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1
讲述辛亥人所见的辛亥革命,呈现革命与日常的“有关”与“无关”。辛亥的历史舞台,登场的不仅有斗法的孙中山、袁世凯,也有满族权贵端方、士绅代表张謇,更有学童沈从文、少年叶圣陶、热血青年蒋介石、师范校长周树人……
地域化的辛亥。辛亥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怎样从武昌一地的举义变成各省参与的革命,辛亥革命不是一场严密规划的暴力行动,有的省随波逐流,有的省恶斗连连,有的省波澜不惊,作者为我们铺展了一幅观察辛亥革命的全景画面。
个人化的辛亥。作者特别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他们对革命的理解是有限的,他们对革命的参与是千差万别的,但革命在他们生活留下的影响却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显现出来。很多在公众印象中与辛亥时段无关的著名人物,其实辛亥都是他们人生中不可忽略的片段。
细节化的辛亥。作者的写作野心之一,就是想尽可能多的记录与讲述辛亥革命中的生活、事件细节。
《民国了》从武昌举义写到清帝退位,后就是“民国了”,用笔的重点却是各省独立(光复),在作者笔下,每个省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或波澜壮阔,或随波逐流,或死水微澜,或血流成河,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后面,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物纷纷出场,把自己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没有这些人的参与,所谓的大革命、大变动就成了空中楼阁,近乎虚枉,没有这些涓涓细流,何来主流?没有细小叙事,何来宏大叙事?……相比大家耳熟能详的“孙袁斗法”,这才是“辛亥年”的历史真面目。
——老那
作者引证的材料,与普通史籍不相同。这自然取决于作者本人的学术兴趣,郭沫若《反正前后》,也还罢了;但你可曾想到沈从文的自传,叶圣陶的日记,可以用来印证辛亥年间的历史风云?作者用无数细节有意搭建了一个故事迷宫。周大鸾既然已经远去东北,那他与出生地江苏淮安的革命风潮何干?白雅雨既已血溅刑场,为何再提起他的学生李钊路过滦州时的师长之思?或许当作者自揭谜底,以周恩来、李大钊在近代史上的赫赫声名,我们方才了然其中自有深意。作者在茫茫无际的史料之中爬梳剔抉,编织起一张细密繁复的网。从第—篇文末站在游轮上的状元张謇,到拔丁运动后赋闲回家的山西巡抚丁宝铨,林林种种,自会让人在迷宫之中徜徉辗转,却又兀自流连。
——李好多
作者:杨早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话题》系列主编,阅读邻居读书会创始人之一,“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
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说史记》《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等,编有“话题”年度系列、《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有《合肥四姊妹》。
引?言? 哪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 ?1
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 7
新?年 7/ 春?和 9/ 夏?闰 12/
秋?凉 17/
冬?寒 25/
让子弹飞? 33
入?会 33/ 失?事 38/ 起?义 42/
天下未乱蜀先乱? 49
死?事 50/ 保?路 53/ 罢?市 56/
独?立 58/
袍哥革命? ?63
舵把子们 63/ 端方之死?66/ 人物 : 端方说相声?71/
死水微澜?74/
断了皇帝的后路? 81
潼关以西?81/ 西安事变?82/ 陕甘大交兵?87/
绅士与会党? 93
“辛亥革命的一课”?93/ 小曾国藩被杀了头 97/
绅士靠边站?102/
湖南的人头? 105
廿四岁的无名小卒?106/ 乱象与密谋?109/
一日杀二烈士?113/
娘子关?119
《国风日报》?121/ 议论 : 革命与造谣?123
燕晋联军?126/ 刺?吴?130/ 人物 : 吴禄贞与良弼?135/
汪兆铭与袁世凯? 139
北?上?139/ 事?败?143/ 结?拜?147/
“完成革命”? 151
拿破仑的字典?151/?喋血滦州?154/ 天津的时差?157/
谁杀了蔡德辰??160/?尾?声?164/
一锅夹生饭? 167
攻打制造局?168/ 陈其美抢都督?172/
火并光复会?174/
要共和,不要革命? 181
“我辈看起义似甚简单”?181/?“插白旗”?185/
“非共和无善策”?190/
苏北杀人事件? 195
清江浦?195/?山阳血案?199/ 缉?凶?203/ 扬州皇帝?207/
为秋瑾报仇? 215
浙江老乡发飙?215/?痛失导师?217/ “今之聂政”?219/
捉放章介眉?221/?“大做王都督”?224/
休言女子非英物? 227
秋瑾的弟子?227/?黎元洪躲到我床下?231/
敢死队长?233/?女子不参政??236/
陈胜变了荆轲? 241
从日本绕道去安徽?242/ 安庆的外乡人?244/
两个徐锡麟?248/ 行刺成功,造反失败?250/
外来的和尚? 255
饿着肚子闹革命?255/?借?兵?257/ “皖人治皖”?261/
奇士韩衍?264/
列强围观下的战争? 271
议取登州?271/?独立如昙花一现?273/ 外人插手了?276/
黄县保卫战?280/
大清了,民国了? 285
新的新年?285/?四十四天:交织的时光?288/
1643—1912?292/ 新的国?294/
后记? 《民国了》是一份读书笔记? 299
后记? 《民国了》是一份读书笔记
《民国了》2012 年出版后,我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大概,嗯,刚数了一下,有五万余字,简直快又是小半本书了。
360 度无死角被追问之后,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想基本已经说尽。我倒是想把这些采访内容全放在新版的书后,一来无必要(里面重复内容亦不少),二来太自恋。自恋是要一点的,多了就不好。
于是我把这些内容甩锅给本书责编,请她凭己所好,精选出不到三千字的内容,作为《民国了》新版的代后记。我想,也就够了。
在《民国了》的末章,我引了大清后的侍从武官唐在礼回忆录里的一句话:“很多人只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个疑惑也是当时走笔至此,我自己的疑惑。于是在《民国了》交稿后,我花了一年时间抄 1912 年《申报》,得一百多万字。我不要看史书里的提纲挈领,我想借新闻里的庞杂与即时,体会当时人的信息世界,也藉此观察民元的社会、细节与人物。
所以《民国了》是有续集的,书名大概是《共和是》,只是还没写完(哭脸)。读到这里,还没有对本书失去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哈。
感谢为《民国了》付出努力的人,刘雁、高磊、王楷威、于飞。感谢邀请我做访谈的媒体,请我去做活动的书店,还是给我写书评的朋友,恕不一一具名。
感谢出版方后浪出版公司。新版里的绘图者是绿茶,能找好朋友做这种事真是爽,不给钱还能紧倒催。感谢封面设计师。
这次就这样,下本书再见。
问: 书名《民国了》,让我想起老舍话剧《茶馆》里的一句台词 :“人家都给咱改了民国了!”您用这样一个书名,用意是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写这本书的?
答: “民国了”是当时社会的常用语,光复了,剪了辫子,用了新历,用鞠躬握手代替请安跪拜,大家都会说一句“民国了”。民国之代清,不是简单的朝代嬗变,而是从法理与观念上肯定了“民”的至高无上。民代君治,是当时主流的共识。
然而,如何打造一个真正的民国?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民国国民?连孙中山、黄兴等人也模模糊糊,更不要说张謇、袁世凯、赵尔巽了。所以“民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可能性,也湮灭了很多的可能性。
我自己对《民国了》的定位,是一份“读书笔记”。我从 2010 年 8 月开始读辛亥材料,读了年把时间,比不上专业研究者涉猎广,但基本材料大抵过眼。里面有很多我觉得新鲜的故事与细节,我就把它们写出来跟读得比我少的那些同好分享一下。当然我自己的眼光、兴趣也融进了叙述之中。所以这是一本很趣味化的笔记。
纯粹的史料不是历史,历史是对史料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叙述都受制于叙事者的学养、经历、立场以及时代。我个人很反对说“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没有什么用,历史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历史上每一个事件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不可能根据历史上的相似事件帮助你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那么喜欢历史而且研究历史?因为人类有回溯过往的本能。还有一点,历史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定位,根据历史可以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为什么这样,有可能会怎么样。
问: 这本书要向读者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辛亥”?
答: 首先是地域化的辛亥。中国这么大,而且 1900 年之后各省对中央的离心力非常强。因此辛亥绝对不该做一个整体化的理解。大部分的史著都喜欢将辛亥—中国当作一个整体,除了保路四川、首义武昌这些绕不过去的节点外,焦点往往集中于北京、南京(还有上海)的双方高层政治。
其次是个人化的辛亥。在看材料时,我特别有兴趣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他们对革命的理解是有限的,他们对革命的参与是千差万别的,但革命在他们生活留下的影响就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显现出来……这样的个人命运变化让我着迷。
再次是细节化的辛亥。虽说与辛亥相关的书汗牛充栋,但除了原始材料外,我还
【后浪直营】《民国了》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书籍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后浪直营】《民国了》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书籍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后浪直营】《民国了》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书籍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后浪直营】《民国了》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书籍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