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试图分析出人类在开车时的心理和行为,从而让自动驾驶系统像人脑一样“思考”。而只有将驾驶员的行为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进行细分,才可能将主观感性的人为因素转化为精 确客观的机器语言。作者先从自动驾驶和传统驾驶的共性入手:详细地、层级化地定义了车辆的驾驶行为(四章及附录),即:何种操纵可以让车辆产生何种运动。其次,针对上述提到的每种车辆运动,可能出现哪些带来危险的操纵错误(五章),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六章),人类的大脑是如何思维、和周围环境交互,从而来避免这些危险的发生的(七、八、九章)。这是一本将汽车工程(具体技术开发者)和汽车设计(汽车功能需求提出者)和汽车制造相结合的书。它也为车辆工程和心理学等文科专业建立了桥梁。
译者的话
作译者简介
致谢
专业术语表
1章 未来汽车,未来已来1
1.1 这不是一个常规的介绍1
1.2 为什么要自动驾驶4
1.3 问题和讽刺5
1.4 本意良好的技术7
1.5 汽车人因工程学11
2章 技术时间轴13
2.1 影响深远的技术13
2.2 序幕14
2.3 发展趋势调查17
2.4 技术时间表17
2.5 总结25
3章 航空领域的启示26
3.1 引言26
3.2 自动驾驶赞成方的观点26
3.3 反对方的观点:来自航空领域
自动化的经验29
3.4 系统功能分配33
3.5 总结36
4章 定义驾驶行为38
4.1 引言38
4.2 汽车动力性能38
4.3 驾驶任务分析40
4.4 层次任务分析法41
4.5 驾驶层次任务分析43
4.6 任务分析的有效性46
4.7 总结47
5章 驾驶错误描述48
5.1 引言48
5.2 人为错误简述48
5.3 人为错误分类50
5.4 驾驶错误及其影响条件57
5.5 对错误分类法的建议65
5.6 技术解决方案68
5.7 总结70
6章 检查驾驶人错误
及其成因71
6.1 引言71
6.2 研究现状与方法论71
6.3 我们做了什么? 72
6.4 我们发现了什么? 76
6.5 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 84
6.6 总结86
7章 驾驶行为的心理学模型87
7.1 引言87
7.2 心理学建模87
7.3 心理学因素89
7.4 研究框架的制定和一种对驾驶人
心理学模型的假设99
7.5 总结100
8章 车辆反馈与驾驶人情境
意识102
8.1 引言102
8.2 车辆反馈102
●●●●● 汽车人因工程学
Ⅹ
8.3 驾驶人情境意识103
8.4 驾驶人情境意识的测量104
8.5 研究一:自然驾驶环境中的
情境意识105
8.6 研究二:模拟道路环境中的
情境意识112
8.7 研究三:自然与模拟驾驶环境中的
情境意识117
8.8 总结118
9章 车辆自动化和驾驶人
工作负荷120
9.1 引言120
9.2 从线控到自适应巡航120
9.3 驾驶模拟舱实验123
9.4 实验发现124
9.5 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 125
9.6 总结127
10章 自动化的显示128
10.1 引言128
10.2 带起停的自适应巡航控制
系统(S&G-ACC) 128
10.3 车载显示对分布式情境意识的
作用131
10.4 车载显示对驾驶人工作负荷的
作用132
10.5 研究内容132
10.6 实验结果135
10.7 这些结论意味着什么? 138
10.8 总结140
11章 对车辆技术的信任142
11.1 引言142
11.2 建立驾驶人的信任144
11.3 汽车技术与驾驶人信任的小型
案例研究148
11.4 越信任151
11.5 信任的测量155
11.6 总结158
12章 车辆自动化的系统观161
12.1 引言161&n;
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是无形的,是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让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故事,只是用一种平和而客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汽车设计中那些“看不见”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用户体验”的细致描绘,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图示,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关于车内储物空间的优化,书中提出了很多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小小的储物格,背后也可以有这么多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设计,往往是那些在细节之处默默为我们服务的,而《汽车人因工程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们能够“看见”这些伟大设计的书。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汽车的设计和驾驶体验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有些概念难以捉摸,比如为什么某些按钮的位置如此顺手,而另一些则让人手忙脚乱。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不仅仅是关于汽车的外观或者性能,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汽车之间的互动。从驾驶舱的布局,到座椅的舒适度,再到安全带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科学的考量。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开车的习惯,以及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时可能考虑到的各种人体工程学原理。我甚至开始尝试去理解为什么我更喜欢某些品牌的车型,也许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人体工程学奥秘。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汽车,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金属和机械,而是充满了人性化关怀的伙伴。它激发了我对未来汽车设计的想象,期待着科技与人性更完美结合的出行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我常常在阅读某个关于驾驶员视线或者操控界面设计的章节时,回想起自己过去的驾驶经历,那些不经意间的瞬间,原来都蕴含着如此多的科学设计。例如,关于车辆的仪表盘信息呈现方式,书里详细阐述了不同的信息密度和布局如何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分配,这让我猛然意识到,我曾经因为信息过载而产生的疲劳感,以及某些简单直观的设计如何让我更加专注。此外,书中对于座椅支撑性和包裹性的讨论,也让我深刻理解了长途驾驶的舒适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人体脊柱、肌肉等细节的精妙设计。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坐姿和工作习惯,这本书的启示已经超越了汽车本身,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评分这本《汽车人因工程学》简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硬核”也最“软性”的书了。硬核在于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汽车设计的科学原理,从人眼的视觉感知极限,到人体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再到认知心理学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每一部分都充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但同时,它又是如此“软性”,因为它最终落脚点是人,是让驾驶体验更加愉悦、安全、高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驾驶员的需求分析,这让我意识到汽车设计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包容和适应的。这本书让我对“人性化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应用。读完之后,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汽车人因工程学”的侦探,走在路上,忍不住观察每一辆车的细节,试图去理解它们背后的设计逻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舒适”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以为舒适就是软绵绵的座椅和宽敞的空间,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真正的舒适,是源于对人体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科学的解决方案。从驾驶员的坐姿、视线,到车内空气流通、音响效果,再到车辆的操控响应,每一个方面都被纳入了人因工程学的考量范畴。书中对于人机交互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呼过瘾。我曾经因为不熟悉某些新车的操作逻辑而感到沮丧,现在我明白了,那很可能是设计上的人因工程学出现了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我们长时间停留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和驾驶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