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共2册 总价格:104元
9787542941930
9787508673196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 | 开本: | 16 |
| 作者: | 斯凯恩 | 页数: | |
| 定价: | 36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 ISBN号: | 9787542941930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立信会计 | 版次印次: | 1 |
**章要想游泳,必须先知道水有多深——每天 学点金融市场知识 股票市场:涨涨跌跌的** 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小胡准备在北京买房置业, 远在长春的父母拿出几十年存下的30万元,希望能帮 他付首付款。年初的时候,小胡听同事们大谈股票如 何赚钱,尤其是一位买银行股的同事,竟然一个月赚 进几万元,这让小胡大为心动。他开户后,用父母的 钱以17.8元每股的价格买进l万多股某股票,希望大 赚一笔后再脱身去买房。
谁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所持有的股票价格开始 下跌,每天盯着收盘价,小胡就在心里算着亏了多少 ;晚上躺在床上也在想着股票,深夜也难以入睡。当 该股下跌到8.6元时,小胡的心理防线要崩溃了,接 近10万元的亏损足够他赚上一两年了。*终,夜不能 寐的小胡求助于心理医生。
股票市场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悲喜剧。红绿 数字互换,股价涨涨跌跌,牵动着无数股民的心,那 么股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按时价进行转让、买 卖和流通的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 部分。由于它是建立在发行市场基础上的,因此又称 作二级市场。
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股票流通市场的活动,可 以使长期投资短期化,在股票和现金之间随时转换, 增强了股票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股票流通市场上的价 格是反映经济动向的晴雨表,它能灵敏地反映出资金 供求状况、市场供求、行业前景和政治形势的变化, 是进行经济预测和分析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来说, 股权的转移和股票行市的涨落是其经营状况的指示器 ,还能为企业及时提供大量信息,有助于它们的经营 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
*早的股份公司、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成 立的海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 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 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 实行有限责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 ,使*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同掀起了成立 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 股份公司。
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 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 汗马功劳。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扩展,股份制也 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其实,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投机的金融市场。它投 机买卖股票的手法与赌博市场、彩票市场是相同的, 或者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赚钱的人卖掉股票,没有 赚到钱的人买进股票成为新的投资者或股东,等待下 一次冲浪。而下一次冲浪的到来,赚钱的人离场,没 有赚钱的人又走进来,这样一波一波地循环下去。但 是,没有永远上升的股票,当股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 ,一定会下降。在高位买进的人持股不放,成为长线 投机者,又在等待时机再次出售。当股价往下跌落时 ,也有不少人进场买股票,他们认为该股票已跌落到 位,当他买下当天的股票后,第二天该股票还是往下 掉,这个买进股票的人又成为长线投机者。如此一波 一波往下掉,后进入者一波一波地被套住而又成为长 线投机者。这些长线投机者又在等待股票上升到自己 的人市价位。然而,没有永远下跌的股票,当股价跌 到一定程度时,股票的价格一定会上升。当股票的价 格上升到一定的价位,在低价位买进股票的人卖掉手 中的股票,买进股票的人等待股票价格的进一步升值 。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美)威廉·戈兹曼|译者:张亚光//熊金武 | 页数: | |
| 定价: | 68 | 出版时间: | 2017-05-01 |
| ISBN号: | 9787508673196 | 印刷时间: | 2017-05-01 |
| 出版社: | 中信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目录: **序......
这套书中的另一本,我更是爱不释手。阅读“千年金融史”,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金融冒险。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像传统史书那样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人物、社会变迁和金融创新巧妙地融为一体。我仿佛看到了古罗马的钱庄如何运转,听到了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感受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比如对早期股票市场的描述,让我能清晰地想象出当时人们如何在新兴的交易场所进行买卖,以及那些充满投机色彩的狂热场景。威廉·戈兹曼先生的笔触充满了故事性,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剖析历史背后驱动金融发展的力量。我看到了货币政策的演变,看到了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也看到了人类在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智慧。最让我震撼的是,他能将如此漫长而复杂的金融史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能挖掘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有趣细节,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当下的模型和理论,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理解它,认识到金融的每一次变革都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评分“千年金融史”这本书,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阅读它,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宏大的金融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人类在金融领域留下的辉煌与挣扎。作者的叙事能力极强,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就置身其中。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金融创新如何改变社会进程的描述。比如,他详细阐述了早期银行的出现,如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以及纸币的诞生,又如何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贸易的流通。书中对一些重大金融事件的分析也相当深刻,他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他探究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看到了泡沫经济的反复出现,看到了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也看到了人类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的金融角落,比如欺诈、投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这让我对金融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阅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金融史,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金融往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
评分购入这套书,完全是因为被“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这个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金融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入门知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解答着我心中那些最基础的疑问。他没有回避复杂的概念,而是选择用最直白、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去解释它们。例如,在讲到“通货膨胀”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让我立刻体会到了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影响。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些图表清晰地展示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规律,而案例分析则让我看到了金融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既指出了金融工具的强大之处,也警示了潜在的风险,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金融。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很清晰,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议题,让我感到学习过程非常顺畅,没有那种被信息淹没的感觉。
评分终于收到这套书了,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书的装帧很精美,纸质也很有分量,摸起来手感不错。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质。我之前对金融学一直有些畏难情绪,总觉得里面充斥着各种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标题“从零开始读懂”瞬间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希望。试着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讲解方式确实很通俗易懂,没有一开始就堆砌理论,而是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切入,比如讲到货币的起源,就结合了物物交换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概念的核心。而且,书中的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一点点地构建起金融学的知识体系,感觉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一些关键概念时,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点亮了我脑海中的困惑。比如解释“机会成本”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选择和放弃的场景,让我瞬间明白了这个看似抽象的经济学原理。总的来说,作为一名金融学小白,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觉得金融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理解,甚至被深入掌握的。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相信这套书会成为我金融知识启蒙的绝佳伙伴。
评分我一直对金融学充满兴趣,但总觉得它的门槛很高,难以入门。这套书的出现,真的像及时雨。尤其喜欢《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这本书,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解释得明明白白。比如,在讲到“利率”的时候,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借贷场景,让我立刻理解了利率在资金借贷中的作用。同时,书中还巧妙地将一些基础的经济学原理融入其中,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市场时,不仅关注了数据和模型,还深入探讨了人性在金融决策中的影响,这让我感觉更加真实和 relatable。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章节清晰,重点突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学习金融学的其他部分了,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