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三编16开精装 全35册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三编16开精装 全35册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民国期刊
  • 文献集成
  • 汉魏晋南北朝
  • 佛教文献
  • 史学研究
  • 珍稀古籍
  • 精装本
  • 丛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xytx56595314
商品编码:17167224728

具体描述

  •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5月01日
  • 开 本:128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1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4900477
  • 所属分类:
  •  

商品详情 商品详情

出版时间:2013 - 11

印刷时间:2013-11

装      订:硬精装

开      本:16开

I  S  B  N:9787514900477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三编(16开精装 全35册 原箱装)

作      者:黄夏年主编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定      价:17000.00元


《中国佛教史论》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史论》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断代史,而是一部力求勾勒中国佛教发展脉络、解析其思想演变、探讨其社会文化影响的通史性学术著作。本书旨在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佛教自传入中国至近现代的漫长历程,深入分析其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吸收、融合、创新与转型,并考察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哲学、艺术、文学等各个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力图展现中国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 第一编 早期传播与本土化初步(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 本编着重考察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情形,以及在这一早期阶段,佛教如何逐渐摆脱纯粹的外来色彩,开始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产生初步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章 佛教的西来缘起与早期传入 追溯佛教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早期发展。 分析佛教东传的地理线路、历史契机与主要传播者。 梳理汉代对佛教的初步认知,包括史料记载、官方态度以及民间信仰的萌芽。 探讨早期译经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如《四十二章经》等经典在汉土的流传。 分析汉代社会对佛教的初步反应,以及佛教与黄老思想、方术之学的早期交织。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勃兴 详细阐述在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 分析门阀士族对佛教的接纳与护持,以及佛教如何成为士人阶层重要的精神寄托。 深入探讨玄学与佛教的相互影响,特别是“清谈”风气对佛教思想传播的作用。 考察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早期形态,如早期对“空”、“无”等概念的理解与阐释。 分析早期佛教寺院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僧团组织的初步形成。 介绍这一时期重要的译经家、高僧及其代表性译著,如支谦、竺法护、鸠摩罗什等。 探讨“三乘”、“佛性”、“涅槃”等教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与理解。 第三章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重点分析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调整。 考察佛教如何解释并融入中国传统的孝道、君臣关系等伦理观念。 研究佛教经典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中国读者的理解而采用的训诂、比喻等策略。 分析佛教艺术,特别是早期佛教造像、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其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结合。 探讨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学,如早期文学中佛门意象的出现,以及文人对佛教观念的借用。 研究佛教戒律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及僧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编 隋唐佛教的成熟与繁荣(约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 本编将聚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隋唐,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佛教各大宗派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体系的成熟,以及佛教与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度融合。 第四章 隋唐帝国的佛教气象 分析隋唐统一王朝的建立为佛教发展提供的政治与社会环境。 考察隋唐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如皇家寺院的兴建、佛教经典的编纂与推广。 探讨佛教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分析佛教与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佛教宗派的独立与发展 系统梳理并分析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形成过程、教义渊源、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 净土宗:介绍其教义核心,往生净土的信念,以及慧远、昙鸾、道绰、善导等祖师的贡献,分析其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及其通俗化特点。 禅宗:探讨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强调“明心见性”,分析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等六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哲学、美学的影响。 天台宗:介绍其“一心三观”、“五时八教”等圆融思想,分析智顗的教判与实践,探讨其对佛教义学体系的贡献。 华严宗:阐释其“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哲学思想,分析澄观、法藏等祖师的阐发,以及其与儒、道思想的对话。 唯识宗(法相宗):梳理其从印度传来的八识、三性等思想,分析玄奘、窥基的译经与阐释,探讨其在印度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后所扮演的角色。 密宗(真言宗):介绍其仪轨、咒语、手印等修行方式,分析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译师的贡献,探讨其对中国佛教艺术、民间信仰的影响。 分析各宗派之间的理论争论与相互影响。 第六章 佛教艺术与文学的辉煌 深入探讨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成就,如大慈恩寺、隆兴寺、石窟寺(龙门、敦煌、麦积山等)的雕塑、壁画、建筑等,分析其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及其宗教意义。 考察佛教对隋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影响,如佛门意象的广泛运用,僧人诗僧的出现,以及佛教故事的文学化。 分析佛教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当时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第三编 佛教的转变与多元发展(约公元十世纪至清代) 本编将重点考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在面临内部革新与外部冲击下的发展轨迹,分析其思想的深化、形态的演变以及与其他宗教、文化传统的互动。 第七章 宋代佛教的革新与士人化 分析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对佛教的影响,如理学兴起、市民阶层壮大等。 探讨宋代禅宗的发展,如“五家七宗”的成熟,临济、曹洞等宗派的兴盛,以及对公案、语录体的发展。 研究净土宗的再度兴起,如蕅益智旭、莲池大师等对净土思想的阐发与实践。 分析居士佛教的兴盛,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参与与融合。 考察佛教对宋代哲学(特别是理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第八章 元明清的佛教格局 分析元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及其与汉传佛教的关系。 探讨明代佛教的复兴与变迁,如“心宗”、“见宗”的争论,佛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研究清代佛教的现状,如佛教的衰落迹象、皇家对佛教的利用,以及部分僧人的复兴努力。 考察佛教在这一时期与道教、民间宗教的互动与融合。 分析佛教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第九章 佛教的海外传播与现代转型 简要概述中国佛教向东亚(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 探讨晚清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佛教如何进行自我反思与改革。 介绍近代佛教的改革家,如太虚大师,及其提出的“人生佛教”等主张。 分析现代社会背景下,佛教在教育、慈善、文化等领域的努力与挑战。 结论:中国佛教的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 本书最后将对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进行总结,提炼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精神价值,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 中国佛教的本土化成就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佛教思想在中国哲学、伦理、美学等方面留下的深刻印记。 佛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其对个体心灵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佛教史论》致力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丰富的史料,为读者构建一幅中国佛教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展现其丰富多元的思想内涵与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套书的选择和编排,明显体现了编者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脉络的深刻理解。这个时期是佛教传入、融合、本土化的关键阶段,涉及到大量的译经、宗派的形成、以及与玄学、儒学的互动。我特地关注了其中关于庐山慧远以及僧肇思想的部分,发现其中收录了许多我先前未曾注意到的、关于他们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影响的记述。这些细节,使得我对那个时代佛教的社会背景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文献的组织,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学术线索,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那个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佛教的哲学和伦理是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并最终促成了后世隋唐佛教的辉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深入探究这些“如何”和“为何”的基石。

评分

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够接触到如此专业和系统的佛教史料,简直是意外之喜。我原本以为这样的资料只有专业研究机构才能拥有,但这套书的出版,让普通读者也能一窥高深。它的体量虽然庞大,但编者在提供原始文献的同时,想必也做了大量的校勘和整理工作(虽然这套书主要以文献集成形式呈现)。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咬文嚼字”的乐趣,对比不同版本对同一段话的细微差别,能感受到古人在抄写和传播过程中所付出的心力。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史料”的魅力,它不再是教科书上被总结提炼后的冰冷文字,而是带着时代温度和笔墨痕迹的真实记录。读它,就像是和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这套“三编”的规模和气势,着实令人震撼,可以看出这是汇集了数十年心血的成果。我尤其关注了它在文献源流上的考据,很多珍稀的石刻拓片和早期写本的摹本,能够被如此完整地收录进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我深信,对于任何一个想在魏晋南北朝佛教领域做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文献获取的门槛,使得更多有志于此的学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发掘那些尚未被充分解读的史料价值。这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三卷本的集成,我们得以更清晰、更全面地把握那个孕育了中国佛教核心思想的黄金时代。它的分量和内容,绝对称得上是该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工程。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拿到手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足了功夫的。每一册都做得非常考究,16开的尺寸拿在手上阅读,视野开阔,对于欣赏那些老旧的文献图版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一直觉得,阅读历史资料,尤其是古代的文献,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是影响阅读体验的很大因素。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墨迹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是集成,但整体的版式设计却不显杂乱,每部分都有清晰的划分,这对于我这种喜欢系统性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碑刻或者早期佛教艺术的图片资料,在这样的开本下,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比在电脑上看那些模糊的扫描件强太多了。光是翻阅这套书的实体,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那种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气味,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思想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

评分

我最欣赏这套书的严谨性和资料的全面性。在研究早期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文献资料的搜集往往是最大的难点。很多珍贵的早期佛教论著和译本,散落在不同的寺院、图书馆甚至私人藏家手中,想要系统地梳理一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套集成似乎穷尽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材料,将那些原本零散的、难以获取的文献汇集一堂。我之前为了找某一篇关于魏晋时期僧传的材料,跑了好几个地方的古籍室,费尽周折都没能如愿,结果在这套书里找到了清晰的影印本。这种“一站式”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编纂的、有体系的史料宝库,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佛教是如何一步步扎根于中土的艰难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