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 : 美学散步

宗白华 : 美学散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白华 著,柳川艳 编,张谷若 译
图书标签:
  • 宗白华
  • 美学
  • 艺术理论
  • 文化批评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文学
  • 哲学
  • 散文
  • 美学散文
  • 启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弘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25738
商品编码:26145831830
开本:32
出版时间:1900-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精选推荐
¥29.90
 
¥45.30
 
¥10.90
 
¥32.00
 
¥28.80
 
¥28.80
 
¥45.90
 
¥38.00
 


商品参数
美学散步
定价 36.0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1986年06月
开本 大32开
作者 宗白华
装帧 平装
页数 313
字数 197000
ISBN编码 9787208025738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宗白华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zui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wei一的一部美不著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宗白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原名之槐,字伯华。生于安徽安庆市小南门方宅母亲的家中,祖籍江苏常熟。幼年在南京模范小学读书。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1920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任南**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目录
目 录 美学散步 小言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美从何处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一、空灵 二、充实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三、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一、意境的意义 二、意境与山水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四、禅境的表现 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论素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一、用笔 二、结构 三、章法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附:清谈与析理)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一、形式与表现 二、原始美与艺术创造 三、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四、中庸与净化 五、艺术与模仿自然 六、艺术与艺术家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我和诗 新诗略谈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一、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二、唐代诗坛的特质与其时代背景 三、初唐时期——民族诗歌的萌芽 四、盛唐时期——民族诗歌的成熟 五、民族诗歌的结晶——出塞曲 六、尾语——唐代的没落与没落的诗人 后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 引言 宗白华先生,这位享誉中国现代美学史的巨匠,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洞见和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学世界的大门。本书《宗白华:美学散步》并非对宗白华先生某部具体著作的学术解析,更非对其某个特定理论的深度剖析。它更像是一次诚挚的邀请,邀请读者跟随宗先生的智慧之光,漫步于美学的广阔原野,体验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感官的觉醒。 本书旨在呈现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脉络,展现其精神气质的独特魅力,并引导读者从中汲取滋养,激发对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悟。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科书,而是一次充满启发性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我们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描摹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图景,使其成为读者心中鲜活而深刻的存在。 第一章:形而上的沉思——美的精神底蕴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品形式的分析,抑或对审美心理的描摹。其核心在于一种形而上的追问,一种对“美”在生命与宇宙中的根源性地位的深刻体认。他认为,美并非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而是人与宇宙万物之间一种形而上的契合与共鸣。这种契合,源于生命内在的某种“道”,一种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精神境界。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宗白华先生关于“宇宙生命精神”的观念。他如何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与儒家思想中汲取灵感,来构建其美学体系?他所强调的“静观”与“体悟”,又是如何成为通达这一精神境界的路径?我们将审视他对于“神韵”的论述,理解“神韵”并非模糊的概念,而是艺术家捕捉宇宙生命力,并将其注入作品的艺术实践。例如,他如何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解读,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气韵生动”的奥秘,以及这种奥秘如何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遥相呼应。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宗白华先生对“空”与“有”的辩证理解。在中国艺术中,留白并非是“无”,而是承载无限可能性的“有”。这种对“空”的独特体悟,是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关键。宗先生认为,正是这种对“空”的把握,使得中国艺术能够超越具象的束缚,直抵精神的深邃。他对“虚”、“无”的阐释,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一种对超越物质限制的渴望。 第二章:艺术的边界——东西方美学的对话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具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他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地将中国传统美学置于世界美学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对话。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种包容而批判的精神,吸收西方美学中的精华,并将其融会贯通,为中国美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本章中,我们将聚焦宗白华先生在东西方美学对话中的贡献。他如何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进行比较?他如何理解康德的“审美判断”,并从中发掘其与中国“乐”的相通之处?我们还将探讨他对于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看法,例如他对印象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的解读,以及他对这些流派在中国艺术界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思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宗白华先生对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精辟论述。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他反对机械地将西方形式主义引入中国,也批判脱离时代精神的空洞说教。他强调,艺术的形式创新,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而内容也需要在恰当的形式中得以升华。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如唐诗宋词的分析,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如何从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等方面,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哲理,正是这种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 第三章:生命的绽放——艺术的实践与体验 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生命体验,丰富精神世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生命实践的关怀。他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激发我们的生命潜能,使我们能够以更敏锐的感官去体察世界,以更深沉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宗白华先生关于艺术实践的观点。他如何理解艺术家的创造过程?他如何看待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我们将审视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的解读,理解这些艺术形式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如何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生命体验。 例如,他对中国园林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建筑或景观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的哲学”,一种“缩微的宇宙”。他如何从园林的布局、曲径通幽的设计、山水意境的营造中,解读出中国人对于“自然”、“自由”、“和谐”的追求?他如何看待“情”在艺术中的作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是“有情”的,是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的。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等手法的解读,便展现了他对情感表达的细腻洞察。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宗白华先生对“生活即艺术”的理念。他认为,美并非只存在于艺术殿堂,更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对美有敏锐感知的人,本身就能创造出独特的美。他鼓励读者,要学会“看”,学会“听”,学会“感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第四章:精神的传承——宗白华的文化担当 宗白华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家,更是一位深厚的文化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以及他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切忧虑,构成了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宗白华先生的文化担当。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生命力?他如何呼吁年轻一代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回顾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理解他为何如此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还将关注宗白华先生对“民族精神”的论述。他认为,民族精神是通过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下来的,而美学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如何从中国艺术中发掘民族精神的特质?例如,他对中国书法中“龙飞凤舞”的线条所蕴含的“刚健”、“自信”精神的解读,对中国绘画中“意境”的强调所体现的“内敛”、“含蓄”气质的分析,都展现了他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洞察。 结语:美学的灯火,永不熄灭 《宗白华:美学散步》并非一本书的终结,而是对一次精神旅程的开启。通过对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徜徉,我们不仅能获得对美的深刻认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生命品质。宗先生的美学,如同黑夜中的灯火,指引着我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喧嚣中回归宁静。 本书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阐述,让宗白华先生的智慧之光,再次照亮我们对美的探寻之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美学散步”,读者能够: 深化对“美”的理解: 从表象的欣赏,走向对美学精神内核的体悟。 拓展文化视野: 在东西方美学的对话中,建立更广阔的文化认知。 提升生命体验: 将美学理念融入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 激发文化自觉: 珍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这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读物,而是一个邀请,邀请您与宗白华先生的思想同行,一同在美的世界里,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发现。愿本书能成为您通往美学殿堂的引路人,让您的生命因美的存在而更加丰盈、充实与璀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就散发着一种宁静而有力的气息,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拿在手中,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份量,这不仅仅是物理重量,更是一种思想的厚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种豁达与超然,他似乎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俯瞰人世间的喧嚣与浮躁,用一种近乎慈悲的目光来审视万物。这种超脱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包容与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我的内心被一种久违的平静所充盈,那种被世俗的琐碎打扰的心绪,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净化与安抚。它像是一剂良药,缓慢而持久地修复着现代人日益疲惫的灵魂,让人重新找回与自然、与自身精神原乡的连接点。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页散发着一股久违的、老派的墨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带着读者回到那个或许有些遥远,但精神世界无比丰饶的年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与一位智者的深夜对谈。他笔下的文字,像是精雕细琢的玉器,每一刀都恰到好处,不显堆砌,却处处透着韵味。我尤其欣赏那种游走于具体事物与宏大哲思之间的自如感,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是轻易能达到的。读到某些关于“意境”的阐述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的微小粒子,以及光线洒在宣纸上那种近乎无声的诉说。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审美”这个词汇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孤立的艺术批评,而是一种与生命体验深度融合的生活哲学。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不是简单的罗列典故,而是渗透到骨髓里的那种理解力,让人在阅读时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质感,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冷峻刻板,反而充满了生命的热度与温度。作者的思绪如行云流水,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娴熟地操控着读者的情绪起伏。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咀嚼那些被精心挑选过的词汇,因为每一个词语似乎都承载着超越其字面意义的重量。这种阅读体验,坦白说,对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挑战,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停下来,沉思,去感受文字背后那层层叠叠的文化意蕴。这本书的结构,看似松散,实则内在有着一股强大的张力,引导着你从对具体美感的欣赏,逐步深入到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引导艺术。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初涉美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或许略高。它并不迎合大众的浅层趣味,而是直指核心,探讨那些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才能领悟的道理。但是,一旦你投入其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和深刻,以至于在读完之后,我再回看以往接触过的艺术作品,都会产生一种“旧貌换新颜”的震撼。作者的洞察力,仿佛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象的表层,直达精神的内核。书中对“气韵生动”的解析,尤为精妙,它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口号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将这种玄妙的境界实体化、可感化。这种将不可言说的东西,用文字精准捕捉的能力,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心性的锤炼,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欣赏美”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身在面对世界时的感知力与局限性。作者的叙述风格中,蕴含着一种极度的真诚与克制,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路径,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到某些关于时间与永恒的探讨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与书中的世界产生了共振,仿佛自己也化作了那山间的一块顽石,经历了风雨的冲刷与岁月的沉淀。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且每一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藏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