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尹优平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4946645
字数:207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区域层面研究金融协调发展问题,以空间和时间为两个基本维度,提出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一般理论比较和实证分析角度探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找寻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以协调发展为主线,按照总分式的框架结构展开分析,首先考察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中的不协调失衡现状,重点从机构、管理、区际和政策四个层面阐述区域金融内部、外部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次找出区域金融系统各层面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和政策措施,厘清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确立了衡量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研究结论。
目录
作者介绍
尹优平,1970年出生,山西省新绛县人,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并获奖,参与编著《银行、企业与市场》、《中央银行稽
文摘
序言
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在我阅读之前,我对区域金融发展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比如知道一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存在差异。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和深层次的逻辑。作者不仅仅在描述差异,更是在深度剖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他对于金融“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精彩阐释,让我对不同区域金融中心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同时,书中关于金融创新如何赋能欠发达地区、缩小发展差距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让我看到,金融发展不仅仅是资本的聚集,更是创新思维和制度活力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经济版图,思考金融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金融策略,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蓝色调,搭配上略显复古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学术研究的厚重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毕竟“区域金融协调发展”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些许宏大的、难以捉摸的意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清新而又严谨的研究风格扑面而来。作者并非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入手,巧妙地勾勒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亲身感受不同区域在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布局、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诸多挑战,比如区域金融风险的传导、金融创新如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问题,都得到了细致的剖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金融概念具象化,让非金融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逻辑。整本书的开篇,就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引人入胜”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会带来怎样的深度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协调”二字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以往读到类似主题的书籍,大多侧重于宏观政策的解读,或者对某个单一区域的金融状况进行分析,而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区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作者并没有把各个区域金融发展割裂开来,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审视着棋盘上每一个棋子的位置和潜在的移动。他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区域金融资源的时空流动,探讨了金融创新在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方面的作用,甚至还触及了跨区域金融合作的机制设计。这种“全局观”的处理方式,让我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整体图景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书中关于“协同效应”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证明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作者在每一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搜集和梳理证据。我尤其欣赏的是,他没有止步于理论分析,而是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融入其中。无论是对不同区域金融市场效率的比较分析,还是对金融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读到那些图表和统计数据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他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而且,作者在引用文献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不仅引用了国内权威的研究成果,还涉猎了一些国际前沿的理论,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更加完整和有说服力。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前瞻性问题的探讨,比如数字金融时代如何重塑区域金融格局,以及如何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都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预见性。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让这本书在众多研究著作中脱颖而出。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击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在探讨金融风险防范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列出风险类型,而是深入分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生机制、传导路径,以及不同区域在风险承受能力上的差异,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贴近现实,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例如,书中关于如何构建区域金融风险共担机制的讨论,就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此外,作者在讨论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时,也并非提出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具体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式,使得本书的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为实际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金融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他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洞察,能够精准地把握问题核心,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