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品读 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马世年 甄惠娟著

《论语》品读 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马世年 甄惠娟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世年 甄惠娟著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绘图本
  • 马世年
  • 甄惠娟
  • 品读
  • 儿童读物
  • 启蒙教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49005536
商品编码:296637064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品读 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定价:35.00元

售价:18.6元,便宜16.4元,折扣53

作者:马世年 甄惠娟著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90055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将孔子放在了一个平凡人的角度来描写,把他的喜怒哀乐与他的思想密切结合,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孔子所倡导的“仁、礼、忠、信”“有教无类”,以及“伤人乎?不问马”的人文主义关怀,也能使读者站在孔子的角度为他永不放弃的理想而喝彩。

内容提要


该书将孔子放在了一个平凡人的角度来描写,把他的喜怒哀乐与他的思想密切结合,对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忠、信”,以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从故事的层面重新解读。全书以比较通俗、生动的语言将孔子深奥的思想略加拓展、引申,力图使广大读者能够感知到真实的孔子,理解其为人与思想,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事亲、、为人、教育、为政等方面有所启迪和收获。书中也配有大量手绘插图,图文并茂,知识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兼具。

目录


壹 孔子的故事

1.孔子出生

2.少年孔子

3.青年孔子

4.洛阳见

5.孔子适齐

6.鲁国从政

7.周游列国

8.子畏于匡

9.子见南子

10.坎坷的旅途

11.学琴师襄子

12.前后为难的抉择

13.卫国内乱

14.绝境逢生

15.楚国的生活

16.生命的挽歌

17.《论语》与“十三经”

18.半部《论语》治天下

19.《论语》的传本之谜

20.孔门弟子(一)

21.孔门弟子(二)

贰 仁德篇

1.何为仁之本

2.礼后于仁

3.里仁为美

4.颜渊问仁

5.身边的仁德

6.樊迟问仁

7.仁者管仲

8.子贡问道

9.仁者爱人

10.孟武伯问仁

11.智者为仁

12.陈文子的故事

13.立己难,立人更难

14.杀身成仁

叁 孝道篇

1.真孝子闵子骞

2.三年之丧

3.父子俩的同一个问题

4.什么叫“色难”

5.子欲养而亲不待

6.百善孝为先

7.以孝治天下

8.孟庄子的孝道

9.百里负米的故事

肆 君子篇

1.天下有德者居之

2.君子必先正名

3.君子的道德标准

4.伯夷、叔齐的故事

5.柳下惠的故事

6.真正的君子

7.史鱼和蘧瑗

8.君子以义为上

9.君子小人

10.光风霁月真君子

伍 篇

1.朋友之道

2.交什么样的朋友

3.司马牛之忧

4.的艺术

5.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6.以文会友

7.志同道合的朋友

陆 处世篇

1.傲寒独立

2.胜者为王败者寇

3.做一个完美的人

4.识人必察

5.行己有耻

6.夫子言志

7.不与鸟兽同群

8.四子侍坐

9.圣人之道

10.路遇隐士

11.孔子击磬

12.敢说真话的子路

13.吃饭乃是大问题

14.孔子的为人

15.尊礼为礼

16.士的标准

17.夫子的幽默

18.韶华易逝

柒 论学篇

1.六言六蔽

2.孔鲤学诗

3.樊迟学稼

4.有教无类

5.因材施教

6.好学生颜渊

7.宰予昼寝

8.崇德辨惑

9.一以贯之

捌 论政篇

1.叶公问政

2.昏庸的卫灵公

3.割鸡焉用牛刀

4.孔子不做官

5.尧舜禹的传说

6.季康子问政

7.为正义而言

8.谁才是真正的霸主

9.子张问政

10.冉有做官

11.冉有的无奈

12.冉有之过

13.一句话定成败

作者介绍


马世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先秦诸子散文研究”负责人。出版专著有:《〈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历代赋评注?先秦卷》(合著,巴蜀书社2010年);《〈新序〉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

文摘





序言



《论语》品读 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马世年 甄惠娟著 精选原文,匠心绘卷,领悟千年智慧,传承中华人文。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精妙的处世之道以及至高的道德修养准则。千百年来,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更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古籍原文的晦涩与抽象,常常成为深入理解其精髓的阻碍。 由马世年与甄惠娟伉俪联袂创作的《论语》品读绘图本,正是为打破这一阅读壁垒,让这部经典焕发新生而精心打造。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及初次接触《论语》的朋友,提供一条亲切、易懂、富有吸引力的国学入门路径。 一、 严谨选文,精炼解读,直抵核心思想 本书在选文上,力求精炼而经典,选取了《论语》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孔子核心思想的篇章与章节。每一个被选录的句子,都经过编者细致斟酌,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论语》最精华、最隽永的智慧。 在解读方面,马世年与甄惠娟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论语》的透彻理解,为读者提供了清晰、准确且富有启发性的注释。他们摒弃了繁复冗杂的考据,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对原文意义的梳理和阐释上,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每句话的中心要义。每一条解读都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或晦涩的论述,让古老的智慧不再遥不可及。 同时,编者并非仅仅进行字面上的解释,更着力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深层内涵。他们会将原文中的道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帮助读者理解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编者会引导读者思考学习的乐趣,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不仅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启迪。 二、 匠心绘图,意境盎然,还原历史场景与人文情怀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莫过于其精美绝伦的插画。这些插画并非简单的图解,而是由艺术家倾注心血,为《论语》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道理量身打造的视觉呈现。每一幅画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既有文人画的写意与韵味,又不失工笔的细腻与考究。 插画的创作,力求在遵循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赋予画面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当解读到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的篇章时,画面可能展现出风尘仆仆的夫子,在古道上踽踽独行,周围是崇山峻岭或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既庄重肃穆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意境。当论及孔子与其弟子的交流场景时,画面则会细腻地描绘出师生之间温和而睿智的互动,人物的表情、姿态都传递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和求知的渴望。 这些插画不仅起到了辅助理解原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通过视觉化的语言,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春秋战国的历史长河中,亲身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体会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与精神风貌。一张张精美的画作,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让古老的思想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插画的细节之处也极尽考究,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髻,还是器物的形制、建筑的风格,都力求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展现出对历史的尊重与热爱。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本书的绘图部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窗口。 三、 融汇中西,启迪人生,多维度感悟中华智慧 《论语》品读绘图本在解读过程中,并非孤立地看待孔子的思想,而是巧妙地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经验、哲学观念相结合。编者在阐释“仁”、“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时,会适时地引入一些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相近的类比,或者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读者进行自我思考和联想。 例如,在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时,编者可能会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以及如何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这种解读方式,使得《论语》中的道理不再是陈腐的教条,而是鲜活的、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 本书还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编者在呈现孔子思想的同时,也会适当地指出某些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差异,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式的解读,使得《论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对话,让读者在品读中主动探索,获得更深刻的体悟。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本书成功地将《论语》的深邃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是一本供人学习的工具书,更是一份能够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食粮。马世年先生的学识渊博,甄惠娟女士的艺术造诣,二者在此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共同奉献给读者一个既严谨又生动的《论语》阅读体验。 四、 传承经典,普及国学,点亮文化自信 在当前社会,国学热潮持续升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轻松愉快地接触并喜爱《论语》,一直是国学普及工作面临的挑战。 《论语》品读绘图本的出现,无疑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极佳的解决方案。它以其极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打破了传统国学读物在形式上的束缚,让《论语》不再仅仅是书斋里的经典,而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绘图风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使得画面既古朴典雅,又不失清新时尚。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吸引年轻读者的目光,让他们在欣赏精美图画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走近《论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论语》的品读,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更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种学习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体验,也是一次唤醒和点亮文化自信的旅程。 本书编者马世年与甄惠娟先生,正是希望通过此书,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论语》的魅力,理解其跨越时空的价值,并将其中蕴含的积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乃至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华智慧。 总之,《论语》品读绘图本(中国传统文化品读书系) 马世年 甄惠娟著,以其精选原文、匠心解读、意境盎然的插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论语》阅读体验。它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我们;它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韵;它是一盏明亮的灯火,照亮着我们追求人生真谛的道路。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开启一段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与智慧相遇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部绘图本成功地实现了一种“慢阅读”的倡导。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太久没有静下心来,去真正“品读”一部经典了。它的开本设计、留白的处理,都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读者放慢节奏。你不能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因为每一页的图画都值得你驻足欣赏、细细揣摩。这种设计哲学,其实也是在呼应“论语”本身所倡导的“慎独”和“格物致知”的精神。它不强求你记住多少术语,而是鼓励你将书中的理念慢慢地内化,融入到日常的待人接物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它既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的励志书,也是一本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品,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审美的坚实桥梁,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在文字编排上展现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解构与重塑”,它并非简单地将原文誊抄一遍,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经典语录进行碎片化处理,再用现代的、更具亲和力的语言进行旁白式的串联。我发现这种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尊重了原典的权威性,但又没有让读者感到被生硬的古文所阻隔。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古代社会背景的词汇,编者没有采用冗长的注释,而是通过配图的场景和旁白文字的巧妙衔接,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其含义,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语境教学法”。我用了好几个晚上,只是沉浸在那种阅读的节奏感里,仿佛孔夫子的教诲不是一次性的说教,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温和的对话。它没有卖弄学术上的艰深,而是专注于如何将“道”真正地传递给每一个渴望了解的普通人,这种谦逊而真诚的态度,是很多严肃学术著作所缺乏的。

评分

这部绘图本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气息。纸张的质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而是带着点微微的纹理,让原本就充满历史感的文字和图画,在触觉上也能得到很好的延伸。尤其是那些配图,我得说,画师的功力很深厚,笔触细腻,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既不是过于浓烈的油画感,也不是过于单薄的水墨写意,而是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点,让那些哲理性的论述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有了生动的画面支撑,哪怕是对传统文化接触不多的年轻人,也能一下子被吸引进去。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场景的描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几页,将孔子与弟子们在杏坛讲学的场景描绘得如临其境,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学者的心境。这种图文互动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看似高深的“仁义礼智信”变得触手可及,绝对是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典范之作,光是作为一本艺术品收藏,都觉得值回票价了。

评分

与其他同类读物相比,这本书在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平衡感。很多普及读物为了追求易读性,常常会牺牲掉对细节的考究,或者只挑那些最耳熟能详的段落来做文章。然而,这部绘图本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的,它不仅涵盖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对于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蕴含深意的章节,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和精致的配图。这表明了编者对原著的敬畏之心,他们深知“论语”体系的完整性不容破坏,因此在取舍上极为谨慎。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君子”与“小人”辩证关系的论述,配图的处理就显得尤为深刻,没有简单地将两者脸谱化,而是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微妙变化,展现了修养的渐进性。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仅是学习了教条,更是在进行一次关于自我修养的深度反思,远超出了一个“看图识字”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必须具备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感应”能力,而这部绘图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不是一个轻易被“国风”标签蒙蔽的人,但这部作品的配图和版式设计,确实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怀旧又现代的氛围。那些画师在刻画人物神态时,尤其注意捕捉了孔子和弟子们互动时的那种真挚情感——无论是学业上的困惑,还是人生上的迷茫,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在画面里。例如,有一处描写颜回的篇章,仅仅通过他低垂的目光和手中紧握的竹简,就传达出那种“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笃定,这种无需多言的意境表达,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中国式美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去看文字说明,而是去“品味”那张图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情绪,它像是一扇窗,让我暂时抽离了当下的喧嚣,进入了一种更纯粹的、以德行为核心的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