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学散步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1986年06月 | |
| 开本 | 大32开 | |
| 作者 | 宗白华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13 | |
| 字数 | 197000 | |
| ISBN编码 | 9787208025738 | |
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就散发着一种宁静而有力的气息,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拿在手中,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份量,这不仅仅是物理重量,更是一种思想的厚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种豁达与超然,他似乎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俯瞰人世间的喧嚣与浮躁,用一种近乎慈悲的目光来审视万物。这种超脱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包容与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我的内心被一种久违的平静所充盈,那种被世俗的琐碎打扰的心绪,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净化与安抚。它像是一剂良药,缓慢而持久地修复着现代人日益疲惫的灵魂,让人重新找回与自然、与自身精神原乡的连接点。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页散发着一股久违的、老派的墨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带着读者回到那个或许有些遥远,但精神世界无比丰饶的年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与一位智者的深夜对谈。他笔下的文字,像是精雕细琢的玉器,每一刀都恰到好处,不显堆砌,却处处透着韵味。我尤其欣赏那种游走于具体事物与宏大哲思之间的自如感,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是轻易能达到的。读到某些关于“意境”的阐述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的微小粒子,以及光线洒在宣纸上那种近乎无声的诉说。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审美”这个词汇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孤立的艺术批评,而是一种与生命体验深度融合的生活哲学。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不是简单的罗列典故,而是渗透到骨髓里的那种理解力,让人在阅读时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
评分翻开书页,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质感,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冷峻刻板,反而充满了生命的热度与温度。作者的思绪如行云流水,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娴熟地操控着读者的情绪起伏。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咀嚼那些被精心挑选过的词汇,因为每一个词语似乎都承载着超越其字面意义的重量。这种阅读体验,坦白说,对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挑战,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停下来,沉思,去感受文字背后那层层叠叠的文化意蕴。这本书的结构,看似松散,实则内在有着一股强大的张力,引导着你从对具体美感的欣赏,逐步深入到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引导艺术。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初涉美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或许略高。它并不迎合大众的浅层趣味,而是直指核心,探讨那些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才能领悟的道理。但是,一旦你投入其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和深刻,以至于在读完之后,我再回看以往接触过的艺术作品,都会产生一种“旧貌换新颜”的震撼。作者的洞察力,仿佛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象的表层,直达精神的内核。书中对“气韵生动”的解析,尤为精妙,它不再是停留在理论口号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将这种玄妙的境界实体化、可感化。这种将不可言说的东西,用文字精准捕捉的能力,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心性的锤炼,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欣赏美”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身在面对世界时的感知力与局限性。作者的叙述风格中,蕴含着一种极度的真诚与克制,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路径,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到某些关于时间与永恒的探讨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与书中的世界产生了共振,仿佛自己也化作了那山间的一块顽石,经历了风雨的冲刷与岁月的沉淀。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且每一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藏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