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0
· 梁文道、刘瑜、阮次山、《东方历史评论》、《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联合推荐。《走出中东》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中东死生门》抽掉原本的时间线索,从视觉上循序渐进,展现冲突现场。本次再版将整体结构调整,突出一百多张触及人心的图片,裸脊线装,方便阅读。
·2002至2004年期间,周轶君是全世界唯yi常驻以色列加沙走廊的国际记者。在加沙的两年,她记录下十几万字,拍摄了百余幅作品,《中东死生门》展现了zui真实的巴以。其中的爱与恨、生与死、大乱与小静、众生与领袖仍旧历历在目,战火纷飞下寻常百姓的生活、生与死的瞬间以及作为外国记者一种比例·林恩式的中场体验直击读者心灵。
·十年后,作者遍访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写下一百多篇采访。《走出中东》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浪潮中小人物的故事。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这些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带您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中东死生门》描绘出中东百年旧怨画像,你会看到其中zui根本的冲突:土地、政治与身份。《走出中东》展现的则是中东全新的面貌:全球化、中产阶级、管治和你中有我。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zui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两年在加沙的生活,让当时作为新华社唯yi常驻记者的周轶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在冲突仍频的加沙、圣地耶路撒冷生活的人们,和平或许只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幻影。战事令人厌倦,领袖也随风而逝,留下来打败时间的是芸芸众生的日常。
《走出中东: 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 》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 》
前言
历史说明
篇一 大乱
篇二 赴死
篇三 小静
篇四 圣地
篇五 隔离
篇六 轻重
篇七 大同
篇八 众生
篇九 领袖
后记
《走出中东: 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 》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经济的政府
02 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03 伊拉克:不安的现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后
0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现在就要”
06 叙利亚:解严之门
07 巴林:贫穷的富国
08 利比亚:真主,卡扎菲和利比亚
09 乌克兰:在巨人的阴影下
10 尼泊尔:红色季雨中
11 委内瑞拉:离奇之邦
12 德国: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爱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范
15 英国:革命的起点
后 记
周轶君,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文学学士。CCTV“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曾任新华社常驻中东记者,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时事观察员。
2002年至2004年,她由新华社派驻巴以地区,为唯yi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关于巴以冲突的文字、摄影作品获多个国际国内奖项。2006年至2014年任职香港凤凰卫视,继续奔波在国际热点地区,经历尼泊尔改制,朝韩危机,战后阿富汗、伊拉克重建,乌克兰战争,南美民粹崛起,埃及、利比亚及巴林等一系列变革,也曾实地观察美国与欧洲政治。
她的国际新闻分析、随笔常见于FT中文网、腾讯大家、《周末画报》等。
随笔《在埃及数骆驼》被收入上海市中学语文课本。
2005年出版《离上帝zui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zui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房慧真╱作家、著有《单向街》、《小尘埃》:
今年八月《端传媒》周年,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周轶君的文章,这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名字,在茫茫网海里,每天涌上来的文字数以千万计,我独独愿意为了她的字,花几分钟Google她的其他文章。这是个令人敬重的新闻对手,能够看到她的文字成书,是读者之福。
颜纯钩╱香港天地图书总编:
周轶君的新书,以跳脱鲜活的文字,描述不同国家的政治变迁。在‘变革’的现场,速写‘精英’和‘民众’的形象,令人大开眼界之余,也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世道在变,潮流如斯,中国人如何自处,我们都要选择。
魏城╱FT中文网资深编辑:
轶君的文章既有女性常有的那种温柔和感性,又有女性少见的那种冷静和理性,她的丰富阅历和国际视野则使这两个特点获得奇妙的结合,读她的文章确实是一种享受。
傅月庵╱资深编辑人:
一般新闻写作为了保持“客观理性”,从而极力避免“主观感性”,周轶君却能糅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因此更加吸睛,读者更多了一种“同情的理解”。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zui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yue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
一名干练机敏的记者,一名在危险环境下坚守的记者,周轶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见证了巴以冲突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与当地人民之间的友谊。
凤凰卫视前首席评论员 阮次山
她踩踏过炸弹爆炸现场、以色列导弹袭击后的血迹……她出色的新闻触觉为读者们带来了文字和画面的双重报道,读者也会从这种双重感受中体会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事实。这是一本好书。
中央电视台2004年中国记者风云榜推介词
因为她的坚守,让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这一坚守,体现了一名记者zui基本,也是zui可贵的信念。
《三联生活周刊》
周轶君让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亚辛和阿巴斯真实的声音,传递出有血有肉的报道。
《南方周末》
中东,这片世界上zui敏感的土地,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国际媒体竞逐的赛场。生命与信仰在这里遭遇了血与火的洗礼,传媒的操守与素养在这里面临zui严峻的考验……
活在鹰爪下
跌坐在冰凉的地板上。窗外爆炸声不断。
几分钟前一个爆炸点太近,不知是轰鸣声将我掀下椅子,还是自己顺势躲到办公桌下了。
刚过午夜,50 多辆以色列坦克在武装直升机掩护下,直入加沙城东,抓捕向以色列目标发射火箭的巴勒斯坦人。冲突地点距离我的办公室大概5 分钟车程。
电视台在直播,满屏火光,呼喊“安拉”的人群。一个女人在现场乱走,张开双臂不停晃动。男人上去拖住她,使劲夹住一条胳膊,可女人还是挣脱出来晃动双手。大概是惊吓过度,疯了。
以色列“阿帕奇”武装直升机、F–16 战斗机或无人驾驶侦察机几乎每天在加沙上空盘旋,伺机打击地面目标。它们奉行一套“鹰蛇理论”:地上的蛇,无论多么强悍,也害怕来自空中的鹰。
“阿帕奇”螺旋桨声传得很远,目标人物可能提前逃脱。zui近,以色列出新招瞒天过海,先出动F–16 战斗机,庞然大物的轰鸣铺天盖地,使人难辨东西。“阿帕奇”在声幕掩护下发射导弹,猎物无所遁形。
夜晚,停电往往是大规模空袭的前奏。眼前一黑,战机呼啸而至。虽然知道自己不是导弹寻觅的目标,不知下一声爆炸在哪里的恐惧仍然揪心裂肺。
正想着,巴勒斯坦雇员阿马德打来电话:“知道炸了哪儿吗?走路两分钟就到我家了!死定了!你要记得我!”
我安慰他说,上次坦克开到我楼下,zui后也没事。这个阿拉伯男人以为我说他胆小,辩解:“我没问题,只是两个女儿都醒了。”利马和苏苏,一个7 岁,一个3 岁,经常来我办公室玩。
每隔十几分钟,我们互通电话。阿马德说着说着,突然嚷起来:“哇!哇!哇!”爆炸声离他很近。他的妻子招呼女儿们别到窗口去。我想跟3 岁的那个说话。
“苏苏,害怕吗?”想避开“害怕”这个词,办不到。“害怕。”她声音嫩嫩的,咬字不太准。“别怕,明天给你买巧克力吃。”
我傻傻地想,巧克力可以帮她支撑到明天。
“听——轰炸。”她嫩嫩的声音,悠悠地说。坐在冰凉的地板上,不是没有问自己:为什么来这里?
送走前任记者独自上岗的第yi个夜晚,不远处一家电厂发生机械事故。同样是“停电伴随爆炸声”,我误以为空袭降临,蜷缩在原地20 多分钟,直到电灯重新亮起。那个晚上,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将承受一种本不相干的煎熬。人成了惊弓之鸟。
一个多小时后,声音渐渐平息。从地板爬上椅子,还是决定去现场。开车在空荡荡、黑漆漆的街上,很快就看到闪着红灯的救护车、消防车和提枪的巴勒斯坦警察。一枚导弹命中距离我500 米远的房子,叫我跌到地上的那一声,应该来自于此。
警察引我走上二楼,两只打火机照出墙上1 米多长的窟窿——导弹从这里穿墙而过。
一个名叫曼多拉·凯肖夫的40 岁男子,在睡梦中挨了弹片。伤势并不严重,他脸上满是“死亡擦肩”的委屈、愤懑。任记者们怎么问,他都不搭腔,强忍着眼泪。稍后,一个显然是他朋友的人过来安慰,“天哪——”凯肖夫抱住朋友大哭出来。
继续赶往挨炸zui多的扎耶通区,全区停电,伸手不见五指。忽然挡风玻璃前火花狂闪,我一声惨叫,生生把车立住,才发现是吉普车碾过被炸断的高压电线。
几个巴勒斯坦青年蹲坐在路边烤火。他们说,刚才有游行队伍经过,大家打着拍子高喊“用鲜血和生命保卫阿拉法特!”事后消息,以色列一共发射14 枚导弹,打死4 个巴勒斯坦人,其中一个并非武装人员。
第二天我履行诺言,为利马和苏苏送去巧克力,还带她们去海边戏水,弄湿了棉衣棉裤,烘干之前没敢送她俩回家。不过,苏苏始终没弄明白,昨晚的轰炸与今天的巧克力之间有什么关联。
加沙的人体炸弹化装演出
戴鼻环的巴勒斯坦老妇人
加沙孩子扛着火箭模型,好像引来地狱之火
武装集会上,巴勒斯坦孩子为何有这样的眼神
……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
前言
比利·林恩被从伊拉克战场抽回美国,为超级碗橄榄球赛中场走秀。漫天喷发的烟花在士兵们眼中与伊拉克战场激战的画面重叠。短暂回国,发现他们在前方浴血,后方民众并不理解他们在干什么,莫名其妙的问询,不明就里的崇拜,或是巧取豪夺他们的故事。娱乐与爱国混杂,整个仪式不知在荣耀什么。
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令比利·林恩和战友们不适。影片结尾,大兵们说:带我们回去吧,回到安全的地方。战场,反是他们的安全之地。那里的一切直截了当,是他们熟悉了的规则。
我有过一次规模小很多的“中场体验”。一个人在加沙报道一年后,回国休假。随意走进北京西单一家商场,一楼正在举办促销活动,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站在台上,声嘶力竭播音腔十足,卖力地推销商品,热情而空洞的音乐喧天。我站在三层看着,只觉得这个世界离我好远。加沙的生活,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类禅宗棒喝,立见分野。
“这是我人生中第yi次,体验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一遍一遍给美国同胞做事迹报告时,大兵们说着听众期待的套话大话。私下和一个女孩亲热时,比利·林恩才打开心扉,认真描摹战场归来的感受。
死生之间的那道窄门之后,活出一大片天地,比利·林恩穿过窄门的那个瞬间,就是与伊拉克武装人员肉搏,直视那个人的眼睛,直到对方的生命熄灭的时候,紧接着又是班长的离去。直面死生的刹那,他体验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那东西是什么,难以用语言接近。原著这样说:“沉默才更接近真实的体验”。在比利·林恩沉默的泪水中,中场走秀的喧嚣,显得多么轻佻。
2002 年8 月至2004 年8 月,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一个人待了整整两年。去时想法很简单,年轻记者渴望经历和荣誉。但是,每日上演的生死,很快将虚荣心涤荡干净。长久的绝望与煎熬,带我沉下去,看见更多。
我曾看见生命在眼前消失,闻到空气中血肉与钢铁撞击的味道,尝到失去亲人苦涩的泪水。战争双方,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却谁也不能罢手。
生与死迅速翻转,各种荒谬相互映照。比利·林恩在这过程中渐渐接近“大过自我的东西”,因此成长。我爱上这部电影,同时担心它可能不卖座。死生之说,太过抽象难以言说,会遇到座中泣下zui周轶君作品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走出中东(套装共2册)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周轶君作品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走出中东(套装共2册)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周轶君作品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走出中东(套装共2册)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大出版社,好书连连,加之双十一活动,特别给了,内容给力,价格给力!
评分非常好?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物,活动给力有喜有悲,倒是京东快递小哥一如既往的给力!态度好!速度快!
评分送货快,包装一般。还好书本没有受损,外包装箱折了角。
评分可亟待解决的决定减肥纠结的经典
评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评分梁***
评分好
评分送货快,包装一般。还好书本没有受损,外包装箱折了角。
周轶君作品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走出中东(套装共2册) 中信出版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