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的萌芽,時常是以惡的形態顯現的。──河合隼雄
為了避免孩子惹事生非,家長、教師往往極力防堵孩子犯下惡行,一心想調教出走在「正軌」的「好孩子」。但日本榮格分析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認為,一味地「排除惡」,恐會引來更大的惡。表面上的「惡」,可能背後藏著珍貴的成長訊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
河合隼雄發現,許多才華洋溢的人,年少時都是「壞孩子」──霸凌、偷竊、說謊、拒學……這讓他不禁開始思考:什麼是惡?上帝創造世界,為什麼把惡也放進來?
「一個人為了成為他自己,必須破壞過去支撐他的支柱。」個人的成長與獨立、革命性的創造和進步,往往是從突破既有規範開始,而「破壞規矩」會讓一般人覺得孩子開始「變壞」了。惡,讓人驚恐,卻又魅力無窮,因為那是人發展健全自我的動力。
本書從日本許多名人青少年時的「壞行為」出發,直搗人心深處「害怕惡」又「想作惡」的矛盾心理,提出發人深省的建議。勇敢接納孩子天性裡的惡,並不意謂縱容孩子胡作非為,而是要拿出更大的耐心傾聽、不過早論斷是非,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突破成長瓶頸的門道。
合隼雄(1928-2007)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1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河合隼雄著作集》、《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原來如此的對話》、《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發刊詞/河合俊雄
【推薦序1】從除惡務盡的焦慮中稍稍脫身/史英
【推薦序2】傾聽那些叛逆孩子的心聲/李偉文
【推薦序3】原來是這麼一回是啊!/周仁宇
一、惡與創造
1.具有創造性的人們
2.個性的顯現
3.自立的契機
4.惡與想像
二、惡是什麼?
1.惡的心理學
2.惡的兩義性
3.根源惡
三、偷盜
1.偷盜的魅力
2.盜火
3.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四、暴力與攻擊性
1.攻擊性
2.身體與惡
3.遊玩與惡
4.感情的爆發
五、謊言、祕密、性
1.謊言的評價
2.祕密
3.孩子與性
六、霸凌
1.霸凌的根源
2.現代的霸凌
3.霸凌與對策
七、包圍著孩子的惡
1.從一件事談起
2.以善意為名的惡
3.大人、惡、孩子
後記
【補論1】向惡挑戰
【補論2】民間故事的殘酷性
【補論3】如何理解孩子的「非行」
【解析】凝視著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孩子/岩宮惠子
【附錄】延伸閱讀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经历过“孩子叛逆期”的家长。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儿童心理学知识,转化成了一套可以在厨房、客厅、甚至车里都能随时应用的实操心法。尤其是在处理家庭冲突时,书中提供的“暂停”和“冷静”技巧,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试着应用了其中一个关于“非评判性倾听”的练习,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可能升级为一场大战的场面,因为我没有立刻进入争辩模式,而是先复述了孩子的情绪,竟然奇迹般地平息了对方的怒火。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父母停止了对“完美父母”的追求,转而拥抱“有效沟通者”的角色。它不是在提供一个通往“模范家庭”的捷径,而是在提供一把通往“真实、理解和相互尊重”大门的钥匙。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耐心值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坐在你身边,和你一起讨论你家孩子的具体情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理论的同时,总是能够非常巧妙地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比如,书中提到孩子故意把牛奶洒在地板上,我们通常会立刻爆发,但作者引导我们去想象孩子当时内心的“剧本”——也许他是在测试地心引力,也许他是在用这种夸张的方式告诉你“我今天没得到我想要的玩具”。这种把孩子行为“剧本化”的描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父母面对孩子“挑战”时的防御心。它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每一个“使坏”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解码的“秘密信息”,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成为最好的“信息解码员”。这种同理心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含金量大大提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前半段读起来有点沉重,因为它迫使你直面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盲点和挫败感。但是,正是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才成就了它的价值。它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给你打一剂廉价的“积极心理暗示”,而是真正带着你走一遍泥泞的沼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惩罚的无效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坚决。她并没有完全否定界限的重要性,而是清晰地阐明了“惩罚”与“自然后果/逻辑后果”之间的本质区别。那种将“后果教育”阐述得如此有条理、有逻辑性的论述,让我对如何设立有效且充满尊重的家庭规范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让孩子立刻服从,而是如何培养一个具有内在责任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人。这种长期主义的教育观,比任何速效方法都来得珍贵和扎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终于有人把“熊孩子”现象背后的复杂性给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了。它完全打破了我过去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乖巧”与“捣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她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功能性。比如,书中对“寻求关注”和“争取权力/控制感”这两种最常见的孩子行为动机进行了极其精辟的区分,并且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我总把所有“乱发脾气”都归为“不听话”,现在我明白了,有些是“我需要你看见我”,有些则是“别想控制我”。这种对动机的精准捕捉能力,让我在面对孩子突发状况时,能更快地进入“解决问题”而非“情绪对抗”的状态。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穿透力,绝对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我刚看完的书,简直是为每一个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它并没有提供那些标准化的、教科书式的“如何管教”指南,反而更像是一面深入人心的镜子,让我们得以正视孩子那些看似“不乖”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忙于纠正孩子外在的表现,却忽略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呼喊。比如说,当孩子无理取闹地发脾气时,我们第一反应通常是制止和责备,这本书却引导我们去思考:他是不是因为太累了?是不是感受到了被忽视?或者,这只是他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它不是在说“你的孩子是坏孩子”,而是在提醒我们,“你的孩子正在用一种我们不理解的方式向你求助”。这种理解的深度,远超出了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籍的表面功夫。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它鼓励父母放下自己的焦虑和评判,真正地“看见”孩子,而不是“管理”孩子。这种细腻的心理洞察,真的需要作者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共情能力才能写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