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特色:1.工作在都市,生活在鄉間的「雙城市生活」:平日住在市中心的小套房,然後在郊外買價格不太高的度假屋或周末別墅。即使每一間房子都很樸素,但這種生活模式卻讓人在精神方麵變得很充實。2.利用科技之便,做一個不受空間限製的「遊牧上班族」:不必隨時都待在公司,可以在咖啡廳工作,隻要能夠連上網路,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夏天可以跟夥伴一起邊休假邊工作。可以在喜歡的時間做喜歡的工作,這就是一種幸福。3.「Lessismore」的新價值觀:過去大傢所追求的物質至上主義,讓人們的生活被車子、房子所束縛,也受到物品及場所的製約。我們要設法從製約中解放,自由自在的生活。外錶樸實,內在豐富的人生,纔能帶給人們真正的滿足。4.不同於物質至上主義的「新幸福十條件」:(1)樂於工作(2)有好朋友,有親密的傢人(3)經濟穩定(4)精神、肉體都很健康(5)要有帶刺激感的興趣及生活型態(6)時間可以任自己安排(7)選擇適閤的居住地方(8)思考事情的方式是正確的(9)把眼光放在未來(10)覺得自己有朝目標前進。
目錄
Chapter- 1
如果仍抱著舊有的價值觀,那麼幸福不會來
為何要學「草食係人」呢?
從物質感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瞭
從加法到減法的時代
北歐的幸福指數成為世界第一的理由
如此富饒的日本,幸福感排行為何在第81名呢?
不是把金錢換成物品,而是把技能轉換成金錢
需要的是「增強能力」及「管理自我」
對常識感到懷疑的人增加,就會變得很難去製約他們瞭
居住環境是充實自我生活的平颱
是否覺得「想買的東西都買得起」呢?
為瞭能夠自由生活「新幸福」的十個條件。
「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快樂,生活精彩」
Chapter- 2
想自由生活就必須改變的事
從節約到選擇
重要的不是隻有金錢,時間也很重要
比起提升社會地位,應該要去追求自由
比起進入一流企業,成為自由工作者更幸福
不是去推銷商品,而是提供意見
比起地位及名聲,更要注重推特論壇
帶著愉快的心去麵對辛苦
比起常識,更要重視自己的判斷
比起大眾,更要注重小眾
比起眼前的加薪,更在意個人口碑的提升
從辦公室到虛擬個人辦公室
別隻會使用工作語言,要能夠用全球共通語言來溝通
比起短期的大幸福,長期的小確幸更讓人感動
不方便並不會感到辛苦,反而會覺得開心
成長比加薪好
從「量重於質」中逃脫
從他人軸心轉變成自我軸心
改變每天固定的生活模式,去享受變化
Chapter- 3
為瞭自由生活必須放棄的事情
找齣對自己來說,最為重要的事
豐富的薪水及經費是令人感到喜悅的老舊手段
與其決定想做的事,不如決定不去做的事
與其過著擁有很多雜物的生活,不如試著簡單生活
比起持續下去,不如先重新設定吧!
別人是別人,而我就是我
在有限的社會中,評價是毫無意義的
別依賴金錢,而是多下點工夫
不需要太多的設備
有捨,纔有得
「隻要有時間,總會解決」的想法是錯誤的
運動是能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投資
降低滿足閾值
Chapter- 4
尋找新的生活模式
比起在一間公司工作,最好是有副業
捨棄高級住宅,享受雙城市生活
通貨緊縮的時代,正是轉型為雙城市生活的好時機
與其去討厭,不如把工作及遊戲結閤起來
把工作模式及生活模式結閤起來
實踐「雙城市生活」的心得
以遊牧生活來提高創造性
海外調職、地方調職是新生活模式
別把「喜歡的事情」當作工作
幸福度高比較不容易生病?
「新簡約」的矩陣圖
做齣讓「減速生活」也很有趣的選擇
精彩書摘
為何要學「草食係人」呢?
近幾年,「草食係」年輕人引起相當的注意,他們不喜歡逛街買東西,對旅行也沒有興趣,對戀愛也是抱著不積極的態度。為什麼會齣現「草食係」人類呢?我認為這種現象,說明瞭日本人的「幸福價值觀」正逐漸改變。
在我的學生時期,也就是八○年代後半,正值經濟泡沫時期。那個時候,我們這個世代被冠上瞭「新人類」這個名詞:缺乏耐受力,稍不順心就馬上換工作,沒辦法在同一傢公司待長久;而且沒有禮貌,對一般常識及基本的商業知識也不甚瞭解。社會大眾及公司主管,幫這些人貼上瞭「沒有前途的年輕人」的標籤。
二十幾年之後,那些認為「新人類沒有前途」或是「一定要再多磨練」的中年人,正麵臨著睏境。原因是這些當時身為主管的人,雖然具備瞭優秀的能力,但隻能在同一傢公司發揮,完全不能到其他公司發展。所謂的移動式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具有「可以轉職的能力」。當然也有人不會轉換職場,所以「到任何一傢公司都能適任的能力」的說法或許更為恰當吧!
過去就職公司的經理和協理或許相當有能力,但隻有在某間公司的文化和體製之下,纔得以發揮。那麼現在那些人呢?
當我二十歲的時候,他們差不多是三十到四十幾歲,所以現在應該是五十歲後半到六十歲左右。步入退休年齡的他們,如果還能拿到優渥的退休金,那麼倒不用太擔心,但是連過去規模最大的JAL(日本航空)都因為破產,而必須使用公司重組法瞭,那麼我想公司鼓勵提前退休,或是遭到資遣,甚至麵臨公司倒閉的人應該也會不少。原本是年收入一韆萬日幣的菁英人士,當他們必須屈居在年收入數百萬日幣的主管底下做事,恐怕頂多也隻能兼差吧!
那些曾經被主管嫌棄,認為沒有前途的「新人類」,大多具備瞭能隨時跳槽的技能,讓他們能夠在嚴苛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並且成為公司的重要戰力。這是因為新人類能敏銳感覺齣時代的改變,且自然而然地進步。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無法適應環境的動物會自然淘汰,而可以適應的,就能夠生存下來。
因此,我完全不會否定「草食係」年輕人,甚至認為有跟他們學習的必要。那是因為這些草食男、草食女,非但不追求物質方麵的享受,並且養成瞭儲蓄的習慣,對於事業與生活平衡,以及找齣自己的生活型態相當重視。
沒錯,這也是因為他們感覺到時代正在改變,所以纔會有此反應。而這個發現,並不是有人告訴他們的,也不是刻意去感受的。不管這是不是年輕世代所希望的,但是為瞭適應時代的變化,他們會不斷地自我成長。
他們看著拚命賺錢,就隻為瞭可以買很多東西的父母,心中便齣現瞭「這種生活一點都不幸福」的想法。當然,我們新人類的幸福價值觀也跟草食係世代不同,而且也會經常改變。
如果你也有「草食係人不但沒有慾望,而且也不積極,根本成不瞭大器」的想法,那麼就跟認為新人類毫無前途的前輩們一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十年或二十年之後,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
……
前言/序言
生活富裕的日本人為何不覺得幸福?
近幾年,有許多研究機關都發錶瞭世界各國的「幸福感排行」。譬如,根據二○一○年的蓋洛普調查,日本的幸福排行位居第八十一名。而在排行中,居於前幾名的都是北歐國傢(丹麥第一、芬蘭第二、挪威第三、瑞典第四)。
北歐國傢的人民,稅金和社會保險占國民租稅負擔率將近六至七成。其實能實際支配的錢並不多,但卻還是在排行榜名列前茅。
反觀日本的國民租稅負擔率,大概隻有四成。能夠支配的金錢充足,生活也比較富裕的日本人,為何不覺得幸福呢?我想,那是因為美國的物質至上主義,讓人很難聯想到幸福吧!
開始覺得日本人所追求的「幸福」有點奇怪,大概是在日本經濟再次麵臨泡沫化的二○○五年。當時我剛開始過著來迴於東京和夏威夷之間的雙城市生活(=在兩個地方生活)。我一直在想,究竟是哪裡不對勁。(順帶一提,我居住的夏威夷州,幸福指數是全美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根據二○一一年蓋洛普「全美幸福指數調查」)。
自二○○七年開始,我嘗試過雙城市生活,而且每年也會去幸褔感排行榜前幾名的紐西蘭或澳洲等國傢旅遊。這些經驗讓我有瞭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如果永遠抱著舊有的價值觀生活,是不可能會得到幸福的。
在夏威夷、紐西蘭以及澳洲等國傢,生活簡單似乎就會感到幸福;但物質豐裕的日本人卻不快樂……。我往返於這些國傢,更感受到之中的差異。
對我來說,原本就沒想過要擁有很多東西,或是希望能開好車。當開始過雙城市生活時,原以為隻有自己纔感到不自在,或者夏威夷居民的價值觀隻會齣現在這裡。但似乎並不是如此。
讓我更確定此想法的,是二○○七年夏天美國的次級貸款風暴。美國在這數十年間,每隔十年就會擴大百分之二十的住宅空間(Spend Shift, John Gerzema &; Michael D'Antonio)。滿足瞭購物慾望的結果,就是傢具、傢電用品、衣服、飾品或是玩具等大量增加,車子則是越換越大。
隻不過,這都是用分期付款(藉貸)換來的幸福。當次級貸款齣現瞭漏洞,夢想開始幻滅時,就會什麼都不剩,又或者陷入其中,難以自拔。看起來富裕,內心卻是空洞的,這樣一點也不會快樂。
這樣的生活觀,是來自於假設自己的收入固定,擁有的資產會不斷增值。
而在夏威夷、紐西蘭、澳洲等國,生活這件事本來就很單純,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四處旅行的生活型態。不會為瞭物質和金錢忙碌,反而是把重心放在精神、經驗方麵。看起來很純樸,實際上卻過得很豐富。我也認同這樣的生活。
「Less is more」是代錶時代潮流的關鍵字!
本書的書名「Less is more」是齣自於德國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他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和法蘭剋.洛依.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並列為近代建築三大巨匠。當然「Less is more」是針對建築而言的,但「少即是多」應該也是現在社會所追求的重點吧!
從目前最暢銷的商品就能看齣端倪。譬如說,iPhone。不需要使用手冊,憑著直覺就能使用,沒有鍵盤和按鈕等多餘的配備,設計及基本功能十分的簡單。過去所謂的暢銷商品,功能非常的多,使用手冊也是厚厚一本,設計更是豪華。而iPhone之所以受到歡迎,絕對是因為符閤瞭時代潮流。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也說過,比起增添設備、裝飾,如何讓設計變簡單,反而最讓人傷透腦筋。這種想法同樣也適用於生活型態上。
像過去那樣拚命工作,拿賺到的錢盡情揮霍的時代,或許因為不需要顧慮太多,所以覺得還不錯。受到廣告、電視宣傳、行銷等的影響,讓我們購買一些不需要的商品,並且相信這就是幸福。
但如果想要過純樸的生活,就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人生。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須用「自己的意誌」作齣選擇。因為要想齣點子幫身邊物品瘦身,所以要追求的,應該是充滿創造力的生活吧!
這原本是日本人最初的想法,但經歷高度經濟成長期,受到物質至上主義的影響,卻慢慢有瞭變化。
所謂的物質至上主義,換句話說,就是生活除瞭被車子、房子束縛外,也會受到物品及場所等製約。
我們要設法從製約中解放,自由自在的生活。
為瞭能享樂人生,「Less is more」這個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如果還是執意追求過去的幸福價值觀,那麼將是一個不快樂的年代。
當然,還是會有人覺得幸福快樂吧。但就算努力工作、購物、升官、年收入增加,仍然不覺得幸福的人逐漸增加,而原因就如一開始所提到的。
前麵所舉的次級貸款的例子,雖然發生在美國,但我們卻絕對不能輕忽。薪水降低,公司倒閉等,原本從沒想過的事現在卻變成瞭可能會發生在所有日本人身上的問題。我想大傢要先承認這個事實。
想得到幸福,現在必須要做的事
就像我在二○○五年所感受到的,最近,有越來越多的人為瞭想追求流行,購買名牌,擁有高級車及豪宅,不得不花費很長的時間通車,忍受緊繃的人際關係,並且繼續做充滿壓力的工作。
但同時,對物質不感興趣的「草食係」世代齣現,也是這波潮流的一部分。另外像我這樣,住在自己喜歡的地方,自由工作,過著雙城市生活,也算是順應瞭潮流。
不要因為廣告和電視廣告的影響,而刻意去迎閤某種類型的生活,而是要去思考,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真正的幸福是什麼?然後由自己來選擇。這纔是能否過著幸福人生的重要關鍵。
個人的幸福也是如此,譬如說,就算開創瞭事業,或是構思瞭行銷企劃,要是沒有改變幸福的價值觀的話,還是不會成功的。
重要的是,外錶看起來樸實,內在卻相當豐富。符閤現今的社會狀況,靈活的去改變收入來源,而生活、消費的方式同樣也是。換句話說,要有自由且具流動性的簡單生活模式。
為瞭更堅定自己的想法,我前往位居幸福排行榜前幾名的丹麥、瑞典及芬蘭等國,採訪二十多位當地居民,詢問他們對幸福的看法。根據採訪內容加上我自己的親身經驗,寫齣這本書,告訴讀者想幸福生活所必須具備的想法和行動。
自由生活的「新幸福」十條件為何?
富裕的日本,幸福排行榜的名次為何如此落後呢?
想自由的生活,必須改變的是什麼?
想自由的生活,必須捨棄的又是什麼?
想要有新的生活模式,該如何做呢?
本書將會提齣關鍵點及答案。
希望各位能擁有新價值觀,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LESS IS MOR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