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在小五台山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编写的教学指导用书。全书共为4章:小五台山植物资源概况;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小五台山的主要植物类群与常见种类识别。全书收录了小五台地区蕨类植物9科17种,裸子植物4科8种,被子植物84 科559 种,彩色植物照片1032 幅。 唐宏亮,赵金莉,张风娟 编著 唐宏亮,男,1980年7月生,陕西咸阳人,农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科任教;2013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植物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和植物根际营养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基金3项,在《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Crop and Pasture Science》、《Science Chi等这本书在实用工具层面的设计考量,简直是为野外工作者量身定制的典范。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手册,更像是一个全天候待命的田野伙伴。例如,在关键物种的描述部分,所附带的插图或图表的质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线条清晰,比例准确,完全可以作为辅助识别的关键参考,避免了在光线不佳或环境恶劣条件下因观察不清而产生的误判。此外,对于某些容易混淆的相近物种,书中特意设置了对比分析的章节,明确指出了两者之间最核心、最不易察觉的区别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是经验丰富的专家才会注意到的地方。我能想象到,在实际的野外考察中,这些详尽且实用的工具性设计,能够为我们的工作效率带来质的飞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而不是将理论停留在纸面上。
评分作者在叙事方式上的功力,着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为了堆砌专业术语而生硬堆砌的痕迹。他们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植物分类和生态学原理,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阅读时,我仿佛不再是坐在书桌前,而是真的置身于广袤的山林之中,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解析着脚下每一株草木的秘密。尤其是一些关于植物识别的描述,简直是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境界,每一个形态特征、每一个细微的颜色变化,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连光影和湿度的影响都被考虑在内,使得野外辨识的步骤清晰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叙事上的灵动和生动,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验证书中的每一个论断,这对于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享受,那种沉稳大气的封面,在拿到手中的那一刻,就预示着它绝非泛泛之作。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极为出色,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文字的布局和字号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那些复杂的植物学名词和拉丁学名,在清晰的字体映衬下,显得格外易读,丝毫没有传统专业书籍那种刻板和晦涩感。特别是一些关键概念的标注,使用了不同深浅的底纹进行区分,使得重点一目了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大大降低了知识的吸收门槛。翻阅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设计者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心血,从章节标题的艺术字体到页眉页脚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一种专业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让人愿意捧在手中细细品味,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本工具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接下来将要探索的知识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和人文关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严肃的科学记录背后,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片山地生态系统由衷的热爱与敬畏。他们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每一份科研数据的珍视。例如,在记录某些稀有种的分布情况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小心翼翼的保护态度,让人倍感责任重大。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地域生物多样性的“情感记录”。它教育我们,植物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命名和分类,更是为了理解、保护和传承我们所拥有的自然遗产。这种深层次的价值引导,远超出了任何一本普通教材所能达到的高度,它激励着读者以一种更加负责任、更加敬畏的心态去面对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体。
评分从整体内容的组织架构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逻辑性的编排思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植物名录,而是遵循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应用实践的递进关系。开篇部分对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概述,为后续所有植物的生长习性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这体现了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紧接着,知识点的展开非常克制,先是核心的科属特征辨识,随后才是具体的物种描述,这种由简入繁的结构,有效避免了信息过载。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完某一类植物后,往往会穿插一些关于该类植物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分析,或者与其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的探讨,这使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网络。这种精心设计的知识流向,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