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美 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 科學史話 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 科

地球之美 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 科學史話 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 科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地球曆史
  • 自然曆史
  • 科學普及
  • 地質學
  • 環境科學
  • 科普讀物
  • 行星科學
  • 科學史
  • 地球演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彩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4052
商品編碼:27245232249
叢書名: 地球之美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定價 168.00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7年05月
開本 16開
作者 帕特裏剋·德韋弗
裝幀 精裝
頁數  
字數  
ISBN編碼 9787513324052
內容介紹

由法國地質學會主席帕特裏剋;德韋弗撰寫,記錄瞭200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呈現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堪稱“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目錄

冥古宙(45.7億年前-40億年前)

地球,太陽係的一顆行星(45.7億年前)

月球就這樣形成瞭(45.1億年前)

地幔下的地核(44.5億年前)

磁性的保護盾(44.4億年前)

地球,藍色的星球(44億年前)

岩石再未有過的模樣(40.3億年前)

太古宙(40億年前-25億年前)

後期重轟炸期(40億年前)

水,至關重要的液體(38億年前)

生命zui初的痕跡(38億年前)

巴伯頓的重要綫索(36億年前)

黯淡太陽悖論(35億年前)

細菌毯(35億年前)

氧氣有毒!(35億年前)

元古宙(25億年前-5.4億年前)

生命造就的礦物(25億年前)

地質構造的轉摺點(25億年前)

大氣的變化(24億年前)

雪球地球(24億年前)

海洋中的鐵礦(24億年前)

zui早的多細胞生物?(21億年前)

細胞擁有瞭一個核(21億年前)

綫粒體在細胞中安傢(20億年前)

天然核反應堆(19.5億年前)

真核細胞馴服瞭光(15億年前)

繁殖新模式(15億年前)

羅迪尼亞超大陸(11億年前)

保暖的蓋子(8.5億年前)

迴歸寒冷(7.5億年前)

輕質的冰拯救瞭生命(7億年前)

冷與熱(6.5億年前)

臭氧層(6億年前)

馬特洪峰的峰頂來自非洲(6億年前)

埃迪卡拉,

知名生物群(5.85億年前)

不是海藻、不是細菌、也不是胚胎(5.7億年前)

顯生宙(5.41億年前至今)

古生代(5.41-2.52億年前)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5.41億年前)

保護性骨骼(5.41億年前)

緊鄰蘇格蘭的阿登地區(5.3億年前)

澄江生物群(5.2億年前)

金(5.15億年前)

伯吉斯,緻命的泥流(5.05億年前)

大地上的植物(4.8億年前)

生物大滅絕(4.45億年前)

從光閤作用到化石燃料(4.4億年前)

植物的新種類(4.2億年前)

岩石決定植物(4.06億年前)

水外足跡(4億年前)

老紅砂岩大陸(4億年前)

種子發育(3.9億年前)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3.72億年前)

水下撒哈拉(3.7億年前)

水中的動物(3.65億年)

石炭紀的加拉帕戈斯群島(3.2億年前)

羊膜防止乾燥(3.1億年前)

我們燃燒的煤(3.15億年前)

鈣鈾雲母(2.95億年前)

新紅砂岩(2.6億年前)

中國的超級火山(2.58億年前)

中生代(2.52億-6600萬年前)

第三次暨的生命大滅絕(2.52億年前)

大陸分離(2.5億年前)

菊石占據海洋(2.5億年前)

飽含水分的岩石(2.35億年前)

恐龍的時代(2.3億年前)

歐洲的一道鹽層(2.3億年前)

地球的天文周期(2.25億年前)

亞利桑那的石化森林(2.18億年前)

水的侵蝕(2.1億年前)

危險從天而降(2億年前)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2億年前)

納瓦霍砂岩(1.9億年前)

“小”危機(1.82億年前)

季風猛烈的時代(1.8億年前)

馬達加斯加鯨基(1.7億年前)

來自地球深處的熱水(1.65億年前)

從海底到高山(1.6億年前)

消耗能量的骨骼(1.6億年前)

玉(1.58億年前)

恐龍飛起來(1.55億年前)

索侯芬石灰岩(1.5億年前)

多種多樣的藻類(1.46億年前)

南大西洋的擴張(1.3億年前)

終於到瞭開花的時候(1.3億年前)

被睏住的恐龍群(1.25億年前)

大西洋的鹽與石油(1.25億年前)

阿薩巴斯卡的油砂(1.2億年前)

赭石(1.1億年前)

鑽石(1億年前)

動物糞便組成的懸崖(8500萬年前)

生物磷酸鹽(7000萬年前)

新生代(第三紀與第四紀)

大規模火山爆發對世界的影響(6600萬年前)

隕星墜落對世界的影響(6600萬年前)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6600萬年前)

印度的漂移(6500萬年前)

祖母綠(6500萬年前)

zui熱的時候(5600萬年前)

琥珀(5600萬年前)

獨1無2的資料庫(5200萬年前)

巨人之路(5000萬年前)

有毒的湖(4700萬年前)

熱帶氣候下的巴黎(4500萬年前)

魔鬼峰(4050萬年前)

山的沉浮(4000萬年前)

東非大裂榖的形成(4000萬年前)

沙漠中的鯨魚(3800萬年前)

鑽石坑(3570萬年前)

亞洲大陸闆塊的颱球遊戲(3500萬年前)

南極被冰封(3400萬年前)

喜馬拉雅山拔地而起(2500萬年前)

一座島的誕生:冰島(2400萬年前)

黃石公園,的活火山(1700萬年前)

化石鍾(1000萬年前)

圖邁(700萬年前)

圖根原人(600萬年前)

地中海乾涸(600萬年前)

露西(320萬年前)

墨西哥灣暖流(300萬年前)

第四紀(260萬年前)

南北美洲的連接處(250萬年前)

人屬(240萬年前)

火的使用(100萬年前)

死海(100萬年前)

尼安德特人(公元前25萬年)

智人(公元前20萬年)

埋葬死者的人(公元前10萬年)

流星隕石坑(公元前5萬年)

藝術大爆炸(公元前3.5萬年)

當英吉利海峽還是條河(公元前2.5萬年)

黃土,風神之子(公元前2.5萬年)

農業發展(公元前1萬年)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形成(公元前7000年)

綠色撒哈拉(公元前6000年)

書寫的開始(公元前3500年)

聖托裏尼的火山噴發(公元前1600年)

地球是圓的(公元前500年)

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周長(公元前240年)

棉花堡的天然水池(公元前100年)

時間起源的難題(0=1)

維蘇威火山噴發(79年)

剋裏斯托弗·哥倫布在美洲(1492年)

列奧納多·達·芬奇與化石的本質(1508年)

麥哲倫的環球大航行(1519年)

小冰期(1565年)

碧玉(1588年)

開普勒時代(1609年)

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1610年)

烏爾捨與年輕的地球(1654年)

解讀陸相地層(1669年)

牛頓與萬有引力(1687年)

丈量地球(1740年)

布豐與古老的地球(1749年)

林奈的雙名命名法(1758年)

布乾維爾的環球之行(1766年)

拉基裂隙(1783年)

人類世(1784年)

礦物學原理(1801年)

居維葉重構過去的動物世界(1812年)

礦物結晶的原理(1817年)

尤利亞,一個變化莫測的島嶼(1831年)

查爾斯·達爾文的旅行(1831年)

地層的劃分(1842年)

傅科擺(1851年)

史奈德·佩萊格裏尼,大陸漂移說的先驅(1858年)

石油工業的誕生(1859年)

物種全球化(1869年)

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竭的(1890年)

沒有派上用場的驅動力(1895年)

放射性的發現(1896年)

培雷火山的噴發(1902年)

大陸漂移說(1912年)

浮遊生物季節性爆發(1923年)

宇宙的曆史(1927年)

人類徵服瞭一種新能源(1942年)

瞭解過去的天氣(1965年)

燃燒的地獄之門(1971年)

從太空看地球(1972年)

天然氣存儲(1975年)

黑煙囪(1977年)

未知之地(1978年)

浮遊生物與氣候(1985年)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創辦(1988年)

國際公約關注生物多樣性(1992年)

有限的資源(1992年)

GPS(1995年)

第七大陸?(1997年)

城市人口(2007年)

自然風險(2011年)

稀土(2011年)

水資源(2014年)

100億人口(2040年)

新冰期(50000年以後)

地中海成為一道山脈(5000萬年以後)

太陽變成紅巨xing(50億年以後)


《星辰的饋贈:生命如何煉就藍色星球》 在這浩瀚的宇宙中,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究竟是如何從一顆熾熱、混沌的岩石球,演變成如今孕育著無數生命、生機勃勃的藍色傢園?《星辰的饋贈:生命如何煉就藍色星球》將帶領您踏上一場穿越46億年漫長歲月的宏偉旅程,深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星球命運的關鍵轉摺點。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科學事實,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方式,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娓娓道來。我們將從宇宙大爆炸的餘暉中開始,追溯構成地球的原始物質是如何在星際塵埃和氣體中聚集、碰撞、熔融,最終形成我們所見的這顆行星。您將瞭解到,地球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暴力與創造的漫長過程,每一次撞擊都可能帶來新的元素,每一次火山噴發都為大氣增添新的成分。 在地球初生的熔融海洋和毒氣彌漫的大氣中,生命又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本書將深入探討關於生命起源的各種假說,從“原始湯”理論到深海熱泉的生命起源,為您呈現科學傢們孜孜不倦的探索曆程。您將驚嘆於那些最微小的生命形式——單細胞生物——如何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繁衍,並為地球帶來瞭第一個偉大的變革:氧氣的誕生。 光閤作用的齣現,是地球曆史上最重要、最深遠的事件之一。它徹底改變瞭地球的大氣成分,為後續更復雜生命的齣現奠定瞭基礎,也造就瞭我們今日所見的藍天白雲。本書將細緻描繪這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您將見證微生物如何一點一滴地“改造”瞭整個星球,為後來的陸地生物鋪平道路。 生命的演化,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星辰的饋贈》將帶您穿越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見證各種奇特而迷人的生物如何在短時間內湧現;您將跟隨魚類登上陸地,體驗四肢是如何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您將目睹恐龍的崛起與滅絕,理解氣候變化和地質活動如何深刻地影響著物種的命運;您也將見證哺乳動物的復蘇與多樣化,直至人類的齣現。 本書對生命演化的描繪,絕非教科書式的枯燥陳述。我們將運用生動的語言,結閤最新的古生物學、遺傳學和地質學研究成果,為您勾勒齣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生物形象,重現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它們在漫長演化鏈條中所扮演的角色。您將仿佛置身於遠古的叢林,感受巨型蕨類植物的繁茂,驚嘆於掠食者的速度與力量,或是聆聽古代鳥類的鳴叫。 然而,地球的生命史並非一帆風順。本書還將重點關注那些“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那些重大的滅絕事件。從二疊紀末的“大滅絕”,吞噬瞭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到白堊紀末的恐龍滅絕,您將瞭解到這些災難性的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它們對地球生命演化的進程造成瞭怎樣的影響,以及生命又是如何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浴火重生,以全新的姿態繼續繁衍。 這些滅絕事件,不僅是地球生命的低榖,更是新的篇章的開端。每一次大規模的生命消失,都為剩餘的物種騰齣瞭生態位,催生瞭新的演化方嚮。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危機背後的原因,例如超級火山的爆發、小行星撞擊,或是劇烈的氣候變化,並探討這些事件對我們理解當前地球環境變化的啓示。 在探索地球生命漫長曆程的同時,《星辰的饋贈》也將觸及科學史上的重要發現。您將瞭解到,正是科學傢們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智慧,纔逐漸揭開瞭地球生命演化的神秘麵紗。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DNA結構的發現,再到基因測序技術的飛躍,這些科學的突破,不僅豐富瞭我們對生命本身的認識,也為我們理解地球的過去提供瞭強大的工具。 本書的寫作視角,也將引導讀者思考人類在地球生命史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對地球未來的責任。作為地球上目前最具智慧的物種,人類的行為對地球環境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影響。本書將以一種審慎而積極的態度,探討人類活動對氣候、生物多樣性和地質過程的改變,並引發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 《星辰的饋贈:生命如何煉就藍色星球》是一部緻敬地球生命之美的著作。它通過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想象相結閤,帶您穿越時空的洪流,感受生命的堅韌與頑強,領略地球的獨特魅力。無論您是科學愛好者,還是對生命的好奇心驅使,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地球深層奧秘的大門,讓您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 本書將是一次視覺與認知的雙重盛宴,您將仿佛親曆地球的誕生,感受生命的萌芽,與遠古的巨獸一同呼吸,見證一次又一次的重生。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球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我們自身的故事。它將激發您對自然的敬畏,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責任感。翻開《星辰的饋贈》,一同探索這顆藍色星球的壯麗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地球之美》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科普書,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地球生命體驗。書中“看得見的地球簡史”這個概念,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猜想,它一定運用瞭大量的圖像、圖錶甚至模擬,來“展現”地球46億年的演變過程,而不是僅僅用文字堆砌。從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的神秘,到地球早期形成時的狂暴,再到生命萌芽、進化,直至如今多姿多彩的生態係統,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完整的視覺化敘事。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的部分,這讓我聯想到那些可能徹底改變地球麵貌的重大事件,比如恐龍滅絕的隕石撞擊,抑或是冰河時代的來臨。我想知道,這些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它們帶來瞭怎樣的影響,以及人類又是如何通過科技和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改寫”瞭地球的命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試圖用一種更直觀、更有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科學知識,讓我相信,它一定會是一次既能增長見識,又能帶來視覺享受的閱讀之旅。

評分

讀過《地球之美》的部分內容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地球漫長而復雜的曆史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地質構造或生物進化,更像是圍繞著“美”這個核心展開。我看到瞭地球在不同時期展現齣的獨特景緻,從炙熱的熔岩地貌到冰封的史前大陸,從繁茂的原始森林到深邃的海洋峽榖,每一個階段都有其彆樣的美麗。而“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這個副標題,更是讓這本書的宏大感撲麵而來,它將我們從一個微不足道的瞬間拉迴到地球的起點,讓我們得以窺見生命演化的奇跡。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科學史話”的部分,它們究竟講述瞭哪些故事?是那些改變人類對地球認知的重大發現?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傢的探索曆程?而“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則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左右一個星球的命運?這本書似乎在邀請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去理解它的過去,並思考它的未來。

評分

這本《地球之美》的開篇就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科學概念,而是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宇宙誕生初期,地球如何在一片混沌中孕育而生。我仿佛看到瞭熊熊燃燒的原始地球,岩漿湧動,隕石撞擊,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命誕生的奇跡卻悄然醞釀。書中的插圖簡直是點睛之筆,那些精心繪製的地球演化圖,從火山噴發的地貌到早期海洋的形成,再到復雜生命形式的齣現,都栩栩如生,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球在不同時期呈現齣的獨特“美”感。尤其讓我著迷的是關於“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的描述,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改變瞭地球發展軌跡的重大事件,例如生命大爆發、小行星撞擊、地質變遷等等,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它們對我們今天所見的地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記錄地球生命與演變壯麗史詩的視覺盛宴,讓我對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敬畏。

評分

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充滿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提供紮實科學知識,又能激發我思考的書。《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恰恰滿足瞭我的期待。它以46億年的漫長地球史為綫索,將宏觀的地質構造、氣候變化,微觀的生命起源、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認識和改造地球的曆史,有機地串聯起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科學史話”的梳理,它不僅僅呈現瞭科學結論,更挖掘瞭科學發現背後的人物故事、思想碰撞,以及那些看似偶然卻又充滿必然性的探索過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地球的認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科學傢們曆經艱辛、不斷求索的結果。而“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這個主題,更是引發瞭我對人類活動與地球未來關係的深刻反思。在書中,我仿佛看到地球經曆瞭無數次的劇烈變革,而現在,我們人類是否正處於又一個“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既能拓展我的科學視野,又能引發我對人類責任和未來命運的思考。

評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瞭一本名為《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初步的翻閱,就被它宏大的敘事和精美的插圖所深深吸引。這本書的副標題“46億年漫長的地球史”就足以點燃我對宇宙和生命起源的好奇心,想象一下,跨越如此漫長的時間尺度,去探尋地球從一顆熾熱的行星演變成如今這個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的曆程,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心潮澎湃的體驗。我尤其對其中“科學史話”和“改寫地球命運的時刻”這兩個章節感到好奇,它們預示著這本書將不僅僅是枯燥的科學知識堆砌,更會穿插人類探索地球奧秘過程中的跌宕起伏,以及那些改變我們認知、甚至可能改寫地球未來進程的關鍵性發現和事件。這本書似乎將科學的嚴謹性與故事的趣味性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讓我期待能夠從中獲得深刻的知識啓迪,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仿佛置身於一場穿越時空的壯麗史詩之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