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 ||
| 定价 | 58.00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萧易 著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313 | |
| 字数 | 36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59805096 | |
| 重量 | 772 | |
南北朝 乱世之音
碑上仙境——发现中国zui早的道教诸神
*南北朝道教石窟哪去了?
隋 白衣天子
循金牛古道而来的道风——绵阳西山观、龙门垭、圣水寺
*道家与道教
唐 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安岳玄妙观
荒草与旷野中的道教神祇——剑阁老君岩、王家河、鹤鸣山
*道教护法神
荒草中的天外飞仙——仁寿石窟
石窟中的大唐女道士传奇——丹棱龙鹄山、蒲江长秋山
宋 诸神之国
皇帝、宦官与道士——杭州通玄观中的南宋道事
隐秘西南的南宋洞天——大足道教石刻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元 全真风云
那些与全真教有关的石窟——太原龙山
明 天子之道
天子脚下的道教故事——北京烧窑峪
一位明朝官吏眼中的道教石窟——洪雅苟王寨
镌刻在岩壁上的《西游记》——广佛洞、卧牛山、龙潭子
清 俗世传奇
“湖广填四川”家族的信仰史——巴中朝阳洞
一位清代乡绅的理想国——张家界玉皇洞
*土地与城隍
从书名中“历史文物考古”和“道教文化”的并置来看,我推测这本书的作者群可能是一个跨学科的精英团队。这种合作产出,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丰富性和视角的多角度。我期待看到文献考据的严谨性与考古实证的紧密结合。比如,书中对某一尊造像的断代,是否能同时引用当时的史料记载(如碑刻文字、地方志)和材料科学的分析结果?这种多重交叉验证,是学术著作公信力的基石。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对“道教石窟艺术”的定义和边界划分。道教石窟的独立性往往不如佛教石窟那样明确,很多遗址中存在着明显的兼容与混杂现象。这本书是否能清晰地区分出纯粹的道教造像与受佛教影响的道教艺术,并对这种“艺术对话”进行深入的阐释?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对道教石窟艺术的“全面考察”,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研究专著,更可能成为未来数十年内,该领域学者们绕不开的基准性文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揭示了多少我们未曾察觉的“道”的秘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全面考察”的承诺抱有极高的期望。这意味着它不应局限于某一个著名的洞窟群,而是要展现出中国道教石窟艺术的地域分布和风格多样性。例如,北方石窟的粗犷雄浑,与南方石窟的秀雅精巧之间,是否存在着清晰的风格脉络和传播路径?书中是否涉及了那些地理位置偏远、学界关注较少的小型石窟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种“全面性”,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道教艺术地理学版图至关重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文物保护现状的记录。石窟艺术的脆弱性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风化、盗凿等问题的记录,并探讨现代科技在壁画修复和三维建模方面的应用,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还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警示意义。希望作者能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些国之瑰宝面临的挑战与珍贵。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化探索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在“文化研究”层面的突破性。道教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甚至晦涩的面纱,很多研究往往流于教条的阐释。我期待《知·道》能跳出传统框架,探讨石窟艺术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影响和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民众心理的。例如,在某个特定的王朝,道教石窟的修建是否反映了皇室对长生不老术的追求,或是民间对灾异的恐惧?书中对壁画中世俗生活场景的描绘,是否能揭示出古代中国社会阶层、服饰、甚至日常仪轨的宝贵信息?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道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图像,比如云气纹、瑞兽,以及那些晦涩难懂的符箓图案。如果能提供详细的符号学解读,将极大地拓宽我们理解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视野。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把冰冷的石头和彩绘,重新赋予鲜活的历史温度和人文关怀。它应该是一把钥匙,带领我们进入那个充满仙风道骨的文化秘境。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震撼。它似乎不满足于简单的图录展示,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关于“道教石窟艺术”的完整知识体系。我猜测,作者必然对道教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将那些抽象的哲学观念,通过雕塑和壁画的语言有效地翻译出来。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论述“三清”、“四御”等核心神祇在不同时期石窟中的形象变迁?这对于理解道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官方化过程至关重要。更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的“考古”部分。考古工作往往意味着对年代、材质、工艺的精确考证。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严谨的考古报告风格,辅以清晰的测绘图和详细的发掘记录。这种科学的视角,能帮助我们辨别哪些是早期纯粹的道教遗存,哪些是后期融合了佛教或其他民间信仰的复杂产物。如果书中能对石窟的建造技术,比如开凿方法、颜料的配方等有细致的探讨,那就更棒了。毕竟,了解艺术的物质基础,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致力于从多维度、多学科的交叉点上,对道教石窟进行一次彻底的“画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图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神秘而又充满历史厚重的道教石窟世界。我一直对古代的宗教艺术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文化瑰宝。这本书的标题——“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期待着它能带我深入探访那些尘封已久的洞窟,去触摸那些千年流传下来的壁画和造像。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田野调查,将那些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群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更是关于历史、信仰和哲学的交织。它能否真正揭示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以及它如何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塑造出独特的石窟艺术风格?我特别好奇书中对那些特定石窟的深度剖析,比如它们在选址、布局上的宗教意图,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如果这本书能把考古发掘的严谨性与文化解读的深度完美结合,那它无疑将成为道教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我希望它能提供详实的图片资料,让那些偏远地区的石窟艺术得以广为人知,也希望它能有独到的见解,打破一些关于道教的刻板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