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文集(全二十二册)共22册人文讲习录 圆善论 中国哲学的特质 吉林出版 牟宗三哲学

牟宗三文集(全二十二册)共22册人文讲习录 圆善论 中国哲学的特质 吉林出版 牟宗三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宗三 著
图书标签:
  • 牟宗三
  • 文集
  • 哲学
  • 中国哲学
  • 人文
  • 思想
  • 吉林出版
  • 圆善论
  • 牟宗三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林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553492209
商品编码:15312976491

具体描述




原箱全新塑封!

基本信息:

书名:牟宗三文集(全22册)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3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书号:9787553492209

总定价:1380.00元

 全22册分别为: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下)

心体与性体(上下)

人文讲习录

中国哲学的特质

道德的理想主义

才性与玄理

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认识心之批判(上下)

政道与治道

现象与物自身

佛性与般若(上下)

圆善论

名家与荀子

历史哲学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康德的道德哲学





书名:政道与治道
作者:牟宗三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33.00
出版时间:2010-4-1
印刷时间:2010-4-1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页数:244
ISBN:9787546325514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字数:

 

 


 

内容简介:
牟宗三先生曾被英国剑桥词典誉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是其重要著作,此三书以“新外王三书”著称,牟宗三另著有《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等,并译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等。本书集文十篇,编为十章,此书的中心问题有二:“一为政道与治道之问题,而主要论点则在政道如何转出;二为事功之问题,用古语言之,即为如何开出外王之问题。”在作者看来,“此两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生命中之症结,相连而生,故亦相随而解”。本书与《历史哲学》一经一纬、不可分割,反复读之,必有所获。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目录:

政道与治道新版序

第一章政道与治道
一论封建贵族政治与君主专制政治之取天下
二论世袭制之为政道
三论《礼运篇》所记孔子大同小康之说
四孟、荀及此后诸儒之观念
五“立千年人极”之义理规模
第二章论中国的治道
一引言
二儒家的德化的治道
三道家的道化的治道
四法家的物化的治道
第三章理性之运用表现与架构表现
一空无所有



基本信息

书名:牟宗三文集-中国哲学的特质

定价:16.00元

作者:牟宗三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46313955

字数:

页码: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牟宗三先生(1909--1995),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弟子。
牟宗三先生终生勤勉治学,致力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复兴和更新,为正在消逝的中国文化传承血脉之存亡续绝而奔走呼号。清季民初以来的人文复兴课题,使中国的知识界一直处于困扰和焦虑状态,主流对于目迷五色的现代物质文明的追慕,催促中国进人了一个现代化的图腾崇拜时代,传统的中国文化被看做过时和不髦的而被“打扫”,新儒家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延至当下,或者稍早些,中国突然发觉自己面对的是传统的破碎败坏和“洋泾浜”式的现代化,人文复兴走向了误区,诉诸和回归传统再次成为一个轮回的主话题。于是,中国知识界“发现”了新儒家,也“发现”新儒家思考的价值。国内出版界也开始陆续出版牟宗三的作品,并一度形成了“牟宗三热”。
有趣的是,国人的研究领域也如同时尚界,凡思想成为某种时髦的时候,也是它即将过时的时候。这造成了我们对大部分的有价值的思考略知皮毛而已。想牟宗三先生也难免此一规律,且因为种种原因,牟宗三作品的出版分散于多家出版社,当然也不完整。基、于这些考量,吉林出版集团计划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牟宗三文集》。在此过程中,幸而获得台湾“学生书局”等出版界同人的支持,促使此一计划得以成行。

目录


《中国哲学的特质》再版自序
小序
讲 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
第二讲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三讲 忧患意识中之敬、敬德、明德与天命
第四讲 天命下贯而为“性”
第五讲 孔子的仁与“性与天道”
第六讲 由仁、智、圣遥契性、天之双重意义
第七讲 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第八讲 对于“性”之规定(一)《易传》、《中庸》一路
第九讲 对于“性”之规定(二)孟子一路
第十讲 复性的工夫
第十一讲 中国哲学的未来
第十二讲 作为宗教的儒教

作者介绍


牟宗三(1909--1995) 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b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

基本信息:
书名:圆善论
作者:牟宗三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0-2-1
印刷时间:2010-2-1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页数:260
ISBN:9787546322315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字数:


内容简介: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本书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探讨东西方生命哲学的专著。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的义理;心、性与天与命;所欲、所乐与所性;康德论善与圆满的善;康德论圆满的善所以可能之条件;圆教与圆善六章。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基本的义理
《告子篇》上疏解
第一章 附录:康德:论恶原则与同善原则之皆内处或论人性中之根恶(基本恶)
开端综论
I 人性中根源的向善之才能(Anlage)
Ⅱ 人性中“性癖于恶”之性癖
Ⅲ 人本性上是恶的——“无人可生而免于恶”(Horatius语)
Ⅳ 人性中恶之起源
V 一般的解说:根源的向善之能之恢复——恢复而至其全力
第二章 心、性与天与命
第三章 所欲、所乐与所性
第四章 康德论善与圆满的善
第五章 康德论圆满的善所以可能之条件
第六章 圆教与圆善 序言
第一章 基本的义理
《告子篇》上疏解
第一章 附录:康德:论恶原则与同善原则之皆内处或论人性中之根恶(基本恶)
开端综论
I 人性中根源的向善之才能(Anlage)
Ⅱ 人性中“性癖于恶”之性癖
Ⅲ 人本性上是恶的——“无人可生而免于恶”(Horatius语)
Ⅳ 人性中恶之起源
V 一般的解说:根源的向善之能之恢复——恢复而至其全力
第二章 心、性与天与命
第三章 所欲、所乐与所性
第四章 康德论善与圆满的善
第五章 康德论圆满的善所以可能之条件
第六章 圆教与圆善
第一节 人格化的上帝一概念之形成之虚幻性
第二节 无限智心一观念将如何被确立?
第三节 圆教将如何被确立?佛家之圆教与圆善
第四节 道家之圆教与圆善
第五节 儒家之圆教与圆善
附录 “存有论”一词之附注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文集开本:4
作者:牟宗三|主编:吴兴文页数:
定价:25出版时间:2010-01-01
ISBN号:9787546313962印刷时间:2010-01-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

目录:小序
***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
与特殊性
第二讲 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
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
第三讲 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一罗
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兹一罗素传统
说起——莱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
第四讲 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的观念论”
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的实在
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识范围内一切
实在论的思想,由***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
于智思界者的思想
第五讲 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
立一元论”:***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
第六讲 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的观念论开智思
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极或
积极
第七讲 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
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
方哲学则反是
第八讲 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的观念论所
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经
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
以客观化
第九讲 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
式,犹若“立于礼”
第十讲 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
第十一讲 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
存有论的性格
第十二讲 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的推证
第十三讲 “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
第十四讲 现象与物自身之***的区分:感触直觉与
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辨解的
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
直觉

......



作者简介: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注)、《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牟宗三先生思想精华掠影》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牟宗三先生无疑是一位璀璨夺目的巨擘。他的哲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洞见、宏大的格局和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深情呼唤,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并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本套文集,汇集了牟宗三先生二十二册的呕心沥血之作,涵盖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一部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特别是新儒家思想不可或缺的煌煌巨著。 一、 思想的渊源与传承:熔铸东西,开辟新境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想,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同时又以开阔的胸襟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最终熔铸成一套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他曾说:“我学佛,学儒,学道,而西哲学我也不懂,我不能够说我的哲学是纯粹的中国哲学,我必须要把它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的展开。” 这种“熔铸”的特质,贯穿于他几乎所有的著作之中。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研究上,牟宗三先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对儒家“道统”的梳理,对“道德意志”的强调,对“心性本体”的深入探讨,都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便是这种深刻体认的集中体现。书中,他不仅分析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核心概念,更指出中国哲学“在理论上,它是以‘人’为主,以‘性’为本;在事实上,它是以‘人’为始,以‘德’为终。” 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终的哲学关怀,是对西方哲学主体性建构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精准把握。 然而,牟宗三先生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敏锐地看到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哲学,对于建立现代世界观的重要性。他曾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康德的“先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良知康德学”的创见。他认为,康德的“先验自由”范畴,与中国儒家“道德意志”的内涵有着深刻的契合之处。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牟宗三先生成功地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回应现代世界的挑战。 二、 核心概念的深刻阐释:道德的维度,存在的深度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道德”与“存在”这两个根本问题展开。 道德的本体论: 牟宗三先生强调“道德之必然性”。他认为,道德并非外在于人的规训,而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种“性即理”的观念,通过“良知”得以显现。良知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本体,是道德的源泉。他的人文讲习录,便是对这种道德本体论的循循善诱。在这些讲习中,他常常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经验出发,层层剥茧,引人入胜,展现了道德作为一种普遍的、先天的存在,如何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 圆善的境界: 在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中,“圆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并非指一种僵化的、绝对的完美,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圆善是对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的追求。他的《圆善论》一书,便是对此概念的系统性阐释。他认为,圆善的实现,需要个体在道德上不断体悟和实践,在理智上不断求索和提升,最终达到一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这种圆善的追求,既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也是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期许。 政教合一与人文化成: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地关怀着社会政治的层面。他虽然高度重视个体道德的修养,但从未因此忽视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治的实践。他提出的“政教合一”的理想,并非指狭隘的宗教统治,而是强调政治生活与道德价值的紧密结合。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应当以道德精神为指导,以人文化成作为其根本目标。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的特质》等著作中均有体现,展现了他对构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深切关怀。 三、 体系的宏大与视野的辽阔:一部思想的史诗 这二十二册文集,不仅是牟宗三先生个人学术思想的结晶,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宏大史诗。 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刻反思: 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富有批判性的研究。他梳理了从孔孟到宋明理学的道统演变,指出了历代哲学家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研究,不仅纠正了许多学界固有的误解,更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对西方哲学的对话与超越: 牟宗三先生以其卓越的洞察力,把握了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德国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以“良知康德学”为代表,成功地实现了中西哲学的深度对话,并在此过程中,超越了单纯的西方哲学借鉴,将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哲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对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探索: 在中国面临深刻的现代化转型之际,牟宗三先生以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他强调,真正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重建和文化的复兴。他的人文讲习录,常常触及当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并试图从哲学的高度,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思想资源。 四、 价值与意义:照亮前行的道路 阅读牟宗三先生的《牟宗三文集》,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思想的远航。 重塑文化自信: 在一个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牟宗三先生的思想,为我们重拾中国文化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深刻揭示,对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独特阐释,无疑是对“中国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有力回答。 提升个体生命境界: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始终以人为本,以道德为关怀。他的著作,引导我们深入反思生命的意义,认识道德的必然性,并激发我们追求“圆善”的境界。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对于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寻安宁与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启发社会进步的思考: 牟宗三先生对政治与社会的思考,并非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紧密联系着现实。他对“政教合一”的理想,对“人文化成”的追求,都为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公正、和谐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这套《牟宗三文集》(全二十二册)是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特别是新儒家哲学的一扇窗户,也是认识牟宗三先生这位伟大哲学家思想深度的钥匙。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凝聚着智慧、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思想命运的读者细细品读,深入体会。通过阅读这套文集,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令人振奋的学术巨著,它以极其详尽和深入的视角,勾勒了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宏伟图景。翻开这套文集,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殿堂,与无数先哲的智慧灵魂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早期哲学萌芽的混沌初开,到诸子百家的争鸣激荡,再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直至近代哲学的转型与创新,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层层剥开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着力于发掘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思想张力,使得那些看似零散的学说,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展现出清晰的传承与演变轨迹。每一卷都像是一次精密的解剖,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分解、阐释,并用清晰的语言将其呈现给读者。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其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套让人“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典之作。一开始阅读,可能会被其庞大的体系和繁复的论述所震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沉醉其中,仿佛发现了一个无尽的宝藏。作者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性的温度。他对于哲学概念的阐释,总能抓住其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并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哲学问题时的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能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理论,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作者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在对话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这样在哲学领域尚属初学者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这套文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蒙。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文集是一部“厚重”且“有料”的作品,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国哲学近乎痴迷的热爱。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化的方式,将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有机会得以窥见这位现代新儒家巨擘的思想全貌。从早期的人文讲习录,到对“圆善论”的深入阐释,再到对“中国哲学的特质”的独到洞见,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严谨的论证。我尤其被作者在探讨中国哲学“内在精神”时的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力所打动,他如何将中国哲学中那些含蓄、内敛的智慧,转化为鲜活、有力的思想体系,都让我叹为观止。阅读这套文集,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促使我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并激励我以更积极、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套书,不仅是学界的瑰宝,更是每一个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的精神食粮。

评分

“中国哲学的特质”这一部分,无疑是整套文集的点睛之笔。作者以近乎“考古”般的严谨,挖掘出了贯穿中国哲学史的那些独特基因,那些使其区别于西方哲学,又与东方智慧血脉相连的核心精神。我被作者对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概念的深刻剖析所折服,他不仅仅是重复前人的论述,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结合当代语境,重新赋予这些古老概念以生命力。书中关于“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探讨,更是将中国哲学在实践层面上的关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刻理解到为何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学以致用”,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担当。这种将抽象思辨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特质,在我看来,是这套文集最闪耀的光芒之一。它让我明白,中国哲学并非象牙塔里的清谈,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服务于人生,并指引着人类社会走向更和谐、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阅读这套文集的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听”一场历久弥新的哲学讲座。作者的文字如同饱含深情的叙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而细致地引导着读者走进思想的深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圆善论”时的那种辩证思维,他如何从不同角度剖析“圆满”与“有缺”之间的辩证统一,如何将这一概念与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紧密结合,都让我茅塞顿开。书中的论述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例证,无论是对古代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还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哲学反思,都显得如此贴切而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继而引发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重新审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思考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人”作为存在本身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有了全新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