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街角的老北京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原京华) | 出版时间:2015-08-01 |
| 作者:卢文龙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9.80 | 页数:23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025752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街角的老北京》作者阿龙,作为一个北京土著,深爱着北京的文化,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文字,带您品尝北京街头巷尾依然尚存的北京美食,品味属于旧京的文化与遗迹。
翻开书,仿佛置身于静谧的胡同,在斑驳的时光里,耳畔是清脆甜润的京腔京韵,将北京千百年来的变化收入心底。这是时间的穿越,也是记忆的留存,更是一份抹不去的情怀。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于是写下《街角的老北京》,将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古寺园林,并将目之所及且依稀尚存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风物图景记录下来。
本书分为五部分:
一、吃了么您呐?
二、咂摸滋味
三、闲趣儿
四、把玩
五、旧时光
分别将现今北京街头巷尾散落的正宗老北京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与旧京的文化和读者慢慢道来,既是为读者亲自体验老北京风情指引方向,也是将自己心中的老北京情愫与大家分享。
卢文龙
播音名阿龙,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03年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先后主持《四海漫游》、《这里是北京》、《生活2015》、《星夜故事》,广播《话说天下》等栏目,以京味主持为独特风格。曾获2010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电视主持作品提名,2011年、2013年北京电视台两届观众喜爱的十佳主持人奖。2014年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开创《阿龙说北京》栏目。
现主持栏目: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星夜故事》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四晚19:35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2015》栏目,播出时间每晚18:3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FM101.8《阿龙说北京》,每周一、三、四、五下午13:00播出
做主持人十余年来坚持写作,曾出版《阿龙聊北京》一书。
吃了么您呐?
不怕三黄就怕一黑 003
从雨来散到老字号 008
大白菜的记忆 013
冬日闲食白水羊头 018
卤煮 022
秋风四起涮肉时 028
一声过市炒肝香 034
咂摸滋味
清明话品茶 043
中轴线上的大茶馆 049
品茗佳具 053
闲趣儿
北京地名凑碗面 061
探寻窑台 072
地坛趣闻 076
潭柘寺内怪事多 083
探寻北京哪吒 092
西山踏雪 098
祈年殿与鲁班爷 108
什刹海畔庆云楼 112
北京的镇水神物 119
黑猴百货 125
故宫的狮子 128
八大处的黄金坑 133
法源寺的佛像三 137
把玩
京城狗事儿 143
旧京鸟人 155
秋虫浅唱 160
清凉菩提 169
品香问道 177
蛇年说蛇 180
旧时光
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187
北京的端午 199
秋高气爽重阳登高 203
雷击京城实录 207
四合院里规矩多 218
忆京东 223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份人文关怀。在《街角的老北京(年终巨献)》里,每一个人物,无论他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灵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梦想与失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里面描绘的那些小人物,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奋斗,却一样让我感动。比如那个每天起早贪黑摆摊卖早点的阿姨,她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但她的笑容却像阳光一样灿烂;又比如那个在胡同里修鞋的老大爷,他的双手粗糙却灵巧,每一次的敲打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而鲜活的老北京。作者的笔触是充满同情的,他用文字为这些普通人发声,让他们在书页中再次鲜活起来,再次被我们看见。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不是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无数个普通人,用他们的血汗和泪水,共同书写的传奇。
评分我必须得说,《街角的老北京(年终巨献)》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独特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本书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时间线索,而是像一颗颗散落在街角的珍珠,串联起了老北京的百态人生。它跳跃着,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走进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信马由缰”的写作风格,不拘泥于形式,却又处处透着智慧。他会突然从一个微小的细节切入,比如一扇斑驳的木门,一块磨损的石板,然后就引出了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人物。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突然停下来,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画面,感受着那个氛围。作者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带着一股子京味儿,却又不显得粗俗,反而有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带着我,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老北京里穿梭,让我看到了不曾见过的风景,听到了不曾听过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真的非常难得,让我对老北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街角的老北京(年终巨献)》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老北京有着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流淌着抹不去的记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张记录着时光流转的地图。书页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带着一种怀旧的气息,翻阅的时候仿佛能闻到淡淡的书卷香,让人沉浸其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有着一双能够穿透时光的眼睛,将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那些早已消失的声音,那些淳朴的面孔,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些胡同深处,听着鸽哨声在空中划过,闻着炸酱面和豆汁儿的香气,看着孩子们在石板路上追逐嬉闹。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过往的深情回望。我仿佛能感受到老北京人的那份热情,那份京腔京韵,那份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这本书不像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温度,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饱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那份质朴纯粹情感的向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叙事视角,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而是像一个融入其中的普通人,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观察,去记录。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经历一段人生。书中的情感是如此的丰富,有温情,有幽默,有辛酸,也有感慨。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些场景而潸然泪下,也会因为某些情节而捧腹大笑。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是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时很少能够体会到的。而且,这本书并不只是讲述过去,它也在引导我们思考当下,思考我们与历史的关系,思考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连接。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传统,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文化。这本书让我对“北京”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洗涤了一般,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对未来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不得不说,《街角的老北京(年终巨献)》的细节描写堪称一绝。我总觉得,要写好一个地方,就必须抓住它最真实的细节。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从胡同里那斑驳的青砖墙,到老四合院里那雕花的门槛,再到雨后地面上泛着油光的石板路,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闻到槐花飘来的淡淡清香,听到夏日午后蝉鸣声的聒噪,感受到秋天微风吹拂脸颊的凉意。作者对老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深入骨髓的了解,他不仅仅是看到了,更是用心去感受了。书中的食物描写也相当诱人,炸酱面里劲道的面条,糖葫芦上晶莹的糖衣,豆汁儿那独特的味道,都跃然纸上,勾得我食欲大增。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这些细节,让老北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味道,有温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走进了那个鲜活的老北京,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