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22297570 9787122295279
9787122297570 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定价:78.00元
9787122295279 水处理新技术 新工艺与设备(二版) 定价:58.00元
书名: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定价:78.0元
作者:郑梅 编著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书号:9787122297570
开本:16K 787×1092 1/16
装帧:平
版次:1版1次
页数:259页
本书基于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实践,总结了污水处理各个设计环节,如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鼓风机房、加药间、除臭、附属建筑
给水排水和消防等的设计思路、接口条件、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等,还介绍了相关施工图设计条件、总图施工图设计指南等。笔者根据多年从业经验,总结了设计当中应注
意和应避免的问题,给出了图纸示例,直观易懂,实用性强,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实战书籍。本书还增加了施工图设计过程把控关键点、设计管理内容和校审要点等内容,供有
经验的设计师和设计审核人员参考,以提高设计管理水平和审核效率。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新手的培训用书,也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和审核人员阅读参考。
1章工艺设计中的基本概念1
1.1工程设计的特点1
1.2工程设计要求的素养2
1.3制图注意事项4
2章工程设计前期的信息资料收集8
2.1新建项目8
2.2改扩建项目11
3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标书编制12
3.1编制深度12
3.2可研评审的主要内容12
3.3编制中需要协作的内容15
3.3.1协作和部门15
3.3.2编制方案、可研和标书文件的工作顺序15
3.4设计提示16
3.5价格估算18
3.5.1投资价格构成18
3.5.2价格估算方法19
3.5.3数据资料积累20
4章物理和化学处理工艺21
4.1粗格栅及提升泵站21
4.1.1接口数据21
4.1.2粗格栅渠22
4.1.3集水池28
4.1.4污水提升泵站30
4.2调节池36
4.3细格栅39
4.3.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39
4.3.2细格栅的栅隙选择40
4.3.3细格栅设计40
4.4沉砂池45
4.4.1旋流沉砂池45
4.4.2曝气沉砂池47
4.5混凝反应池52
4.5.1核心设计参数52
4.5.2设计提要52
4.6沉淀池54
4.6.1基本设计思路54
4.6.2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57
4.6.3平流式沉淀池61
4.7高密度澄清池65
4.7.1结构图66
4.7.2工作原理66
4.7.3药剂选择67
4.7.4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68
4.7.5设计思路68
4.8V形滤池72
4.8.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72
4.8.2布置型式72
4.8.3工艺过程72
4.8.4设计思路78
4.9滤布滤池81
4.9.1运行方式82
4.9.2设计接口条件82
4.9.3设计思路82
4.10气浮84
4.10.1涡凹气浮85
4.10.2溶气气浮85
4.10.3浅层气浮87
4.11臭氧氧化89
4.11.1工艺设计概述89
4.11.2臭氧设备间91
4.11.3臭氧接触反应池93
4.12巴氏计量槽96
4.13回用水池97
5章生物处理工艺99
5.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99
5.2生物池设计共性思路100
5.2.1工艺计算100
5.2.2设计思路101
5.2.3生物池的高103
5.2.4生物池的放空103
5.2.5设备选型104
5.3AAO池104
5.3.1流程设计105
5.3.2进水配水106
5.3.3回流107
5.3.4AAO池型108
5.3.5曝气器选择108
5.3.6微孔曝气器109
5.3.7风管设计110
5.3.8电气自控仪表设计113
5.4氧化沟113
5.5带选择区SBR115
5.5.1SBR单体设计思路115
5.5.2各功能区设计117
5.5.3放空和走道板设计118
5.5.4电气自控仪表设计119
5.6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119
5.6.1厌氧反应器的原理119
5.6.2厌氧反应器的结构120
5.6.3易被忽略的碱度问题120
5.6.4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122
5.6.5设计思路122
5.7水解酸化池130
6章消毒处理工艺133
6.1二氧化氯加氯间133
6.1.1二氧化氯发生器概述133
6.1.2设计接口条件134
6.1.3设计思路134
6.1.4电气自控设计137
6.2液氯加氯间138
6.2.1工作原理138
6.2.2设计接口条件138
6.2.3加氯量的计算139
6.2.4设计要点141
6.3接触消毒及回用水泵站143
6.3.1设计接口条件和主要参数143
6.3.2设计思路143
6.3.3设计要点144
6.4紫外消毒146
6.4.1选型计算146
6.4.2设计要点147
7章污泥处理工艺149
7.1污泥泵站149
7.2污泥消化150
7.2.1污泥好氧消化150
7.2.2污泥厌氧消化152
7.3污泥脱水160
7.3.1设计内容和接口条件161
7.3.2污泥含水率161
7.3.3污泥浓缩方式162
7.3.4污泥浓缩池的主要设计参数162
7.3.5污泥浓缩机和脱水机设计共性思路163
7.3.6污泥贮池167
7.3.7带式压滤机169
7.3.8隔膜式板框压滤机173
7.3.9离心脱水机175
8章鼓风机房180
8.1设计内容和接口条件180
8.2鼓风机的选型180
8.3鼓风机的布置方式181
8.4几种常用风机简介183
8.5鼓风机房基础及附属设施设计184
9章加药间186
9.1设计接口条件186
9.2设计思路186
9.3溶药池188
9.4储药池189
9.4.1常规药剂储药189
9.4.2甲醇储药189
9.5常规药剂加药泵190
9.6甲醇加药191
10章除臭193
10.1臭气主要成分193
10.2臭气来源193
10.3除臭组成和设计接口条件194
10.4设计思路194
10.5臭气收集设计194
10.6除臭生物滤池197
11章附属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200
11.1参考规范200
11.2设计思路201
11.2.1与污水处理工艺相关的建筑设计201
11.2.2给水设计202
11.2.3排水设计204
11.2.4室内消防设计205
11.2.5室外消防设计206
12章相关施工图设计条件209
12.1电气、自控和仪表209
12.2建筑与结构210
12.3暖通211
13章总图施工图设计212
13.1总平面布置图212
13.1.1总平面布置图设计步骤212
13.1.2总平面布置图设计注意事项214
13.2水力高程图215
13.2.1高程设计基准215
13.2.2设计步骤216
13.3总管线图217
13.3.1工艺管线总图218
13.3.2排水管线总图219
13.3.3道路和雨水管线总图222
13.3.4给水管线图226
13.3.5管道的材质和敷设228
13.3.6电磁流量计井230
13.4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231
13.4.1设计内容231
13.4.2PID图结构232
13.4.3仪表图形符号233
13.4.4仪表功能标志233
13.4.5仪表功能标志以外字母含义236
13.4.6格栅PID239
13.4.7泵站PID240
13.4.8A/O池PID241
13.4.9鼓风机房PID242
14章校审要点243
附录246
1.工艺设计常用图集资料246
2.工艺设计常用标准、规范及其他资料248
参考文献258
书名:水处理新技术 新工艺与设备(二版)
作者:白润英 主编 肖作义 宋蕾 副主编
定价:58.00
ISBN:9787122295279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书对近年来出现的水处理新技术做了较为的整理,包括临界水氧化技术、湿式氧化新技术、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膜处理技术、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新工
艺、自然生物净化技术、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管道分质供水技术以及水处理工艺设备等,对这些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也做了阐述。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
与工程、市政工程等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市政设计研究院、水处理公司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在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时的参考书。
1章 水处理基本知识及技术发展1
1.1水体水质状况1
1.2水污染物质及危害4
1.2.1固体污染物5
1.2.2有机污染物5
1.2.3油类污染物6
1.2.4有毒污染物6
1.2.5生物污染物6
1.2.6酸碱污染物6
1.2.7营养物质污染物7
1.2.8感官污染物7
1.2.9热污染7
1.3水污染物造成的损失8
1.4水质指标8
1.4.1理化指标8
1.4.2有机污染综合指标及营养盐10
1.4.3生物指标12
1.4.4放射性指标13
1.5常规水处理技术及典型工艺流程13
1.5.1常规给水处理技术及典型工艺流程13
1.5.2常规污废水处理技术及典型工艺流程13
1.6水处理技术的发展25
1.6.1给水处理技术发展25
1.6.2污废水处理技术发展26
1.7我国水处理技术评价与发展方向29
1.7.1我国水处理技术评价29
1.7.2未来饮用水水质主要问题30
1.7.3未来水处理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32
2章 临界水氧化技术33
2.1临界水氧化技术概述33
2.2基本原理34
2.2.1临界水的概念及性质34
2.2.2临界水氧化原理及反应机理36
2.3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艺及反应器37
2.3.1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艺37
2.3.2临界水氧化反应器38
2.4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及评价40
2.4.1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40
2.4.2临界水氧化技术的评价46
2.4.3临界水氧化技术的运行成本48
2.5催化临界水氧化技术48
3章 湿式氧化新技术50
3.1湿式氧化技术概述50
3.2湿式氧化技术50
3.2.1湿式氧化基本原理50
3.2.2湿式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53
3.3湿式氧化工艺54
3.3.1催化剂的研究进展55
3.3.2催化湿式氧化法与其他方法的协同作用56
3.4湿式氧化法的工程应用57
3.4.1处理染料废水57
3.4.2处理农药废水58
3.4.3处理含酚废水58
3.4.4处理污泥59
3.4.5处理垃圾渗滤液59
3.5湿式氧化技术的评价60
4章 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61
4.1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61
4.1.1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61
4.1.2光催化氧化技术应用前景63
4.2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64
4.2.1TiO2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64
4.2.2TiO2催化剂65
4.2.3光催化反应器70
4.2.4TiO2光催化氧化的影响因素74
4.2.5提高TiO2光催化反应效率的途径76
4.3TiO2光催化氧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80
4.3.1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80
4.3.2水中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还原83
4.4TiO2光催化氧化在废气治理中的应用83
4.5TiO2光催化氧化的其他应用84
4.6TiO2光催化氧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展望85
4.6.1TiO2光催化氧化存在的问题85
4.6.2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86
5章 膜处理技术88
5.1膜式给水处理技术概述88
5.1.1膜分离技术概述88
5.1.2现代组合膜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90
5.2膜技术在污废水处理中的应用91
5.2.1膜生物处理(MBR)技术概述92
5.2.2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点93
5.2.3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控制参数对运行效果的影响97
5.2.4MBR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98
5.3国内外商品化MBR及其应用101
5.3.1国内外商品膜生物反应器101
5.3.2MBR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102
5.4MBR技术工程实例105
5.4.1Kubota膜生物反应器与传统工艺相比的优势105
5.4.2Kubota平板膜组件的构成106
5.4.3Kubota平板膜运行107
5.4.4Kubota平板膜的清洗107
5.4.5Porlock污水厂运行效能107
6章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108
6.1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108
6.1.1生物脱氮原理及影响因素108
6.1.2生物除磷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110
6.2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概述111
6.2.1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111
6.2.2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112
6.3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与新技术112
6.3.1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112
6.3.2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与新工艺118
6.4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工程实例121
6.4.1新建污水厂脱氮除磷工艺121
6.4.2传统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工艺122
7章 污水生物处理新工艺124
7.1几种代表性的污水生物处理新工艺124
7.1.1Linpor工艺124
7.1.2曝气生物滤池工艺126
7.1.3生物接触氧化工艺131
7.1.4射流式SBR工艺133
7.1.5Unitank工艺133
7.1.6MSBR(CSBR)工艺134
7.1.7新型UniFed SBR工艺135
7.1.8SBBR工艺137
7.1.9Biolak(百乐克)工艺140
7.1.10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进展141
7.2其他生物处理新技术144
7.2.1生物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144
7.2.2生物速分技术及生物降解粪便处理技术145
7.2.3利用微生物治理水体污染145
7.2.4组合及改造新工艺147
7.2.5一级强化处理工艺148
7.3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经济性分析148
7.3.1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经济性分析148
7.3.2当前提高生物处理经济性的方法150
7.4生物处理新工艺工程实例151
7.4.1UniFed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的应用151
7.4.2气浮-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废水回用工程151
7.4.3Unitank工艺应用152
8章 自然生物净化技术154
8.1稳定塘污水处理技术154
8.1.1稳定塘污水处理技术概述154
8.1.2稳定塘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160
8.2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162
8.2.1好氧塘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要求162
8.2.2兼性塘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要求164
8.2.3厌氧塘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要求165
8.2.4曝气塘的工作原理与设计要求166
8.3人工湿地处理技术167
8.3.1人工湿地的类型及其特点167
8.3.2人工湿地的应用168
8.4废水土地处理170
8.4.1废水土地处理概述170
8.4.2废水土地处理的类型170
8.4.3土地处理的优势和特点173
8.4.4废水土地处理各工艺类型比较175
8.4.5废水土地处理的规划176
8.5自然生物净化技术工程实例177
8.5.1氧化塘污水处理技术在长春客车厂区的应用177
8.5.2厌氧/接触氧化/稳定塘工艺处理化工制药废水179
8.5.3天津人工湿地处理废水工程180
9章 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182
9.1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概述182
9.1.1我国污水污泥产量182
9.1.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183
9.1.3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展望183
9.2利用水生蠕虫减量污泥技术184
9.2.1利用蠕虫减量污泥技术研究现状184
9.2.2利用蠕虫减量污泥技术的稳定性研究189
9.3其他污泥减量技术195
9.3.1向污水处理投加微生物制剂195
9.3.2解偶联减量剩余污泥技术196
9.3.3剩余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技术197
9.4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198
9.4.1污泥常规处理处置方法198
9.4.2回流污泥溶胞技术减量剩余污泥199
9.4.3污泥资源化、能源化处置新技术201
9.5污泥处理新技术的工程应用202
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从入门到精通”这几个字所吸引,毕竟作为一名刚刚接触污水处理领域的新人,我确实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把我从零开始带起来的教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概念和公式,而是从最基础的知识点讲起,比如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污水的主要来源和成分,以及污水处理的基本目标。然后,它会非常耐心地解释每一个处理单元的工作原理,比如为什么要进行格栅,格栅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不同类型的格栅有什么区别。在讲解沉淀池的时候,它会详细介绍沉淀的动力学理论,以及影响沉淀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会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设计步骤。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介绍每一种工艺时,都会附带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包含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对于我这种纸上谈兵的学习者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也能提前预想到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这两本书的结合,给我一种“内外兼修”的感觉。前者侧重于“内功心法”,即工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而后者则像是“外功招式”,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如何将这些“心法”转化为实际的“武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的部分,它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技术的“是什么”,而是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它们是新的,它们解决了哪些传统工艺的“痛点”,以及它们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门道”。例如,在介绍高级氧化技术时,书中详细阐述了臭氧、UV/H2O2、Fenton等不同方法的反应机理,并分析了它们在处理高难度废水中的优势,比如对于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其氧化成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甚至彻底矿化。而且,书中还列举了不同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和应用案例,让我能够了解到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表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介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技术的原理,更能让我知道如何在实际项目中选择和应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从而提升处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半,也就是关于“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二版)”的部分,则更像是一个行业前沿的“风向标”,让我看到了污水处理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市面上已有的各种新技术,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创新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生物处理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MBR、A²/O等高效工艺的结构、运行机制和优越性,并配有大量的设备图片和流程图,让我对这些“高大上”的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还涉及到了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出现,无疑为解决复杂和难处理的污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特别是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的预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当下,它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从业者来说,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这些最新的技术动态,对于提升个人竞争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评分坦白讲,我一直觉得污水处理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工程领域,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它相对传统,技术更新的速度似乎没有其他领域那么快。然而,在我翻阅完这套书的“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二版)”这本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书中介绍的很多技术,比如污泥减量化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还有一些关于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的内容,都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发展的无限可能。特别是关于膜技术的部分,从微滤、超滤到纳滤、反渗透,再到近些年兴起的电驱动膜技术,书中都有详尽的介绍,并且特别强调了不同膜材料和结构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水质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膜工艺。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新型的吸附材料和生物处理技术,这些都为处理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工业废水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每一种新技术时,都会详细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应对策略,这对于读者在项目前期进行技术评估和可行性研究非常有参考价值,也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走弯路。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虽然还没有全部细读,但初步翻阅下来,感觉信息量确实非常大,内容也相当详实。尤其是关于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部分,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各种污染物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在不同水体中的存在形式,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单元操作的设计原理,像沉淀、过滤、曝气、消毒等等。每一种工艺都有详细的计算方法、设计图示和典型案例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指南,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污水处理工艺的整体认知和基本设计能力。而且,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很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者不知所措。它涵盖了从概念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工程落地,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不同工艺时,还会对比分析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经济性,这对于读者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技术选型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足以满足从入门到精通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