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汪恩良摄影的《长城传》是黑龙江知名作家范震威在《黑龙江传》、《乌苏里江绥芬河传》之后的又一部巨著,全书以专业的研究精神和通俗流畅的文笔详细地将我国这一建筑奇迹的前世今生展现在我们眼前。全书通过对长城古迹今貌的多次实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先后梳理、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长城构筑形式与周边生态研究等诸多线索,将复杂的知识体量贯穿起来,并辅以精美的摄影图片,不但让我们*进一步的去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脉络,同时也可以从中体现出对人文遗迹和周边生态保护的呼吁和关怀。这是一部可读性强、亲和力高的长城传记,无论是其中的故事还是知识,无论是那些考察还是游记,我们都能通过对中华文脉的深入梳理来获得对我们民族新的理解和感悟!
田野考察展示翔实的长城面貌,时间脉络的梳理 串起我们文明深处的闪烁记忆,历史人物与长城的故 事将磐石变得鲜活而富有气息,严谨的科考方法为我 们展现出先辈的建筑智慧,长城周边的生态研究令我 们关注**的自然和人文状态,纵横千古展开一册恢 宏壮阔的中华长卷,范震威著王冰、汪恩良摄影的《 长城传》是一部可读性强并富有亲和力的长城传记, 无论是其中的历史故事,还是考古知识、田野考察以 及摄影游记,都将带给我们突破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范震威,1941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县,当代作家、学者,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做过教师、技术员、编辑和记者,现为哈尔滨文史馆研究员。著述甚丰。
献给长城的祝福 —— 代自序
第一章 中国长城
一、何谓长城
二、城、城郭或城墙的展开
三、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四、万里长城说雄关
第二章 中国*早的长城与城关
一、春秋长城——齐长城
[附]莱芜鲁长城
二、春秋长城——楚长城
三、中华**关——雁门关
第三章 战国时代诸长城
一、战国时的魏长城
二、赵长城与中山长城
三、战国南北燕长城
第四章 万里长城与孟姜女传说
一、战国:扼守西北方的秦长城
二、秦始皇与万里长城
三、修筑秦长城的总指挥蒙恬
四、千秋孟姜女
第五章 西汉、匈奴与长城
一、长城内外:冒顿单于的战术美学
二、长城南北:战争或和亲的抉择
三、长城守护神?华夏**壮士
四、长城线上的悲怆三部曲
五、张骞、西域、丝绸之路与汉长城
六、汉匈争雄的历史转折
七、和平天使——昭君出塞
第六章 东汉、三国与魏长城
一、汉与匈:长城塞外的*后之争
二、但愿生入玉门关
三、曹操出塞击柳城
四、檀石槐与长城下的刺客
五、饮马长城窟
六、 蔡氏父女:苦难中国的歌哭
第七章 北朝长城的人与事
一、长城线上的参合陂之战
二、北魏与长城
三、长城记忆:《木兰诗》、《敕勒歌》与射雕英雄
第八章 隋与唐的长城
一、隋文长城:一箭双雕与和亲内附
二、隋炀长城:雁门之围与突厥之叛
三、唐与突厥之争及唐代的长城诗韵
第九章 辽、金、宋与长城
一、辽朝:燕云十六州与长城
二、长城之厄及辽、宋、西夏三国的战与和
三、长城线上“燕云十六州”的争夺
四、金界壕与成吉思汗边墙
第十章 蒙、元与长城
一、成吉思汗:穿越长城中的通道
二、忽必烈:长城线上的出击
第十一章 明朝与万里长城
一、明太祖对山海关及长城的修建
二、明成祖北征与明英宗土木之厄
三、九边?明长城(上)
四、九边?明长城(中)
五、九边?明长城(下)
第十二章 明长城的别曲
一、乱世弓马与和平安居女神三娘子
二、哈密:长城与烽燧的延伸
三、辽东长城:明与清的历史纠结
四、清军突入长城与山海关
第十三章 清朝与长城
一、康熙:地图与长城
二、清代长城鳞爪
三、山海、嘉峪两关与流人
第十四章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一、闯关东与走西口
二、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第十五章 永远的长城
一、长城线上的居民
二、由长城的鸟说起
三、长城学与长城美学
四、乐山 乐水 乐长城
后 记
主要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没想到它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作者的语言如同涓涓细流,又时而如磅礴的山洪,变化多端,却总能精准地触及我的内心。他并没有简单地讲述建造过程,而是将长城的起伏与人生的起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那些关于时间、空间、存在与虚无的探讨,让我不禁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他会从一个微小的细节出发,比如一块被风化的石头,或是偶然间在长城脚下发现的一片野花,然后延展开来,引申出关于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我被这种跳跃式的、充满画面感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有时,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在作者的引领下,穿梭于历史的各个角落,试图理解长城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它既是物理的屏障,也是精神的象征,既是过去的遗迹,也是未来的启示。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会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长城,不如说是在写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连接、对于传承、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
评分不得不说,《长城传》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我之前读过很多以某个宏大事物为主题的书,但很少有能像它这样,将叙事、考证、抒情和想象力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它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如同织锦一般,将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而又精致的整体。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导演,他会在你沉浸在某个历史故事时,突然切换到现代的视角,让你看到长城在当下的意义;又或者,他会从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引申到某个普通人的微小生活,让你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挖掘,那些关于长城建筑的材料、工艺,甚至是当时工匠的工具,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同时,他又不会让你觉得枯燥,因为这些细节总是服务于更深层次的探讨。你会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联系,感受到作者对整个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掌控力。这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激发我的思考,让我主动去构建故事的完整性,也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长城传》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触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以宏大的叙事收尾的书,然而,作者却选择了一个极其内敛、却又意味深长的方式。他没有去刻意强调长城的伟大,也没有去渲染它的历史意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下,投向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我读到的是,长城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它更是我们与历史、与土地、与民族之间的一种连接。作者通过描绘一些现代人在长城上的活动,比如徒步、摄影,甚至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来展现长城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回归”式的结尾,让我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它提醒我,历史的传承,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体现在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对过往先辈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责任。长城,作为一种象征,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而这种融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去体会、去感受、去延续。这本书,最终让我思考的,不再是长城有多长,而是长城如何在我们心中,不断地生长。
评分拿到《长城传》这本书,其实挺犹豫的,因为我一直觉得长城嘛,就是一条蜿蜒巨龙横亘在山脊上,是历史的遗迹,是民族的象征,似乎早已被人们熟知,还能有什么新鲜的视角?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住了。他没有像史书那样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从一个非常“人”的角度切入。我想象着那些修建长城的普通士兵,他们是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下,用血肉之躯一点点堆砌起这伟岸的奇迹。书里对他们的生活细节描绘得非常生动,比如在寒风中啃食着干粮,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思念家乡的夜晚默默垂泪。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你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疲惫、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牺牲,都化作了文字,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我甚至能听到风吹过长城垛口的呼啸声,闻到泥土和汗水的混合气味。这让我意识到,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它更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努力、守护家园的缩影,凝聚了太多的情感和牺牲。这种叙述方式,让冰冷的石头有了温度,让宏大的历史有了具体的血肉,我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关于人性的赞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声音”的描绘。通常写历史,我们关注的是画面、是事件,但《长城传》却让我听到了长城。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城在不同时期的“声音”。我仿佛能听到工匠们挥动锤凿的节奏声,听到士兵们守夜时的低语,听到风在城墙上呼啸而过的呜咽,甚至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战马嘶鸣和鼓角声。他甚至会去想象那些已然消失的声音,比如曾经在长城边吟唱的歌谣,或者是在城墙下奔腾的河流。这种听觉的描写,让长城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景观,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不仅仅是被看见,更是被听见,被感受。我发现,通过声音,作者更能触及历史的本质,更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当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仿佛还能听到长城在诉说着它的故事,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却又永不消逝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长城的认知,从视觉层面,升华到了更深层次的听觉和心灵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