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 |
| 曾用價 | 150.00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齣版時間 | 2018年06月 |
開本 | 16 |
作者 | 林立 |
裝幀 | 平裝 |
頁數 | 191 |
字數 | 285000 |
ISBN編碼 | 9787030577696 |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研究新疆地區公元3世紀至13世紀的地麵佛教寺院。書中把這些寺院分為巴楚、庫車、焉耆、吐魯番- 哈密和絲路南道五個區。對每個區的佛寺建築遺址現狀、佛堂建築形製、寺廟布局以及年代分彆進行論述,*後對這些佛寺遺址所呈現齣的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淵源進行瞭探討。
目錄
目錄
第*章 緒論 1
第*節 題解 1
第二節 地麵寺院的發掘和研究簡史 3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實地調查 6
第四節 研究思路 7
第二章 圖木舒剋地麵佛寺 10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10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11
第三節 佛寺建築類型 18
第四節 寺院布局 22
第五節 年代 24
第三章 夏閤吐爾和烏什吐爾地麵佛寺 31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31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32
第三節 佛寺建築類型 37
第四節 寺院布局 40
第五節 年代 43
第四章 蘇巴什地麵佛寺 47
第*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簡史 47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48
第三節 佛寺建築類型 61
第四節 寺院布局 64
第五節 佛塔形製 65
第六節 年代 68
第五章 焉耆锡格沁地麵佛寺 69
第*節 發掘和研究概況 69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71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82
第四節 年代 83
第五節 寺院布局 88
第六章 高昌故城地麵佛寺 89
第*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簡史 89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90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105
第四節 佛堂的形製淵源和族屬 107
第五節 年代 116
第六節 寺院布局 118
第七章 交河故城地麵佛寺 119
第*節 考古發掘和研究簡史 119
第二節 佛堂建築類型 120
第三節 寺院布局 124
第四節 年代 126
第八章 勝金口地麵佛寺 129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129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129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139
第四節 寺院布局 140
第五節 年代 141
第九章 白楊溝地麵佛寺 144
第*節 考古發掘與研究簡史 144
第二節 佛寺遺址現狀 144
第三節 佛堂建築類型 150
第四節 年代 153
第五節 寺院布局 155
第十章 結語 157
第*節 地麵寺院的地域劃分與所屬宗派 157
第二節 地麵寺院建築的淵源 162
第三節 地麵寺院建築與石窟 166
第四節 地麵寺院與交通 168
參考文獻 171
附錄 絲綢之路南道佛寺研究 178
Abstract 190
在綫試讀
第*章 緒論
第*節 題解
新疆位於我國西部,地處亞洲腹地,東接河西走廊,西至帕米爾高原。所謂西域,傳統上廣義的定義是指玉門關以西包括整個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區域,而狹義定義上的西域*早按《漢書·西域傳》所載,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也就是新疆南疆的塔裏木盆地和東疆的吐魯番盆地及哈密盆地,而此後曆朝曆代有關西域的概念和範圍都有所變化,一般而言,曆代中央政府能管轄到的地方都可視為是狹義的西域(1)。習慣上,通常以天山為界,把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兩部分。北疆為草原荒漠地帶,南疆為綠洲和沙漠地帶。
天山南邊的塔裏木盆地為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一詞*早由德國地理學傢李希霍芬(Richthofen)於19世紀末提齣,指東起中國中原地區,西至羅馬帝國地中海之濱,橫跨亞歐大陸的商貿之道。這一提法一直被國際學術界沿用至今。絲綢之路的開闢,一般以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空西域為標誌。《漢書·西域傳》中把經過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道:“自玉門、陽關齣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齣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齣大宛、康居、奄蔡焉。”由此可知沿天山南緣為北道,主要國傢有車師(後為高昌)、焉耆、龜茲、疏勒諸國;沿昆侖山北緣為南道,有於闐和樓蘭(東漢初改名鄯善)諸國。魏晉南北朝時,按《三國誌》捲三十注引《魏略·西戎傳》記載,這個時期絲綢之路又開闢新道。這條道路從玉門關西北行,繞過三隴沙和龍堆,經五船等地到達高昌,復西行與中道閤於龜茲。中道為漢代的北道,因這條新道的開闢而改名。
地麵寺院(freibautentempeln)一詞*早由勒柯剋(A. von Le Coq)提齣,以區彆開鑿於山體崖麵的石窟寺院(H?hlentempeln)(Le Coq,1924)9-10。地麵寺院大多平地起建,使用土坯等建築材料,不像石窟寺院憑藉山崖開鑿建築,在布局上顯得更靈活、充裕,在形製、組閤上也更多樣化,極具研究旨趣。
公元前6世紀,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作為人類文明之一的佛教開始流傳於世。佛陀涅槃之後,佛教經曆兩次大的發展,一次是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另一次是2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伽時期。在迦膩色伽的支持下,佛教在貴霜王朝中心的犍陀羅和迦濕彌羅地區進行瞭第四次結集(季羨林等,2000)331-333。這次結集産生瞭一些佛教經典,特彆是早期的大乘經典,加入瞭中亞伊蘭係民族的一些宗教信仰特色,而和原來恒河流域的印度佛教有所差彆。同時在原先大夏希臘人雕刻神像、人物傳統的影響下,對佛的偶像崇拜開始齣現。隨著佛像崇拜的興盛,貴霜王朝統治地區的寺院形製也和恒河流域不同(晁華山,1994)165-171。也就在這個時期,貴霜王朝境內的高僧大德紛紛以嚮外傳播佛教為自己的使命,毗鄰貴霜帝國的西域便是*選之地,他們跟隨商人的駝隊,越過大雪山和帕米爾高原或冒險徒步穿越剋什米爾北部印度河上遊河榖,到達疏勒、於闐、龜茲、高昌等古代綠洲國傢,然後建築寺院,弘揚佛法。貴霜時期(1~3世紀)以及後貴霜時期(3~5世紀),大緻相當於我國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已經暢通,中原和西域交流十分頻繁,佛教也就經西域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從文獻記載看,自東漢末至南北朝初期,到中國內地傳播佛教、翻譯佛典的高僧主要來自貴霜王朝地區和西域諸綠洲國傢(1)。可以認為,中國早期的佛教是受中亞地區佛教影響,而非印度本土佛教的直接影響。雖然中亞佛教在貴霜帝國衰亡後的4世紀仍保持對外影響的勢頭,但到五六世紀的時候,由於入侵的白匈奴( 噠人)實行滅佛的政策,中亞的佛教開始衰落下去,直至唐代纔有所恢復。中亞貴霜佛教在衰落之後,其中心也就慢慢移至西域,在這段時期,佛教在塔裏木盆地十分興盛。各個綠洲國傢的國王貴族紛紛布施祈福,建立大規模的佛教寺院供養佛、法、僧三寶,甚至一些王族子弟齣傢成為高僧。大批的鬍僧攜帶鬍本佛經進入中原,這些高僧與鬍本佛經和西域的綠洲國傢都有一定關係。從全世界範圍看,4~6世紀這段時間是佛教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而這個時期西域是除印度笈多王朝、中國十六國南北朝之外的一個主要的佛教中心,所以西域佛教在佛教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西域佛教的興盛與這個時期絲路繁榮,各個綠洲國傢經濟發達、文化昌盛是息息相關的。唐朝經營西域安西四鎮時,佛教在西域進一步發展。從10世紀起,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朝在中亞興起,伊斯蘭化的浪潮很快波及整個西域地區。至14世紀時,佛教*終在西域綠洲消亡。
經過多年來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變遷,西域昔日繁華莊嚴的寺院或已成為廢墟,或已湮滅於大漠瀚海之中。從新疆現存的佛教遺址看,幾乎一半為地麵寺院遺址,這些遺址是我們研究當時佛教盛況的基本材料。
第二節 地麵寺院的發掘和研究簡史
一、調查和發掘簡史
有關新疆地麵寺院遺址的調查、發掘可分為下麵四個階段。
1. 第*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考古調查與發掘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西方國傢開始關注新疆,在新疆進行瞭一係列調查、探險活動。
真正意義上的考古探險是由瑞典人斯文·赫定(Sevn Hedin)揭開序幕的。他於1895年在塔剋拉瑪乾沙漠裏發現丹丹烏裏剋遺址,這一發現引起西方學界對新疆古代遺址的注意。1898 年,俄國人剋萊門茲(D. Klementz)首次專門考察吐魯番的古代遺址,並於1899 年在彼得堡俄國科學院做相關報告。在這之後英國人斯坦因(M. A. Stein),法國人伯希和(P. Pelliot),德國人勒柯剋、格倫威德爾(A. Grünwedel),俄國人奧登堡(S. F.Oldenburg),以及日本大榖探險隊等均在新疆做過考古調查發掘。
斯坦因在1901~1914 年做瞭三次考察,主要調查、發掘區集中於絲路南道的於闐、鄯善和北道的焉耆、吐魯番、哈密地區的地麵佛教遺址,主要地點有喀什、和田的約特乾、熱瓦剋,於田東北部的達瑪溝、丹丹烏裏剋、尼雅、安迪爾、米蘭、樓蘭、營盤,焉耆的锡格沁明屋以及哈密的上廟爾溝。
伯希和1906~1908 年於塔裏木盆地調查、發掘的主要地點是巴楚縣托古孜沙來寺院遺址和庫車地區的夏閤吐爾(都爾都爾阿庫爾)遺址與蘇巴什遺址。
德國考察隊由格倫威德爾和勒柯剋率領,1902~1914 年先後在新疆進行瞭四次發掘。德國考察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吐魯番地區的高昌故城、勝金口、伯孜剋裏剋、吐峪溝和庫車地區的剋孜爾、庫木吐喇等地,在哈密的白楊溝、焉耆的锡格沁和巴楚的圖木舒剋塔格也進行過發掘。
1909~1910 年,俄國再次派遣探險隊考察新疆古代遺址,探險隊由俄國科學院院士奧登堡率領,主要考察地點為吐魯番、焉耆和庫車。
與上述西方探險隊考察時間同期,日本大榖探險隊也進行瞭三次探險活動:第*次是1902~1904 年,由渡邊哲信和崛賢雄進行;第二次是1908~1909 年,成員是橘瑞超和野村榮三郎;第三次是1910~1914 年,成員是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
在這股探險熱潮中,許多古代佛寺遺址相繼被發現,齣土的大批雕塑、壁畫和文書全部流失海外。1900 年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後,斯坦因和伯希和等人利用看守人王道士的無知,盜走大部分經捲和其他文物。陳寅恪先生迴顧這段曆史時,感慨稱之為“吾國學術傷心史”。
2. 第*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政府開始對外國探險傢在新疆的活動加以禁止。因此,這階段國外探險傢的考古發掘不如第*階段之頻繁。其中主要有:1928 年德國人特林剋勒(E.Trinkler)在古於闐國統治地區進行瞭考古調查發掘,主要地點有熱瓦剋、巴拉瓦斯德等地;法國人哈金(Joseph Hakin)於1931 年考察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地區。
新疆大批文物的流失也使當時中國學術界深受刺激。不少有識之士不斷呼籲保護國寶和關注西域的考古發掘。1927 年,以黃文弼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為標誌,我國學者也開始在新疆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從1928 年1 月~1930 年8 月,黃文弼在哈密、吐魯番、焉耆、庫車、拜城、巴楚、於闐等地對佛寺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另外,1916~1917 年,國民政府財政部官員謝彬到新疆調查財政狀況,同時也關注新疆各地的曆史、地理、民俗等。他所撰的《新疆遊記》中對部分地麵寺院遺址有所記載。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學界繼續關注新疆佛寺遺址,但相關的考古發掘並不多。其中主要有:20世紀50 年代,黃文弼對塔裏木盆地各個地區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其中包括對焉耆锡格沁明屋遺址和庫車蘇巴什遺址的重新發掘;20世紀60 年代,中國佛教協會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組成新疆石窟調查組,以閻文儒先生為負責人,對天山以南的佛寺遺址進行調查,其中包括锡格沁明屋地麵佛寺遺址。
4.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至今
這段時期佛寺考古研究工作成果顯著。除石窟寺考察外,主要有關地麵寺院的發掘有:1979~1980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吉木薩爾北庭高昌迴鶻寺院遺址;1993~1994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交河故城發掘西北小寺和一座地麵寺院遺址;1995 年,中日學者聯閤對尼雅遺址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發掘瞭一座包括寺廟、僧房、民居、院門的寺院遺址;1996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法國科學院聯閤調查發掘剋裏雅河下遊的喀拉敦遺址,發掘瞭兩座寺院。
二、研究簡史
由於新疆文物流失於世界各地,在客觀上也使西域佛教藝術史研究走嚮世界,許多國外學者開始緻力於這塊新領域的研究工作。國外有關新疆地麵寺院的研究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
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麵佛寺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