滑,如何把握好需求政策的度,将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
  尽管存在上述因素困扰,中国经济在一两年内实现触底、进入中速平稳增长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将会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中速增长期的动能问题也就凸现出来了。
  老经济、新动能与供给侧改革
  中速增长期的动能何在,首先对这一时期要有正确定位。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约为8000美元,而美国超过5万美元,其他发达国家也在4万美元以上。这就决定了总体上中国仍处在追赶期。增长动力部分来自于既有经济部门的效率提升;部分来自于发展对中国来说是“新”,但在发达国家属于“老”的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还有部分来自于创新前沿的成果。创新前沿的进展往往吸引眼球,但能形成的现实增长动力仍是较小比例,大部分增长动能还是来自前两部分,或者说源于广义上的“老经济”。
  如何使老经济释放出新动能,关键是老经济要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对创新前沿的新经济,也有同样的问题。做好这个“加法”,将是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从这个角度着眼,中速增长期的新动能大体上分布在以下领域。
  第yi,基础产业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开放、改革、竞争。近期有的民营企业关于中美两国制造业投资的成本比较引起广泛关注。分析社会生产运营成本结构,能源、电信、运输、融资等成本占有相当大比重。这部分成本降不下来,与这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直接相关。比如,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两三桶”油,包括地方国有炼油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受到诸多限制,民营企业准入更为困难;发电企业竞价上网进展迟缓,输电价格不尽合理;尽管我国有世界上zui多的电信用户和zui大的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成本理应zui低,但资费高的问题突出;铁路特别是高铁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运营和服务水平与其他竞争性运输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银行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甚至超过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表明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市场开放、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可在基础产业领域采取一系列实质性或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如石油天然气行业允许地方炼油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进入上下游,通过上海石油交易中心打通国内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在发电、配电环节逐步形成竞争性市场,输电环节也可通过特许权或经营者竞标,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潜在竞争者;铁路系统开展网运分离、区域公司、干线公司等引入竞争的探索;组建一两个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改进电信市场的竞争结构;在金融市场,更多鼓励支撑实体经济、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准入和竞争。
  基础产业放宽准入,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战场。“混改”可以在两个层面理解和展开,一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中引入非国有投资者;二是在国企垄断的行业中引入非国有企业,前者可称为“企业混改”,后者可称为“行业混改”。从实际经验看,后者更易操作并取得成效。这类改革在提高行业效率的同时,也将带来可观的投资增量。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将扩大有效需求,这就是供给侧改革中供求双方的辩证法。从供给侧改革的近期任务看,基础产业的改革将成为降低全社会生产运营成本的zui重要举措。
  第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由分化而带动的优势企业成长。近期地区和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化,在部分企业盈利回升的同时,另外一些企业(在有些行业是多数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这种态势反映了经济接近底部、转入中速增长后的一个规律性变化。当需求相对收缩、供给侧竞争加剧之后,分化就不可避免。那些在转型升级或创新方面率先行动的企业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反应迟缓或不行动者将“被组合”或淘汰出局。
  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并非喊口号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需要一个具有强制力的机制或环境。供给侧竞争加剧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或环境。在此意义上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被“逼出来”的。供给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正是供给侧竞争加剧机制起作用后产生的要求。这套机制的有效性,将取决于与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相适应的筛选准则和市场纪律。
  适应供给侧竞争机制面临多方面挑战。例如,所谓“落后产能”,是以技术装备的容量大小,还是实际市场竞争力状况作为判别尺度;去产能是人为减少生产时间,还是使无竞争力生产能力特别是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兼并重组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一加一大于二,还是行政性地拉郎配,好企业背上差企业,如此等等。思路和机制对头,优势企业将加快成长;不对头则可能使去产能成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甚至拖垮好的企业或行业。
  第三,进一步对外对内开放促进服务业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有至少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生产性服务业是增长潜力zui大的领域,其中包括研发、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增长领域是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行业,如医疗卫生、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等行业。
  个性化、面对面服务,对不可编码知识依赖性增加,是下一步服务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在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对从业者的知识、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较多地以公共产品或与公共产品密切相关的方式呈现。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表现出相当高的生产率,但服务业生产率总体上要低于制造业。如何在服务业发展中不过多地拉低全社会生产率,无疑是一个重要挑战。
  因此,适应服务业发展的这些新特点,由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向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开拓性。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举办多种类型的服务性企业、机构等,对引入不可编码知识尤为重要。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开放和改革,打破服务业中的行政性垄断和不当限制,吸引社会资本更多进入服务业,推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的市场化配置,形成服务业生产率全面提升的长效机制。
  第四,以互联网等新技术带动实体经济效率提升。这是近年来zui令人注目、超出预期的一个领域。从网上购物、网约车到近期兴起的共享单车,通过加深信息密度、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线上线下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等,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效率,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可以预见,互联网与流通和消费端的结合只是序幕,与生产领域的深度融合则具有更大潜能。
  中国在这一领域有市场广大、产业配套条件好等突出优势,已经或正在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 中信出版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