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8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定价:79.0元
作者:约翰汤姆逊,徐家宁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9564880
字数:185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摄影大师、世界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的经典之作;入选世界摄影史100部*重要的画册。
2.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真实再现近150年前的晚清帝国。
3.一本摄影人必读之书,中国摄影界人士无不肃然起敬的经典作品;出版一个半世纪以来,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远弗届。
4.**次完整呈现英文版四册原著,**次拥有准确、认真的中文译本。
5.150年前,汤姆逊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镜头极为全面、客观,仿似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他的文字朴实、生动,充满哲思,至今读来依旧启发良多。
6.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7.本次增订,除在新考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译注,又对几处译文精益求精外,还特别收入汤姆逊同时代人的评论文章《汤姆逊的中国视野》和译者的译后记。
内容提要
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目录
作者介绍
约翰汤姆逊(JohnThomson,1837—1921),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纪实摄影领域的先驱,是*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汤姆逊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进入一家生产光学仪器的工厂做学徒,同时通过两年夜校,他学习了一些自然哲学以及初级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掌握了摄影技术。1862年,他成为皇家苏格兰艺术学会的会员。同年追随哥哥威廉到了新加坡,生产经营航海仪器,并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主拍人像。后又去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暹罗(今泰国)、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访了刚被发现不久的吴哥窟,成为个为吴哥窟拍照的摄影师。回国后,他多次在演讲中使用在暹罗、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引起极大反响,因此于1866年入选皇家人种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1867年10月移居香港,开始了他摄影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年,“中国的汤姆逊”得以成名,“汤姆逊的中国”才得以呈现给读者诸君。1881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21年10月7日,汤姆逊突发心脏病去世。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汤姆逊*重要的作品,也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其他作品还有《镜头前的中国》(ThroughChina with a Camera)、《福州与闽江》(Foochowand the River Min)、《伦敦的街头生活》(StreetLife in London)、《柬埔寨的古迹》(TheAntique of Cambodia)等。
译者徐家宁,长期从事中国老照片的研究和收藏,参与组织影像拍卖专场。编译有《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1904—1905,洋镜头里的日俄战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书,并在《老照片》、《温故》、《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收藏》、《紫禁城》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文摘
【前言】 中国影像收藏与出版新境界 / 秦风
尽管约翰·汤姆逊的四册巨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of China and Its People)已出版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远弗届,尤其中国摄影界人士一提到这位摄影大师和他的经典作品时无不肃然起敬,然而,这套书却始终没有中译本,其中的图片多半是零零散散地被刊载在不同的杂志和书籍中。一般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外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玻璃展柜中见到这套书,既不可能触摸,更不可能逐页阅读。中国人手中既无此无价之宝,完整的中译本自然难以产生。
幸运的是,秦风老照片馆近年耗费巨资购藏了一套四册完整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而且品相,这是迄今中国人收藏的一套。站在推广影像文化的角度,我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宝贵的机会,立刻展开中译本的出版工作。我们邀请了热爱影像、知识渊博的年轻影像评论家徐家宁先生担任译介工作。由于书中文字涉及大量中国地理名词以及时代背景,家宁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考证,务求翻译得准确,其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认真,令人佩服。另外,就编辑方式而言,原书为大开本四册,约重达十七公斤,堪称巨著。为了阅读的便利,我们将中译本合为一册,以小开本精装形式呈现,同时尽量保留原书图片编辑的顺序和风格。今天,我们读中译本时,仍可感受到英文原著那特有的影像艺术风格。
简言之,这本有关近代中国的影像巨作的问世,应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必然是深远的。而且,随着这本书的出版,秦风老照片馆也步入了中国历史影像收藏出版的新境界。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译序】晚清中国的光与影 / 徐家宁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多大程度上来源于早期来华的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的口述笔传,在今天依然能找到痕迹。从马可·波罗的时代到门户开放前夕,每一个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以某种方式向西方传递了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她独特的文化、奇异的风俗、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产、数量众多的国民,以及在这“广”、“富”、“多”背后潜藏的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宗教理想,总有一项能吸引天性外向的西方人,让他们不远万里泛海而来。
与前人一样,19世纪中期以后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依然要以某种方式记录并传递他们在东方的探险历程。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摄影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使以图像的方式介绍中国成为可能,于是就有了这部《中国与中国人影像》——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著作。
作者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是19世纪后期用照相机记录中国社会的外国摄影师之一。从19世纪40年始,随着英法等国在亚洲的远征,陆续有军队随行人员或商业摄影师带着笨重的照相设备来到中国,为帝国的扩张史或个人的冒险经历留证——这自然是摄影术实际的用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异。这些不辞辛劳拍摄中国的摄影史上的先驱者,与今天带着相机游览巴黎或伦敦的外国游客一样,关注的重点也是异国文化中能给自己带来身处异域这一感受的部分;不论建筑还是人像,照片上反映出来的同样都是西方人意图探索中国的努力,记录的是他们对于中国直接的观感。尤其在那个中西交流不甚通畅的年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认识显然局限于一些被先行者的叙述多次聚焦放大的部分,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标签式的题材被拍摄了无数遍,而这些标签式的题材,通常又都有着标准的面孔,排除摄影师受商业利益的支撑被动选材的因素,至少在快门按下那一瞬间,相信多数的摄影师都坚信——“这就是真实存在的中国”。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不管早期的西方摄影师观察中国的视角是否以偏概全,他们留下的照片无疑都成为珍贵的手资料。他们并不是为着给中国记录历史而来,但他们捕捉到的每一幅画面,写下的每一段附注文字,都在向今天的我们讲述“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中国”。当19世纪的中国通过同样的媒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与当时的西方读者相比,我们是跨越一百多年的时间,带着思想和认识的巨大进步,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自然能看到更多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信息。相比猎奇的西方人,我们更能发现这些图文资料所蕴含的价值,因而对西方人拍摄的中国早期影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一项极为有趣也极有价值的工作。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于1873—1874年在伦敦出版,是社会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收录的照片并不是约翰·汤姆逊有关中国的摄影作品,一些极具中国特征和明信片式美感的照片并没有收录其中;作者对照片的选择,是跟随他的行程,选取了更能表现“中国与中国人”这一全景式主题的作品,与详尽的文字叙述一起集结成册。约翰·汤姆逊的目标是向当时的西方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中国,既然目标是全方位,自然不能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标签,因而他在中国的旅行,比之前的摄影师都走得更远。
来中国之前,汤姆逊已经在东南亚游历了好几年,整个远东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又迥然不同的文化让他深为着迷,因而对各人种、各民族、各种文化的对比分析一直存在于他的摄影作品和文字叙述中。正是这种探寻区别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有别于那些单纯以异域风情为主要拍摄对象的摄影师。在他的书中,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是以照片为文字做说明。他不仅仅是一名旅行摄影师,更是一个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尽管很多时候并不准确,甚至是臆测,但是这种尝试用照片和文字相互印证来说明某个问题的方式反映到他的摄影作品中,就使得他的拍摄内容比同时期的其他摄影师更为丰富,努力传递更多的信息。
约翰·汤姆逊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近代走向变革的开始。经历两次战争的冲击,刚刚从太平天国的内乱中喘过气来的清王朝,此时正处在崩亡前后的“中兴”时代。随着通商口岸接连开放,洋务运动兴起,西方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正悄然带来改变,因而在汤姆逊的游历中除了名山大川、宫苑楼台这些中国游的传统项目,他也十分关注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金陵机器局及福州船政局等现代化机构成为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对奕、李鸿章等主张洋务的官员也多有着墨。对商业和机器文明的信仰,使得他每到一个城市都尽可能地收集当地工商业发展的讯息,并不止一次提及铁路、轮船等现代化设施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便利。尽管他在论及此类问题的时候不免带有强烈的商业利益和殖民主义色彩,但不论出于何种立场,对各种新生事物的关注使得他将照相机对准了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而不是被反复定格、在所有的镜头前千篇一律的中国。
对于西方文明影响之外的传统的中国,约翰·汤姆逊自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建筑,到文化,到自然风光,再到不同阶层的中国人,这些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元素,也是约翰·汤姆逊必然要拍摄的对象。相比之下,汤姆逊镜头前的传统中国更多变化,因为他游历更广,有机会将镜头对准不同地区、不同生存环境下更多类型的中国人,或者反过来说,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形形的中国人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对中国这一主题下人与环境多角度的呈现,满足了当时的西方人对遥远的中华帝国强烈的好奇心,也为今天的我们保留了昔日中国真实的影像。通过这些拍摄于1870年左右的照片,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某些方面甚至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关于中国的侧写。就在短短几十年之后,传统的农业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点点崩塌,这些照片所记录的旧中国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约翰·汤姆逊至少部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新的文明即将覆盖旧有文化的预期多次出现在他的叙述中,因此他可能是有意识地在记录一些即将远去的历史、快要消逝的风物,我们不能说他有这样的判断,但是这个来自工业革命发源地、相信机器工业必然给中国带来巨大改变的西方摄影师,确实用他的照相机,以更接近我们现代人认知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文明在变革前夕所处的状态,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四卷本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稀少的印量确立了它在摄影、印刷出版以及西方汉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地位。这部记录晚清中国社会百态的全景相册,本身就是文明进程与科技进步的一个见证。历经一百多年,完整的四卷本《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已不多见,大都作为珍本收藏在欧美公私图书馆中。鉴于此书的重要性及珍贵性,我们在秦风老照片馆的帮助和支持下,将此书介绍给中文读者。
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许多18至19世纪的西方汉学原著,对书中提到的地点、人物作了尽量详细、准确的考证,以保证译文中的内容能为读者所用。然而某些地名和机构在我们能查阅到的所有资料中都不见记载,不得已只能采用直译或音译。此外,尽管约翰·汤姆逊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已经相当深入,但他看待中国及中国人的视角毕竟是基于当时西方人的立场,不免会有一些误解和误读,对此我们不能苟同。然而这也为我们了解19世纪末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材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未加改动。原书中还有一处图片印刷错误,根据真实的地理环境和目前收藏在英国维尔康姆图书馆的底片原件,第三卷图版十六第三十图(汉口)印反了,本书在此进行了修正。
——徐家宁(老照片收藏、研究者,本书译者)
【自序】
我对这本书初的设想,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照片来展现中国和她的人民,她的艺术、习俗,各地的风土人情,我希望能将我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如实地传递给我的读者。怀着这样的目的,我让照相机成为我旅行中自始至终的伙伴,感谢它忠实地保存了我见到的景象,以及我遇见的形形的中国人。
那些对中国人和他们根深蒂固的迷信有所了解的人,应该能体会我这项任务所包含的艰辛和危险。在很多地方,人们从没见过白皮肤的外国人,而知识阶层则信守着这样的看法,即尽管各种各样的恶鬼都能小心谨慎地回避,但对于“番鬼”却无计可施,他化作人形,贪婪无度,常常用一种类似透视眼的幻术来达成他的目的,这种幻术让他能找到天上地下隐藏的财宝。于是我经常被当成一个危险的风水先生,我的照相机则是一件邪恶而神秘的工具,它能助我看穿岩石和山脉,刺穿本地人的灵魂,并用某种妖术制作出谜一般的图画,而与此同时被拍摄者身体里的元气会失去很大一部分,他的寿命将因此大为折损。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由于关乎性命,我发现儿童的肖像照片很难获得。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将孝道视为首要美德的国家,儿女们却不介意把他们上了年纪的父母带到外国人那于无形的神秘装置前。为了拍摄这些照片,我付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报酬,这些钱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购买一具棺材。为父母置办棺材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这件礼物会被隆重地送到老人家里,停在那里等待他咽气的时刻。读者不要认为我是在开玩笑,在中国,人们对于操办丧事极为看重,以至于年迈的父母将儿女们为自己准备一口冰冷而舒适的棺材看做是在自己有生之年对自己尽责任和尊敬的表现,是每个孝顺的儿女应该做的。
中国人的迷信,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让我饱受猜疑。人们不止一次地朝我扔石头,或是用其他各种粗暴的方式对待我。而且,越是在那些大城市,对外国人的憎恨表现得越是明显。在很多乡村地区,不管是与欧洲人有来往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因与西方的交流而受益匪浅的普通民众,都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友好,给予我这个外国人真诚的款待。
用照片为一本游记做插图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多年以前照片还是不易保存而且难以翻印的,但现在的技术已经大为进步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设备将照片复制多份,用印制版画的材料将它们印刷出来。我相信这种尝试能取得成功,而且我希望这种工艺也会被应用到其他旅行家的著作里,因为照片的直观和真实能把书中的场景带到读者触手可及的眼前。
书中的文字是根据可靠的资料来源编写而成,有我拍摄照片时做的笔记,也有我在中国近五年的时间里收集的各种资料。我相信这些文字能让照片的内容更有趣味性,更易为读者理解。
在编排这些笔记和图片的时候,我尽可能依照我旅行的先后顺序,这是一次很长的旅行,粗略估计有四千到五千英里。
我的旅行将从英国殖民地香港开始。这里一度被称为欧洲人的坟墓,但是现在,这里漂亮的公共建筑,公园和绿地,码头和商馆,电报和蒸汽舰队,使得维多利亚城或许可以被看做是东方文明一个新纪元的诞生地。我的第二站是广州,外国人对它的历史应该很有兴趣,在与中国接触的早期,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9787549564880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9787549564880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9787549564880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9787549564880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