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4
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梁日忠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4426798
字数:
页码:1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以社会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广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两个典型的体育赛事活动为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实地考察和系统分析,从体育、人和社会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以多学科的学术关怀对体育与社会整合的学理关系以及农村体育社会整合的现实路径作一些独特的讨论和分析,论述农村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探讨广西全民健身工程的社会意义,以此挖掘农村体育新的文化意义,拓宽了农村体育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农村体育研究的新视角。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认为,从社会整合的视角研究农村体育的文化价值,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和认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目录
章 引论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分化与整合的现实社会背景
二、全民健身计划价值诉求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学科借鉴的理论基础
一、利益理论
二、场域理论
三、社会资本理论
第二章 相关研究学术史
节 农村体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主要概念及其理论观点
一、农村体育概念之争
二、仪式、仪式化与农村体育
三、社会整合
第三节 农村体育社会整合相关研究
一、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整合的社会学研究
二、体育学界对体育社会整合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调查点社会文化简介
节 研究方法和调查区域的选择
第二节 调查点社会与文化简介
一、宾阳县宾州镇
二、金秀县桐木镇
第四章 体育·文化·人·社会的关系解读
节 基本概念辨析
一、体育:人的实践活动
二、文化:人化和化人
三、社会:人的社会
第二节 体育·文化·人·社会的关系
一、文化与人
二、体育与人
三、体育与文化
四、体育与社会
第五章 体育与社会整合理论关系梳理
节 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第二节 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来体现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和前提
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三、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与矛盾
四、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的基石
第三节 体育促进人的发展
一、体育促进人的发展
二、体育是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文化纽带
第六章 仪式化的农村体育——社会整合的文化纽带
节 炮龙节——传统仪式的现代性成长
一、舞炮龙——民俗体育传统功能发挥现代作用
二、炮龙节——传统的再造
第二节 万村农民篮球赛——被发明的仪式传统.
第七章 仪式化农村体育实现社会整合作用的具体呈现
节 农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一、农村体育的文化权利属性
二、文化利益调节——农村体育社会整合作用
三、农村体育——社会整合功能的文化纽带
四、农村体育实现社会整合作用的文化权利途径
第二节 构建和谐文化场域
一、公共文化空间,集体欢腾的文化场域
二、农村体育文化场域实现社会整合的具体呈现
第三节 创造社会资本
一、关系协调——社会资本的社会整合观
二、农村体育与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
三、农村体育实现社会整合的社会资本途径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节 主要结论与发现
一、与民间共谋下的传统文化空间重构
二、主导下新兴文化空间构建
三、农村体育社会整合作用的局限性
第二节 未来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职能服务观念
二、拓宽农村体育筹资渠道
三、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人才质量
四、促进农村体育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多元化
五、推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梁日忠,1970年12月生,壮族。广西金秀人,河池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副教授。1995年获广西师范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一2009年期间在上海体育学院作访问学者,2013年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心理效益、体育社会学。先后主持和参与“广西社会科学”“广西教学改革项目”等自治区级研究课题9项。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和省部级以上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2008年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获教学成果二等奖。
文摘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
一、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整合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关系反映着人的社会联结方式,体现着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社会结构总是对应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改变将会导致社会关系的重构,因而从结构因素去解读社会关系,即通过对乡村共同体的变迁轨迹,考察乡村社会秩序的规范,为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行之依据。
对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是否存在“村落共同体”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曾经有着不同的观点。围绕中国村落共同体存在与否而展开的日本学者的《戒能一平野论战》即为经典案例。同样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为依据,以平野义太郎为代表通过分析河北省顺义县沙井村的调查资料认为:中国农村具有村落共同体,村公所是自然村落的自治组织,村民以庙会为中心形成了乡村共同体,而以戒能通孝为代表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农村不存在村落共同体性质的结合,至少这种性质非常淡薄,全面否定了中国农村中的共同体关系。但这并不能概括我国乡村社会的本质。《戒能一平野论战》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国学者李国庆认为,中国农村具有村落共同体是因为平野义太郎以学者自己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得出的结论;戒能通孝对中国村落性质做出判断时,是以日本的自然村为参照标准的,从而否定了中国农村中的共同体关系n1。
但相当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共同体存在,以华北农村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国并不存在共同体或村落共同体的观点,以“不是也存在的吗”的视角,并未伴以实证,认为中国存在村落共同体。福武直与古岛和雄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问题时提出了“乡镇共同体”理论,他们认为,中国的村落与外界社会处于有机的联系之中,农民的生活并不局限于村落内部。在乡镇区域内,他们跨越村落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与市场交换,美国学者施坚雅从经济视角,着眼于市场体系对村落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
当然,这种局外人的研究结论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们忽视了社会关系这一重要因素。传统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乡村社会结构是传统小农经营型社会关系结构,维系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三纲五常”“家国同构”等伦理来“协调社会关系”的主张一直是社会的主要特征。反观本土学者,研究大都沿着社会关系这一思路进行的。很多学者倾向于乡村共同体的存在,他们认为传统乡村是具有共同体性质,这与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相似。如胡必亮论证的“关系共同体”n1。就属于此类观点,即称为“小共同体本位”。“大共同体本位”的观点则以秦晖为代表,他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与整合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国’为价值依归的法家形态的治理模式,而非儒家的‘小共同体’家族伦理,传统社会是以国这一‘大共同体’为本位的”,即民族国家这样一个大共同体,而非人们谈及中国传统伦理时通常所指的家族这一小共同体。在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的对立观点,学者林聚任认为:“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都有其道理,但小共同体本位是一厢情愿的桃花源的幻想,而大共同体又是将乡村视为和压制下的牢笼,二者都走了。类似于社会学理论中的功能论与冲突论间的分歧,但旨趣都在于预设乡村共同体的性质,只是具体形态和表现上有所差异”。后提出了能使传统乡村秩序井然有序的是“道义共同体”,表明了共同体立场。
……
序言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 梁日忠 9787564426798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 梁日忠 9787564426798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仪式化与农村社会整合 梁日忠 9787564426798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