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圣叹著陆林辑校的《金圣叹全集(共6册修订版)(精)》是陆林教授穷十余年之功辑校整理金圣叹作品的全集,校勘精,收录全,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得到好评,全书计分诗词曲卷、白话小说卷、散文杂著卷三编六册,其中小题才子书是抢先发售整理,书后附录年谱、资料等研究成果。 (清)金圣叹 著作 陆林,1957年12月生,安徽望江人。1982年获安徽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南开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文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出版著作有《元代戏剧学研究》(1999)、《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2006)、《求是集――戏曲小说理论与文献丛稿》(2011)、《曲论与曲史――元明清戏曲释考》(2014);合作出版《元杂剧研究概述》(1987)、《明代戏剧研究概述》(1992)、《清人别集总目》(2000);主编《清代笔记小说类编》(1994),整理辑校《金圣叹全集》(2008)。发表论文百馀篇。曾获江苏省社科很好等终于,我将这套《金圣叹全集(全6册)(修订版)》捧在了手里。打开包装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纸墨香,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在轻声呼唤。我尤其喜欢这套书的装帧,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质感,书页的纸张厚实而柔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手感极佳,有一种阅读古籍的庄重与虔诚。这些年,我断断续续地接触过金圣叹先生的一些点评和批注,总觉得意犹未尽,渴望能有一套系统性的读物,能够深入他的思想世界,理解他“不 the 讲”的独特之处。这次入手修订版,更是冲着“修订”二字来的,希望它能纠正一些旧版的讹误,在校勘和编排上更加精良。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卷,首页上的那句“读圣叹书,得窥万古圣贤之心”便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让我有机会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的契机。我期待着,在这浩瀚的书海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明镜,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这套《金圣叹全集(修订版)》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汇编,更是一扇通往古代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的窗口。我发现,金圣叹先生的文字,不仅仅是批注,更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说书”。他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对世事的观察,巧妙地融入到对作品的解读之中。尤其是在阅读他对《西厢记》的点评时,我能感受到那种饱含深情的、对人性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挑战。他的语言风格辛辣幽默,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用大白话点破玄机,让人读来既觉得畅快淋漓,又回味无穷。他对于人物情感的描摹,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他能够洞察到那些被表面行为所掩盖的真实情感,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套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更要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之中,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最近沉迷于这套《金圣叹全集(全6册)(修订版)》中,尤其是对其中所收录的《水浒传》点评部分,简直是惊为天人。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水浒传》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读了金圣叹先生的批注,才发现自己之前不过是“窥一斑而未见全豹”。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极为犀利、甚至可以说是“叛逆”的视角,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那些看似粗鲁莽撞的绿林好汉,在他的笔下,竟也显露出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他对于情节的梳理,对于人物命运的推演,都显得那么贴切而深刻,仿佛他早已置身于梁山泊,与那些英雄豪杰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 da 评”的态度,他似乎不屑于给任何人物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开放性的解读,让我对《水浒传》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佩服金圣叹先生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与过人智慧。
评分这次收到的《金圣叹全集(全6册)(修订版)》,让我对金圣叹先生这位文坛巨匠有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我一直以来都对他“七不朽”的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这套书中,我终于有机会更系统地了解了他的思想体系。他对于“不 the 讲”的解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他挑战权威,质疑传统,鼓励独立思考,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生成长和品德修养的论述,那些话语朴实而富有哲理,仿佛是历经沧桑的老者在与晚辈的倾心交谈,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套书的修订版,在细节上也做得相当出色,无论是注释的详略得当,还是排版的清晰易读,都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我感觉,这套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阅读的乐趣,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不 the 讲”,并非是标新立异,而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和对生命深刻的体悟。
评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读,我越来越体会到《金圣叹全集(全6册)(修订版)》的价值。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金圣叹先生的点评,常常跳出常规的思维定势,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揭示出事物深层的原因和本质。例如,他在批注某些“坏人”时,并没有一味地谴责,而是深入分析其“坏”的根源,甚至能从中发现一丝不易察觉的“合理性”,这让我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他那种对文字的极致追求,对汉语的精妙运用,也让我叹为观止。他能够从寥寥数语中,提炼出无穷的韵味,这对我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有着莫大的启发。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力去审视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