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8
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定价:65.00元
作者:陈卫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242561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基于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的宗旨,以如何教育儿童为研究核心,《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从追求实然状态出发,深入儿童和未来儿童教育师范生的生活中,切实研究和落实儿童文化建设。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内容提要
文化哲学认为,儿童因其文化存在而成为儿童,文化和儿童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文化建设应该为儿童的真善美和幸福着想,以便实现儿童自由的人性化理想。师范类院校作为直接培养儿童教师的场所,理应引导、示范和带动中小学幼儿园把儿童文化的建设作为其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表现。《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在文化哲学基础现象学的指导下,分析儿童文化在社会上、学校中面临的问题后,以文化哲学和其指导下的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在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建设前提和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化建设之路。
目录
章 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节 儿童
第二节 童年
第三节 文化
第四节 儿童文化
第二章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
节 文化哲学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
第三节 教育现象学
第三章 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
节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第二节 儿童是自然的生活者
第三节 儿童是本能的游戏者
第四节 儿童是自发的学习者
第五节 儿童世界是思考、生活、游戏、学习的交融
第四章 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
节 社会中的儿童文化危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儿童文化危机
第五章 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
节 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因
第二节 教育方面的成因
第六章 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
第二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实施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一)现象学产生的背景
现象学是教育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因而,首先介绍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1901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的《逻辑研究》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它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括本质的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辨明传统哲学中那些概念的真实意义,从而重新说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并深人开展各个理论领域研究的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
现象学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
1.社会背景
首先,自然科学的繁荣具有遮蔽或淹没现象的倾向。19世纪,自然科学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并成为衡量其他学科的标准。它被视为一种足以透视自然世界的知识装备,而且也被看作探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依靠,当然,同时被看作一种可以解释人文世界的知识武器。虽然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是纯思想的国度,但是随着黑格尔、歌德等哲学大师的逝世,德国开始受周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推动,自然科学进入德国并发展快速,大批德国精英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到19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在德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和官方的重视不无联系。不过,正如胡塞尔认为的那样,这样的科学局限于纯粹的事实,不能也不愿意面对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科学的危机和人类本身的危机。科学本身大声疾呼哲学,以使它能恢复与人所深切关注的事情的联系。
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同时,德国的哲学传统受到了严重威胁,哲学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统治性影响。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哲学的生存权利同哲学发生了争论。知识的所有对象都被分配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供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人们认为德国发生了哲学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试图挽救哲学。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自然科学,力图以自然科学的标准重新建构哲学的体系,认为哲学只有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改造自身才有出路;另一部分人反对自然科学。尤其反对唯科学主义,力图扩大和加深直接经验的范围,重新恢复对现象的尊重,更充分、更真实地倾听对象。
2.知识背景现象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更有其知识背景,人类社会丰富的文化为现象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讲,现象学产生的知识背景主要如下:
(1)现象学是自然科学思维和人文科学思维发展与成熟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科学的理性观也成为一切知识的楷模,康德、笛卡尔等思想家更是将理性思维推向了。但人文科学思维的传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未中断过,在自然科学发展成熟之前更是在人类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可以说,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相对发展成熟。胡塞尔的现象学即从自然科学思维中吸收了精华,尽管他认识到自然科学思维的弊端并追求人文科学思维。
归根结底,胡塞尔对人文科学思维的认同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思维,他越来越重视主体层面的意向结构的分析。他尝试提出既能深入主体层面又能符合客体的两全其美的理论。虽然人们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性,但是在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的发展成熟。
(2)欧洲自古有研究“现象”的传统。“现象”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曾出现。将现象当作研究对象,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传统。在近代哲学中,早于1764年使用“现象学”这个词的,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拉姆贝特。黑格尔和康德都对现象学进行了研究。1870年,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他认为,意识在其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现象与它的本质相一致。他紧随康德,对现象学做出了更多研究,并将现象学提高到一种产生持久影响的的哲学学科的地位。胡塞尔的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现象学有的共通之处。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已有的现象学有很大区别,但是欧洲对“现象”及“现象学”研究的传统对胡塞尔终成为现象学的创始人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3)布伦塔诺的部分理论是胡塞尔的思想直接的奠基者。胡塞尔的思想直接奠基于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理论。胡塞尔学习了布伦塔诺的课程,这使他获得了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个严肃工作的领域,哲学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的精神去研究,因此应该这样去研究。这种信念使他鼓起勇气选择哲学为终生的事业。但是胡塞尔并没有将“现象学”跟老师布伦塔诺联系在一起,布伦塔诺本人也仅仅在讲述描述心理学时将“现象学”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标题。虽然如此,布伦塔诺的哲学原理影响了胡塞尔,并渗透到胡塞尔及其后继者的现象学中。从老师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了解到对精神活动的意向性进行总体分析的潜力。布伦塔诺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现象学提供了基础,这些思想或理论主要有对描述心理学的提倡、内知觉与内省、作为基本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作为伦理知识基础的自明性的类似物、对于时间的意识等。
……
序言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