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现代网络技术:SDN、NFV、QoE、物联网和云计算|7275773

包邮 现代网络技术:SDN、NFV、QoE、物联网和云计算|72757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 斯托林斯William Sta 著,胡超 邢长友 陈鸣 译
图书标签:
  • SDN
  • NFV
  • QoE
  • 物联网
  • 云计算
  • 网络技术
  • 现代网络
  • 通信技术
  • 信息技术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创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6647
商品编码:27148724176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书[0名0]:  现代网络技术:SDN、NFV、QoE、物联网和云计算|7275773
 图书定价:  99元
 图书作者:  (美)威廉·斯托林斯(William St[0all0]ings)
 出版社: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1 0:00:00
 ISBN号:  9787111586647
 开本:  16开
 页数:  0
 版次:  1-1
 作者简介
William St[0all0]ings博士在理解计算 [1机1] 安全、计算 [1机1] 网络和计算 [1机1] 体系结构[0领0]域的全方位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0独0]特的贡献。他写作了18本教科书,算上各种修订的版本,在这些主题的多个方面共写了70本书。他的作[0品0]出现在各种ACM和IEEE出版物上,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IEEE》和《ACM Computing Reviews》。他曾13次荣获教科书和[0学0]术作者协[0会0](Text and Academic Authors Association)颁发的年度[0优0]计算 [1机1] 科[0学0]教科书奖。
在30多年间,他成为该[0领0]域的技术贡献者、技术管理者和几个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他在各种计算 [1机1] 和操作系统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CP/IP和基于OSI的协议栈,既包括微 [1机1] 也包括[0大0]型计算 [1机1] 。[0当0]前,他是一[0名0][0独0]立的咨询顾问,他的客户包括计算 [1机1] 、网络制造[0商0]、客户、软件开发公司和技术先进的政府研究 [1机1] 构。
他在ComputerScienceStudent.com/创建并维护着计算 [1机1] 科[0学0][0学0]生资源网站。该网站为计算 [1机1] 科[0学0]的[0学0]生(和教授)提供有关各种主题的普遍感兴趣的文档和链接。他是《Cryptologia》杂志的编委,该杂志是致力于密码[0学0]研究的[0学0]术性期刊。
St[0all0]ings博士拥有麻省理工[0学0]院计算 [1机1] 科[0学0]博士[0学0]位和诺特丹([0No0]tre Dame)[0大0][0学0]电子工程硕士[0学0]位。
贡献作者简介
Foundations of Modern Networking: SDN, NFV, QoE, IoT, and Cloud
Florence Agboma [0当0]前是位于伦敦的英[0国0]天空广播公司的技术分析师。她的工作包括对诸如线上OTT、VoD和广播等不同的视频平台的流式视频进行质量改进。她是视频质量专家组(VQEG)的成员。Agboma博士拥有英[0国0]Essex[0大0][0学0]的博士[0学0]位,她的研究专注于移动内容传递系统的体验质量。
Agboma博士在期刊、书籍和[0国0]际[0会0]议论文集中发表了多篇文章。她的兴趣包括视频质量[0评0]价、心理物理[0学0]方[0法0]、收费电视分析、体验质量管理以及诸如高动态范围和[0极0]高密度的[亲斤]兴广播电视技术。
Sofiene Jelassi于2003年6月和2005年12月分别获得了突尼斯莫纳斯提尔[0大0][0学0]的科[0学0][0学0]士和科[0学0]硕士[0学0]位。他于2010年2月获得了[0法0][0国0]皮埃尔和玛丽居里(Pierre and Marie Curie)[0大0][0学0]计算 [1机1] 科[0学0]博士[0学0]位。他的博士论文题为《移动自组织网络上分组化语音[0会0]话的自适应质量控制》。2010年6月到2013年12月,他在[0法0][0国0][0国0]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的DIONYSOS研究组担任研发工程师。2014年1月到12月,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GTA/UFRJ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月,他成为突尼斯莫纳斯提尔[0大0][0学0]的副教授。他的研究包括:有线和无线软件定义网络(SDN),服务器和网络虚拟化,网络监视,面向内容的移动网络和服务管理,移动虚拟网络运营[0商0](MVNO),定制的语音和视频系统,用户体验(QoE)的质量测量和建模,实验室和在场可用性测试,众包,用户概况,内容感[0知0],服务游戏化,以及社[0会0]驱动的紧急情况服务。Jelassi博士已经在[0国0]际期刊和[0会0]议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讨论现代网络技术的教材,包括六个部分。[0第0]壹部分([0第0]1~2章)提供了现代网络的概述和本书其余部分的背景;[0第0]二部分([0第0]3~6章)专注于SDN概念、技术和应用的全面且透彻的呈现;[0第0]三部分([0第0]7~9章)专注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概念、技术和应用的宽泛且透彻的呈现以及网络虚拟化的讨论;[0第0]四部分([0第0]10~12章)介绍与SDN和NFV同等重要的服务质量(QoS)和体验质量(QoE)的演化;[0第0]五部分([0第0]13~15章)探讨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两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网络体系结构;[0第0]六部分([0第0]16~17章)对安全性进行分析并讨论职业相关的问题。本书适合作为高校计算 [1机1] 网络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贡献作者简介
[0第0]一部分 现代网络
[0第0]1章 现代网络的组成 2
1.1 网络生态系统 2
1.2 网络体系结构的例子 4
1.2.1 全球性网络的体系结构 4
1.2.2 典型的网络层次结构 6
1.3 以太网 7
1.3.1 以太网应用 7
1.3.2 标准 9
1.3.3 以太网数据速率 10
1.4 Wi-Fi 13
1.4.1 Wi-Fi应用 13
1.4.2 标准 14
1.4.3 Wi-Fi数据速率 14
1.5 4G/5G蜂窝网 15
1.5.1 [0第0]一代 15
1.5.2 [0第0]二代 15
1.5.3 [0第0]三代 16
1.5.4 [0第0]四代 16
1.5.5 [0第0]五代 16
1.6 云计算 17
1.6.1 云计算的概念 17
1.6.2 云计算的好处 18
1.6.3 云网络 18
1.6.4 云存储 18
1.7 物联网 19
1.7.1 物联网中的物 19
1.7.2 演化 19
1.7.3 物联网的层次 19
1.8 网络汇聚 20
1.9 统一通信 21
1.10 重要术语 24
1.11 参考文献 24
[0第0]2章 需求和技术 25
2.1 网络和因特网流量的类型 25
2.1.1 弹性流量 25
2.1.2 非弹性流量 26
2.1.3 实时流量特性 28
2.2 需求:[0大0]数据、云计算和移动流量 30
2.2.1 [0大0]数据 30
2.2.2 云计算 32
2.2.3 移动流量 34
2.3 需求:QoS和QoE 35
2.3.1 服务质量 35
2.3.2 体验质量 36
2.4 路由选择 36
2.4.1 特点 37
2.4.2 分组转发 37
2.4.3 路由选择协议 38
2.4.4 路由器的组成 40
2.5 拥塞控制 40
2.5.1 拥塞的影响 41
2.5.2 拥塞控制技术 43
2.6 SDN和NFV 45
2.6.1 软件定义网络 45
2.6.2 网络功能虚拟化 46
2.7 现代网络要素 47
2.8 重要术语 48
2.9 参考文献 48
[0第0]二部分 软件定义网络
[0第0]3章 SDN:背景与动 [1机1] 50
3.1 不断演化的网络需求 50
3.1.1 需求在不断增长 50
3.1.2 供给在不断增长 50
3.1.3 流量模式更为复杂 51
3.1.4 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已经不再适用 51
3.2 SDN方[0法0] 53
3.2.1 需求 53
3.2.2 SDN体系结构 53
3.2.3 软件定义网络的特征 56
3.3 SDN和NFV相关标准 56
3.3.1 标准制定 [1机1] 构 57
3.3.2 产业协[0会0] 58
3.3.3 开放发展组织 59
3.4 重要术语 59
3.5 参考文献 60
[0第0]4章 SDN数据平面和OpenFlow 61
4.1 SDN数据平面 61
4.1.1 数据平面功能 61
4.1.2 数据平面协议 63
4.2 OpenFlow逻辑网络设备 63
4.2.1 流表结构 65
4.2.2 流表流水线 68
4.2.3 多级流表的使用 71
4.2.4 组表 71
4.3 OpenFlow协议 73
4.4 重要术语 74
[0第0]5章 SDN控制平面 75
5.1 SDN控制平面体系结构 76
5.1.1 控制平面功能 76
5.1.2 南向接口 77
5.1.3 北向接口 78
5.1.4 路由选择 79
5.2 ITU-T模型 80
5.3 OpenDaylight 81
5.3.1 OpenDaylight的体系结构 81
5.3.2 OpenDaylight的氦版本 82
5.4 REST 85
5.4.1 REST约束 85
5.4.2 REST API例子 87
5.5 控制器间的合作和协调 88
5.5.1 集中式与分布式控制器 88
5.5.2 高可用性的集群 89
5.5.3 联邦的SDN网络 90
5.5.4 边界网关协议 90
5.5.5 域间的路由选择和QoS 91
5.5.6 为QoS管理使用BGP 92
5.5.7 IETF SDNi 93
5.5.8 OpenDaylight SDNi 94
5.6 重要术语 95
5.7 参考文献 96
[0第0]6章 SDN应用平面 97
6.1 SDN应用平面体系结构 97
6.1.1 北向接口 98
6.1.2 网络服务抽象层 98
6.1.3 网络应用 98
6.1.4 用户接口 98
6.2 网络服务抽象层 99
6.2.1 SDN中的抽象 99
6.2.2 Frenetic 100
6.3 流量工程 102
6.4 测量和监视 104
6.5 安全 105
6.6 数据中心网络 109
6.6.1 基于SDN的[0大0]数据 109
6.6.2 基于SDN的云网络 110
6.7 移动和无线 112
6.8 信息中心网络 112
6.8.1 CCNx 113
6.8.2 抽象层的使用 114
6.9 重要术语 116
[0第0]三部分 虚拟化
[0第0]7章 网络功能虚拟化:概念与体系结构 118
7.1 NFV的背景与动 [1机1] 118
7.2 虚拟 [1机1] 119
7.2.1 虚拟 [1机1] 监视器 120
7.2.2 体系结构方[0法0] 121
7.2.3 容器虚拟化 123
7.3 NFV概念 123
7.3.1 NFV使用案例 126
7.3.2 NFV的基本要素 127
7.3.3 高层NFV框架 127
7.4 NFV的技术[0优0]势与必要条件 128
7.4.1 NFV的技术[0优0]势 128
7.4.2 NFV的必要条件 129
7.5 NFV参考体系结构 129
7.5.1 NFV管理与编排 130
7.5.2 参照点 130
7.5.3 具体实现 131
7.6 重要术语 132
7.7 参考文献 132
[0第0]8章 NFV功能 133
8.1 NFV基础设施 133
8.1.1 容器接口 134
8.1.2 NFVI容器的部署 136
8.1.3 NFVI域的逻辑结构 137
8.1.4 计算域 137
8.1.5 管理程序域 139
8.1.6 基础设施网络域 140
8.2 虚拟网络功能 142
8.2.1 VNF接口 142
8.2.2 VNFC间通信 143
8.2.3 VNF扩展 144
8.3 NFV管理与编排 145
8.3.1 虚拟基础设施管理器 145
8.3.2 虚拟网络功能管理器 146
8.3.3 NFV编排器 146
8.3.4 仓库 147
8.3.5 单元管理 147
8.3.6 OSS/BSS 147
8.4 NFV用例 147
8.4.1 体系结构用例 148
8.4.2 面向服务用例 149
8.5 SDN与NFV 150
8.6 重要术语 152
8.7 参考文献 153
[0第0]9章 网络虚拟化 154
9.1 虚拟局域网 154
9.1.1 虚拟局域网的使用 156
9.1.2 VLAN的定义 157
9.1.3 VLAN内部成员间的通信 158
9.1.4 IEEE 802.1Q VLAN标准 158
9.1.5 嵌套的VLAN 159
9.2 OpenFlow对VLAN的支持 160
9.3 虚拟专用网 161
9.3.1 IPsec VPN 161
9.3.2 MPLS VPN 163
9.4 网络虚拟化 165
9.4.1 一个简单的例子 166
9.4.2 网络虚拟化的体系结构 167
9.4.3 网络虚拟化的[0优0]势 169
9.5 OpenDaylight的虚拟租用网 169
9.6 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 172
9.6.1 软件定义存储 173
9.6.2 SDI架构 174
9.7 重要术语 175
9.8 参考文献 176
[0第0]四部分 用户需求的定义与支撑技术
[0第0]10章 服务质量 178
10.1 背景 179
10.2 QoS体系结构的框架 179
10.2.1 数据平面 180
10.2.2 控制平面 181
10.2.3 管理平面 182
10.3 集成服务体系结构 182
10.3.1 ISA方[0法0] 182
10.3.2 ISA组件 183
10.3.3 ISA服务 184
10.3.4 排队规则 185
10.4 区分服务 187
10.4.1 服务 188
10.4.2 DiffServ字段 188
10.4.3 DiffServ的配置和运维 189
10.4.4 逐跳行为 191
10.4.5 默认转发PHB 192
10.5 服务等级约定 194
10.6 IP性能测度 195
10.7 OpenFlow对QoS的支持 197
10.7.1 队列结构 197
10.7.2 计量器 198
10.8 重要术语 199
10.9 参考文献 199
[0第0]11章 QoE:用户体验质量 200
11.1 为什么[0会0]有QoE 200
11.2 因缺乏QoE考量而失败的服务 202
11.3 与QoE相关的标准化项目 203
11.4 体验质量的定义 203
11.4.1 质量的定义 204
11.4.2 体验的定义 204
11.4.3 质量的形成过程 204
11.4.4 体验质量的定义 205
11.5 实际中的QoE策略 205
11.5.1 QoE/QoS分层模型 205
11.5.2 QoE/QoS层次的概括与合并 207
11.6 影响QoE的因素 207
11.7 QoE的测量 208
11.7.1 主观[0评0]价[0法0] 208
11.7.2 客观[0评0]价[0法0] 209
11.7.3 端用户设备分析[0法0] 210
11.7.4 QoE测量方[0法0]小结 210
11.8 QoE的应用 211
11.9 重要术语 212
11.10 参考文献 212
[0第0]12章 QoS和QoE对网络设计的影响 213
12.1 QoE/QoS映射模型的分类 213
12.1.1 基于黑盒媒体的QoS/QoE映射模型 213
12.1.2 基于白盒参数的QoS/QoE映射模型 214
12.1.3 灰盒QoS/QoE映射模型 215
12.1.4 QoS/QoE映射模型选择小贴士 215
12.2 面向IP的参数QoS/QoE映射模型 216
12.2.1 用于视频服务的网络层QoE/QoS映射模型 216
12.2.2 用于视频服务的应用层QoE/QoS映射模型 216
12.3 IP网络的可操作QoE 217
12.3.1 面向系统的可操作QoE方案 217
12.3.2 面向服务的可操作QoE方案 218
12.4 QoE与QoS服务监视对比 219
12.4.1 QoS监视方案 220
12.4.2 QoE监视方案 221
12.5 基于QoE的网络和服务管理 224
12.5.1 基于QoE的VoIP呼叫管理 225
12.5.2 基于QoE的以主 [1机1] 为中心的垂直切换 225
12.5.3 基于QoE的以网络为中心的垂直切换 226
12.6 重要术语 227
12.7 参考文献 227
[0第0]五部分 现代网络体系结构:云和雾
[0第0]13章 云计算 230
13.1 基本概念 230
13.2 云服务 231
13.2.1 软件即服务 232
13.2.2 平台即服务 233
13.2.3 基础设施即服务 234
13.2.4 其他云服务 234
13.2.5 XaaS 236
13.3 云部署模型 237
13.3.1 公有云 237
13.3.2 私有云 237
13.3.3 社区云 238
13.3.4 混合云 238
13.4 云体系结构 238
13.4.1 NIST云计算参考体系结构 238
13.4.2 ITU-T云计算参考体系结构 241
13.5 SDN和NFV 243
13.5.1 服务提供[0商0]视角 243
13.5.2 私有云视角 243
13.5.3 ITU-T云计算功能参考体系结构 243
13.6 重要术语 244
[0第0]14章 物联网:基本构成 246
14.1 IoT时代的开启 246
14.2 IoT[0领0]域 247
14.3 具有IoT功能的物的组成 248
14.3.1 传感器 249
14.3.2 执行器 251
14.3.3 微控制器 251
14.3.4 收发器 255
14.3.5 RFID 255
14.4 重要术语 259
14.5 参考文献 259
[0第0]15章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 260
15.1 IoT体系结构 260
15.1.1 ITU-T IoT参考模型 260
15.1.2 IoT全球论坛参考模型 264
15.2 IoT实现 269
15.2.1 IoTivity 269
15.2.2 思科IoT系统 277
15.2.3 ioBridge 281
15.3 重要术语 284
15.4 参考文献 284
[0第0]六部分 相关主题
[0第0]16章 安全 286
16.1 安全需求 286
16.2 SDN安全 287
16.2.1 SDN安全威胁 287
16.2.2 软件定义安全 289
16.3 NFV安全 290
16.3.1 攻击表面 290
16.3.2 ETSI安全视角 292
16.3.3 安全技术 293
16.4 云安全 293
16.4.1 安全问题和关注点 294
16.4.2 云安全风险和对策 295
16.4.3 云中的数据保护 296
16.4.4 云安全即服务 297
16.4.5 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 299
16.5 IoT安全 300
16.5.1 漏洞修复 301
16.5.2 ITU-T定义的IoT安全和隐私需求 301
16.5.3 IoT安全框架 302
16.5.4 结束语 304
16.6 重要术语 304
16.7 参考文献 304
[0第0]17章 [亲斤]的网络技术对IT职业的影响 305
17.1 网络专业人员的角色变化 305
17.1.1 不断变化的职责 306
17.1.2 对职位的影响 307
17.1.3 必须面对的现实底线 307
17.2 DevOps 307
17.2.1 DevOps基础 308
17.2.2 DevOps需求 311
17.2.3 用于网络的DevOps 311
17.2.4 DevOps网络产[0品0] 313
17.2.5 思科DevNet 314
17.2.6 有关DevOps[0当0]前状态的小结 314
17.3 培训与认证 314
17.3.1 认证计划 314
17.3.2 IT技能 318
17.4 在线资源 319
17.5 参考文献 320
参考文献 321
索引 325

《数字鸿沟的弥合者:下一代网络架构与应用实践》 引言 我们正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变革浪潮之中。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工业物联网的兴起,从高清视频的流行为日常生活注入活力,到云计算驱动的创新应用层出不穷,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支撑——现代网络技术。然而,随着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传统的网络架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僵化的、手动配置的网络设备,庞大而低效的运营维护模式,以及难以灵活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都成为了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革命性的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它们正在重塑网络的未来,开启一个更加智能、灵活、高效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新时代。本书《数字鸿沟的弥合者:下一代网络架构与应用实践》正是聚焦于这些前沿技术,深入剖析其核心原理,探讨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旨在为广大读者,无论是网络工程师、IT管理者、技术研究者,还是对未来网络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平台,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这些推动数字世界前进的关键力量。 第一章:网络架构的革新:SDN与NFV的双翼 传统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控制功能和数据转发功能是紧密耦合在一起的,这导致了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变得复杂且缺乏灵活性。任何对网络策略的调整都需要在物理设备上进行逐跳配置,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僵局。 1.1 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核心理念 SDN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控制平面负责做出网络转发决策,而数据平面则负责根据控制平面的指令执行实际的数据包转发。通过将控制逻辑集中到中央控制器,网络管理员可以从一个统一的视角来管理和配置整个网络。 控制平面的集中化: SDN控制器扮演着网络的“大脑”,它收集网络状态信息,计算最佳路径,并向下发指令给各个网络设备。这种集中化的管理大大简化了网络操作。 数据平面的抽象化: 底层的网络设备(如OpenFlow交换机)变得更加“哑”,它们主要负责执行来自控制器的指令,如“将此数据包转发到端口X”或“丢弃此数据包”。 可编程性: SDN控制器提供了开放的API(应用程序接口),允许开发者编写应用程序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这意味着网络的功能不再受限于硬件厂商的预设,而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动态编程和定制。 开放性: SDN鼓励使用开放的标准和协议,如OpenFlow,促进了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避免了供应商锁定。 1.2 SDN的应用场景与价值 SDN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使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价值: 数据中心网络: 在高密度、高流量的数据中心环境中,SDN能够实现更精细化的流量工程、更快速的故障恢复以及更简便的网络策略部署。虚拟机和容器的动态迁移也因SDN而变得更加轻松。 广域网(WAN)优化: SDN可以实现对广域网流量的智能调度和优化,根据实时链路状况和应用需求,动态调整路径,提高带宽利用率,降低延迟。 网络虚拟化: SDN是实现网络功能虚拟化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动态创建和管理虚拟网络的平台。 网络安全: SDN能够实现更灵活、更细粒度的安全策略部署,例如,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类型或用户的身份,动态地隔离受感染的设备或限制特定流量的访问。 1.3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崛起 如果说SDN是将网络的控制权集中起来,那么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则是将网络功能本身从专用的硬件设备中解耦出来,运行在通用的IT基础设施上。 NFV的核心概念: NFV的目标是将传统的、运行在专用硬件上的网络功能(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路由器、VPN网关等)转换成可以在标准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这些软件化的网络功能被称为网络功能虚拟化实例(Virtual Network Functions, VNFs)。 NFV的架构组成: 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 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通常是基于x86架构的通用硬件。 虚拟化网络功能(VNFs): 运行在NFVI上的网络功能软件。 管理与编排(MANO): 负责管理NFVI、VNFs以及服务链的生命周期。 NFV的优势: 降低成本: 使用通用硬件可以显著降低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 提高灵活性和敏捷性: VNFs可以根据需求快速部署、扩展或缩减,无需等待硬件设备的交付和安装。 加速创新: 软件化的网络功能更容易进行升级和迭代,从而加速新服务的推出。 服务链编排: NFV使得将多个VNFs串联起来,形成复杂的数据流处理管道(服务链)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将流量依次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负载均衡器。 1.4 SDN与NFV的协同作用 SDN和NFV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它们的结合能够实现更强大、更灵活的网络。SDN可以为NFV提供动态的网络连接和流量调度能力,而NFV则为SDN提供了可编程的网络功能。通过SDN/NFV的融合,可以构建出高度自动化、面向服务的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第二章:用户体验的守护者:服务质量(QoE)的衡量与保障 在网络应用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今天,用户对网络服务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保证网络连接的畅通已经远远不够,用户更关注的是网络应用是否流畅、响应是否及时、内容是否清晰。服务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 QoE)就是衡量用户对网络服务满意度的关键指标。 2.1 QoE与QoS的区别与联系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 主要关注网络层面的性能指标,如带宽、延迟、抖动、丢包率等。QoS是网络提供商可以控制和测量的参数。 QoE(Quality of Experience,感知质量/体验质量): 是用户对服务的主观感受,它受到QoS参数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应用程序本身的性能、用户设备的能力、以及用户个人的偏好。QoE是最终用户感知到的服务质量。 QoS是QoE的基础,良好的QoS是实现优质QoE的前提。然而,即使QoS指标都非常优秀,但如果应用程序存在Bug,或者用户设备性能不足,QoE仍然可能不佳。反之,在某些情况下,即使QoS指标不是最优,但如果应用设计合理,用户体验依然可以被接受。 2.2 QoE的关键衡量维度 QoE的衡量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视频流媒体: 用户关注的主要是视频播放的流畅度(无卡顿)、启动速度、清晰度(分辨率)、以及无缓冲的等待时间。 在线游戏: 延迟(Ping值)是游戏体验的关键,低延迟意味着操作响应更快,更少的“瞬移”或“卡顿”。 语音通话/视频会议: 清晰度、无回声、无中断、以及流畅的语音和视频同步是关键。 网页浏览: 页面加载速度、图片和脚本的加载速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2.3 QoE的监测与分析技术 为了保障QoE,我们需要能够有效地监测和分析用户的体验。 被动式监测(Passive Monitoring): 通过分析网络流量来推断QoE。这种方法无需修改网络设备或应用,但可能无法捕捉到所有影响QoE的细节。 主动式监测(Active Monitoring): 通过模拟用户行为,发送探测数据包,直接测量网络和应用性能。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QoS数据,并能较好地评估服务可用性。 应用层性能管理(APM): 深入应用内部,监测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错误率等,是直接评估QoE的重要手段。 机器学习与AI在QoE分析中的应用: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学习QoS参数与QoE之间的关系,预测用户体验,并自动识别和诊断影响QoE的根源问题。 2.4 QoE的保障策略 网络层优化(QoS保障): 实施流量整形、拥塞控制、优先级调度等QoS策略,确保关键应用的流量能够获得足够的网络资源。 应用层优化: 优化应用程序的代码,采用高效的编码和传输协议,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响应速度。 内容分发网络(CDN): 将内容缓存在离用户更近的服务器上,可以显著降低延迟,提高加载速度。 智能网络管理: 基于SDN/NFV的自动化网络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实时的QoE监测结果,动态地调整网络策略,优化流量路径,从而主动地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章:万物互联的基石:物联网(IoT)的技术挑战与机遇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从简单的传感器到复杂的工业机器,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数据的收集、传输、分析和控制。物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从工业自动化到精准农业。 3.1 物联网的架构与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实现涉及多个层级和关键技术: 感知层: 负责收集物理世界的数据,包括各类传感器(温度、湿度、光照、运动等)和执行器。 网络层: 负责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涉及多种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NB-IoT、LoRa等,选择哪种技术取决于应用场景的功耗、距离和带宽需求。 平台层(云平台): 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和管理,以及设备连接和远程控制。 应用层: 基于平台层处理后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数据可视化、告警通知、智能决策等。 3.2 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尽管潜力巨大,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海量设备连接与管理: 如何有效地连接、认证、管理数量庞大的异构设备是首要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物联网设备往往安全防护能力较弱,海量敏感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容易成为攻击目标,隐私泄露风险高。 互操作性: 不同厂商、不同协议的设备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互联互通困难。 功耗与续航: 许多物联网设备需要长时间独立运行,低功耗设计是关键。 部署成本与复杂度: 物联网系统的部署和维护可能成本高昂且技术门槛较高。 网络带宽与延迟: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对网络带宽和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工业控制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 3.3 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 智能家居: 智能照明、智能温控、安防系统、家电互联,提升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停车、公共安全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工业物联网(IIoT): 智能制造、设备预测性维护、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智慧农业: 精准灌溉、土壤监测、环境控制、病虫害预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智慧医疗: 远程健康监测、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手术机器人,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3.4 物联网与5G、边缘计算的融合 5G技术的到来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撑,其高带宽、低延迟、海量连接的特性,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物联网应用的需求。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则将计算能力从云端下沉到靠近数据源的设备或本地网络,这对于需要低延迟、高可靠性处理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至关重要,同时也减轻了核心网络的压力,并有助于保护数据隐私。物联网、5G和边缘计算的融合,将是未来智能世界的重要驱动力。 第四章:计算能力的飞跃:云计算的演进与生态系统 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获取和使用计算资源的方式。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按需提供计算服务,包括服务器、存储、数据库、网络、软件、分析和智能等,用户无需购买和维护自己的数据中心,即可按需使用。 4.1 云计算的服务模型 云计算主要提供三种服务模型: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提供最基础的计算资源,如虚拟机、存储和网络。用户可以完全控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例如,Amazon EC2, Google Compute Engine。 平台即服务(PaaS): 提供一个开发和部署应用程序的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用户无需关心底层的基础设施,专注于应用程序的开发。例如,Heroku, Google App Engine。 软件即服务(SaaS): 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应用程序,用户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访问。用户无需关心任何技术细节。例如,Gmail, Microsoft Office 365。 4.2 云计算的部署模型 公有云: 由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商(如AWS, Azure, GCP)拥有和运营,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公众。 私有云: 由单个组织拥有和运营,可以是部署在组织内部的数据中心,也可以是第三方提供的托管私有云。 混合云: 结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特点,允许数据和应用程序在两者之间共享。 多云: 使用来自不同云服务提供商的云服务。 4.3 云计算带来的变革与价值 降低IT成本: 用户无需承担高昂的硬件采购、维护和升级成本,只需按使用量付费。 提高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快速地扩展或缩减计算资源,应对流量高峰或低谷。 加速创新: 提供丰富的开发工具和平台,使开发者能够更快地构建和部署新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提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云服务提供商通常拥有冗余的数据中心和灾难恢复机制,确保服务的持续可用。 实现全球化部署: 轻松地将应用程序部署到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访问需求。 4.4 云计算的未来趋势 无服务器计算(Serverless Computing): 进一步抽象化计算资源,开发者只需关注代码,无需管理服务器。 容器化与微服务: 容器技术(如Docker)和微服务架构极大地提高了应用程序的部署和管理效率,与云计算紧密结合。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平台: 云计算为AI和ML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工具,加速了AI技术的普及。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协同: 将计算能力推向边缘,与中心化的云计算相结合,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分布式系统。 安全与合规: 随着云应用的普及,数据安全和合规性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结论 《数字鸿沟的弥合者:下一代网络架构与应用实践》一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SDN、NFV、QoE、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五大关键技术。我们不仅探讨了它们各自的核心原理、技术特点,更着重于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SDN和NFV正在重塑网络的骨架,使其更具柔韧性和智能;QoE则成为衡量网络服务价值的最终标尺,驱动着网络朝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物联网正在将数字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带来前所未有的连接与智能;而云计算则为这一切提供了强大、灵活且经济的计算和存储支持。 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抓住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帮助大家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技术浪潮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数字鸿沟的真正弥合者,驱动技术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数字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翻开了第一页,就被其中对 SDN 的介绍深深吸引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 SDN 的核心理念——将网络控制逻辑从硬件设备中分离出来,实现集中式、可编程的网络控制。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于理解现代数据中心和运营商网络架构的演进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 SDN 控制器实现原理和各种协议(如 OpenFlow)的讲解感到好奇。随后,NFV 的部分更是将我的视野进一步拓宽。虚拟化技术在 IT 领域的应用早已司空见惯,但将其引入网络功能,实现网络功能的软件化和通用化,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 NFV 的架构,包括 VNF(虚拟网络功能)、NFVI(NFV 基础设施)和 MANO(管理与编排)等关键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书中关于 QoE 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过于关注网络的吞吐量和延迟,而忽略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所感受到的流畅度和稳定性。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衡量和优化 QoE,那将是极大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光是封面上的几个关键词就让我眼前一亮:SDN、NFV、QoE、物联网、云计算,这些都是当前 IT 领域最热门、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作为一名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这些技术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改变了网络的架构和运行方式,也为各种新兴应用和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 SDN(软件定义网络),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网络设备的硬件限制,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使得网络配置和管理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活和自动化。而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更是将网络功能从专用的硬件设备迁移到通用服务器上,极大地降低了部署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运营商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QoE(用户体验质量)的引入,则意味着网络运维不再仅仅关注带宽和时延,而是将用户的实际感受放在了首位,这对于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业务竞争力至关重要。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更是离不开这些底层网络技术的支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复杂的概念,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未来智能互联的世界。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前沿技术,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评分

刚收到这本《包邮 现代网络技术》,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目录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在运营商从事网络运维多年的工程师,深知传统网络架构的局限性,以及 SDN 和 NFV 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网络配置复杂、故障排查困难、新业务上线周期长等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深入的技术洞察,帮助我理解 SDN 和 NFV 在解决这些痛点方面的优势,以及它们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关于 QoE 的部分,我非常关心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效监控和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书中是否会介绍相关的监控工具、分析方法,或者优化策略?此外,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海量设备的连接、低时延的实时通信、弹性的资源调度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 SDN、NFV 等技术如何为物联网和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支撑,解决它们在网络层面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的目光立刻被“现代网络技术”这几个字吸引。我一直对网络技术的演进充满兴趣,尤其是在 SDN、NFV、QoE、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些前沿领域。作为一名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技术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些技术脉络、解释其核心概念、并揭示其发展趋势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 SDN 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实现网络功能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NFV 又如何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打破传统硬件的限制,降低成本,加速创新。而 QoE 的引入,则将用户体验置于核心地位,这对于理解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融合,更是构成了未来智能世界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全面地介绍这些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观点,展望未来的网络架构和应用场景,那将是再好不过的。

评分

拿到这本《包邮 现代网络技术》,我的第一感觉是内容非常扎实,涵盖了当前 IT 领域最核心的技术栈。作为一名正在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渴望。SDN 和 NFV 的概念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被提及,但总觉得有些抽象,缺乏具体的落地场景。这本书的出现,我希望能够帮助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尤其是 QoE,我一直认为网络性能的最终衡量标准应该是用户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指标。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量化 QoE 的方法和评估工具,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更是当前最热门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更是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 SDN、NFV 如何赋能物联网和云计算,解决它们在部署、管理和安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如果能有相关的实战案例或者技术框架的介绍,那我真的会觉得物超所值。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现代网络技术的一本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