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所辑,内容大体可分两部分,一说明历来儒者如何走错了路;一为研究儒学的人补习补习,告诉大家儒学还有许多丰富的内涵有待抉发、还有许多面向可供开展。具体来说又分三个方面。一为论述儒家内涵,如儒家的饮馔政治学、星象政治学、历数政治学、圣典诠释学、性学与心性之学等。二是探讨儒学如何经世致用,具体评述了王船山、熊十力、梁漱溟、当代新儒学家等各家得失。三是提出当代儒学应如何发展成一种生活的学问,提倡生活儒学的重建。
关联推荐
龚鹏程不仅有当JT下**才子之称,且获封“当代孔孟”,
成为2015年浙江卫视“中华好故事”主讲嘉宾。
龚鹏程老师桃李满天下,此书涵盖老师儒学研究的所有成果,
一书在手,百场讲座都听了,值得收藏!
儒家思想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读此书终生受益!
本书看点多,如儒家与政治、吃喝、星象、性的关系等等。
相关阅读:
目录
一 儒家的饮馔政治学 二 儒家的星象政治学 三 儒家的历数政治学 四 儒家的圣典诠释学 五 儒家的性学和心性之学 六 儒家对法治社会的反省 七 儒家丧失历史性的危机 八 儒学经世的问题 九 世俗化的儒家:王充 十 失落的儒学史:东晋名教论 十一 民本思想探赜 十二 论熊十力论张江陵 十三 新儒家面对的处境与批评 十四 存在的感受:新儒家的学术性格一 儒家的饮馔政治学
二 儒家的星象政治学
三 儒家的历数政治学
四 儒家的圣典诠释学
五 儒家的性学和心性之学
六 儒家对法治社会的反省
七 儒家丧失历史性的危机
八 儒学经世的问题
九 世俗化的儒家:王充
十 失落的儒学史:东晋名教论
十一 民本思想探赜
十二 论熊十力论张江陵
十三 新儒家面对的处境与批评
十四 存在的感受:新儒家的学术性格
十五 当代儒家与基督教的会通
十六 生活儒学与人间佛教
十七 生活儒学的重建:对朱子的新解读
十八 儒学与儒教,文庙与武庙
十九 韩儒李退溪政治思想商兑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想掌握天时、了解天行,须知其常,亦须得其枢。所谓“枢始得其环中,可以应乎无穷”,北辰太一即其枢。辰极居中而列曜贞观,其重要性尚且在日月之上,整个天体,J是以北辰为中枢所形成的一套秩序。 天本无象,对这个天象的描述,当然是描述者自己观念的反射,所以东西方之星象学JD不会一样。我国以北辰为中枢,形成的那一大套二十八宿、十二宫以及庞大之天官体系,正代表了儒家的SJ观与政治观。 星官之职事极为复杂,与《周官》实甚类似。其所立名命义,殆如吕调阳《释天》所说:各星各官,“皆因时揆象,以命以占,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象”,只有“中宫之星,本诸始元,天体所加,太阳所躔,定象定位,而命之者,则万世不易焉”。所有的星官名义及其位置关系,可说都是依据它们与北辰间的关系来界定的。 另有一种天象秩序,是依北斗来定的,即“分野说”。天官,是把天上的星星比喻为帝王与其臣僚的关系;分野,则是将天上的星辰分布状况和地面上的行政州域分布做个类拟。《周礼》说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据说古时是有经典的,后来亡了,仅存一部分。《疏》说它是“论北斗及二十八星所主九州及诸国封域之妖祥所在之事”,可见也是来源古老的。 分野说论天下九州土地与天上星星的关系,当然涉及的是整个星象。但分星辨土,主要是依北斗,故《周礼保章氏疏》说:“辨九州之地者,据北斗而言。”《史记天官书》兼记分野,亦谓:“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自华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济之间。魁,海岱以东北也。”此外,《左传》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星孛入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乱死。”依《周礼》郑司农注,齐属玄枵,晋属实沈,宋属大火,依《淮南子天文》,氐房心宋,虚危齐,胃昴毕魏,觜嶲参赵,均不直接属于斗。但有星孛入于北斗,却可以占诸分国之妖祥。这才是分野说之精髓所在。否则仅是依十二次或二十八宿做机械式的划分,有何玄奥可说? 当然,在北辰与北斗之外,儒家经典中也不是没有其他讲法的,例如心房的地位,J被《公羊传疏》特别看重。徐彦《疏》固然仍本旧说,以北辰为帝,但他称北辰为皇天大帝,北辰之外,另有五帝,也具有相当的威灵:“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臣也。其五方之帝,东方青帝,灵威仰之属。”“此五帝者,即灵威仰之属,言在太微宫内迭王天下,即《威精符》云:‘苍帝之始,二十八世,灭苍者翼也’,彼注云:‘尧,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灭翼者斗’,注云:‘舜,斗之星精,在ZY,其色黄’。‘灭斗者参’,注云:‘禹,参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灭参者虚’,注云:‘汤,虚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灭虚者房’,注云:‘文王,房星之精,在东方,其色青’。”(宣公三年)在这里,已在北辰之外,另外抬出了五个星来,而又在讲五帝时,特别强调了东方青帝。青帝为房星,庄公七年《疏》曰: 房为天子明堂。《文曜钩》云:“房心为ZY火星,天王位。”若相对言之,则房为明堂,心为天王矣。既有天王,复有明堂,布政之象也。……有王事者。房心见也。想掌握天时、了解天行,须知其常,亦须得其枢。所谓“枢始得其环中,可以应乎无穷”,北辰太一即其枢。辰极居中而列曜贞观,其重要性尚且在日月之上,整个天体,J是以北辰为中枢所形成的一套秩序。
天本无象,对这个天象的描述,当然是描述者自己观念的反射,所以东西方之星象学JD不会一样。我国以北辰为中枢,形成的那一大套二十八宿、十二宫以及庞大之天官体系,正代表了儒家的SJ观与政治观。
星官之职事极为复杂,与《周官》实甚类似。其所立名命义,殆如吕调阳《释天》所说:各星各官,“皆因时揆象,以命以占,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象”,只有“中宫之星,本诸始元,天体所加,太阳所躔,定象定位,而命之者,则万世不易焉”。所有的星官名义及其位置关系,可说都是依据它们与北辰间的关系来界定的。
另有一种天象秩序,是依北斗来定的,即“分野说”。天官,是把天上的星星比喻为帝王与其臣僚的关系;分野,则是将天上的星辰分布状况和地面上的行政州域分布做个类拟。《周礼》说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据说古时是有经典的,后来亡了,仅存一部分。《疏》说它是“论北斗及二十八星所主九州及诸国封域之妖祥所在之事”,可见也是来源古老的。
分野说论天下九州土地与天上星星的关系,当然涉及的是整个星象。但分星辨土,主要是依北斗,故《周礼保章氏疏》说:“辨九州之地者,据北斗而言。”《史记天官书》兼记分野,亦谓:“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自华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济之间。魁,海岱以东北也。”此外,《左传》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星孛入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乱死。”依《周礼》郑司农注,齐属玄枵,晋属实沈,宋属大火,依《淮南子天文》,氐房心宋,虚危齐,胃昴毕魏,觜嶲参赵,均不直接属于斗。但有星孛入于北斗,却可以占诸分国之妖祥。这才是分野说之精髓所在。否则仅是依十二次或二十八宿做机械式的划分,有何玄奥可说?
当然,在北辰与北斗之外,儒家经典中也不是没有其他讲法的,例如心房的地位,J被《公羊传疏》特别看重。徐彦《疏》固然仍本旧说,以北辰为帝,但他称北辰为皇天大帝,北辰之外,另有五帝,也具有相当的威灵:“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臣也。其五方之帝,东方青帝,灵威仰之属。”“此五帝者,即灵威仰之属,言在太微宫内迭王天下,即《威精符》云:‘苍帝之始,二十八世,灭苍者翼也’,彼注云:‘尧,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灭翼者斗’,注云:‘舜,斗之星精,在ZY,其色黄’。‘灭斗者参’,注云:‘禹,参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灭参者虚’,注云:‘汤,虚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灭虚者房’,注云:‘文王,房星之精,在东方,其色青’。”(宣公三年)在这里,已在北辰之外,另外抬出了五个星来,而又在讲五帝时,特别强调了东方青帝。青帝为房星,庄公七年《疏》曰:
房为天子明堂。《文曜钩》云:“房心为ZY火星,天王位。”若相对言之,则房为明堂,心为天王矣。既有天王,复有明堂,布政之象也。……有王事者。房心见也。
心与北辰,在《公羊传》昭公十六年中都曾被称为“大辰”,所以徐彦认为它们应该都可视为WZ。且哀公十三年疏又曰:“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出《堪舆》,《星经》亦云也。”可见其说另有来源,而为徐彦所吸收之。
虽然如此,基本天象秩序仍是不变的。而且,对于这种天象天行,他们都为之立君立王。这个天上ZZ之君王(太一)的意义,与西方之“上帝”到底一不一样呢?在西方,从宇宙秩序证成神的存在,是一条很普遍的思路,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均曾如此说。亚里士多德《论哲学》一书中,曾这样推论:
若有人坐在靠近特尔雅城的意纳山上,看见希腊军队以良好的秩序与整齐的步伐向平原前进,必定会联想到士兵们是服从在一位英明军官的指挥下。……同样地,人们观察天空,欣赏太阳从日出到日落,顺着不变的轨牵运转,及星星井然有序的移动,J必须寻找一位产生这种良好秩序的设计师。由于这种秩序绝非偶然,而是更高层次及永恒者的杰作,它J是神。
后来神学中称此为“设计者论证”,以天象之有秩序,论证必有设计者。亚里士多德在《物性学》中又阐发了另一种论证法,谓“潜能”与“实现”不同,凡能动者要实现为动,须有一动力因,须被他物所动。故动者,均为他物所动。如太阳在动,是因为有东西在推动它,推动它的东西又被其他东西所推动,如此不断推论下去,Z后那个不被动的首动者(first unmoved mover)J是神。
这是亚里士多德由天行天秩获得的神有论证。儒家讲北辰为皇天大帝,似乎并不如此。因为儒家之说,乃是取譬或取象,如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倒过来说,则是北辰象君,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余各星,如井为天罇,柳主草木,轸为车,昴为胡星,毕为边兵,昴毕之间为天街等等,均属于拟象,类似《易经》之卦象,故后人亦持以为占验。谓北辰为皇天大帝,未必说宇宙间真有一位“永恒者”、“自有者”的神。
其次,北辰为一、为乾元,是强调气化。宇宙以一气成化,亦与亚里士多德所说那种“设计者”、“不动的首动者”的“神”不是同一回事。日月之动,更非北辰动之,乃是日月自动。所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众星既非北辰所造;天运有常,亦非北辰运而动之。至于以心房为帝王明堂,更是拟天象人,以人心视天心了。因此总体看来,儒家讲北辰、太一,固然具有形上学的意义,故以太一为礼之本、以北辰为天地之元始;但其目的并不在证成此“一”或说明“一”之作用,而是要以此确定政治的原理原则。所以它终究属于政治学的范畴。
显示全部信息
《儒学纵横:经典与现代的对话》 上册:溯源与奠基 本书的上册,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儒学认知框架,从其源头活水出发,梳理其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直至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追溯古今、探寻智慧的旅程,理解儒学何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对我们的思想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与思想的孕育 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夏商周时代,那个被誉为“青铜时代”的辉煌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已孕育出初步的政治秩序、祭祀礼仪与部落观念。周朝的建立,特别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基础。礼,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秩序、维系人伦关系的准则,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乐,则承担着教化民心、陶冶情操的功能。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早期文明的特质,以及它们如何为思想的爆发——诸子百家时代的到来——积蓄能量,播下种子。我们将审视那些虽未直接冠以“儒”名,却已蕴含儒家精神萌芽的早期思想片段,理解“敬天保民”等早期政治伦理观念的雏形。 第二章:孔子:人道精神的开创者 孔子,无疑是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与精神源泉。本章将聚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深入剖析其核心思想。我们将从“仁”出发,理解其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范畴的丰富内涵,它既是个体修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仁者爱人”,这种博大而深沉的关怀,是如何被孔子阐释和实践的?紧接着,我们将探讨“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孔子并非复古,而是对周礼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将礼视为实现“仁”的途径与载体。我们还将详细解读“君子”的概念,理解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学习精神与人生乐趣。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本的细致梳理,本章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孔子,以及其思想的革命性与普适性。 第三章:孟子与荀子:儒学的两大发展方向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本章将着重介绍两位对儒学发展至关重要的思想家:孟子与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我们将深入探讨孟子如何从“性善”出发,构建其政治伦理体系,特别是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仁政”的理想。 与孟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荀子,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来加以改造。本章将详细阐释荀子的“性恶”观念,以及他强调“礼”、“法”在教化人心、规范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荀子“天论”中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他对“隆礼重法”的推崇。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我们将看到儒家内部在人性论、政治实践等核心问题上的深刻辩论与张力,以及这些辩论如何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第四章:战国至秦汉:儒学的确立与官方化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本章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将分析秦朝统一中国后,其强权政治与文化政策对儒家思想的压制,以及这种压制为何并未能彻底消灭儒学。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汉代儒学如何一步步确立其官方地位。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结合阴阳五行,为儒学注入了新的理论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大一统帝国统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地否定其他学派,而是将儒学置于主导地位,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一些合理成分。我们将探讨儒学在汉代的官方化,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在教育、政治、伦理等各个层面渗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 第五章:汉唐宋明:儒学的传承与变异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本章将呈现儒学在汉、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与重要变迁。汉代的经学,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解释与传承,形成了严谨的学术传统。唐代,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儒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挑战,也有融合,催生了如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试图回归儒家传统。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儒学迎来了新的复兴,史称“宋明理学”。本书将重点介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兴起。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理”为核心的宇宙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体系,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陆九渊、王阳明等人则主张“心即理”、“致良知”,强调内心的自觉与力量。我们将辨析这两种学派的异同,理解他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强调行动与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本章将展现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时代挑战,如何不断自我革新与发展,维系其生命力。 上册结语: 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梳理,我们期望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的儒学发展脉络,从其思想的萌芽,到核心概念的形成,再到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与政治力量。我们理解了儒学为何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及其核心精神的初步形态。这为我们进入下册,深入探讨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反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册:思辨与启示 本书的下册,将视角转向现代社会,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与价值。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剧烈变革后,我们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如何在复杂的现代语境下理解儒学,以及儒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智慧与启示?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挑战与儒学的转型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使得中国传统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涌入,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本章将回顾这一历史时期,探讨儒学在近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与批判。我们也将审视,在民族危难之际,部分知识分子如何试图调和传统与现代,为儒学寻找新的出路。我们将讨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以及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试图对儒学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努力,例如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思考,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阐释儒家的价值。 第二章: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重估 在当下,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人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普遍的疑问。本章将聚焦于对儒学价值的重估。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范畴,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仁”的普适性,如何在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得到体现?“礼”作为社会规范与秩序的基石,如何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协调?我们将剖析儒家思想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智慧,例如对和谐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视,对教育与自我修养的强调。我们也将审视儒家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建设性的反思,例如其等级观念、性别观念等,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 第三章: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儒家智慧的国际视野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儒家思想也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本章将探讨儒家思想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我们将分析儒家伦理与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体系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对话与互补。例如,儒家强调的集体主义、和谐观念,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能否提供独特的视角?我们将考察一些国家或地区,是如何借鉴儒家思想来构建其社会秩序与发展模式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对儒家思想的简单化、片面化解读,以及其被意识形态化利用的可能。 第四章:家庭、教育与个人修养:儒家实践的现代维度 儒家思想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体现在家庭伦理、教育理念与个人修养等方面。本章将把儒家思想的实践层面置于现代社会进行探讨。在家庭关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儒家的“孝道”、“慈爱”等观念如何被理解和实践?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在教育领域,儒家重视的“为师之道”、“学思结合”,如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下一代?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以及“格物致知”、“慎独”等修养方法,在现代人如何应对压力、寻求内心平静、实现自我价值方面,能够提供怎样的帮助。 第五章:儒学在未来的可能性:挑战与机遇 展望未来,儒家思想将如何继续发展?本章将对儒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我们将探讨在全球化、科技革命等大背景下,儒学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否会改变我们对“人”的理解,以及儒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将儒家的智慧融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鼓励读者以批判性、开放性的态度,去理解和运用儒家思想,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本书并非旨在为儒学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实践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连接点。 下册结语: 通过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呈现一个更具活力与现实意义的儒学图景。它不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启迪我们的思想,并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本书力求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一种跨越时空的探寻,一种对传统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不懈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