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2
编辑推荐:
传统工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信息,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传统工艺遭遇现代工业巨大冲击的今天,合理地保存、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传统工艺,理应如同保护文物一般受到重视。本卷作者大多专业或业余从事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挚爱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技术及其创造的文明,默默地耕耘在中国科技史研究这门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学科之中。本卷各章节都是他们多年专研的成果。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共13卷,包括综论、技术思想、陶瓷、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家具、雕塑造纸和印刷、金银细工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等,作者系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本书为该丛书之一“金属工艺”,内容包括:概论、冶金术、铸造、锻造、特种工艺。
作者简介:
谭德睿,1936年11月出生,1961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任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历任技术科副科长、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从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铸造史和艺术铸造研究。1997年曾赴美、德讲学及演讲。曾发表30多篇论文,主编《艺术铸造》、《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腊铸造》等3部著作。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获198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及1989年度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孙淑云,1945年3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1972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冶金与材料史的研究与教学。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港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曾任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代表性著作:《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代表性论文:中国古代铜器的显微组织。
序言:
总序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老的用作艺术铸件的失蜡法,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造,跃变成为先进的、规模宏大的精密铸造行业,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史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范例。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锣钹制作等)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且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而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整理、考订、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视作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既具有存亡续绝的抢救性质,又可对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中国科学院在“九五”规划中,特将《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列为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则是这项目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本课题系由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助,首批共13卷,包括陶瓷、丝绸织染、酿造、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雕塑、造纸与印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和民间手工艺等分卷。为保证编撰质量,特聘一批著名学者为顾问,从全国范围延请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特约撰稿人,预期在世纪交替之际完成此项工作。
由于传统工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尽相同,本书现有的卷目设置和所涵盖的工艺类目与内容是存在欠缺之处的。我们希望在《全集》首批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予以充实、完善,俾能名实相符,也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对已出的备分卷给予批评指教,容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补正。
本书在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院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担出版任务并予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2004年8月
欢迎光临小店
目录:
章 概论
节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历史分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青铜技术
第三节 早期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之交——西汉中期)的金属技术
第四节 完全铁器时代(西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的金属技术
第五节 金属技术全面发展和定型时代(隋唐——明代中叶)
第六节 传统金属技术缓慢发展时代(明代中叶——1840年)
第二章 冶金术
节 炼铜
第二节 铅和银的冶炼
第三节 采金
第四节 坩埚炼铁
第五节 炒炼熟铁
第六节 炼锡
第七节 炼汞
第八节 炼锌
第九节 黄铜
第十节 镍白铜
第三章 铸造
节 商周青铜农具及其铸作
第二节 战国和汉魏时期的铁范铸造
第三节 古代叠铸及佛山传统叠铸
第四节 编钟和梵钟的铸造
第五节 铸镜
第六节 钱币
第七节 铸像
第八节 铸锅
第九节 阳城犁镜
第十节 龚振麟和《铸炮铁模图说》
第十一节 大型铸件
第十二节 特殊铸件
第四章 锻造
节 剪刀
第二节 响铜器
第三节 锤锻造像
第四节 金箔
第五节 锡箔
第六节 铁画
第五章 特种工艺
节 钎焊
第二节 鎏金
第三节 擦渗富锡
第四节 膏剂扩散富锡
第五节 擦生
第六节 斑铜
第七节 乌铜走银
第八节 个旧锡金属工艺
附录
索引
英文目录
英文摘要
后记
欢迎光临小店
后记:
后记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经过众多作者多年的努力,即将付梓。
中国自青铜时代以柬创造出为数众多科学合理的金属工艺技术制造出大量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的金属器物,对T-提高占代社会生产力以及创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叫,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工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科技信息、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传统工艺遭遇现代工业巨大冲击的今天,合理地保存、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传统工艺,理应如同保护文物一般受到重视。本卷作者大多专业或业余从事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挚爱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技术及其创造的文明,默默地耕耘在中国科技史研究这门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学科之中。本卷各章节都是他们多年钻研的成果。
关于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技术研究,学术界历来偏重于先秦时期的青铜技术和早期(东周和汉魏)铁器技术,成就沛然。然而先秦以后的传统金属工艺研究多属个例,尚不成系统,不少著名的金属文明,倒如百炼钢、龙泉剑、明永乐年间的铸铜技术、宣德炉表面装饰技术以及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应用的台金及锤壤技术等等,尚缺乏深A调查研究或乏人问津。以上这些成就或不足,在本卷中也有所反映。这需要年青一代金属史研究者去完成。
限于篇幅或缺乏足够研究,未将竖炉鼓风炼铁、铸铁脱碳钢等编人本卷,请读者参阅相关资料及研究。
本卷各章节作者分别为
章 谭德睿
第二章 韩汝玢、李延祥主持。撰写人:第 一、三、六、七节李延祥,第四、五节韩汝琦,第八、九节周卫荣,第十节孙淑云。
第三章谭德睿主持。撰写人: 、二十节华觉明,第三、四七、八节谭德睿,第五节
董亚巍,第六节周卫荣,第九节韩汝玢,第十一节韩汝玢、孙淑云,第十二节廉海萍。
第四章孙淑云主持。撰写人: 节李克敏,第二节孙淑云,第三节谭德睿整理自温庭宽以及贺晋霞调查报告,第四节廉海萍,第五节王克智,第六节廉海萍,吴来明,李延祥。
第五章谭德睿主持。撰写人: 节廉海萍,第二节李秀辉,第三节谭德睿,第四节廉海萍,第五节华觉明,第六、七节谭德睿整理自杨绍华以及张励民调查报告,第八节谭德睿整理自张黄以及赵国钧,曾锦湖的调查报告。
索引 廉海萍 杨军昌
翻译 韩汝玢(英文摘要) 廉海萍(英文目录)
后记 谭德睿 孙淑云
柯俊、阮崇武和马承源等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研究的开拓者,以他们卓越的研究为后继者树立了典范。本卷多处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还十分关注本卷的编纂,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和敬意。
朱寿康先生为调查传统炼汞术,长期深入贵州工作而导致汞中毒,至晚年终因此而不治。他的精神将永远鼓励后者,为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金属文化与科技遗产而继续奋斗。
主编 谭德睿 孙淑云
2005年9月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文物修复和辨伪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