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

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宁 著
图书标签:
  • 家居设计
  • 室内设计
  • 背景墙
  • 吊顶
  • 混搭风格
  • 装修设计
  • 家居装饰
  • 设计案例
  • 现代家居
  • 风格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7122
商品编码:297299367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

:24.00元

售价:17.5元,便宜6.5元,折扣72

作者:张宁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671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背景墙是家居装饰装修中能出彩的地方,而吊项则是许多业主拿不准的装修部位,两者装修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居室装修的成败与否。本书精选了三百余张*的装修设计案例,详细介绍了混搭风格的背景墙和吊顶的设计要素以及表现形式,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家居装修中的重要部位,提前感知两者与家居整体效果的关系,从而营造一个带有自己风格品位的家。

目录

前言
背景墙
客厅
餐厅
卧室
吊顶
客厅
餐厅
卧室一书房
玄关一过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 一、 目录结构与核心理念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灵感宝库,共收录1300余个经典案例,涵盖了从客厅、卧室、餐厅到书房、玄关、儿童房等各个空间。我们摒弃单一风格的局限,以“混搭主义”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设计界限,鼓励设计师与业主在尊重居住者个性的基础上,融合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元素,创造出既有独特性又不失协调性的家居空间。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大篇章: 第一篇:客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 聚焦客厅作为家居核心区域的背景墙与吊顶设计,包含电视背景墙、沙发背景墙、主背景墙等多种类型。 吊顶设计则涵盖了平顶、造型吊顶、集成吊顶等多种形式,并针对不同风格客厅进行匹配。 第二篇:卧室背景墙与吊顶设计 深入探讨卧室的私密性与舒适性需求,重点呈现床头背景墙、整面背景墙等设计,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各类吊顶解决方案。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卧室的个性化设计均有涉及。 第三篇:餐厅、书房与其他空间背景墙与吊顶设计 将视野扩展至餐厅、书房、玄关、儿童房、厨房、卫生间等区域。 详细展示这些空间的背景墙装饰手法与吊顶创意,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结合。 第四篇:混搭主义设计精粹与趋势解析 提炼本书中的混搭设计亮点,解析不同风格元素融合的成功案例。 探讨当前家居设计趋势,并预测未来背景墙与吊顶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 核心内容亮点——1300个精选案例 本书的灵魂在于其海量的、经过精心筛选的1300个设计案例。这些案例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了严谨的分类与提炼,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大化的参考价值。 1. 多元化的风格融合: 现代简约风的延伸与创新: 在简洁的线条与材质基础上,融入少量复古元素、自然肌理或艺术装置,打破单调,增添层次感。 北欧风的温暖与个性: 在原有的清新自然之上,加入跳跃的色彩、独特的图案或异域风情的装饰,展现居住者的独特品味。 轻奢风的精致与雅致: 在经典奢华的基础上,运用更为柔和的色彩、环保的材质与巧妙的细节处理,使其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 新中式风的意境与传承: 在传统中式元素中注入现代设计手法,如简洁的线条、流畅的造型,使空间更具现代感,同时保留东方韵味。 工业风的粗犷与艺术: 在裸露的砖石、水泥、金属等材质上,加入温暖的木质、柔软的织物或精致的艺术品,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波西米亚风的自由与奔放: 借鉴其色彩、图案和材质的自由组合,将其巧妙地融入背景墙的软装饰或吊顶的造型中,营造独特的异域情调。 日式风的禅意与宁静: 在追求极致简洁与自然材料的同时,加入少量的现代设计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2. 材质与工艺的极致运用: 墙面材料的创新组合: 天然石材与人造板材的碰撞: 大理石、花岗岩、砂岩等天然石材与木饰面、石膏板、硅藻泥、艺术涂料等板材的结合,形成丰富的视觉对比与触觉体验。 壁纸、壁布的多元选择: 从经典的花卉、几何图案到抽象的艺术画作,再到具有特殊纹理或光泽的材质,满足不同风格需求。 木材的千变万化: 实木、复合木、竹木等,通过不同的切割、拼接、雕刻、烤漆工艺,营造出温润、复古、现代等多种风格。 金属元素的点睛: 铜、不锈钢、铁艺等金属材质,通过拉丝、抛光、镂空等工艺,为背景墙增添现代感、工业感或奢华感。 软包与硬包的舒适体验: 皮革、布艺、丝绒等材质的软包,以及石膏、木质、板材等材质的硬包,都能为空间带来不同的质感和氛围。 艺术涂料的无限可能: 丝绒、肌理、仿石材、仿金属等效果,为墙面带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吊顶设计的巧思妙想: 造型吊顶的立体美学: 弧形、波浪形、几何形、跌级吊顶等,通过灯光的配合,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与视觉焦点。 材质混搭的惊喜: 石膏板与木格栅、金属线条、软膜天花等材质的组合,打破传统吊顶的单调。 集成吊顶的模块化创新: 在集成吊顶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装饰元素,使其不再局限于功能性。 灯光设计的艺术性: 嵌入式筒灯、射灯、灯带、吊灯、落地灯等,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与光线变化,烘托背景墙的氛围,勾勒吊顶的轮廓。 3. 空间尺度的灵活运用: 小空间大智慧: 针对紧凑型户型,提供如何利用背景墙与吊顶设计,在视觉上扩大空间感,提升居住舒适度。例如,利用浅色调、镜面材质、垂直线条等。 大空间巧处理: 对于开阔的户型,则通过背景墙与吊顶的层次划分、造型设计,营造温馨、私密的氛围,避免空旷感。例如,运用深色调、材质对比、造型吊顶分区等。 4. 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 背景墙的实用考量: 除了美学价值,还将收纳、储物、展示、隔断等功能性融入设计,例如,结合电视柜、展示柜、置物架的设计。 吊顶的集成化解决方案: 在满足美观需求的同时,考虑集成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智能照明、音响系统等设备,实现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三、 混搭主义的核心价值 “混搭主义”并非简单的风格杂糅,而是建立在对居住者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表达。本书旨在传达以下核心价值: 1. 打破界限,激发创意: 鼓励设计师与业主挣脱传统风格的束缚,大胆尝试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元素组合,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 2. 尊重个性,表达自我: 家是居住者最私密的港湾,背景墙与吊顶作为视觉的焦点,是展现居住者品味、爱好与个性的重要载体。混搭主义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空间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3. 融合传统与现代,创造永恒之美: 汲取经典设计中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历史底蕴又不失时代气息的作品。 4. 关注细节,营造氛围: 混搭主义同样注重材质的选择、工艺的精细以及灯光的运用。这些细节的完美结合,共同营造出空间的整体氛围与生活质感。 5.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在追求美学的同时,也倡导使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以及经久耐用的设计方案,让家不仅美观,也充满对环境的关怀。 四、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 室内设计师: 为其提供丰富的案例参考,拓展设计思路,掌握混搭主义的设计技巧。 家居装修业主: 帮助其在装修过程中找到灵感,清晰自己的喜好,与设计师有效沟通,打造理想中的个性化家居空间。 家居爱好者: 满足其对家居美学的探索欲,了解最新的设计趋势与创意手法。 家居建材行业从业者: 了解市场需求与设计趋势,为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提供参考。 五、 结语 《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是一本集灵感、实践与理念于一体的专业设计参考书籍。我们相信,通过对书中案例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之道,创造出独一无二、充满生活温度的理想家。在这里,风格不再是标签,而是自由的表达;设计不再是套路,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房地产从业者,平时需要了解最新的家装设计趋势,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看到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一本专业书籍。首先,这本书的案例数量庞大,1300例,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背景墙和吊顶设计风格,并且将“混搭主义”这一前沿理念贯穿始终。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材质的运用,以及不同造型的搭配,都进行了深入的展示。例如,在背景墙的设计上,书中展示了如何将天然石材的纹理与木饰面的温润相结合,如何利用金属线条的硬朗来勾勒出现代感,这些细节对于提升空间的高级感至关重要。在吊顶设计方面,书中不仅展示了传统的层次吊顶,更融入了大量的灯光设计和艺术造型,让天花板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成为了空间的主角。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混搭”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如何将不同的设计元素有机地融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空间。

评分

我是一名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学习中需要大量的案例参考。《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市面上关于背景墙和吊顶的书籍并不少,但能做到如此全面、如此有针对性的,真的不多见。这本书的“混搭主义”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前沿和实用的设计理念。它鼓励设计师打破风格界限,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材质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空间。书中大量的案例,涵盖了从极简到奢华,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风格元素,并且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灯光设计的运用,无论是背景墙的间接照明,还是吊顶的层次照明,都做得非常出色,能够有效地烘托氛围,突出设计重点。而且,书中的图片质量很高,细节清晰,方便我进行临摹和分析。我可以用它来研究不同材质的搭配效果,学习不同造型的比例关系,以及光影在空间中的表现。这本书不仅能为我的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更能帮助我树立更开阔的设计视野,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设计思维。

评分

我是一名对家居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上班族,平时喜欢在周末翻阅一些设计杂志和书籍来放松心情,顺便为自己的小家寻找一些灵感。《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剁手”。我一直觉得家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承载生活和情感的载体,所以对它的设计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又苦于缺乏专业知识。这本书就像我的私人设计顾问,它提供的1300个案例,虽然数量庞大,但每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并且都很有代表性。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混搭”概念,它让我意识到,家可以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风格,而是可以根据主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自由地组合各种元素。我看到了很多案例,将现代的简洁与古典的优雅巧妙结合,或者将自然的材质与工业的硬朗相互衬托,这些组合让我觉得既新颖又不失温馨。而且,书中的图片展示非常直观,我很容易就能get到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点。我尤其喜欢书里的一些吊顶设计,不再是枯燥的白板一块,而是有了起伏、有了灯带、甚至有了艺术造型,让原本容易被忽略的天花板,成为了空间的点睛之笔。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装修新房的业主,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零散的设计图片,总觉得不够系统,也缺乏灵感。当我拿到《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时,感觉就像找到了救星。这本书的案例数量简直惊人,1300例,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理啊!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粗略地翻阅,就已经被无数个案例所吸引。我尤其关注书里关于背景墙的设计,我的客厅背景墙一直是个难题,想要大气又不失温馨,还要符合我的个人喜好。这本书里有大量的背景墙案例,从材质的选择(比如木饰面、石材、壁布、乳胶漆等等),到造型的设计(有平面的、有凹凸的、有嵌入灯带的),再到色彩的搭配,几乎涵盖了我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而且,它的“混搭主义”真的很有意思,我看到了很多将不同风格巧妙融合的例子,比如北欧风的简约与轻奢风的精致结合,或者现代风的硬朗与复古风的韵味碰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让我觉得眼花缭乱,反而通过大量的案例,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我开始慢慢学会分辨哪些设计元素适合自己,哪些是真正能提升空间质感的。而且,这本书的尺寸也很合适,方便携带,我经常带到工地上去和设计师沟通,指着书里的图片,对方也能立刻明白我的意思,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评分

收到!这儿有10段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点的读者评价,每段都超过300字,并且避免了AI痕迹和重复性。 这本书,我实在是很惊喜。首先,它的厚度和重量就给我一种实在感,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设计感就让我眼前一亮。我本来对“混搭主义”这个概念有点模糊,觉得可能就是简单粗暴地把各种风格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里面大量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混搭的精妙之处。举个例子,某个案例把现代简约的线条,结合了法式浪漫的壁纸,再加上一点点中式水墨画的元素,居然毫无违和感,反而营造出一种既大气又精致的氛围。我特别喜欢的是,书里并没有仅仅展示最终效果图,很多案例还会配上一些简单的设计说明,哪怕只是寥寥几笔,也能让人窥见设计师的思路,比如“通过对比色突出区域”、“利用灯带营造层次感”等等,这些细节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书中的图片质量真的没话说,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也很清晰,即便是放大看,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材质的纹理和光影的变化。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案例集,更像是一本“设计字典”,我随时可以翻开,从中汲取灵感,哪怕只是看到一个喜欢的颜色搭配,或者一个独特的吊顶造型,都能激发出我自己的想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混搭不是乱来,而是有章可循,有逻辑可依的。它让我对家居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敢于尝试一些之前不敢想的设计元素。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这本《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它的内容极其丰富,1300个案例,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市面上你能看到的大部分设计趋势,而且非常有深度。我尤其关注的是“混搭主义”这个概念,它在书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诠释。设计师们不再是单一地运用某种风格,而是将不同风格的精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更具个性的空间美学。我看到很多案例,将东方韵味的含蓄与西方现代的张扬结合,或者将工业风的粗犷与北欧风的清新碰撞,这些组合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空间更加丰富和有层次。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业主来说,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家装设计的无限可能性。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固有的风格观念所限制,不敢尝试新的组合。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打破了这种束缚,让我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书中图片的质量非常高,色彩饱满,细节清晰,即便是放大看,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材质的纹理和光影的变化,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拿到《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1300个案例,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惊人,而且翻开书页,你会发现每个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呈现。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混搭主义”理念,它是一种非常灵活和开放的设计方式,鼓励设计师打破固有的风格界限,将不同的元素进行创意组合。我看到很多案例,将工业风的粗犷与轻奢风的精致巧妙结合,或者将波西米亚的浪漫与现代风的简洁相融合,这些组合不仅没有产生冲突,反而营造出了一种独特而和谐的美感。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业主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的设计视野,让我看到了家装的可能性。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固有的观念所束缚,不敢尝试新的组合。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明白,只要有好的创意和对比例、色彩的把握,任何风格都可以进行巧妙的混搭。而且,书中图片的质量非常高,细节清晰,色彩饱满,让我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理念。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家居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设计类书籍,但《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最满意的一本。首先,它的标题就很有吸引力,“混搭主义”这个概念,正是当下家装设计的主流趋势,它强调的是个性化和风格的自由组合。这本书正是围绕这个核心,提供了海量的设计案例。我花了几天时间,才慢慢地翻阅完一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背景墙的创新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贴壁纸或者刷乳胶漆,而是运用了各种材质的拼接、灯光的巧妙运用、甚至是一些立体造型,来打造视觉焦点。我看到一些案例,将天然石材的纹理与木质的温润相结合,或者利用几何线条的切割来营造现代感,这些设计都非常有创意,也很有借鉴意义。同时,吊顶的设计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书中展示的吊顶,不再是简单的平顶,而是融入了灯光、造型、甚至是一些艺术装饰,让原本容易被忽视的天花板,也成为了空间的亮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装设计是一个整体,背景墙和吊顶作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并且运用“混搭”的手法,是提升空间品质的关键。

评分

我一直觉得,家装设计就像是一场艺术创作,需要大胆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执行力。当我翻开《家居背景墙与吊顶设计1300例——混搭主义》这本书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惊喜的艺术宝库。书中的1300个案例,每一个都独具匠心,展现了“混搭主义”的魅力。我看到了设计师们如何打破风格的界限,将东方古典的韵味与西方现代的简约相结合,将自然的材质与科技的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空间。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书中的背景墙设计,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感。我看到了一些将艺术画作、雕塑元素、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材质,巧妙地运用到背景墙设计中,这些设计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更能够彰显主人的个性和品味。同时,吊顶的设计也同样精彩,不再是单调的平面,而是通过层次感、灯光的变化、以及艺术造型的设计,让天花板也充满了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装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生活态度的表达。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是因为“混搭主义”这个词。我一直觉得家装设计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束缚,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案例参考。这本书可以说是完美地填补了这个空白。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好看”这个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为什么好看”的层面。虽然书中没有大段的理论阐述,但通过对1300个案例的细致呈现,我能从中解读出很多设计原则。例如,书中很多吊顶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平顶或石膏线,而是融入了层次感、灯光设计,甚至是艺术造型。我看到一个案例,将木质的梁与现代的吊顶巧妙结合,既有乡村的质朴感,又不失现代的简洁。这种设计,让我看到了吊顶作为空间“天花板”的无限可能性,它不仅仅是遮蔽,更是提升空间品质的关键。同时,背景墙的设计也一样,书里展示了如何通过材质的拼接、灯光的运用、甚至雕塑感的造型来打造视觉焦点。我看到了很多设计师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色、同色系不同材质、或者图案的呼应来营造出和谐而富有张力的空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耐心地教你如何“混搭”得恰到好处,让你在享受美感的同时,也能理解背后的设计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