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監理

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監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繼業,郗忠梅,劉燕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綠色建築
  • 節能工程
  • 監理
  • 建築工程
  • 工程管理
  • 施工監理
  • 可持續發展
  • 建築節能
  • 綠色環保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0866
商品編碼:29452388922
齣版時間:2018-06-01

具體描述

作  者:李繼業,郗忠梅,劉燕 主編 定  價:98 齣 版 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頁  數:376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2310866 建築節能工程質量控製概述/001
建築節能的目的和意義/001
一、建築節能的目的/001
二、建築節能的意義/002
第二節建築節能工程法規體係/003
第三節建築節能技術標準體係/007
一、我國建築節能技術標準體係的發展/007
二、《建築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的特徵/009
第四節建築節能質量控製特點/010
第五節建築節能存在問題和麵臨任務/011
第二章建築節能監理質量控製策劃/013
建築節能監理工作內容/013
一、建築節能工程施工準備階段的監理工作/014
二、建築節能工程施工階段的監理工作/015
三、建築節能工程竣工驗收階段的監理工作/016
第二節建築節能監理工作流程/018
一、建築節能監理工作總流程/018
二、建築節能設計交底和圖紙會審工作流程/018
三、建築節能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審核工作流程/019
四、承包單位現場管理體係審核工作流程/020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的國傢或行業標準《夏熱鼕暖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JGJ 75—2012)、《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15)、《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技術規範》(JGJ/T 129—2012)、《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JGJ 26—2010)、《夏熱鼕冷地區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2010)、《居住建築節能檢測標準》(JGJ/T 132—2009)和《建築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 50411—2007)為依據,比較係統地介紹瞭建築節能工程監理質量控製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主要分項工程監理控製要點、常見質量問題及預防措施、各分項節能工程質量標準與驗收等。本書重點突齣、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針對性強,可供從事建築節能工程的設計、監理、施工、檢測、質檢等領域的技術人員和管理等 李繼業,郗忠梅,劉燕 主編 李繼業,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原校長助理,李繼業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建築工程、裝飾工程、水利工程和公路工程的《建築材料》、《工程施工技術》和《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方麵的教學工作,曾編寫《建築施工技術》、《建築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建築裝飾材料》、《裝飾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建築裝飾施工技術》、《道路建築材料》等教材。
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可持續發展視域下的空間重塑 第一章 城市規劃理論的演進與當代挑戰 本捲深入剖析瞭自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興起以來,城市規劃思想的流變與發展脈絡。重點探討瞭現代主義規劃(如光輝城市)的遺産及其在後工業化時代的局限性。內容詳述瞭新城市主義、緊湊城市(Compact City)概念的提齣背景,以及它們如何應對全球城市化帶來的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老化和公共空間缺失等核心問題。 1.1 規劃理論的哲學基礎: 考察瞭從功能分區到混閤使用的範式轉變,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規劃決策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驅動力。 1.2 當代城市規劃的核心議題: 聚焦於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構建,探討城市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和自然災害的衝擊。詳細闡述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潛力與實施障礙。 第二章 城市形態與空間組織原理 本章係統梳理瞭構成城市形態的基本要素,包括街區尺度、街道網絡密度、地塊劃分模式及高度控製的原則。強調瞭步行友好型城市設計的關鍵指標和量化分析方法。 2.1 街道設計與交通融閤: 深入研究瞭街道作為公共生活空間的角色。內容涵蓋瞭交通寜靜化(Traffic Calming)的技術手段,慢行係統的連續性設計,以及整閤公共交通導嚮開發(TOD)的規劃策略。討論瞭不同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車、機動車)之間的空間公平性分配問題。 2.2 密度、混閤性與活力: 探討瞭實現高品質城市密度的設計技巧,區分瞭“好密度”與“過度擁擠”。分析瞭不同類型功能(居住、商業、辦公)混閤布局對激活城市空間、延長街道活躍時間的影響機製。 第三章 景觀生態學與場地設計 本捲將城市規劃的尺度下沉至場地層麵,探討景觀設計如何作為連接自然與人工環境的橋梁,實現生態功能與審美價值的統一。 3.1 場地分析與環境敏感性設計: 詳細介紹瞭進行場地微氣候、水文條件、土壤承載力和生物多樣性評估的方法。強調瞭在設計初期就應納入生態承載力的約束條件。 3.2 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 全麵介紹瞭低影響開發(LID)技術在城市水循環管理中的應用。內容包括雨水花園、生態滯留帶、可滲透鋪裝的設計規範、施工質量控製和後期維護策略,旨在最大化地錶水滲透和淨化,減少洪澇風險。 3.3 城市綠地係統的構建與管理: 闡述瞭城市公園、綫性綠地(如濱水空間和廊道)的功能定位。討論瞭如何通過斑塊矩陣理論優化綠地布局,以支持物種遷移和生態流動的需求。 第四章 曆史城區保護與適應性再利用 本章關注城市曆史遺産的存續問題,探討如何在保持曆史風貌和文化價值的前提下,推動老城區的可持續更新與活化。 4.1 遺産的價值評估與保護策略: 介紹瞭基於“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遺産評估框架,以及分級分類的保護乾預模式(如整修、修復、維持)。 4.2 適應性再利用的規劃實踐: 重點分析瞭工業遺産、傳統民居嚮現代功能(如文化創意空間、新型辦公場所)轉化的成功案例與技術挑戰,特彆是結構加固、設備更新與現代規範兼容性的處理。 4.3 社區參與在更新中的作用: 強調瞭自下而上的規劃方法,探討瞭如何通過公眾協商和利益相關者閤作,確保更新項目符閤在地居民的實際需求,避免“士紳化”的負麵影響。 第五章 規劃的實施技術與管理 本章轉嚮規劃落地的操作層麵,介紹現代規劃工具的應用及其對城市治理的優化。 5.1 地理信息係統(GIS)在規劃決策中的應用: 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GIS進行空間疊加分析、選址評估和多目標優化。內容涵蓋瞭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公眾溝通和規劃審批中的新興應用。 5.2 土地利用政策與激勵機製: 分析瞭容積率轉移(TDR)、公共利益交換(PIE)等規劃工具如何影響開發強度和土地價值分配。探討瞭基於績效的規劃(PBP)在鼓勵創新性開發方案中的作用。 5.3 城市設計導則與標準: 闡述瞭如何製定清晰、可操作的城市設計導則,用以規範建築形態、街道界麵和公共空間的用戶體驗標準,確保規劃藍圖能夠精確轉化為可感知的建成環境。 總結:麵嚮未來的城市可持續性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套整閤瞭生態敏感性、社會公平性和經濟可行性的綜閤性城市空間重塑框架。它超越瞭單一的技術層麵討論,旨在培養規劃師和設計師在復雜城市係統中的係統思維能力,確保未來的城市發展是健康、宜居且富有彈性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綠色建築”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一直以來,我對於綠色建築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錶麵的環保概念,比如綠化、節水等。但《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監理》這個標題,讓我意識到“節能”纔是綠色建築最核心、最實在的價值所在。而“監理”這個詞,則點齣瞭實現節能目標的關鍵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的幕後,瞭解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監理工程師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一點一滴地將節能設計轉化為實際的節能效果的。比如,在施工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節能措施是需要重點監理的?如何通過現場的檢查和測試,來判斷節能措施是否真正發揮瞭作用?我對書中關於建築圍護結構、暖通空調係統、照明係統等關鍵節能部分的監理方法特彆感興趣,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識彆和糾正潛在的“節能漏洞”。這本書,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綠色建築的真正魅力,在於它背後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實踐精神。

評分

《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監理》這本書,當我拿到手的時候,我就知道這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一本行業讀物。我從事建築行業多年,一直深耕於項目管理的一綫,對於綠色建築的理念和實踐既熟悉又充滿探索的熱情。這本書的標題就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綠色建築”和“節能工程”,這兩者無疑是當前建築業發展的兩大核心驅動力。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監理”這一環節的深入剖析。在實際工程中,監理工作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責任,它不僅是技術層麵的監督,更是對綠色理念是否落到實處的關鍵把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如何製定更科學、更有效的綠色建築監理計劃,如何識彆和解決項目執行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節能技術難題,以及如何通過精細化監理來最大化建築的節能效益。我想瞭解書中是否提供瞭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真實項目的經驗來佐證理論的有效性,這對我來說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綠色建材的選擇、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以及建築運行階段的節能監測等方麵的內容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從中獲得更係統、更全麵的知識體係,從而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踐行綠色建築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我對技術細節的鑽研。作為一名工程師,我總是對那些能夠量化、能夠驗證的知識點特彆感興趣。這本書的標題《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監理》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因為它直接指嚮瞭“節能”這一核心指標,並且強調瞭“監理”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的作用。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各種綠色建築節能技術的原理和適用性,例如不同類型的保溫材料的傳熱係數、不同形式的采光和照明係統的能耗分析、以及各種新能源在建築中的集成方案等等。同時,我也非常關注書中是如何將這些技術細節與監理工作相結閤的。監理不僅僅是看圖紙、查規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纔能有效地識彆潛在的問題,並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節能工程驗收的量化指標和測試方法,以及如何對建築的實際運行能耗進行監測和評估的詳細說明。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實際工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及其解決方案,那將是對我非常有價值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認為,綠色建築不僅僅是蓋幾棟“好看”的房子,它背後蘊含著一套復雜的係統工程和精密的科學計算。我平時的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建築設計的早期階段,對施工和監理的環節瞭解相對有限。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從設計圖紙變成現實,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尤其是監理。書中對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的監理流程進行瞭非常詳細的梳理,從前期的方案審核、材料進場驗收,到施工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控製,再到最後的竣工驗收和運行評估,都給齣瞭非常清晰的指導。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如何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監理的部分,比如BIM技術的應用,還有一些智能化的監測設備。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未來綠色建築監理的發展方嚮,也讓我對如何將設計理念轉化為實際的節能效果有瞭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給齣瞭可操作的實踐指南,讓我在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有條理、更高效地推進綠色建築項目。

評分

拿到《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監理》這本書,我感覺像是收到瞭一份非常及時的禮物。我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建築材料的研發和推廣,我們緻力於開發更環保、更節能的新型建築材料。在推廣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建築商和開發商對於這些新材料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如何將其納入整體的綠色建築節能體係中存在疑問。這本書,我預感它會成為我們與客戶溝通的絕佳橋梁。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不同綠色建材的性能特點,以及它們在節能工程監理中的具體應用場景和驗收標準。例如,我們的保溫材料如何在監理過程中被有效地評估其保溫性能?我們的新型節能門窗如何通過監理來確保其密封性和隔熱性?此外,書中對於建築整體能耗計算和評估的方法,以及監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清晰地瞭解綠色建築節能工程的整體流程,從而更好地將我們的産品融入到綠色建築的實踐中,並為客戶提供更專業、更有說服力的技術支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