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3
"虚无主义的危机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有理性,总希望能够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在乱世里。周公制礼作乐之后,时代演变愈来愈快,到了春秋时代末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周文疲敝。“礼坏乐崩”一语就足以说明周朝原来的构想失效了。一方面是天子失德,既无仁爱也无正义,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社会开始急遽演变,有学问有专长的人流落到民间。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其中*重要的是儒家与道家两派。儒家重视学习与修养,而道家老子所发展出来的思想则另有**。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老子是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者。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楚国人,在周朝负责管理**档案,他退休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遇到关尹(守关的官员),关尹听说老子很有学问,想请他留下一些智慧资产,所以老子在短期内写了五千多字。这是传说,要在短期内写出《老子》五千言,可能性不大,估计是由一群隐居的人长期生活留下的心得。据说后来关尹随老聃一起隐居去了。《庄子·天下》有一段说:关尹、老聃都向往“道”。过去谈“道”,通常会配合“天之道”或“人之道”。但是,作为道家的老子,他谈的是“道”的本身,并演变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老子出关之后不知所终,重要的是他留下了《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一到三十七章称为《道经》,因为**章开头是“道可道,**道”;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称为《德经》,因为第三十八章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与德合在一起,称为《道德经》,所说的和仁爱、慈悲、忠孝毫无关系。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究竟真实”。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儒家是“真诚”,道家则是“真实”。真诚只对人**,而真实对万物都**,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其真实的一面。而虚伪的出现,是因为人的认知与行动,常常带来复杂的情况。“道”要回应的是:宇宙万物充满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的本体呢?“德”是指获得的“得”,“德”与“得”在古代音意相通,与伦理道德无关,万物获得道所赋予的部分称作德。道与万物之间就靠“德”在联系及运作,而“德”又不能离开万物,所以说“德”是道在万物里的代表。譬如,一朵花,因获得道的支持,才能存在。万物获得道的部分,称作它们的本性与禀赋。**有问题的是人,人同样获得道的加持,不过人制造很多复杂的情况,是道所无法规定的,这就牵涉到比较深刻的问题了。
哲学家面对时代危机,要思考如何让人继续活下去。要活下去,有两个基本要求,仁爱与正义。仁爱就是发展经济,让人丰衣足食,可以养家糊口、传宗接代,一代代发展下去。但要维持正义比较困难。人有自由,有人行善,有人作恶,所以需要赏善罚恶,如果没有正义,任人胡作非为、巧取豪夺,社会就会混乱。儒家强调仁爱与正义,要具体落实在人的生活中。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正义必须推到*根源,从根本上化解这个问题。因此两家各有取舍。
回到周文疲敝。文化为什么会慢慢疲累毁坏呢?现在很多人谈国学,也有人疑惑为什么要谈这些老东西?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制度、理念。器物*为具体,表现为经济繁荣发展,每个人都有方便丰富的器物以节省时间和力气;制度层次有法律与规范,能让社会秩序维持稳定;理念层次则无形无象,我们讲国学的目的,谈的就是理念。如果有人学了老子之后,希望仿效其中的器物与制度层次,就只能说是“小国寡民”。老子在第八十章提到“小国寡民”,人们老死不相往来,彼此不会比较,也没有纷争,因为比较是痛苦的来源之一。柏拉图也提出理想国的概念,他的**只有五千零四十人,他认为只有这种小型**,才能稳定和谐。
《庄子·天地》有个故事,子贡看到一个老人家辛苦地抱着瓮去装水,于是好心建议他用桔槔(汲水的器具)。没想到老人家生气了,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意思是,人使用机械之后,就会思考怎么样*便利,发展到*后,世界会变得**复杂,所以老子主张回到原始状态,但**可能没什么人想再回到原始的生活。
我们要学习老子的理念:什么样的人生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我年轻时读到“强行者有志”(《老子》第三十三章),亦即勉强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向,有志向才会要求自己。这使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后来念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天灾人祸。举例来说,一个人很喜欢搜集酒杯,家里有个酒柜,摆满了酒杯,后来地震时酒柜倒下来,酒杯全部碎光了,他从此再也不看酒杯了。
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老子有很多语句可以当座右铭,但我们*希望能理解老子完整的思想。老子和儒家有什么不同?这得从分辨古代的两种虚无主义开始讨论。“虚无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但可以普遍应用,中国古代出现了价值上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儒家关心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认为没有假、善恶、是非、美丑。人发现善恶没有报应,在失望之余,自然会怀疑行善避恶的必要性。至于美与丑,看多了后会发现那也是相对的。这时只有求助于宗教,但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善恶有报应的基础上,这样宗教才有可能发展。若今生没有报应,来世也没有报应,那么还有谁要信仰宗教呢?如果人生在世只要设法避开灾难就好,那只是消极无奈地活着。所以,如果在价值上出现虚无主义的困境,一般百姓将会手足无措,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何时会惹祸上身,既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正义可言,这就是典型的乱世。儒家对此深感忧心而苦思对策。孔子与孟子想尽办法教导世人:只要真诚就会产生由内而发的力量,促使人行善避恶,然后快乐也将由内而发。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报应,是行善的善报。孔子责怪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他批评这个老朋友年轻时既不谦虚也不友爱,年长后*没有好的行为可让人称赞,这种人如果活得长久而不死,就可以称之为贼。此处的“贼”不是指小偷,而是指伤害做人的原则。一般人都认为好人应该长寿。我们过年时喜欢说五福临门,《尚书·洪范》所说的五福是:一、寿;二、富;三、康宁,健康平安;四、攸好德,所爱好的是德行;五、考终命,可以活得很老,安享天年。但是如果长寿却一直受苦,谁愿意呢?这套说法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对外国人来说也可以成立。但是对儒家来说,问心无愧,才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贵,也*可靠。如果肯定赚钱快乐,那么赔钱呢?从外而来的,将在外面失去,只有由内而发的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这是儒家*重要的观点。
道家比儒家看得*深刻。儒家关怀人群,道家则认为不必考虑太多有关人群的问题。道家关心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和生死有关,譬如《老子》第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每一个人都希望活下去,为什么有些人轻易就死掉呢?是因为在上位者税收太重,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不顾百姓的生活,所以这涉及生死问题。不过《老子》第七十四章还有一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千难万苦**死,若连死都不怕,还有谁可以吓你?这说明了当时的情况,非自然的死亡是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认为活着同死去没什么差别,死后一了百了。这就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老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他以“道”代替“天”,**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究竟真实”,主张从道来看万物,亦即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老子的政治愿望与人生价值。学习道家,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人生就能得到很大的转机。"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001
**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002
周文疲敝:文化失去活力/ 003
虚无主义:价值上与存在上/ 006
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意义/ 014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019
不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020
以“道”代替“天”/ 023
以德报怨:包容一切/ 032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037
以知为区分/ 038
以知为避难/ 042
以知为启明/ 045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055
**讲:道是什么?/ 056
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057
整体与永恒的观点/ 060
悟道方法:虚与静/ 070
第二讲:道与德的配合/ 074
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 075
德:本性与禀赋,人的问题?/ 081
自然:自己如此的状态/ 087
第三讲:从道来看万物/ 091
一往平等的精神/ 092
平衡和谐的状态/ 098
得失可以泯除/ 105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107
**讲:圣人的定位/ 108
双重角色:悟道的统治者/ 109
与儒家大异其趣/ 114
独立自足/ 118
第二讲:圣人的表现/ 124
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126
无为:无心而为,没有刻意的目的/ 129
正言若反:辩证思维的**/ 134
第三讲:圣人的榜样/ 141
为道日损:去欲,不争/ 142
知病不病:平静,自得/ 149
智慧所彰显的美/ 151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159
**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160
以道为母,母之爱惜子女(万物)/ 161
慈故能勇:真爱必有勇气/ 170
一念之仁慈,与大道相通/ 171
第二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178
自然生态的资源有限/ 180
俭故能广:损有余而补不足/ 183
少私寡欲,*能悟道/ 188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195
不争,居后,退让/ 196
可以成为真正的**/ 205
既以与人己愈多:精神丰足/ 207
少私寡欲,*能悟道/ 188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195
不争,居后,退让/ 196
可以成为真正的**/ 205
既以与人己愈多:精神丰足/ 207"
傅佩荣讲老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傅佩荣讲老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傅佩荣讲老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