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
定价:33.00元
作者:袁九毅,张文煜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2943189
字数:
页码:2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气探测是研究测量和观察地球大气的物理特性及大气现象的方法和手段的一门学科,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大气遥感探测、气象卫星探测及特殊观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范围越来越大,探测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雷达探测和卫星探测已深入到大气科学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在大气探测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大气探测学的教学内容。
内容提要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是为大气科学本科生的大气探测学课程编写的教材。书中详细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探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大气遥感和大气边界层探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可作为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气象、环境、地理、地质等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总论
n1.1 测量标准
n1.2 气象仪器
n1.2.1 测量及其误差的定义
n1.2.2 气象仪器的属性
n1.2.3 测量误差的表示及其分类
n1.3 时制和日界
n1.3.1 时制
n1.3.2 日界
n1.4 大气探测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n1.4.1 大气探测的代表性
n1.4.2 大气探测的准确性
n1.4.3 大气探测的比较性
n1.5 大气探测的发展概述
n1.5.1 始创阶段
n1.5.2 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阶段
n1.5.3 高空探测开始发展阶段
n1.5.4 高空及高层大气探测的迅速发展阶段
n复习思考题
n第二章 云的观测
n2.1 概述
n2.2 云状
n2.2.1 云状分类
n2.2.2 云状特征
n2.2.3 形成云的基本过程
n2.3 云的观测
n2.3.1 判定云状
n2.3.2 估计云量
n2.3.3 测定云高
n2.3.4 选定云码
n2.4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三章 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态的观测
n3.1 能见度的观测
n3.1.1 影响能见度的基本因子
n3.1.2 水平能见度的观测
n3.1.3 气象光学视程的仪器测量
n3.2 天气现象的观测
n3.2.1 天气现象的特征
n3.2.2 天气现象观测仪
n3.2.3 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的区别
n3.3 地面状态的观测
n3.4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四章 气压的观测
n4.1 概述
n4.1.1 气压
n4.1.2 测压方法
n4.2 水银气压表
n4.2.1 水银的特点
n4.2.2 水银气压表测量原理
n4.2.3 水银气压表的类型
n4.2.4 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的构造原理
n4.2.5 定槽式水银气压表的构造原理
n4.2.6 水银气压表的本站气压订正
n4.2.7 水银气压表的安装、维护和移运
n4.3 空盒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
n4.3.1 空盒的结构及特性
n4.3.2 空盒气压表
n4.3.3 空盒气压计
n4.4 气压传感器
n4.4.1 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
n4.4.2 振筒式气压传感器
n4.4.3 压阻式气压传感器
n4.4.4 电测气压传感器的误差
n4.5 沸点气压表
n4.6 海平面气压订正
n4.6.1 海平面气压订正的原理
n4.6.2 海平面气压订正的准确度
n4.7 气压表的基准
n4.8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五章 空气温度的观测
n5.1概述
n5.1.1 空气温度
n5.1.2 温标
n5.1.3 测温方法
n5.1.4 观测项目
n5.2 玻璃液体温度表
n5.2.1 玻璃液体温度表的构造原理
n5.2.2 测量误差
n5.2.3 常用的玻璃液体温度表
n5.3 双金属片温度计
n5.3.1 感应部分
n5.3.2 传递放大部分
n5.3.3 自记部分
n5.4 电测温度表
n5.4.1 热电偶温度表
n5.4.2 金属电阻温度表
n5.4.3 热敏电阻温度表
n5.4.4 电阻的测量
n5.5 地温的测量
n5.5.1 地表温度测量的复杂性
n5.5.2 地温测量仪器的使用
n5.6 测温仪器的热滞现象
n5.6.1 热滞系数
n5.6.2 介质温度保持不变时的热滞误差
n5.6.3 介质温度呈线性变化时的热滞误差
n5.6.4 介质温度呈周期性变化时的热滞误差
n5.7 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设备
n5.7.1 百叶箱
n5.7.2 通风干湿表
n5.7.3 防辐射罩
n5.8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六章 空气湿度的观测
n6.1 概述
n6.1.1 空气湿度
n6.1.2 表示空气湿度变化的参量
n6.1.3 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
n6.2 干湿球温度表
n6.2.1 测湿原理
n6.2.2 测湿系数A
n6.2.3 测量误差
n6.2.4 湿球纱布套
n6.2.5 低于冰点时湿球的操作
n6.3 毛发湿度表和湿度计
n6.4 冷镜湿度表
n6.4.1 测量原理
n6.4.2 仪器结构
n6.4.3 观测方法
n6.5 氯化锂加热凝结湿度表(露池)
n6.5.1 测量原理
n6.5.2 测温传感器
n6.5.3 观测方法
n6.6 电阻湿度表
n6.7 电容湿度表
n6.8 电磁辐射吸收湿度表
n6.9 湿度的标准仪器和校准
n6.9.1 湿度表的校准原理
n6.9.2 校准周期和校准方法
n6.9.3 实验室校准
n6.9.4 一级标准器
n6.9.5 二级标准器
n6.9.6 工作级标准器
n6.9.7 WMO参考标准干湿表
n6.10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七章 降水与蒸发的观测
n7.1 概述
n7.2 降水观测
n7.2.1 雨量器
n7.2.2 虹吸式雨量计
n7.2.3 翻斗式遥测雨量计
n7.2.4 光学雨量计
n7.2.5 雨量传感器
n7.2.6 测量误差
n7.3 蒸发量的观测
n7.3.1 小型蒸发器
n7.3.2 E-601B型蒸发器
n7.3.3 超声蒸发传感器
n7.3.4 测量误差
n7.4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八章 地面风的观测
n8.1 概述
n8.2 风的传感器
n8.2.1 风向感应器
n8.2.2 风向传感器
n8.2.3 风杯式风速感应器
n8.2.4 螺旋桨式风速感应器
n8.2.5 风速传感器
n8.3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n8.3.1 感应器
n8.3.2 指示器
n8.3.3 记录器
n8.4 其他测风仪器
n8.4.1 热线风速表
n8.4.2 声风速表
n8.4.3 轻便风向风速表
n8.4.4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
n8.4.5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n8.4.6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
n8.4.7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
n8.5 测风仪器的安装
n8.5.1 安装高度
n8.5.2 安装地点
n8.5.3 安装要求
n8.6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九章 积雪、冻土和电线积冰的观测
n9.1 积雪的观测
n9.1.1 概述
n9.1.2 雪深观测
n9.1.3 雪压观测
n9.1.4 移雪量的观测与计算
n9.2 冻土
n9.2.1 概述
n9.2.2 冻土器
n9.2.3 冻土观测
n9.3 电线积冰
n9.3.1 概述
n9.3.2 电线积冰架
n9.3.3 电线积冰观测的辅助工具
n9.3.4 电线积冰的观测
n9.3.5 影响积冰重量的因子
n9.4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十章 辐射和日照时数的观测
n10.1 辐射的基本知识
n10.1.1 概述
n10.1.2 基本概念与单位
n10.1.3 辐射传感器
n10.1.4 辐射基准
n10.2 辐射的观测仪器及原理
n10.2.1 直接辐射的测定
n10.2.2 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测定
n10.2.3 净全辐射的观测
n10.2.4 长波辐射的观测
n10.2.5 紫外辐射的观测
n10.2.6 辐射自动观测仪
n10.3 日照时数的观测
n10.3.1 概述
n10.3.2 测量方法
n10.3.3 暗筒式(乔唐式)日照计
n10.3.4 聚焦式(康培司托克式)日照计
n10.3.5 日照传感器
n10.4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十一章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n11.1 概述
n11.2 自动气象站的测量原理
n11.3 自动气象站的基本结构
n11.3.1 传感器
n11.3.2 数据采集器
n11.3.3 系统电源、通信接口和外围设备
n11.3.4 采集软件
n11.3.5 业务软件
n11.4 气象站数据的采样和算法
n11.4.1 采样
n11.4.2 算法
n11.5 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
n复习思考题
n第十二章 高空温湿压风的探测
n12.1 高空温湿压的综合探测
n12.1.1 GZZ2—1型电码式高空探空仪
n12.1.2 GTSl型数字高空探空仪
n12.2 高空风的探测
n12.2.1 气球测风的基本原理
n12.2.2 单经纬仪定点测风
n12.2.3 双经纬仪基线测风
n12.2.4 雷达测风
n12.3 气象应用
n复习思考题
n第十三章 大气遥感探测
n13.1 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
n13.1.1 概述
n13.1.2 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及雷达方程
n13.1.3 新一代天气雷达
n13.1.4 常见的雷达图像
n13.1.5 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
n13.2 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
n13.2.1 气象卫星探测的特点与发展
n13.2.2 卫星的主要探测谱段
n13.2.3 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n13.2.4 卫星资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n第十四章 大气边界层探测技术简介
n14.1 大气边界层的特点及湍流量的表征方法
n14.2 近地层气象塔测量
n14.2.1 平均量测量仪器的安装高度
n14.2.2 平均温度廓线的测量
n14.2.3 平均风速廓线的测量
n14.2.4 平均湿度廓线的测量
n14.2.5 温度脉动量的测量
n14.2.6 风速脉动量的测量
n14.2.7 湿度脉动量的测量
n14.3 大气边界层廓线测量
n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素雅的蓝色调,加上一幅抽象的云图,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我当初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个封面所吸引,总觉得里面蕴含着关于天空、关于自然的许多奥秘。翻开书页,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字体清晰,行间距适中,读起来非常舒服,这一点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文字的表达也相当流畅,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概念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虽然我才刚开始读,但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会因为突然冒出的专业术语而感到茫然。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图表,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它们让那些抽象的原理变得更加形象化,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介绍的各种探测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总的来说,尽管内容我还在探索中,但从装帧设计、排版印刷到初步的阅读体验,这本书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充满了期待,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够同样精彩,满足我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
评分作为一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多么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探测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配置、操作和维护要点。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先进的探测技术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大气监测工作中的,比如如何部署探空气球、如何架设雷达站,以及如何解读采集到的数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数据融合和模型耦合的概念,这对于提升大气探测的整体效能至关重要。作者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专业深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前辈在传授宝贵的经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大气探测的实际操作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原理时,都力求追根溯源,从最基础的物理定律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复杂的模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不同波段的特性,还详细分析了大气成分对信号衰减和散射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遥感数据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书中对多种探测仪器的分类和介绍也相当系统,比如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声学探测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大气监测中的应用,从天气预报到气候变化研究,无处不在。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实践的结合,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将所学应用于工作的人来说,价值非凡。
评分这本书在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上,做得相当出色。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探测技术的原理,更着重于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优势,以及如何结合多种方法来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客观地评估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避免被噪声干扰。书中对不同探测方法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探测方法是万能的,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实际条件来决定。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细节的关注,都体现在书中字里行间,让我对大气探测领域的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敬畏感。
评分我一直对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到着迷,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理论,更多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剖析。比如,书中对云的形成和分类的解释,就非常生动,让我对头顶变幻莫测的云朵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水汽凝结、云滴生长等过程,并且还结合了不同高度、不同气温下的具体情况,使得这些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另外,书中关于大气湍流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解释了为什么风会变得不稳定,为什么飞机在某些区域会颠簸,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原因,这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也让知识更容易被吸收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