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2
基本信息
書名: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 : 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
定價:118.0元
作者:汪丁丁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208132542
字數:71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反思貫穿經濟學二百年演化的邏輯與曆史的方法論衝突
嘗試為未來的社會科學建構新的分析框架
經濟學傢、身體力行的教育傢——汪丁丁教授全新講義
直麵現代經濟學本質性的內部緊張與動態創新
相關推薦:
href='#' target='_blank'>※《經濟學思想史講義(第2版)》(經濟學傢汪丁丁課程講義,修訂版)
href='#' target='_blank'>※《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考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經濟觀察報2013年度十大好書,陳嘉映、王焱、景躍進、張靜、周濂聯袂推薦,汪丁丁長期探討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一次總結)
href='#' target='_blank'>※《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經濟學傢汪丁丁前沿北大課程講義,力促學術共同體對該學科基本概念及核心議題達成共識)
內容提要
《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是經濟學傢、身體力行的教育傢汪丁丁教授新推齣的講義。汪丁丁教授從思想史視角反思經濟學及其曆史已近十年,他認為,邏輯敘事與曆史敘事的衝突和相輔相成實為“經濟學思想史”這一原創學科貫穿始終的主題,他的方法論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邏輯與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來的經濟學必然是跨學科的存量經濟學,融入社會科學以為公共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不同於初版於2008年麵嚮本科生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本書脫胎於作者近6年來為研究生班講授的“經濟學思想史”討論課程,內容不再圍繞經濟學中的幾大核心觀念,而是直麵現代經濟學的本質衝突,呈現對方法論的深入省思和未來展望。書中敘事結閤瞭汪丁丁教授的許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圖為主的創新性教學法,希望能夠以此達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學生們與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目錄
作者介紹
汪丁丁 中國經濟學傢。1953年生於瀋陽,成長於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師範學院數學係理學學士(1981)。中國科學院係統科學研究所數學與控製理論專業理學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係經濟學博士(1990)。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並擔任《財經》《新世紀周刊》及“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製度分析基礎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市場經濟與道德基礎》《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等20多種。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製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文摘
思想史方法:曆史情境與重要性感受
自從有瞭文字以來,後人若要理解前人的思想,通常有兩條途徑:其一是文本分析方法(例如經典闡釋學);其二是思想史方法。文本,也包括口述史的文本。因此,在文明史階段(不是史前史階段)——或許更晚,在西方社會,“實踐智慧”的傳統中斷之後,文本成為思想傳承的主要途徑。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範圍的迅速擴張,初嵌入於具體情境的文本脫離瞭原來的情境,於是很容易誤導後人陷入懷特海所謂“錯置實境的謬誤”(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或者陷入詹姆士(WilliamJames)所謂“viciousabstractionism”(邪惡的抽象主義),總之,這些文本或概念容易誤導後人以抽象概念取代真實情境的切身體驗,因此很難獲得關於重要性的感受。可是,消失瞭重要性感受之後,哪裏可能有智慧呢?知識取代智慧,這就是文字的代價。
在一個缺乏常識的時代,我認為上述第二種途徑——就是通過思想史方法來理解前人的思想,可能更好一些,當然也更纍一些。至少,對以前的人物和他們的思想,我們通過思想史方法可以有韋伯所謂“同情的理解”。
在運用思想史方法時,我們首先試圖想象作者的生活情境(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然後試圖感受作者通過作品試圖錶達的重要性。我們常要重復這一過程,直到獲得比單純文本分析所得的更令人信服的理解。現在,第二講,這種思想史方法被用於理解古典政治經濟學傢的和他們之前的經濟學思想。
首先,請看圖2.1,取自伍曉鷹等譯麥迪森(AngusMaddison)《世界經濟韆年史》(TheWorldEconomy:AMillennialPerspective)。這張圖的標題是“中國與西歐人均GDP水平的比較,400—1998”,這是麥迪森長期經濟史證據研究匯總得到的重要的一張圖。我們試圖迴到以往時代經濟學傢們的生活情境之中,目前好的依據,是長期經濟史的公認麥迪森的這張圖。他在解釋這張圖時承認,1820年以前各世紀各國GDP定量分析,有大量的推測成分。
不論如何,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在西歐,人均GDP在14世紀初開始中國。並且遠在14世紀之前,大約在11世紀初,那裏的人均收入已進入一個顯著增長時期。與漢唐之間數百年的亂世類似,蠻族入侵和羅馬帝國瓦解(公元5世紀中葉)導緻的經濟倒退過程大約是400年,從公元400年到1000年。但是,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西方開始改變。
我們或許難以想象西歐5—10世紀期間的生活情境。南森·巴伯(NathanBarber)在2006年TheCompleteIdiot’sGuidetoEuropeanHistory(傻瓜係列叢書之一種)部分“爬齣中世紀”章“TheEndoftheWorldasWeKnowIt”(我們所知世界的末日)開篇就說,在中世紀歐洲人看來,公元5世紀之後的400多年如同世界末日。我們可以想象,對普通人而言這幾百年之所以特彆艱難,恐怕是因為,羅馬的皇帝和將軍們四處徵戰,或蠻族從四麵八方入侵羅馬,這些連綿不絕的戰爭,大禍害是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談不上有安定之感。堪與上述情形類比的,或許是普通中國人在魏晉南北朝(220—589年)時期的生活情境。根據錢穆《國史新論》,這段亂世延續瞭00年。當時普通人的生活異常艱難,也因此而興起瞭世傢大族對普通人的保護製度,與西歐封建製度類似。
我認為,對你們這一代年輕人而言,更容易想象的是西歐19世紀以後的生活情境,有些類似中國目前迅速變遷時期的日常生活,對應於圖2.1,西歐和中國的人均收入幾乎垂直的這一時期。現在,對第二講而言,你們需要想象的,既不是羅馬帝國瓦解時期的也不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時期的西方社會生活,而是11—19世紀的西方社會生活。在大約900年的這段時間裏,如圖2.1顯示的那樣,西方經濟持續增長,終於導緻19世紀以後的加速增長(工業革命)。中國社會,如圖2.1所示,在宋代也有大約300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時期,但是隨後就陷入一段大約900年的停滯和衰退時期,直到1950年代以後纔開始爆發性增長(後發優勢)。
錢穆寫過一篇長文論述中國曆代教育得失,其中一項結論,給我印象很深,就是說,宋代的民間自由教育模式,或許是幾韆年中國教育成功的模式。西歐在這段時期的情形,藉助類比,或許也有教育和思想的持續進步。近幾十年,西方史學界不再稱“中世紀”為“DarkAge”(黑暗時代)。因為,晚近的史料研究錶明,中世紀的教育和思想十分活躍,唯其如此,纔可纍積性地理解“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
我們考察經濟活動的視角,幾乎總是連續的,而不是斷裂的。也因此,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版序言裏聲稱,“連續性”原理在該書中的運用或許是使它不同於以往著作的特徵。
那麼,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它們的纍積性後果逐漸改變瞭西方人的經濟生活和思想方式呢?我容易想到的,依照時間順序是“十字軍東徵”、“遠途貿易”、“黑死病”……如圖2.2,由黑死病導緻歐洲人口減半或減三分之一,於是勞動的價格相對於土地的價格大幅增加,誘發莊園經濟的興起,又誘發王權與貴族爭奪農民支持的長期政治趨勢。時至近代,王權興起與教會爭雄,莊園主“圈地運動”,農業人口迅速轉變為工業人口,機器、工廠、工人階級形成。
……
序言
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 : 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 : 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 : 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