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戴旭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至诚经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3538
商品编码:218443962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2
字数:26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对祖国充满敬意、对民族命运充满关怀的中国军人关于强国兴军的深度观察。




★知名军事专家戴旭战略力作《C形包围》续篇《C形包围II:Q形绞索》重磅出版!


★追踪美国对华战略新态势,仗剑问道明日中国!


★从《C形包围》到《C形包围II:Q形绞索》,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再升级,中国如何破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著名军事专家戴旭的代表作《C形包围》的姊妹篇。《C形包围》,震撼国人,畅销百万册。《C形包围II:Q形绞索》是戴旭延续《C形包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近年来时事走向著就的z新政治、军事巨作。从“C形包围”到“Q形绞索”,美国对华包围再升级!


美国已经将一根绳子放在中国的脖子上,这个致命的“弧”包括澳大利亚、太平洋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泰国、冲绳、韩国,在欧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和印度。这就是所谓的“Q形绞索”。


对手做局,中国如何破局?戴旭全新解读美国对华战略,仗剑问道明日中国!


目录

前 言 从C形包围到Q形绞索/ 3


第一章 200年,从殖民地到世界帝王,美国为什么能?/ 001

美国迅速发展之谜一:扩张扩张再扩张/ 002

美国迅速发展之谜二:抓住战略机遇期,不断对外扩张/ 015


第二章 穿军装的美帝国/ 033

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看美国:冒险意识、尚武精神与

大国外交思维/ 034

内柔外刚——美国的文官政治和军人总统/ 055

全民配枪的社会和战争工业经济综合体/ 058


第三章 美帝国的基因/ 063

深度解析美帝国产生的基因/ 064

美帝国还有500年?/ 075


第四章 美帝国的大脑/ 083

美帝国的国师们:麦金德、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 084

美国的大脑:兰德公司及其他智库/ 098

温柔帝国刀和聪明的纸老虎/ 105

向伟大的战略对手学习/ 112


第五章 美帝国军团和战略盟友/ 127

美国称霸世界的五大军团/ 128

战略盟友们:美国的三大全球跟班和三群走狗/ 161


第六章 美帝国的三大对手/ 167

美国的战略对手们:欧亚大陆三剑客/ 168

击毙本·拉登,抓住中国龙:美国征服世界战略的第二阶段/ 184


第七章 美国开启空天帝国时代/ 203

在陆地和海洋帝国之后,开启空天帝国时代/ 204

美帝国的新保镖:天军、网军,一起走向“冷”战争/ 216


第八章 美帝国的梦想与行动 / 229

美国21世纪的世界帝国战略:立体分割、各个击破欧亚大陆/ 230

帝国新目标:21世纪肢解中国及征服世界路线图/ 240

帝国的“计划生育”:清除第三世界?/ 249


第九章 美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261

山巅之国,还是世界公敌?/ 262

一个没有帝王的世界?6?8?6?8/ 271


后 记 “征服”美国:美国衰落与世界大变局/ 274



精彩书摘

二、战略东移——美国百年来第六次捕猎式全球战略转移——每一次战略转移必以肢解对手为目的


美国建国之初,由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弱小国家,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留下了著名的“孤立主义”战略。其目的在于避开和欧洲列强的正面冲突,同时避开欧洲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韬光养晦的同时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扩张。有意思的是,后来美国人把“孤立主义”解释为一种放弃对外扩张的和平主义,却从来不去问一个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国靠什么去扩张?不是美国高尚得不去打人,而是美国精明地避免了被人打。


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张,美国人开始不动声色地调整“孤立主义”传统,尤其是到了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世界帝国的梦想,美国已经针对性地进行了五次战略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是要肢解掉一个敌手,而且都成功了。


第一次战略转移是从西半球转向两洋。目标在于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肢解西班牙帝国体系,进而挺进太平洋,准备取代英国全球性的海军力量。


整个19世纪,美国都是以门罗主义为外交和内政信念,牢牢控制美洲和西半球,实行不干预外部事务的政策。


1898年,以美西战争为发端,美国开始崛起。《制海权》一书诞生于这个时代。西奥多·罗斯福认为太平洋是世界强权的枢纽,不遗余力开通巴拿马运河,立誓成为世界强权。


结果,美国海军力量巡弋全球,取得菲律宾,立足远东、虎视天下。获得了参与欧洲列强俱乐部的资格。


第二次战略转移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两洋巡弋到登陆欧洲。


19世纪以前的历史,是欧洲征服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这个历史。欧洲列强相互消耗,打得精疲力竭,显示了欧洲霸权衰落的迹象。在追随老欧洲征服中国的过程中,美国已经尝到通过战争快速富强的甜头。于是,国父华盛顿的教诲被放到了一边。1917年,就在欧洲老列强双方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美国人带着最多、最好的军用飞机到来了,以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人式精明,以最小的人员伤亡,收拾了残局。


结果,美国轻而易举地借着欧洲人的力量敲碎了欧洲。称雄世界300年的英法彻底衰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美国进行第三次全球战略重点转移,从欧洲一个立足点又扩大到日本和整个太平洋地区。


在欧洲出现德国这个新生帝国的时候,美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优势,已经壮大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这使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以同时在欧亚两个大战场担当主力角色。利用这一实力,美国轻易地拿走“二战”胜利的大部分果实: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全国和欧洲大部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从此奠定全球金融霸权。


这次战略转移的结果,是完成了彻底肢解、征服老欧洲的任务。美国双腿站在欧亚两个点上。


“二战”一结束,美国把战略对手锁定苏联,随即进行了第四次全球战略的转移。


经过漫长的冷战,美国再次获胜。华约解体,苏联也解体。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形态,欧亚大陆已经基本破碎。


冷战结束后,美国立即进行新的、第五次战略转移,重点锁定中东伊斯兰世界。


从1991年海湾战争开始,美国战略重点转移到中东。美国战略重点的这次转移,目标是夺取苏联势力范围,同时将可能成为未来对手的伊斯兰教地区进一步碎片化,以终结自十字军东征以来基督教地区和伊斯兰教地区的千年博弈。这就是本·拉登出现的战略背景。和反恐一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伊朗核问题,都是美国扫荡中东的借口和烟幕。


如果说,之前的美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五个步伐:冲出西半球——控制欧洲——控制亚太——肢解苏联——肢解伊斯兰世界。那么,接下来的第六步就是:包围并准备肢解中国。


事实上,这个第六步已经迈出多年了。


十余年的反恐战争,虽然让美国在中亚战场斩获颇丰,却也同时给了中国、印度十年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给了俄罗斯十年的休养生息期。在布什执政后期,美国战略界已认识到反恐战争的负面效应,转而要求重新评估反恐战争的成效,尽早结束反恐战争,并将注意力重新转到来自其他大国的挑战。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加速调整全球战略布局。这一轮调整的基本特点,是美国在全球层面有所退出,而在亚洲等局部大力加强。2011年年底以来,美国一方面计划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另一方面却加大与中国的摩擦,频频挑起周围国家与中国的争端。美国的意图很明显,是通过挑动亚洲内部矛盾达到以亚制亚。具体表现为通过发展与中国周围国家的关系,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从而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战略东移,即传统上美国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而到现在则转移到亚洲。


伴随着这个调整,美国以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态势愈加明显。中国眼下虽然积累起了太多的财富,但还没有发展起来真正的现代工业体系,更没有像苏联那样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加强遏制中国,不仅可以压制中国成为美国霸权挑战者的可能性,还可以凭借美国目前拥有的政治、军事、技术和对太空、海洋、网络的控制优势,逼迫中国向美国出让大量的财富,以滋养美国,从而把中国永远锁定在财富制造——而却不能享用——的地位上。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戴旭:C形包围II——Q形绞索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